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868经济学(含宏观、微观)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解释概念(每组6分,本题满分30分)
1机会集合与机会成本
答:机会集合是指在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下,经济个人所能够做出的选择的集合,即那些在实际中可行的全部选择所构成的集合。对于经济个体的决策而言,只有在处于机会集合内的那些选择行为才是切实可行的,而处于机会集合外的选择都是不可行的。
机会成本是指与企业未将资源用于其他可供选择的最佳用途而放弃的机会相联系的成本。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2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
答:边际产量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例如,在生产中如果只有劳动L是可变投入,则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表示为:MPL=∆Q/∆L。假设生产函数连续且可导,从而可以用总产量对可变投入量求导得出边际产量,即MPL=dQ/dL。这样,在某一产量上的边际产量,就是该产量相对于总产量曲线上一点的斜率。
边际成本是指产量变动某一数量所引起的成本变动的数量,也即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用公式表示为:MC(Q)=∆TC(Q)/∆Q=[TC(Q+∆Q)-TC(Q)]/∆Q,或:
在短期,边际成本和边际产量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反映在图形上,MPL曲线的上升段对应MC曲线的下降段;MPL曲线的最高点对应MC曲线的最低点。
3垄断与价格歧视
答: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②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③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价格歧视是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因此垄断者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索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①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
②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4潜在GDP与产出缺口
答:潜在GDP是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GDP,又称充分就业的GDP,反映了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潜在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差别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情况。如果实际GDP大于潜在GDP,则经济高涨,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实际GDP小于潜在GDP,则经济衰退,有失业的压力。
产出缺口在宏观经济中是指经济体的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额,在凯恩斯的长期总供给曲线中引入了经济中的价格调整机制后得到的总供给曲线为:Pt+1=Pt[1+λ(Y-Y*)]。
实际GDP和潜在GDP之间的差距,即Y-Y*,就是GDP缺口,或者产出缺口。
5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
答:名义利率指包括了物价变动的利息率,是与“实际利率”相对而言的。名义利率大概的计算公式为:r=π+P。其中,r为名义利率,π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的变动率。名义利率适应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同步。由于人们对价格变化的预期往往滞后于通货膨胀的变化,所以相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名义利率的变化也往往有滞后的特点。
实际利率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条件下的利息率,它是与“名义利率”相对而言的。美国经济学家费雪首次在其《利息理论》一书中提出以货币和以实际财物计量利率的观点。一般物价总水平存在变动的趋势,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就必须扣除名义利率中的物价上涨率。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上涨率。
划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理论意义在于其提供了分析通货膨胀条件下利率变动的工具。在经济管理中,能操作的是名义利率,但对经济关系产生实质影响的是实际利率。
二、扼要回答或分析(每组8分,本题满分80分)
1如果饲料价格下降,那么我国猪肉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有研究发现食用香蕉可以阻止衰老,那么香蕉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分别结合图形说明)
答:(1)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时,生产成本的下降会引起供给数量的增加,使得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曲线的向右移动,会使得产品的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如图1所示。
图1 饲料价格下降对猪肉市场的影响
