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868经济学(含宏观、微观)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解释概念(每组6分,本题满分36分)
1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答:公共物品是指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其中,排他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国防、海上导航用的灯塔,就是公共物品。
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2机会成本与交易成本
答:机会成本是指与企业未将资源用于其他可供选择的最佳用途而放弃的机会相联系的成本。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交易成本是指市场主体由于寻找交易对象和达成交易所需的成本。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进行社会生产,就一定会有交易发生,而任何一笔交易得以进行和完成都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
3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答:逆向选择是指在签订交易合约之前,进行交易的一方拥有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并且该信息有可能影响到另一方的利益,掌握信息的一方会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选择。因此,逆向选择有时也被称作隐藏信息问题。
道德风险也被称作隐藏行动问题,是指交易双方在签订交易合约后,信息占优势的一方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损坏另一方,同时也不承担后果的一种行为,即是市场的一方不能查知另一方的行动这样一种情形。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区别在于,逆向选择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且发生在交易之前;道德风险是同一个人在交易前后的比较,且发生在交易之后。
4自然失业率与周期性失业率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的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大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黯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
当失业水平为自然失业率时,此时不存在周期性失业。
5潜在GDP与产出缺口
答:潜在GDP是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GDP,又称充分就业的GDP,反映了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潜在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差别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情况。如果实际GDP大于潜在GDP,则经济高涨,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实际GDP小于潜在GDP,则经济衰退,有失业的压力。
产出缺口在宏观经济中是指经济体的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额,在凯恩斯的长期总供给曲线中引入了经济中的价格调整机制后得到的总供给曲线为:Pt+1=Pt[1+λ(Y-Y*)]。
实际GDP和潜在GDP之间的差距,即Y-Y*,就是GDP缺口,或者产出缺口。
6政府支出乘数与货币创造乘数
答:政府支出乘数表明在实际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多大的变动。在三部门经济中,用公式表示为:kg=∆Y/∆G=1/[1-b(1-t)]。式中,k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Y是收入变动,∆G是政府支出变动,b是边际消费倾向,t是边际税率。
货币创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和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例。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控制准备金和调整准备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计算(本题满分12分)
假设市场需求为p=100-0.5(q1+q2),C1=5q1,C2=0.5q22。
(1)若市场上只有两个厂商,求古诺均衡时的产量、价格和两企业的利润π1和π2。
(2)设市场上只有两个厂商,其中厂商1是领导者,厂商2是追随者,求解Stackelberg均衡时的产量、价格和两企业的利润。
(3)若两企业串谋,求均衡时的产量、价格和各自的利润。
解:(1)在古诺模型中一个厂商设定产量时把另一厂商的产量看作是固定的,由题意可得厂商1的利润函数为:π1=pq1-C1=[100-0.5(q1+q2)]×q1-5q1=-0.5q12+(95-0.5q2)q1。
厂商1的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π1/∂q1=-q1+95-0.5q2=0。
解出q1,得到厂商1的反应函数:q1=95-0.5q2①
厂商2的利润函数为:π2=pq2-C2=[100-0.5(q1+q2)]×q2-0.5q22=-q22+(100-0.5q1)q2。
同理可得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q2=50-0.25q1②
联立①、②从而解得古诺均衡时两企业的产量:q2=30,q1=80,Q=q1+q2=110。
古诺均衡时的市场价格为:p=100-0.5(q1+q2)=100-0.5×110=45。
古诺均衡时的两企业的利润:
π1=pq1-C1=45×80-5×80=3200
π2=pq2-C2=45×30-0.5×900=900
(2)若厂商1是领导者,厂商2是追随者,由(1)可知,厂商2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反应曲线:q2=50-0.25q1。
则厂商1的利润函数变为:π1=[100-0.5(q1+50-0.25q1)]×q1-5q1=-3q12/8+70q1。
厂商1利润最大化时的一阶条件为:dπ1/dq1=-3q1/4+70=0,解得:q1=280/3。
根据厂商2的反应函数可以求得:q2=80/3。
此时市场价格为:p=100-0.5(q1+q2)=100-0.5×(280+80)/3=40。
两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π1=pq1-C1=40×(280/3)-5×(280/3)=9800/3
π2=pq2-C2=40×(80/3)-0.5×(80/3)2=6400/9
(3)两企业串谋时形成卡特尔定价,卡特尔的总利润函数为:
π=p×(q1+q2)-5q1-0.5q22=[100-0.5(q1+q2)]×(q1+q2)-5q1-0.5q22
总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π/∂q1=100-0.5(q1+q2)-0.5(q1+q2)-5=0
∂π/∂q2=100-0.5(q1+q2)-0.5(q1+q2)-q2=0
解得:q1=90,q2=5。
此时价格为:p=100-0.5(q1+q2)=52.5。
厂商1和厂商2的利润分别为:π1=pq1-C1=4275,π2=pq2-C2=250。
三、简答题(每小题12分,本题满分72分)
1如果饲料价格下降,那么我国猪肉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有研究发现食用香蕉可以大大延缓衰老,那么香蕉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分别结合图形说明)
答:(1)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时,生产成本的下降会引起供给数量的增加,使得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曲线的向右移动,会使得产品的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如图1所示。
图1 饲料价格下降对猪肉市场的影响
