黄达《金融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

3.1 复习笔记

一、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1信用的概念

(1)定义:信用是借贷行为的总称,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

(2)特点:信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贷方有权取得利息,借方承担支付利息的义务。

(3)信用关系建立的三要素:由借贷双方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价值做相向运动形成的时间差;保证债权债务关系确定的凭据——信用工具。

2信用的产生

从逻辑上推论,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从商品货币关系看,信用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人类最早的信用活动起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信用与货币,都以私有为前提,它们产生的经济前提是同源的,但不具有逻辑的先后关系。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自身就是一种信用关系的体现。

3信用形式

信用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前者在自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后者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货币借贷成为信用最主要的形式。

二、利息

1利息的含义

利息是货币所有者(或债权人)因贷出货币或者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或债务人)那里获得的报酬。利息对于债务人来说,是借入货币或者货币资本所付出的成本或代价。利息从来源上看,是剩余价值或者利润的一部分,即利息是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补偿由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这两部分组成。

2利息的实质

马克思论证了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在贷放货币资产的资本家与从事产业经营的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以剩余价值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体现了贷放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与从事产业经营的资本家共同占有剩余价值以及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3收益的资本化

(1)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含义: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或将会取得的收入。

表现:利息率成为一个尺度,即如果利润率低于利率,则不应该投资。

原因(马克思的观点):首先,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一旦人们忽略借贷过程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容,而仅注意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可带来利息这一联系,便会形成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其次,利息虽然是利润的一部分,但利率同利润率的区别在于利率是一个事先确定的量。人们通常用利率衡量收益,用利息表示收益。最后,利息的历史悠久。

(2)收益资本化的含义与公式

含义: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习惯地称之为“资本化”。

资本化的一般公式为:P=C/r,其中,C为收益;P为本金;r为利率。

正是按照这样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相当于多大资本的事物,也可以取得一定的资本价格,甚至有些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此可视为资本,资本化使本身无价值的事物有了价格。

资本化发挥作用最突出的领域是有价证券价格的形成。

4资本的价格

利息通常被称为货币资本的“价格”。

【例3.1】利息是资金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金融硕士]

A.价值

B.价格

C.指标

D.水平

【答案】B

【解析】资金价格是资金使用权的价格,在现象形态上表现为利率。利率实质上是货币资金使用权转移的价格,对于资金的出借者而言,利率是其转让资金使用权所获得补偿的价格,而对于资金的借贷者而言,利率则是取得资金使用权所付出代价的价格。

5利息与信用

利息为货币资本“定价”的同时,还可衡量金融产品的信用水平。

信用的衡量方式分为两种:非市场方式,包括血缘、人情以及互惠等;市场方式,包括市场签约、评级以及金融产品的市场出价和要价等。利息属于市场方式。

通常情况下,金融产品的品质越高,市场定价(即利率)会越低;反之,品质较低,市场定价会越高。因此,某种金融产品的信用水平和风险水平可以通过利率水平的高低来分辨。

三、现代社会之前的信用

1高利贷信用的特点

(1)利率极高,剥削重。

(2)高利贷的利息来源于奴隶或小生产者的全部剩余劳动或一部分必要劳动。

(3)用途、来源的非生产性。

2高利贷信用的作用

(1)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高利贷有双重作用: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的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提条件的形成。

3正确诠释“高利贷"

当用“高利贷”泛指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信用关系时,它应包括如下几重含义:

那时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它的利率普遍高于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率。

它是高利盘剥的手段,成为摧残再生产的消极力量。

它也是经济中的必要因素,对于保持农业再生产、发展商业均有积极作用。

如果我们把“高利贷”视为高利盘剥、敲骨吸髓的等义语,那就不应把它用于概指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信用关系。

四、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1信用经济

在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普遍存在,所以把现代经济又称作“信用经济”。

2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一些经济主体收入大于支出,出现盈余,还有一些经济主体收入小于支出产生赤字,余缺调剂,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

当然,无论盈余单位、赤字单位、平衡单位都既有债权又有债务。

3货币资金的供给与货币资金需求的形成

(1)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个人是货币的主要贷出者。个人的货币支出以其收入为度,个人作为整体,通常是盈余部门,是货币的主要贷出者、供给者。

可支配货币收入是指扣除个人的应缴纳义务后所剩余的个人货币收入。关于个人对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基本观点有:当期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当期消费有向相同收入等级的消费水平“看齐”的倾向,而不简单受自己当期收入的具体水平所制约;当期消费至少在一定期间会无视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取决于以前达到的最高水平;当期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与持久收入;生命周期假说,强调有收入期间的全部收入与包括无收入的退休期间的全部支出的对应,从而当期消费取决于跨期的约束条件。

(2)信用关系中的企业

企业从总体上看,既是巨大的货币资金需求者,又是巨大的货币资金供给者:

需求方面:企业创业、扩大经营的资本金需求,临时性、季节性的资金需要,满足生产周期的需要,平衡市场波动所造成的收不抵支等均构成企业借入款项的原因。

供给方面:包括企业的折旧资金、利润盈余、临时性资金富余等。

资金需求方面与资金供给方面两相比较,通常是需求大于供给。

(3)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政府的货币需求与供给:需求方面包括国家建设、发展经济、财政转移、对外贸易等;供给方面由财政的实施形成。

财政赤字。政府一般是货币资金的需求者,赤字普遍存在且数量可观。在盈余或平衡的预算条件下,因支出先于收入等原因,政府也需不时借入货币。

(4)国际收支中的盈余和赤字

一国来自外国的所有货币收入少于对外国的所有货币支出,有赤字,称为“国际收支逆差”。

一国来自外国的所有货币收入多于对外国的所有货币支出,有盈余,称为“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顺差,则盈余是向别国提供信贷的资金来源;国际收支逆差,则该国必须从国外借入资金以平衡赤字。

(5)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信用媒介

个人、企业、政府部门及与其有经济联系的国外部门之间的债权债务绝大多数通过金融机构来完成的。

与非金融单位的异同

作为媒介要聚集资金,从而形成它们的债务;作为媒介要把聚集的资金通过诸如贷款等方式分配出去,从而形成它们的债权。在经营过程中可能是对它们的资金需求大于它们所聚集的资金;也可能是相反。当出现前一种差额时,将驱使它们寻求可以集聚资金的补充来源;反之,它们将设法寻求把集聚起来的多余资金加以运用的途径。这是非金融单位所不具有的一种特殊差额,表现出这类金融机构经营活动所独具的特征。

五、现代信用的内容与形式

1现代信用

现代信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态。首先,借贷资本是资本,服从于资本运动的核心要求,即追求回报。其次,借贷资本并不参与实体资本的运作过程,其回报被称为“利息”。

2商业信用

(1)定义:典型的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企业所提供的信用,而预付货款是商业信用的另一种表现。商业信用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

(2)特点:商业信用的主体是企业;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例3.2】企业与企业间存在三角债,与此相关的是(  )。[中国人民大学2017金融硕士]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消费信用

D.国家信用

【答案】A

【解析】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三角债是企业相互之间拖欠并延展形成的,三角债发生在企业之间,因而属于商业信用范畴。B项,银行信用是指以金融机构为媒介,以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为借贷对象的信用;C项,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为满足其消费所需货币的信用;D项,国家信用指的是政府或统治当局的信用。

(3)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

商业票据的定义:商业票据是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

商业票据的特点: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票据化;其票面必须载明特定的内容,如票据名称、金额、付款人、支付日期、发票人签字等;具有不可争辩性;票据具有流动性。

商业票据的种类:商业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支付承诺书,承诺在约定期限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商业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支付命令书,命令他在约定的期限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汇票必须经过债务人承认才有效;债务人承认付款的手续叫承兑。

票据的流通,主要是通过背书来实现。

(4)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存在稳定经济联系的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活动,润滑着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促进经济发展。

局限性:规模限制(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度);严格的方向性;时间上的限制。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决定了票据流通的局限性。

(5)商业信用在中国

商业信用这个概念的典型含义是买卖交易中延期支付货款,但在中国的经济术语中它往往泛指一切在企业之间所发生的信用关系。还有一个“强制商业信用”的说法,是指本应支付的货款而拖欠不付这类现象。“强制信用”与一般商业信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商品买方强制拖欠货款的情形下发生的;后者是在商品卖方主动提供,或经买卖双方磋商之下形成的。强制商业信用违背了商品经济下交换与借贷的基本原则,实际是拖欠方对被拖欠方财产的侵犯行为。

3银行信用

(1)定义

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职能资本家和其他债务人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借贷对象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

【例3.3】下列信用形式属于银行信用的是(  )。[中央财经大学2012金融硕士]

A.商业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B.商业本票和银行汇票

C.商业汇票和银行本票

D.银行承兑汇票和银行本票

【答案】D

【解析】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是由出票银行签发的。商业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出票人一般是企业。商业汇票又分为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和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两种。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特点

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金融机构主要是指银行,也包括经营类似银行业务的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借贷的对象,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

(3)银行券

银行券是由银行家签发的可随时兑付的票据。

(4)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的所有者和需求者通过金融机构实现资金余缺调剂,在银行信用中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间接融资的优点:银行、金融机构能集聚巨额资金;间接融资资产、负债多样化、安全性高。

间接融资的缺点: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经营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

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

直接融资的优点:供需双方直接联系;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筹集的资金可长期使用。

直接融资的缺点:双方在资金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限多于间接融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

【例3.4】下面哪种行为可以认为是直接融资行为?(  )[清华大学2015金融硕士]

A.你向朋友借了10万元

B.你购买了10万元余额宝

C.你向建设银行申请了10万元汽车贷款

D.以上都是

【答案】A

【解析】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包括企业、机构和个人)与资金短缺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议,或者在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使用,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完成资金融通。