在图1中,既定的需求曲线D和最初的供给曲线S1相交于E1点。在均衡点E1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1和Q1。如果饲料价格下降,生产猪肉的成本会下降,在猪肉市场上猪肉供给会增加,会使猪肉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至S2曲线的位置,并与D曲线相交于E2点。在均衡点E2,均衡价格下降为P2,均衡数量增加为Q2。
(2)图2中,既定的供给曲线S和最初的需求曲线D1相交于E1点。在均衡点E1,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果有研究发现食用香蕉可以大大延缓衰老,消费者对香蕉的偏好程度增强,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时,对香蕉的需求就会增加。需求的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至D2曲线的位置,D2曲线与S曲线相交于E2点。在均衡点E2,均衡价格上升为P2,均衡数量增加为Q2,即会使香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
图2 香蕉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
2具体说出厂商进入一个市场的基本条件,短期内生产的基本条件,短期内停工的基本条件,以及厂商均衡的基本条件。
答:(1)厂商进入一个市场的基本条件是:产品的价格大于企业长期平均成本,即P>LAC。厂商利润函数为:π=(P-LAC)Q。当P<LAC时,厂商的利润为负,则厂商会退出市场;当P>LAC时,厂商的利润为正,则厂商会进入市场。
(2)短期内厂商生产的基本条件为:产品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即P>AVC。短期内只要厂商的收益可以弥补可变成本的支出,厂商就会选择继续生产,即只要市场确定的价格P>AVC时,厂商会选择继续生产;当P=AVC时,厂商无论是继续生产或是停业,结果都一样,全部收益只能弥补可变成本,不变成本得不到任何弥补,所以这一点为停止营业点。
(3)短期内停工的基本条件是:产品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即P<AVC。当P<AVC时,厂商生产带来的收益不能弥补全部的可变成本,又无法弥补固定成本,此时不生产比生产强,因此厂商会选择停业。
(4)厂商进行生产的基本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厂商均衡的基本条件都是:MR=MC。当MR>MC时,增加一单位产量会带来总利润的增加,企业会增加生产,直至MR=MC;当MR<MC时,为使利润最大化,厂商会减少生产,直至MR=MC。只有当MR=MC时,厂商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决策。
3什么是“钻石与水”悖论?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答:(1)“钻石与水”悖论是指对人的生命不可或缺的水的价格要比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的钻石的价格低这一悖论。钻石与水悖论首次由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里提出,也称作价值悖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
(2)对“钻石与水”悖论的解释
①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看,人们只需花费较少的劳动就可以得到水,故而水的价值小;而一枚钻石往往要经过勘探、开采、加工等多道工序才能最终成为商品,劳动量大,所以它的价值大。
②马歇尔用供求均衡来解释“价值悖论”。他认为,由于水的供应量极其充足,人们对水所愿支付的价格,就只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可是,钻石的供应量却非常少,而需要的人又多,所以,想得到它的人,就必须付出超出众人的价格。
③边际学派试图用“边际效用”来说明价值悖论。按照边际学派的观点,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由于水源充足,边际效用很少,所以价格也就很便宜。同理,由于钻石稀缺,边际效用很大,其价格也就相应地昂贵。
4什么是“公地悲剧”现象或“公共池塘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如何克服这种现象?
答:(1)“公地悲剧”是指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现象或“公共池塘问题”的典型例子。
(2)公地的悲剧的成因在于:
①缺乏约束的条件,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
②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没有规则,没有产权制度,无节制的、开放式的资源利用,导致公共财产的崩溃。
(3)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从中得到的边际社会收益。当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时,公共资源就得到有效利用。要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采用以下三种主要方法:
①明确产权,科斯定理证明,一旦产权明确规定,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络、谈判、签约等等的成本足够低,则无论将产权划归给谁,最终总能达到该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
②配合企业制度改革,力争做到公共产品私人供给。公共产品私人供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私人生产的积极性,让公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③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委托、代理、搭便车、机会主义问题研究。
5什么是外部影响?有害外部影响的根本特征和经济后果是什么?
