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近现代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的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化的事件是1861年(  )。

A.辛酉政变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

D.外务部的成立

【答案】B

【解析】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洋务运动兴起。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天津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位于我国最北和最南的城市分别是(  )。

A.营口、汕头

B.营口、琼州

C.烟台、琼州

D.天津、汕头

【答案】B

【解析】《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同英、法、俄、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增开十个口岸:长江沿岸有南京、镇江和九江、汉口;沿海地区有营口、烟台和汕头;岛上有琼州、台南和淡水。其中营口和琼州分别是最北和最南的城市。

3下列关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变化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B.皇帝失去了控制国家的实权

C.中外关系出现暂时“和好”局面

D.国内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答案】A

【解析】19世纪60年代,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是清政府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仍然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这时的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首先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天津条约》

B.《中法黄埔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A

【解析】A项,《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B项,《中法黄埔条约》规定法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永久居住,自由贸易等,并非长江各口岸。C项,《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D项,《北京条约》在确认《天津条约》有效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部分内容,签订时间在《天津条约》之后,所以首先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不平等条约是《天津条约》而并非《北京条约》。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既是帮凶,又是单独作案凶犯”的国家是(  )。

A.俄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答案】A

【解析】1858年5月,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俄国驻中国公使伊格纳切夫以“调停有功”为借口,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增开喀什噶尔为商埠,并在喀什噶尔、库伦设领事馆。同时,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6英国割占中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是在下面哪个条约中?(  )

A.《天津条约》

B.《烟台条约》

C.《北京条约》

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答案】C

【解析】《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由清钦差大臣奕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共九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

7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  ),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垂帘听政”。

A.天京事变

B.辛酉政变

C.戊戌政变

D.亚罗号事件

【答案】B

【解析】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的势力。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8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

A.参加者的阶级属性

B.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打击

C.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D.抗击对象的不同

【答案】C

【解析】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他承认大清国是自己的祖国是唯一合法的政府,痛恨的是洋人,是侵略者;而太平天国运动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顶峰,他是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的一次农民运动,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他也反对洋人,但他主要针对的是清政府,想取而代之。因此,从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列强的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而义和团则盲目笼统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9总理衙门和外务部设立的共同点是(  )。

A.都主管通商和外交

B.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C.都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D.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答案】C

【解析】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最初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后来连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也归它管理,总揽全部洋务事宜。总理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它一成立,就正式委任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1863年李泰国离任回国,由英人赫德继任达四十多年。总理衙门实际上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1901年,清廷明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负责清廷外交事务,外务部的成立解决了外交权分散和不集中的问题,但反而更有利于列强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

10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最主要是因为(  )。

A.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B.建立了与清朝政府对立的政权

C.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严重

【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较之以往的农民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包括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土地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所以其成为中国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

1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的局限性在于(  )。

对当时社会矛盾的认识是不现实的

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缺乏实现的社会环境

A.

B.

C.

D.

【答案】B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从生产资料角度看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所以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资政新篇》是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并未涉及到农民的土地问题,但主张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所以不只学西方先进技术。由于中国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封建势力十分的强大,故这二者的共同的局限性包括对当时社会矛盾的认识不正确和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12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的政治主张实际是要(  )。

A.巩固封建君主制

B.建立民主共和国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实行开明君主制

【答案】D

【解析】《资政新篇》在政治方面主张立政的关键是“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所谓“设法”,就是制定法律、制度。他指出立法的重要性,认为英国之所以成为当时“最强之邦,由法善也”。他反对“结党联盟”,针对当时存在分散、离心的倾向,强调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这些主张实际上是希望实行开明的君主制。

13下列内容是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是(  ):

实行保险事业

不许外国干涉中国的内政

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同外国自由通商

A.

B.

C.

D.