4国家信用

(1)定义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而出现的一种信用形式。

(2)形式

国家信用有内债和外债两种形式。国家从国内筹款是内债,从国外筹款是外债。

(3)国家信用工具

公债券:是政府举借债务的借款凭证,发行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

国库券:是国家为解决紧急预算支出而发行的一种短期债券,偿还期在一年以内。

(4)国家信用的作用

平衡财政赤字,缓解货币流通,保持物价稳定;

举借内债影响经济增长。

(5)国家信用限度的影响因素

可供财政分配的资源;

实际偿债能力。

5消费信用

(1)定义

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

(2)消费信用方式

赊销:分期付款、信用卡;

消费贷款:买方信贷、卖方信贷。

(3)消费信用利弊

消费信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消费信用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消费信用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如果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促使物价上涨,促成虚假的繁荣,等等。

(4)我国的消费信用

特点:发展慢、规模小。

种类: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出国留学贷款、个人质押信用贷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不限用途贷款等。

六、国际信用

1资本输出与国际资本流动

国与国之间资本流动的早期形式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指存在资本相对过剩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的殖民地国家所进行的单边的跨国投资。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几十年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人们普遍采用国际资本流动的词语来代替资本输出的说法。国际资本流动是当今国际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代替宗主国向殖民地、附属国单边的资本输出,国际资本流动所概括的则是资本在国际之间的多边相互流动。

2国际信用的形式

(1)国外商业性借贷

资金输出者与使用者之间构成借贷双方。其具体形式包括出口信贷、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补偿贸易、政府贷款等。

(2)国外直接投资

这是一国资本直接投资于另一国企业,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或享有部分所有权的一种资本流动形式。形式有股权式(欧洲债券、外国债券)、契约式合营、独资经营几种。

3国际信用的特征

国际信用有四大特征:规模大;风险大;复杂性;方向上的不对称性。

4我国国际信用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闭关锁国的政策下,我国取消了除银行信用以外的所有信用形式,坚持“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方针,禁绝国际资本以任何方式流出入。改革开放以后,对待国际信用,从全盘否定、排斥转向适度地发展和利用。对于不同形式的国际信用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对外国直接投资实行鼓励政策,对外债规模严格控制,积极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防范国际资本流动冲击。

七、信用缺失与建立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

1守信与失信

(1)作为借贷行为的信用,包含守信与失信两个侧面。借贷双方彼此遵守依信用而建立的契约,是守信;借贷双方或任何一方不遵守依信用而建立的契约,是失信。

(2)失信并不等于蓄意赖账,蓄意赖账只是失信行为中的一种。除去赖账,还有种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失信行为的产生。

(3)就经济过程中所有信用行为的整体来看,守信与失信这两个侧面总是相互伴随而存在的。从逻辑上说,守信是信用范畴的支撑;不能守信,必然威胁信用范畴本身的存在。至于失信,如果持续地、大量地存在,信用联系就会受到阻碍。如果失信成为信用行为中的主导方面,信用就会萎缩甚至中断。

2维护信用机制的发展

失信威胁的存在使经济生活本身同时发展了应对失信、维护守信的机制,守信机制的核心是经济利益的权衡,是对失信成本的约束。现代信用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建设及发展,步步都伴随着应对失信、维护守信和防止信用破坏消极影响扩散机制的建设及发展。

3我国当前的“信用缺失”与信用秩序重建

(1)信用缺失的危害

普遍存在的失信行为,会导致信用联系萎缩。信用联系遭到破坏会增加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缺失通常表现为银行贷款条件趋严,甚至导致银行“惜贷”,不利于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

(2)信用缺失的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不仅导致了轻视信用联系的观念,同时也形成了缺乏严格履行信用契约的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以这样的观念和习惯面对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不断扩大的信用规模和逐步增多的信用形式,会陷入失信的困局。

(3)重建信用秩序是系统工程

重建诚信是覆盖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全面课题,而建立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是其中的一部分。现代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八、资金流量分析

1定义

资金流量分析是指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几个部门,从货币收支的盈余或赤字的角度建立数量模型,并据以进行统计分析的行为。

2模型依据的恒等式

Y=C+I+X-M或Y-C-I-X+M=0,其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I为投资;X为出口;M为进口。

3资金流量模型

表3-1 资金流量核算的分部门数量模型

模型中的F指资金的盈余或赤字,这是从通过信用调剂的资金流动角度所考察的差额,统称为“金融盈余”或“金融赤字”。根据上面的分析,经常的、大量的赤字出现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通常也是资金的需求者。国外部门的F或为正,或为负;个人部门的F则多为正;金融部门的F则有正有负。一个部门的债权必然在另一个或另几个部门中有对应的等额债务;反之,一个部门的债务也必然在另一个或另几个部门中有对应的等额债权。所以,各部门的F相加应该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