答:(1)外部影响的含义
外部影响也称为外部性、相邻效应,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即某经济主体的福利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他人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它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影响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方面。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外部性。
(2)有害外部影响的根本特征
有害外部影响的根本特征是边际社会成本MSC大于边际私人成本MC,差额就是边际外部成本MEC。从社会的角度看,具有有害外部影响的厂商在外部不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产出水平往往高于社会需要的最优水平即产出太多了。例如,钢铁厂排放的烟雾及含硫气体损害当地人的财产和健康,但受害者并不能得到补偿。污染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换言之,排污企业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给周边其他单位和个人造成了损害,产生了“外部成本”,而一直以来,这种“外部成本”并没有计算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而是由企业之外的百姓或政府来埋单,导致了企业进行生产的成本小于社会为此付出的成本,企业的产量过大、污染过于严重的问题。
(3)有害外部影响的经济后果
有害外部影响的经济后果是给周围居民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环境资源的不可分割性,使其产权界定成本非常高或根本就难以界定,环境资源因此具有全部或部分公共性。可以采取对污染企业征税或是明确产权的方法,来制止外部不经济的产生。
6什么是效率工资?它如何能够克服劳动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答:(1)效率工资指的是企业支付给员工比市场保留工资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
(2)逆向选择是指在交易中,信息占优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不知道的信息做出对自己有利却对对方不利的选择。道德风险是指在交易完成后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故意做出一些对另一方不利的事情而使自己获利对方损失的行为。
①劳动市场上的逆向选择的表现为工人在求职时对厂商隐瞒自己较低的工作能力,从而获得行业的平均报酬。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企业对员工个人的能力素质并不是很清楚,只有处于信息优势的本人才最清楚,所以容易出现逆向选择。那么,企业能够控制的是通过传递工资高低的信号来甄别人才素质的高低和工作努力程度:如果企业选择低工资水平,就会出现能力素质低的人员滥竽充数,可能形成“混同均衡”,不易区分人才的良莠;如果企业选择高水平工资(效率工资),就能把那些高素质的人才吸引过来努力工作,而那些素质低的人因不具备应有的素质以及承受不了工作压力,即使工资再高,也不会选择。同时,高素质人才也会通过有关证明(如高学历、高职称和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成绩等),来向企业传递高素质的信号。
②劳动市场上的道德风险的表现为由于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工人在工作中故意放慢速度,降低效率。由于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努力程度更加难以控制,因此,采用效率工资制度有助于解决现代企业监控困难。效率工资是一种筛选机制,它通过高于市场工资水平的高工资挑选出优质员工,并将他们留在企业内部。随着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随着知识、技能和经验越来越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稀缺性资源,随着资本对一般性劳动的替代作用日益提高,而与知识性劳动间的互补作用日益突出,效率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这种示意作用越来越明显。效率工资已经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利器,它可以相对提高员工偷懒的成本,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功效,采用效率工资后,员工努力工作的动机增强,而偷懒、欺骗等败德行为的动机则有所降低,企业发生员工败德行为的概率趋于下降,减少相应的监控成本。
7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含义。
答:(1)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基本观点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每个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的。因此,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他们在两个生命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和财产。这样,消费就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莫迪利安尼认为,理性的消费者要根据一生的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
该假说有两个前提条件:①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②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它指出,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个人消费占其一生收入现值的比例是固定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绝大多数人们会选择稳定的生活方式,一般不会在一个时期内大量储蓄,在下一时期挥霍无度,而是在各个时期大致消费相同的水平。
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消费的一般公式为:C=[WL/(NL)]×YL,其中WL/(NL)是边际消费倾向,YL为一年的收入。
图3 生命周期模型中的一生收入、消费、储蓄和财富
如图3所示,一个人在他整个一生中消费是稳定的。整个工作周期持续WL年,人们储蓄、积累资产。工作期限结束后,人们开始靠这些资产生活,生命继续的年限(NL-WL)进行反储蓄,以至生命结束时,资产恰恰为零。即:(NL-WL)C=(YL-C)WL,得到C=WL·YL/(NL)。
②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消费决策的。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的加权平均数得到,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消费者会以他现有财富水平与现在和未来挣到的收入,来维持其个人在有生之年的稳定消费比率。根据持久收入理论,消费C=cYP,其中YP是持久性收入。并且如果一项增加的收入是暂时性的,那么收入的增加将对消费无任何实质性影响。