【答案】C

【解析】《资政新篇》在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在经济上,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金融事业,包括兴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保险等;在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他主张设学馆、医院,禁止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在外交方面,洪仁玕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14《资政新篇》的主张在太平天国内部并未引起广泛的影响,其根本原因是(  )。

A.当时战事紧张,无暇顾及

B.超越了农民战争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C.没有反映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不切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

【答案】C

【解析】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同广大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问题,解决土地问题是当时农民的迫切需求。《资政新篇》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没有指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它的主张在以农民为主力军的太平天国内部不能引起广泛的影响。

15《天朝田亩制度》对于(  )的规定体现了它的平均主义的性质。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C.鳏寡孤独废疾者皆由国库供养

D.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

【答案】D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1853年(咸丰三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其主要内容是:宣布一切土地和财富都属于皇上帝所有,确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县以下行政制度,设立各级乡官,并规定乡官的保举,升贬、奖惩办法。规定余粮、余钱缴“国库”的办法,每家农副业收获,扣除口粮外,其余送缴“国库”按制发给。废除封建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其中,“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的规定体现了它的平均主义性质。

16太平天国对所占地区的农村生产关系的主要影响在于(  )。

A.部分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方案

B.并没有触动旧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C.一部分农民得到土地或减轻了地租

D.实现了土地和产品的平均分配

【答案】C

【解析】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所占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纷纷自发地起来反对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有的占有逃亡地主豪绅的土地,有的拒绝向地主交租,有的则少纳地租。太平天国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虽然并未实行,但是广大农民却夺回了数量的土地,并且由于少交或不再向地主交租,大大减轻了负担,这不仅打击了农村中的封建势力,而且对太平天国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支援农民战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太平天国对所占地区农村生产关系的主要影响是使一部分农民得到土地或减轻了地租。

17《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这是由(  )决定的。

A.这一制度本身的缺陷

B.当时紧张的社会形势

C.农民阶级的社会属性

D.太平天国内部不同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体现的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对平均主义。原因在于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要实现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平均主义满足了他们要求土地的愿望,具有革命性;但“从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原则,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农民阶级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18一定程度上说,太平天国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这种说法的根据是(  )。

A.其时间和空间跨度均属空前

B.制定了比较完善的革命纲领

C.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长达十年

D.对封建政权的打击非常猛烈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建立了政权控制了半壁江山。从运动爆发的原因看,它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尖锐的中国社会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所引起的;从运动的任务和性质来看,太平天国属于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从运动的斗争艺术和发展水平来看,它有拜上帝会这个比较健全的组织形式,有《天朝田亩制度》这个革命纲领,从而使这场斗争达到历代农民战争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从运动领袖的创新精神来看,《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先进的施政纲领,它具有浓厚的新时代气息,集中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经过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一代先进中国人的创造太平天国运动,终于发展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形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

19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表明洪秀全(  )。

A.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

B.封建传统观念还在支配他

C.要维护诸王的威严

D.时刻注意法令的完整性

【答案】B

【解析】“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即要实行等级制度,所以说太平天国说来还是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起义,小农阶级思想太严重,封建传统观念还在支配着他。

20太平天国西征的目的是要(  )。

A.集中力量摧毁清军的力量

B.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C.解除来自长江流域的威胁,维护天京

D.切断清朝与地方的联系

【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北伐是为了直捣北京,推翻清政府;东征是为了占领富庶的江浙地区和上海,扩充自己的财政力量并寻求西方的支持;西征是为了消灭湘军,集中力量摧毁清军的力量,消除这个对天国根据地最大的威胁。

二、名词解释题

1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答: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是俄罗斯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2年8月,中俄双方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开始勘分西部边界的谈判。由于俄方态度蛮横,并以并以武力相威胁,致使谈判长期中断。中俄双方于1864年10月在原地重新谈判,并于7日签订了勘界议定书,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按照中俄《北京条约》里规定的边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了中俄西段边界。据此,沙俄霸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

2亚罗号事件

答:亚罗号事件是中国近代时期英国发动的践踏中国主权和损害中国管辖权的事件,目的是为了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中国商船亚罗号停泊广州黄埔,因窝藏海盗,受到广州水师搜查,12名水手被捕。该事件本为中国内政却受到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的歪曲和利用,企图挑起战争。他谎称亚罗号是英国船,中方登船搜人违反了中英《虎门条约》,并诬陷中国水师侮辱了英国国旗,要求释放水手并向英国道歉。英方蓄意制造事端,进一步扩大事态。10月23日,英国驻华海军公然冲进珠江口,炮轰广州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3李秀成

