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稀缺资源的配置
1.1 复习笔记
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西方经济学传统是研究有关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学科
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商品生产者而言,只有他的产品卖掉了,转化为货币这一财富的一般形式,才能进行他的各种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是为了获得价值而从事使用价值的生产。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转化为物质财富的生产。生产的目的就是增进物质财富。对于财富与财富的本质,不同的经济学派有着不同的观点。
(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总量,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顺差的对外贸易是增加一国财富的唯一方法。
(2)古典学派
古典学派最著名的代表是两位英国经济学家和大卫·李嘉图。他们认为,财富的本质是劳动,一切领域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由此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3)庸俗学派
庸俗学派的著名代表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萨伊认为财富的基础是效用。生产的意义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对于消费,萨伊认为其本质是消灭效用;而且,在社会总产品既定条件下,消费和生产是互相制约的。因此,无论国家或个人的非生产消费,都应审慎进行,并仔细比较消费所牺牲的价值与消费所提供的利益。
(4)边际学派
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卡尔·门格尔、威廉·斯坦莱·杰文斯和里昂·瓦尔拉被公认为是边际学派的奠基人。边际学派认为财富的基础是效用。但是,效用是从主观角度考察的。即人们消费时在心理上产生了满足,这就是效用。同时,消费量是和边际效用呈相反方向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对财富的评价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
2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重点转变为: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现代微观经济学认为在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全部经济研究的出发点。生产表现为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消费表现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终点。生产是消费的手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1)生产
生产的本质是一种投入产出关系。只有投入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原材料、机器设备等,才能生产出产品。这些为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统称为资源(或称为生产要素,简称为要素)。
①资源的内容
资源通常包括:人力资源,即劳动;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由这两种初级资源生产出来的为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本资源。
②资源的特点
a.资源的稀缺性。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与人们的需要相比较,资源的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b.资源的多用性。这是指同一种资源可以用于多种生产领域。
(2)消费
消费的实质就是对产品的需要。需要也具有两个特点:
①需要的无限性。这是指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且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②需要的层次性。这是指在无限的需要之中,各种需要有轻、重、缓、急的区别。
资源是稀缺的,需要又是无限的。因此,在经济活动的目的和手段之间形成了矛盾。这一矛盾是经济领域内的基本事实,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正是由于存在资源稀缺、需要无限的矛盾,才产生了经济问题:如何最优地或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
(3)资源配置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①生产可能性曲线
资源配置是指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资源配置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表示(如图1-1所示)。图1-1中的曲线ABCD,它表示用完既定资源所能生产的X和Y最大产量的各种可能的组合。被曲线和纵横轴包围的区域内的产品组合,例如E,代表该产品组合的生产未将既定的资源量用完,或者将资源用完,但由于效率不高未达到最大产量。曲线外面其余的产品组合,例如F,则表示若要按该产品组合生产,现有既定的资源量是不够的。所以,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一个社会经济体系如果生产出来的两种产品的产出组合正好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这就是一种有效率的状态,这说明在既定技术和资源情况下,获得了最大数量的产出。
②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的内容
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个内容:
a.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
b.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按照这个观点,观察现实经济生活,如果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之一,则资源配置肯定没有达到最优:部分产品滞销和部分产品脱销并存;低效率生产者得到较多的稀缺资源。
③动态效率
动态效率是指由技术进步带来生产能力提高所实现的效率。资源还是那么多,产出组合可能也不变,每一种产品的数量都因为生产率提高而增加了,因此社会福利也增加了。这种情况可以表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
3选择与机会成本
(1)选择
争取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就是在众多资源配置方案中选择其中最佳方案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经济学就是有关选择的科学。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有代价的。
