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概念题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崭新的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根据我国存在的私有制的不同性质,改造措施包括:采取没收的方式改变官僚资本;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变革民族资本;采取合作化的方法改造农业和手工业者中的个体私有制。通过上述变革各种私有制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
2新民主主义社会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中国革命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过渡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与此相适应,存在三个基本阶级,即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小生产者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而小生产者阶级的自发发展,又会发生两极分化。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使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3过渡时期
答:过渡时期是指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开始,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体地位时为止的时期。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结构,改造成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我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理论与实践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我国生产力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
4官僚资本
答:官僚资本是指在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一种极端腐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并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国民党反动政府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国民党政府及其高级官僚所拥有的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国民党政府政治独裁和腐败的加深,不仅政府官员及其亲属利用政治特权拥有和经营大批私营企业,而且国家资本也日益被政府官员所把持,成为其牟取私利的资产。官僚资本的性质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提出,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并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5民族资本
答:民族资本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自身的经济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没有太多联系,资本相较于官僚资产阶级或买办资产阶级势力较弱的一类资本。中国的民族资本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具有两重作用:一方面,具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如可以提供一部分工业品供应人民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训练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国家积累部分的建设资金,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发展等等;另一方面,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如剥削工人和劳动群众,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搞投机倒把和哄抬物价等等。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具有两面性: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我国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它的积极作用,从活动范围、税收政策、市场价格、劳动条件等方面限制它的消极作用,通过赎买逐步地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实现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国有化。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采取和平赎买方式实现的。
6国家资本主义
答: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我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形式(在工业方面是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方面是经销、代销)到高级形式(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从企业外部的联系逐步进入企业内部的联合,并通过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企业内部的扩大,逐步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程。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7和平赎买
答:和平赎买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家进行赎买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确定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此外,还给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安排工作,他们的原有工资不降低。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8农业合作化
答:农业合作化是指我国土地改革后,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逐步把农业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为集体经济的过程。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实现的。这就是先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开始,然后进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方针,执行这一方针能够适应并逐步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改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他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感到很突然,并且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干部的培养。到1956年底,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8%,标志着我国农业中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9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所以,要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10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答: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根本标志。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实现奠定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出丰富的物质财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考虑一切问题,从事一切工作,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否则就脱离了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从根本上说,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落后的社会生产成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中的转化,这样的转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3四项基本原则
答:四项基本原则是指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属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也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的历史性创造。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制度上,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指导路线。这个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为我国的改革、建设和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道路,是制定和执行各项具体工作的路线和政策的依据。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做了补充,明确要求:“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16两个一百年
答:两个一百年是指在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在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规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制定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个阶段进行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奋斗1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是从2035年到2050年,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7现代化经济体系
答: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指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建设七个相互联系的各方面经济体系:①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②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④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⑤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⑥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几方面体系是统一的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水平的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因为: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个矛盾,只能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获得解决。因此,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代替,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
(2)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成长,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准备了阶级条件
资产阶级在生产出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不仅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还是社会主义的创建者。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就是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
可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国情,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和步骤,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具体途径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通过改造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根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反动本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对它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把它变成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在我国,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的革命意义: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消灭了它的买办性和封建性,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消灭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赎买,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其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这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改造个体私有制
①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按照自愿的原则,采取示范、说服教育和国家援助的办法,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把小农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根据生产发展的要求和农民觉悟提高情况,采取了逐步前进的三种过渡形式,引导农民组织起来。第一步是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采取合作化的道路,经过耐心的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上述变革和改造各种私有制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
3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什么?邓小平同志是怎样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
答:(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随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结束,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所有制结构的主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正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使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不再是为资本家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服务,不再体现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而是为满足劳动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体现了消灭剥削,逐渐达到共同富裕的关系。
②按劳分配也构成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人们通过按劳分配来实现其物质利益,这种分配方式既区别于一切剥削制度下的分配方式,也区别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因此,按劳分配也构成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2)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即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根本特征。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的概括正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综合体现。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是一场革命,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并能大大促进和推动生产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又使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结果。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都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实现。
4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为什么必须经历一个初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为何是长期的?
答:(1)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一个初级发展阶段的必然性
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特殊的初级发展阶段,这具有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①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脱胎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已经实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经济现代化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然后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来实现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2)初级发展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国初级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体而言: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⑤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⑥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⑦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⑧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可见,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
答:(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①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②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可从两方面理解:
a.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b.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水平的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
①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a.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面临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商品经济落后等基本国情,落后的社会生产成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矛盾就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稳定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更高层次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中的转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共产党在领导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主要矛盾,制定出的达到社会发展目标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全局性根本方针与根本政策,用以规范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工作。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指导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个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为我国的改革、建设和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道路,是制定和执行各项具体工作的路线和政策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基本路线进行了补充,明确要求:“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实践证明,我国要摆脱贫穷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就要求: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决定的。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这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和全国人民面临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更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科学地提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划分,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到底就是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并以这个最大实际为依据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2)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既然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初级阶段,那么,一般来说,它的下一个阶段必然是中级阶段,然后进入高级阶段,这是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社会主义社会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而整个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这个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必然受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支配,呈现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个发展阶段。这样把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在实践中超越必要的发展阶段,使社会主义社会能按照客观规律正常发展,以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
(3)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我们党是很谨慎的,认为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但是,如果考虑到当今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经济落后而可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来说,也必然会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阶段。当然,这些国家应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来实现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应完成的历史任务。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4)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创新局面,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9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奋勇前进。也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旺盛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强大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0什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和总体布局?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正确认识我国当今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和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中华民族一切有志之士的梦想和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潮流,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时代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和不断完善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①经济建设上,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政治建设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③文化建设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④社会建设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⑤生态文明建设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着时代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既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多新特点,党的执政方式和方略有重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水平和要求更高。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同的矛盾。经过长期努力和发展,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而我国当今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在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开启的伟大新征程,所要完成的新的历史伟业,所要达到的新的奋斗目标,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4)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正从大国走向强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的发展同外部世界的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不断增强,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和保护主义升温,中国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正确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的这种巨大变化,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涵、重大意义和基本方略是什么?
答:(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涵
①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②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③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④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劲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⑤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条坚持”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包括:
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③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④坚持新发展理念;
⑤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⑩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⑪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⑫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⑬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3怎样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答: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
(1)党的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高度和长远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战略部署,要求在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国将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党的十九大规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制定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个阶段进行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奋斗1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是从2035年到2050年,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4为什么要建设和如何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
答:(1)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
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地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2)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做法
①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②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③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④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展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⑤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⑥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以上几方面体系是统一的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