答:李秀成是太平军著名将领。早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加太平军,因为战功卓著而屡受提拔。天京事变后,与陈玉成、洪仁玕等同主军政,提出不少有见识的主张。1858年9月,与陈玉成部合力,在浦口等地破江北大营。1859年冬,封忠王。1860年与洪仁玕分进合击,再破江南大营,乘胜东进苏杭,建立苏福省(苏州为首府),为太平天国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1860年9月,与陈玉成联合实施二次西征,会攻武汉。因李秀成进兵迟缓导致计划失败。1862年底天京形势危急,提出让城别走,被洪秀全拒绝。1864年7月19日城破时,护幼天王突围,混乱中被俘。曾亲书供状数万言,述及太平天国历史及其得失,提出“收齐章程”,为敌出策招降太平军。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时年42岁。

4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答: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特设的中央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多次要求,1861年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属机构有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还管辖南、北洋通商大臣,选派出国公使等。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到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举凡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都由它管辖,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总理衙门存在了40多年,直到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规定,改为外务部,仍居六部之首。总理衙门的建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便利了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马神甫事件

答: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是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案件,也是法国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制造的借口。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856年2月,知县张鸣凤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之后,判处二人死刑。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6《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答:《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是天津条约的补充条款,1858年11月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分别同英、法、美三国在上海签订。章程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按价值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

7子口税

答:子口税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规定:外国货从通商口岸运销内地或中国土货从内地运至通商口岸,除了在口岸海关交纳值百抽五的进、出口关税外,一律只交一次子口税;洋货在海口交纳,土货在路上经过首次关口交纳,数目为进出口关税的一半,即货物价值的2.5%;定此税后可免内地一切税厘。当时海关所在口岸为“母口”,内地常关、厘卡所在地为“子口”,故称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为“子口税”。子口税的规定起了保护洋商、排斥华商的作用。1931年1月1日在施行关税新税则的同时,子口税及其他通行税一并裁撤。

8《北京条约》

答:《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10月24、25日,清政府先后与英法代表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堂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北京条约》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中国的司法以及内河行驶主权被严重侵犯。

9《瑷珲条约》

答:《瑷珲条约》是1858年奕山与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瑷珲条约》得到清政府认可是在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时。《瑷珲条约》使中国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却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10《天津条约》

答:《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26日和27日,桂良、花沙纳同英、法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英、法公使驻北京;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地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传教和通商;外国商船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岸;修改关税税则;中国向英国、法国分别赔款银400万两和200万两。同时规定,条约的批准书一年以后在北京互换。《天津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1拜上帝会

答:拜上帝会,又称拜上帝教,是清代洪秀全、冯云山创立的宗教形式的农民斗争组织。1843年,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吸取一些基督教教义,与冯云山、洪仁玕在广东花县创立拜上帝会。其后他便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并仿效《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提出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应该敬拜;不拜邪神,不行恶事。主张天下男女尽是兄弟姊妹,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1851年1月1日举行金田起义。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12金田团营

答:金田团营是1850年洪秀全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前的准备工作。1850年6月间,洪秀全为准备起义发布总动员令,通告拜上帝会会众在当年秋天赴桂平金田村集中团营。入营时实行男女分营,各按军事编制组织,所携财务均交“圣库”,全体衣食由圣库供给,同食同穿,一律平均,如有不遵者依例逐出,这是为了适应当时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赴义会众曾奋勇抗击清军阻截,次年1月举行了金田起义。

13永安建制

答:永安建制是指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相继建制订各种制度。主要内容: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14江南大营

答:江南大营是清政府为包围、进攻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在城外所设的军事指挥机构。1853年3月,钦差大臣向荣尾追太平军至天京城外,4月移扎孝陵卫,始建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呼应。此后三年中,该大营清军多次堵截太平军东进,进攻天京和太平天国其他城市,给太平军以很大威胁。1856年6月被秦日纲、石达开等一举攻破,向荣败逃丹阳,旋死。1858年1月,江南提督和春在孝陵卫重建江南大营。1860年5月,太平军洪仁玕、李秀成、陈玉成、李侍贤、杨辅清,纠诸路众十馀万,力破长围,再次击溃江南大营,二破江南大营,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为“得意之笔”。清政府遂撤销江南大营。