在图1中,既定的需求曲线D和最初的供给曲线S1相交于E1点。在均衡点E1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1和Q1。如果饲料价格下降,生产猪肉的成本会下降,在猪肉市场上猪肉供给会增加,会使猪肉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至S2曲线的位置,并与D曲线相交于E2点。在均衡点E2,均衡价格下降为P2,均衡数量增加为Q2。
(2)图2中,既定的供给曲线S和最初的需求曲线D1相交于E1点。在均衡点E1,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果有研究发现食用香蕉可以大大延缓衰老,消费者对香蕉的偏好程度增强,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时,对香蕉的需求就会增加。需求的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至D2曲线的位置,D2曲线与S曲线相交于E2点。在均衡点E2,均衡价格上升为P2,均衡数量增加为Q2,即会使香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
图2 香蕉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
2农产品保护价制度是一种最低限价(价格下限)制度。这种制度的直接效应是什么?(结合图形说明)如何改进这种制度以便避免这种效应?
答:(1)农产品保护价制度是一种最低限价(价格下限)制度,是指政府政策力求把价格提高到市场出清水平之上。这种制度的直接效应是使产品滞销、社会总福利降低。
如图3所示。假定P最低表示政府设定的最低价格。这时,供给量为Q2,需求量为Q3,二者的差额代表没有出售的供给过剩。仍然购买商品的消费者现在必须支付更高的价格,所以遭受图3中给出的剩余损失矩形A。一些消费者由于价格较高,退出市场。相应损失为三角形B。因此,消费者剩余总的变化为:∆CS=-A-B。显然,最低价格政策使消费者的境况恶化。
图3 最低限价
对于生产者,由于销售价格提高,他们的剩余增加矩形A。但是,销量从Q0下降到Q3,导致剩余损失三角形C。最后,因为Q2-Q3为滞销,生产成本无法补偿,为阴影梯形D。所以生产者剩余的总变化为:∆PS=A-C-D。假设梯形D足够大,最低价格政策甚至会导致生产者剩余净损失。结果由于过剩生产的成本,这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可能减少生产者的利润。综上可知,社会总福利变化为:-B-C-D。
(2)为了避免这种效应,可以改变对农产品价格保护措施:
①变最低限价为价格支持;
②让市场自由定价,政府对农产品的生产进行补贴;
③建立农产品的库存机制,适当调节农产品市场的供给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这些措施都即可以起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作用又可以在增加生产者剩余时尽量减少社会的总的福利的损失。
3什么是比较优势?哪些因素决定比较优势?
答:(1)比较优势的含义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相对于它生产其他商品来说,比另一个国家低。李嘉图认为各国不一定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商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因此,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最为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2)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
①技术水平的高低,技术水平高,单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在该种产品生产上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小,则更具有比较优势。
②要素禀赋的富裕程度,要素禀赋相对富裕,那么生产相对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成本会小,相对机会成本较低,在该种产品上更具有比较优势。
③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该种商品的成本就越小,相对机会成本较小,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4什么是帕累托有效?帕累托效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答:(1)帕累托有效的含义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在不损害某些人利益的前提下使另一些人的利益变好,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有效。这个概念是为纪念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而命名的,帕累托首先提出了交易中的效率概念。
(2)帕累托效率的三个条件
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它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①交换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消费者A和B来说,X代替Y的边际替代率分别用MRSXYA和MRSXYB来表示,则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的公式就是:MRSXYA=MRSXYB。
②生产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生产者C和D来说,L代替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分别用MRTSLKC和MRTSLKD来表示,则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的公式就是:MRTSLKC=MRTSLKD。
③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种商品X和Y,X代替Y的边际替代率和边际转换率分别为MRSXY和MRTXY,则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MRSXY=MRTXY。
即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
5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四个:资本存量与储蓄和投资的作用;劳动力的质量;资源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再配置;技术变革作用。
(1)人均物质资本
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资本存量称为物质资本,简称资本。资本的重要特征是,它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说,资本是生产过程的投入,也是过去生产过程的产出。当人均拥有的劳动设备越多时,劳动生产率越高。对于人均资本来说,当投资超过资本折旧时,工人人均资本量会增加。相对于GDP的投资水平越高,所产生的工人人均资本也越多,这一过程称为资本深化。随着工人人均资本的增加,工人人均产量也会增加,即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2)人均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本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率。这些用于教育的支出可以视为投资,如同用于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形成实物资本一样,用于教育的支出形成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
(3)资源的配置
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各项资源用于其生产效率最高的部门即能够最有效的发挥资源价值的部门来有效提高生产率。
(4)技术进步
影响生产率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使全社会的生产力都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这意味着技术进步是全社会经济增长的中心。
6概要说明总支出或总需求的构成及决定。
答: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GDP的公式可写成:GDP=C+I+G+NX。即一个经济体的总支出或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部分构成。