总之,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理论的共同之处就是:消费不仅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临时性的政策变动并不会对消费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永久性的政策变动对影响消费者行为才有效。
(2)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的政策含义
①生命周期假说说明了当一国的人口中年轻人和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时,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也会出现较大的消费倾向或较小的储蓄倾向;而当一国的人口中中年人所占比重较大时,较高的国民收入水平上也会出现较小的消费倾向或较大的储蓄倾向。
②持久收入假说说明如果政府出于应付经济萧条的需要,采取临时性的减税措施,以便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刺激消费,那么,这一临时性的减税措施是无效的,因为居民这种临时性的额外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作为实际消费,其余全部转化为储蓄,因此,政府减税的结果不可能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用刺激需求的办法来刺激消费则很可能会带来滞胀的恶果。在货币调控方面,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货币需求的变动主要受持久收入变动的支配。由于从长期趋势来看,持久性收入是稳定增长的,因而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就会是稳定增加的。正因为如此,在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速度就会在长期中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为了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速度,以满足人们对货币需求逐步稳定增长的需要以及经济和收入增长的需要,就有必要实行一种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配合的、稳定增长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
8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通过汇率的变动而加强?(以利率提高为例分析说明)
答:(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分析财政货币政策效力的主要工具。它将封闭经济下的宏观分析工具IS-LM模型扩展为对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的开放经济的分析,说明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的模型。其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毫无效果,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显著;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效果显著,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甚微或毫无效果。
(2)假定国内价格固定不变。在完全可变汇率制下,中央银行不会干预外汇市场,汇率必定调整到使市场出清,外汇供求达到平衡的状态。汇率的调整保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之和为零。资本完全流动的可变汇率制下的货币紧缩,其IS-LM图形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在浮动汇率下,如果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或经济过热而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LM曲线向左移动,利率水平提高,从而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利率水平提高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同时利率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国内投资的减少,从而使得IS曲线向左移动;
②由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利率的提高,会使得国外资本流入本国,造成对本国货币需求的增加,本币升值,使得出口产品变得相对昂贵,导致出口的减少。
所以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不仅可以通过利率的提高影响国内的消费和投资。同时由于汇率可以自由浮动,利率提高会造成本币的升值,导致出口的减少,从而增强了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
9哪些因素会影响投资(或投资需求)?
答: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在西方国家,人们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都被说成投资,但在经济学中,这些都不能算是投资,而只是资产权的转移。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实际利率水平、资本的边际产品、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投资的q值等。
(1)实际利率水平
投资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这是因为,企业用于投资的资金多半是借来的,利息是投资的成本。即使投资的资金是自有的,投资者也会把利息看成是投资的机会成本,从而把利息当做投资的成本。投资与利率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
(2)资本的边际产品
资本的边际产品指在劳动量不变的条件下,一个产业中当资本投入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出量。资本边际产品存在递减规律,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其他投入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一种资本的使用量,最终会超过某一定点,造成总产量的边际增加量(变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3)预期收益
收益的大小主要由产品的需求决定。企业决定对某项目是否投资及投资多少时,首先会考虑市场对该项目的产品在未来的需求情况,因为这种需求状况,不但会决定产品能否销售出去,还会影响产品价格的走势。投资的预期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投资项目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者的工资成本。因为工资成本是产品成本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工资成本上升会降低企业利润,减少投资预期收益,尤其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项目而言,工资成本上升显然会降低投资需求。
(4)风险的大小