15江北大营

答:江北大营是指清政府为防止太平军北上,在江北建立的军事据点。1853年4月太平军攻克扬州,钦差大臣琦善等即在扬州城外建江北大营,围攻扬州,太平军撤离扬州。1854年9月托明阿继任钦差大臣,督办军务。1856年春,太平天国派秦日纲进援镇江,大破清军,击溃江北大营,克复扬州、浦口。托明阿被革职,德兴阿继任钦差大臣,攻陷扬州、浦口等地,重建大营。1858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率军攻浦口,再度摧垮江北大营,克复江浦、扬州。1859年,清政府撤销江北大营,江北军务由江南大营统帅和春统一节制。

16讨粤匪檄

答:讨粤匪檄是指曾国藩镇压太平军时所发布的檄文。1854年2月,曾国藩率湘军从湖南衡阳出师镇压太平军,发布此檄文。在这篇檄文里,他说洪匪“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主要内容是号召士大夫,为维护名教而战斗。檄文将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上升到文化对抗和维护儒教的层面,以动员知识分子镇压太平军。

17《天朝田亩制度》

答:《天朝田亩制度》是指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力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推行了基层政权的乡官制度,没有实施平分土地和国库制度,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它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18圣库制度

答:圣库制度是指清代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分配制度,其特点是所有公私消费所需之财物统一管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初期,宣布“凡物皆天赐来,不须钱买”,下令没收商贾的私人资本货物,废除了商业贸易,在天京水西门灯笼巷设立“天朝圣库”,总管天朝公共财物。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凡私藏金一两、银五两者,一经查出,金银没官,人即治罪。后因天京城内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太平天国开办了官营商业。

19乡官制度

答:乡官制度是指太平天国政权创立的县级以下地方基层组织制度。其主要内容有: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政权控制下的人民组织起来,每军12500家,设一军帅,军帅以下依次设立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吏委派,成为乡官。乡官的职责是,平时管理民政,督其民在乡事农,战则应征。乡官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0金田起义

答:金田起义是1851年由洪秀全领导的一次反抗清军的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开始。创立“拜上帝会”后的洪秀全和教首冯云山到广西山区传教,发动群众。1849年前后,广西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纷纷起来反抗。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在洪秀全认为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他命令各地会众到桂平县金田村集中,按军事编制建立了一支队伍,与清军展开斗争。1850年7月,洪秀全发布团营令,各地拜上帝会众1万多人云集金田,准备起义,并于平南思旺和金田附近的彩村江两次大败清军,声势大振。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洪秀全称天王,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从此开始。

21总理衙门

答: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指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关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仍位列六部之首。总理衙门存在长达40年。

22三口通商大臣

答:三口通商大臣又称北洋通商大臣,是指1861清政府设立的专管北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事务的临时差使。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常驻天津,办理牛庄(后改营口)、天津、登州(后改烟台)三口通商事务,并管理天津关税。遇有要事准会同直隶、山东、奉天的各级官员商办。设置10年,由崇厚专任。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改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改称“北洋通商大臣”。

23五口通商大臣

答:五口通商大臣是指清政府设置的办理外交和通商事务的钦差大臣。因当时只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开放为通商口岸,所以称为“五口”。最初并非正式衔名,一般称谓只用“钦差大臣”,由两江总督耆英兼任。1861年,五口通商大臣成为总理衙门的下设职务,其职权也发生变化。历任南洋通商大臣的有薛焕,李鸿章,沈葆桢,左宗棠,刘坤一,端方,张之洞,周馥等人。

24海关总税务司

答:海关总税务司是指1859~1950年统辖全国海关税务的最高官员。1854年,英、法、美三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与苏松太道吴健彰谈判,决定由三国各派税务司一人协助清政府征集关税。1859年,英国税务司李泰国被清朝两江总督何桂清任命为总税务司,成为了中国海关的最高领导。1861年,这个职位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确认。1863年赫德继任,至1908年回国,前后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8年之久。

25上海小刀会起义

答:小刀会是成立于厦门的民间秘密团体,属天地会支派,1851年传到上海。上海小刀会起义是1853年9月,上海小刀会在会首刘丽川的领导下,在上海发动的一次起义。起义军占领了上海县城,杀死了上海知县袁祖德,活捉署理上海道吴健彰,建号“大明太平天国”;起义军还发布文告痛斥清政府的黑暗腐败统治。1855年2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围攻下,小刀会被迫放弃上海县城。在突围时,刘丽川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一些起义军参加了太平军继续战斗。