(1)消费
家庭从它们的劳动和资本所有权中得到收入,向政府纳税,然后决定把多少税后收入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家庭得到的收入为Y,政府向家庭征收税额T,支付了所有税收之后的收入(Y-T)为可支配收入,家庭把它们的可支配收入分别用于消费和储蓄。消费水平直接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水平。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也越多。因此有C=C(Y-T)。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是当可支配收入增加1美元时消费的变化量。因此,消费除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外,还受利率、价格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2)投资
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在决定投资的诸因素中,利率是首要因素。这里的利率,是指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大致上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时,企业是否进行投资,首先就决定于实际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总之,投资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即I=I(r)。
(3)政府购买
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果政府购买等于税收减转移支付,政府有平衡的预算。如果G大于T,政府有预算赤字,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借贷——来为这种赤字融资。如果G小于T,政府有预算盈余,政府可以用这种盈余来偿还部分未清偿债务。
(4)净出口
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影响净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观经济学中,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出口,若实际汇率上升,则本国货币实际贬值,意味着国外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变得更加昂贵,这使本国商品的出口变得相对容易。一般来说,出口正向地受实际汇率影响。对于进口,若实际汇率上升,因国外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变得更加昂贵,故使进口变得相对困难,从而,进口反向地取决于实际汇率。由于净出口为出口与进口之差,故一般地说:净出口正向地取决于实际汇率。
除了汇率以外,进口还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当收入提高时,消费者用于购买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的支出都会增加。一般认为,出口不直接受一国实际收入的影响。因此,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5分,本题满分30分)
1概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操作及其对总需求的影响。
答:(1)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操作
①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率。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法定准备金比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称为法定准备金比率。
②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操作有降低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等。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a.降低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
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
c.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金比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金比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
(2)对总需求的影响
货币供给增加时,利息率会降低。
①对投资的影响。一方面取得信贷更为容易,投资容易获得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利息是投资的成本或者机会成本,利率的降低,会减少投资成本,两方面都会促进投资的增加。
②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与储蓄,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息是储蓄的收益,储蓄取决于利率,利息率降低,个人会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从而会增加社会的总消费。
③对净出口的影响。由于利息率是本国债券的收益率,利息率下降会使对本国债券的需求量减少,对外国债券的需求增加,资本外流,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的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使净出口额增加。
一个经济体的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部分构成,在政府购买被看做是外生变量给定时,消费的增加、投资的增加和净出口的增加会使社会总需求增加。
2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说明国际油价上涨的原因以及对经济运行(产出、就业和物价)的影响。
答:(1)国际油价上涨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作用决定的,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的移动都会使均衡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根据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①供给方面。由于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受战争、恶劣气候以及主要石油产出国策略性行为的影响,石油的产量下降,供给减少导致了国际油价的上涨。
②需求方面。国际油价上涨的原因可以从需求方面考虑是由于各国经济的增长或者受投机资本的冲击,对石油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
由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共同原因,导致国际油价不断上涨。
(2)石油价格上涨可以视为是一种总供给的冲击。总供给冲击是指一国生产活动所需某项或某几项重要投入品的成本迅速上升而引起总供给曲线上移,由此拉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进而导致均衡产出下降和通货膨胀的现象。
如图4所示,国际石油价格上升等不利供给冲击发生,引起AS曲线向上移动到AS′,经济均衡点从E点移动到E′点,价格水平上升,产出水平下降,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共生的现象,即“滞胀”现象。在E′点的失业迫使工资连同价格水平一起下降。沿着AD曲线,名义工资缓慢调整,持续下降,产出水平逐渐恢复,直至E点为止。
在长期,经济均衡点为E点,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也与冲击发生之前一样,但名义工资率要低于冲击发生之前,因此不利的供给冲击降低了实际工资水平。
图4 石油价格上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