风险包括未来的市场走势、产品价格变化、生产成本的变动、实际利率的变化、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等,都具有不确定性。一般说来,整个经济趋于繁荣时,企业对未来会看好,从而会认为投资风险较小;而经济呈下降趋势时,企业对未来看法会悲观,从而会感觉投资风险较大。因而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与投资者的乐观和悲观情绪大有关系,实际上,这说明投资需求会随人们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能力变化而变动。
(5)投资的q值
投资的q理论是由托宾创立的一种投资理论,该理论强调投资与股票市场之间的一种联系:在资产相对于其再生产成本更有价值时,投资将会很高。其中q是股票市场对企业资产相对于生产这些资产的成本进行的价值估算,q的最简单形式是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根据投资的q理论,当q>1,即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大于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时,企业就有扩张的愿望,企业就应该增加实物资本。企业资产市场价值的提高(如股票价格的上涨)意味着q值的上升,q越大,企业扩张的激励就越大,企业投资扩张的速度通常就越快。
10对比分析封闭经济中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和开放经济中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
答:(1)封闭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均衡的条件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和利率,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正比关系,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比关系,用公式表示:L=ky-hr。m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代表物价水平,k、h均为参数,货币供给用公式表示:m=M/P。假定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M/P=L=ky-hr,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y=hr/k+m/k或r=ky/h-m/h。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
(2)开放经济条件下不仅要考虑本国货币供给与需求情况,还要考虑国外资本的流入与流出,因此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不仅包括本国货币供给与需求相等,还包括一国国际收支为零,即BP=nx-F=0,其中nx=q-γy-nEPf/P,F=σ(rw-r)。由此可得:q-γy-nEPf/P=σ(rw-r),即:r=(γ/σ)y+[rw+(n/σ)·(EPf/P)-q/σ],其中q、γ、n、σ>0均为参数。
三、计算题(每组6分,本题满分12分)
1一家玩具企业的成本函数为C=25+10Q,生产函数为Q=2K2L。
(1)该企业的固定成本及可变成本;
(2)企业的平均成本函数和边际成本函数。
解:(1)由企业成本函数C=25+10Q,可得:该企业的固定成本为:TFC=25;可变成本为:TVC=10Q=20K2L。
(2)企业的平均成本函数为:AC=C/Q=25/Q+10=25/(2K2L)+10。
企业的边际成本函数为:MC=dC/dQ=d(25+10Q)/dQ=10。
2给定需求函数D(p)=1000-60p,供给函数S(p)=40p。
(1)求均衡价格(p)和均衡数量(q);
(2)如果每单位征税5元税额,那么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多少?
(3)消费者和厂商分别分担百分之几的税额?
解:(1)当达到均衡时,需求等于供给,由D(p)=S(p)可得:1000-60p=40p。
解得均衡价格为:p=10,从而均衡数量为:q=1000-60p=40p=400。
(2)政府征税,新的供给曲线为S′=40(p-5)。
需求曲线仍为D=1000-60p,联立两方程式,解得p′=12,q′=280。
(3)新的均衡价格p′=12,原均衡价格p=10,价格提高2元,故消费者承担的税负为2元,其余3元由生产者承担。所以,消费者负担40%的税额;厂商负担60%的税额。
四、具体分析短期GDP的波动和潜在GDP的决定。(本题满分28分)
答:(1)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用公式表达即为GDP=C+I+G+(X-M)。短期内无论哪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引起GDP的波动。
①消费。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居民的消费水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消费观念,市场预期,利率等等。假如消费者预期明年产品的市场的价格将会提高,则会增强本时期的消费,使得本年度的GDP水平提高。
②投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投资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利率提高,则投资减少,使得GDP总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增加,GDP总量增加。
③政府购买。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假如经济处于萧条期,政府为刺激经济,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则会导致社会的总需求增加,GDP总量增加。相反如果政府减少购买支出,则社会总需求减少,GDP总量减少。
④净出口。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当净出口增加时,表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得GDP总量增加,当净出口减少时,表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减少,使得GDP总量减少。
(2)潜在GDP是指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GDP水平。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潜在产量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技术进步。
①劳动。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总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全社会人口中,劳动力人口增加、质量提高时会使得潜在GDP增长。
②资本。资本存量的规模及人均拥有的资本存量越多,潜在GDP就越高。
③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潜在GDP增长。
④资源配置状况。在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相同的条件下,资源配置越合理则产出水平越高。
⑤知识进展。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的最重要的增长因素,这里的知识进展含义广泛,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关于结构和设备更为有效的设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