26洪仁玕

答:洪仁玕(1822~1864),广东花县人,是“拜上帝会”的最早成员之一,也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之一。1856年,天京事变后,他从香港到天京,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并在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有新的主张,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斗争纲领。洪仁玕的建议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农民战争相比,在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是一个大的进步。天京陷落后,洪仁开在江西被俘,不屈被杀。

27天京事变

答:天京事变是1856年在首都天京发生的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事变,它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规定了严格的等级秩序,进取心减退,生活腐化,越来越失去朴质的思想作风。1856年8月,洪秀全表面答应杨秀清逼“天王到东王府封其万岁”的要求,暗中密令在外督师的韦昌辉、石达开等回京商量对策;9月1日,韦昌辉得到消息后立即率领心腹部队于深夜赶到天京,杀死杨秀清及其全家,天京城内发生混战,太平天国优秀将领和战士两万多人死亡,经过这场屠杀,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9月中旬,石达开责备韦昌辉滥杀,最后他在天京的一家老小全部被韦昌辉杀害;韦昌辉又围攻天王府,妄图加害洪秀全。韦昌辉的滥杀引起天京军民的愤怒,在洪秀全领导下,天京军民处死了韦昌辉及其心腹。韦昌辉死后,石达开回到天京,洪秀全任命他“提理政务”,并封自己的长兄洪仁发和洪仁达为王,参与政事,以牵制石达开。石达开被迫于1857年6月离开天京,率部独立作战,走上同太平天国分裂的道路。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8湘军

答:湘军是,又称湘勇,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1853年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咸丰皇帝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曾国藩所办湘军就是其中之一。曾国藩以罗泽南的湘勇为基础,以知识分子为营官,以同乡和伦常的封建情谊作为维系湘军的纽带,略仿明戚继光的成法,形成有严格封建隶属关系,组建为一支只服从曾国藩一个人的军队,并且使之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辛酉政变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调整了与曾国藩湘军集团的关系,放手使用曾国藩集团,湘军将领拥有了军事大权和地方的政权和财权。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清王朝,但是重权也从此开始落入汉族重臣之手,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43年,1844年,1845年北方各商埠刚开放时英国兴奋若狂,舍菲尔德的一家著名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刀叉,并声称它准备把刀叉供给全中国。但中国人不懂得刀叉的用途,而是用筷子扒饭,他们对这些器物连看也不看。……一家著名的伦敦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钢琴,但是中国人仍然热爱自己的锣鼓,不能接受这种美意。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曾经说过:“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品竞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赶不上法国或巴西,赶不上我们自己,不在西印度之上,只比欧洲大陆某些小国如比利时、葡萄牙或那不勒斯稍多一点点,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1852年《密切尔报告书》

材料三

表 英国对华输入鸦片表(单位:箱)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在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是自产自销,材料一就说明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及社会习惯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英国的一些产品在中国根本就没有销路。

(2)1843年至1845年,英国人为什么对中国开放北方商埠“兴奋若狂”?

答: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商业市场,同时也使中国成为英国商业侵略的理想对象,所以英国人会对中国开放北方商埠“兴奋若狂”。

(3)分析材料三中的数据,说明鸦片贸易的变化规律和原因。

答:鸦片贸易的变化规律:材料三显示经过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一段时间内,英国对华输出的鸦片逐年在增加,鸦片走私仍是西方侵略者对华经济掠夺的重要手段。

鸦片贸易产生这种变化规律原因:

a.鸦片走私比正当的商业贸易更易获取暴利。

b.《南京条约》签订后,五个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鸦片走私。

c.清代社会已经严重腐化,吸食鸦片成风,鸦片贸易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

(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结局”?

答:出现“一个奇怪的结局”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具有自给性和封闭性,对市场需求十分有限,购买力低下。同时也因为传统习惯等原因,对外国商品仍然具有顽强的抵抗能力。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150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资政新篇》

问题:

(1)材料一中的“天父”是指代谁?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会?

答:《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天父”指代的是洪秀全,其最终目标是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有着共产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

(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关系。

答:《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公有制,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平均主义空想。而《资政新篇》则主张开设银行,鼓励私人投资,发行纸币,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色彩,洪仁玕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没有任何渊源,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也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与《天朝田亩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两个制度没有继承性,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纲领的不连贯性和空想主义色彩。

四、论述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是怎佯趁火打劫侵吞中国大片领土的?

答:中俄之间本无边界问题,但由于沙俄极力推行向东扩张政策,侵占了广阔的亚洲土地,中俄边界问题开始出现。在清朝前期,清政府曾有效地遏制了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占,但到清朝后期,沙俄乘清政府日益虚弱之机,便重新加紧了对中国领土扩张的侵略活动。

(1)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沙皇尼古拉一世便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指示他具体制定和执行侵占黑龙江流域的计划。1854年,在完成侵占中国庙街和库页岛等地的计划后,穆拉维约夫便开始实行“武装航行黑龙江”的侵略方案,明目张胆地将黑龙江下游地区划归俄国管辖。

(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穆拉维约夫率军赶至瑷珲,向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重划中俄边界的要求。谈判一开始,穆拉维约夫就拿出事先拟好的草约方案,蛮横地要奕山“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并以开战相威胁。奕山经不起要挟和讹诈,于1858年5月28日与沙俄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据此条约,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此后,穆拉维约夫又率兵侵入乌苏里江,强行登陆,对江东地区实行军事占领。1860年,穆拉维约夫占领了重要港口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

(3)与此同时,沙俄又派公使出使中国,利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机,再次对清政府施以武力恫吓和外交讹诈。中俄双方遂于1861年签订了《北京条约》。该条约除迫使清政府确认《瑷珲条约》外,还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沙俄,为沙俄后来进一步侵吞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1862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就勘分西北边界问题举行谈判,清政府妥协退让,被迫于1864年与沙俄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按照该条约的规定,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又被割让给了沙俄。

(4)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及一系列勘界条约,共侵占中国领土144多万平方公里,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试分析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影响。

答: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显示出农民革命战争的巨大威力。但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运动最终失败。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和崩溃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更加腐败,人民生活困苦。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席卷18个省,定都天京后建立了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太平军多次打败清政府的绿营兵和八旗兵,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运动虽被镇压,但清政府从此一蹶不振。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有力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2)太平天国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又负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3)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愿望,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4)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导致清朝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太平天国兴起后,清朝派出八旗兵和绿营兵镇压,但收效甚微。清政府被迫允许各省举办团练,湘军、淮军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镇压农民革命的主力。这样,清政府中央集权的状况被打破;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

导致满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清王朝是满汉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政权,但是,满洲贵族享有更多权力。太平天国期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的崛起,造成了统治阶级中满汉权力对比的变化,汉人地位明显增强,离心力不断扩大,使满洲贵族的统治日益动摇。

太平天国运动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一个与之对峙的政权。同时,英法联军乘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加紧侵略中国。面对统治危机,洋务派应运而生,他们发起洋务运动,陆续创办一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总之,作为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促进了清朝政局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变革,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演变。

3湘淮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之关系。

答:清朝借助湘军和淮军渡过危机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危机: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中央权力开始下移,“外重内轻”的局面开始出现。

(1)湘淮军的兴起,使清代兵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湘军建立前,清朝常备军为八旗军和绿营军。绿营兵为土著世业,将由铨选,饷由户部调拨,兵权握于兵部。湘军既兴,兵自招,将必亲选,饷由帅筹,其制正与绿营相反,故兵为将有。曾国藩对湘军拥有极大的指挥调度权力,自成派系。近代军阀实肇自湘军。1861年冬,曾国藩派鸿章赴安徽招募练勇,李鸿章依照湘军建制,编练淮军,成为又一支军阀武装。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随着湘淮军转战南北,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的手中。

(2)湘淮势力崛起,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牵动了晚清的政局

湘淮系地方势力的扩展,反映出汉族士绅在中央政治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上升,道光至同治年间,封疆大吏中,满洲贵族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士绅的比例迅速上升,满汉势力的此消彼长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3)湘淮军的“兵为将有”,控制地方权力,使晚清政治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

湘淮军的兴起,标志着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经世派力量的崛起,改变了清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湘淮军重要将领皆官至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清代定制,总督、巡抚委以行省大权,其下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分管一省的民政和司法。但使司听命于六部,六部可以控制督、抚,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随着湘淮军将帅担任督、抚后,督抚不听部臣指令,形成督、抚事权过重的局面。伴随外重内轻的局面的出现,清政府重大决策都必须征求重要督抚的意见,督抚们也积极影响和干预中央决策。咸、同之后,此种局面益甚。兵卒粮饷皆仰给督、抚。所以湘淮军开启的“督、抚专政”局面,是开启后北洋军阀割据纷争的先河。

4简述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

答:19世纪50~60年代,清王朝的内忧外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中央政府的权威日益遭到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严重挑战而趋于削弱。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地方势力的崛起,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解体的过程。

(1)地方势力的崛起

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督抚为首的地方实力派,拥有强大的政治、财政、军事等势力,他们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各地农民起义过程中迅速崛起的。他们的势力增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上,中央军权下移,督抚掌握实权。

财政上,地方督抚开始拥有财权。

人事上,中央权力下移,督抚扩大了对官吏的支配。

(2)满汉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随着地方势力的崛起,满汉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汉族大臣的方向发展。地方势力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的政治权力,动摇了清廷统治的政治权威,地方督抚是清末政局嬗变的主要力量之一,是近代中国早期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5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答:(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原因有:

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目的是一脉相承的,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侵略者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一脉相承的,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是一脉相承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则导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扩大的原因有:

侵略力量的扩大

鸦片战争中的侵略国只有英国,时间持续两年多,地域方面主要是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英法两国共同出兵中国,美俄作为帮凶,战争长达四年之久,从沿海地区北上一直侵入北京。

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扩大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只与英、法、美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则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共七个不平等条约。

开放的通商口岸在扩大

通过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后,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加开放10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

被割土地面积在扩大

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割九龙司地方给英国,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中国被破坏的主权在扩大

鸦片战争中,中国主权遭到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开始丧失,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6简要总结太平天国前期的军事成就和原因。

答:(1)太平天国前期的军事成就: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太平天国同时进行了北伐和东征西讨,北伐军深入清朝统治的中心地区,打乱了清军的战略部署,为其西征和东征创造了有利的战场条件,但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太平军的东征,攻破了江北、江南大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2)太平天国前期取得军事成就的原因: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再加上自然灾害使得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所以其反封建反侵略的行动和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对下层民众有着相当的号召力,群众奋起反抗,打击官僚地主,分得土地,为起义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太平军的领导核心比较团结,进取心比较强,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战略上积极主动、指挥灵活。而清政府的统治却是日渐腐败,八旗兵已经腐朽,军备废弛,纪律败坏,战斗力大为削弱。

面对太平天国运动,使得外来侵略势力不清楚形势,也不清楚太平天国的对外政策,所以对太平天国采取了“中立”政策,这也有利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迅速发展。

7简要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答: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有:

(1)《天朝田亩制度》的产生有其必要的社会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受到外来侵略势力和国内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尤其自清朝中期以来,土地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农民起义的斗争纲领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农民阶级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现实愿望。《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平分土地、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人人平等以及最终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等说明了这一点。

(2)同时,《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但其本身具有空想性,平分土地在当时的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3)太平天国在其占领的地区内,曾没收一部分地主豪绅和庙宇寺观的田产,对富户课以重税和减轻农民的负担。

(4)当时严峻的斗争环境,根本缺乏制度实现的土壤。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5)《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太平天国领袖们绘制的平分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蓝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1854年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已经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调动其积极性,理论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权逐步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确立也成为一句空话。

8简要评述太平天国的对外策略。

答:对太平天国对外策略的评述包括以下几点:

(1)在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初,英国、法国的公使先后打着“中立”的幌子到天京访问,他们访问天京,是为了窥探太平天国的实际情况,试探太平军及其领导对他们的态度,以便确定其侵华政策的具体措施。

(2)外国公使到天京后,企图胁迫太平天国承认各国在华的侵略利益,承认不平等条约。英国公使还扬言,如果革命触犯了英国的利益,他们将会像发动鸦片战争那样来对付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吸收了西方的宗教理论并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以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太平天国崇信拜上帝教,并把西方侵略者视为自己的同教者。

(4)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没有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恫吓,也没有承认《南京条约》,同时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并主张平等往来,并明确宣布不许再卖鸦片。他们在严禁鸦片输入的同时,鼓励正当贸易。

(5)洪仁玕在香港学习及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等学说,于1859年提出了《资政新篇》,太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总体来说,太平天国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他们因宗教形式相同,而错误的把西方侵略者当着是“洋兄弟”,但也有反对外来侵略、坚持民族独立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