(2)机会成本
一定量资源用于某个领域(即某种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因此而放弃的将它用于其他领域(或用途)可能带来的效益。在图1-1中,A选择的机会成本就是B、C、D及其他方案可能带来的效益。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决策主要是以机会成本考虑为基础的。
4任何经济体系必须作出的基本选择
(1)三个基本选择
①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由于资源稀缺的制约,无限的需要只可能部分地被满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定于产品被需要的程度:最需要的产品首先被安排生产,在资源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考虑次需要的产品的生产,最不重要或相对不重要的产品的生产只能放弃。如果一个经济体系内对全部产品按其重要性不同的排列顺序的认识是单一的,则信息量较小,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较易,从而较易得到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合理选择。相反,如果一个经济体系内对这种排列顺序的认识是多样的,则信息量将显著增大,从而使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关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合理选择的难度大大提高。
②如何生产
在产出已定时,用什么方法进行生产,也是生产者面临的选择。微观经济学主要考虑三类如何生产的选择:
a.对生产要素投入的选择。在许多产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改变的。
b.对生产规模的选择。如果产出已定,是安排大量的小企业生产还是少数的大企业的生产。
c.对生产技术的选择。生产者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进行生产,要取决于许多因素。
③为谁生产
为谁生产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如何在参与生产的各部分人之间进行分配。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消费水平的高低。这对于各类要素所有者当然具有很大的意义。从生产的角度看,收入分配选择的意义更大,因为它构成了生产的动力结构。要作出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收入分配选择,其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评价各要素投入对生产的贡献,然后按其贡献的大小决定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2)基本选择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基本选择都与资源配置问题相联系。前者是资源配置在产出方面的反映,后两者是资源配置在投入方面的反映。
①假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已定,而且各产出所需多少资源投入等技术因素也已定,则资源配置就被决定了。
②如果产出数量、结构已定,如何生产的选择就是如何投入资源的选择,因此,它直接影响资源配置。
③为谁生产的选择实质是对资源投入的评价问题。资源倾向于流向对其评价高的领域,这自然影响资源配置。
5不同经济体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经济体制是指由社会建立的解决生产、消费和分配方面的经济决策的机制。它包括决策权在参加者之间的分配(决策结构),参加者交换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信息结构),和行使决策权,保证对决策的服从的方式(动力结构)。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是两种重要的经济体制。
(1)分散决策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问题
①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众多的生产者独立决策。但是,生产者的独立决策最终要受到消费者选择的制约,若产品不受消费者欢迎,则生产者很少获利甚至亏损,只得减产甚至停产。
②如何生产——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利,同时由于激烈的竞争环境,生产者不得不按最低成本的方式来生产。
③为谁生产——当事人的收入取决于他提供的要素数量与要素价格的乘积,而要素价格取决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可见,分散决策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问题基本上是交给市场来解决的。现代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分散决策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问题。
(2)集中决策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问题
①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由集中决策部门决定。大量的资源信息、需求信息通过垂直的渠道汇总到决策机关。因此,这里不仅存在决策的集中,也存在信息的集中。
②如何生产——集中决策部门不仅控制全部企业的产出,也控制全部企业的投入。但是,这种控制在相当程度上只能是形式上的。
③为谁生产——生产当事人的收入分配由集中决策机关控制。集中决策机关往往采用一些间接的指标来对资源的实际投入加以测度,并以此为依据,分配给资源投入者相应的报酬。
集中决策的基本长处是选择性好,可以动员尽可能多的资源,投入到社会最需要的领域,以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基本短处是效率,尤其是配置效率难以保证。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的方法
(1)含义
实证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在研究或文字表达中,撇开次要的因素,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起一个抽象的理论结构,赋予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一种确定的即理论上的意义,以此概括复杂的经济现象。实证研究主要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它怎样以及为什么变化、其后果是什么这一类问题。微观经济学主要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市场经济是怎样进行资源配置的。
(2)经济模型及其建立的步骤
经济实证研究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经济模型而展开的。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建立经济模型必须经过的主要步骤:
①设立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前提由对经济现象的归纳得到;
②建立有关经济变量的联系;
③通过逻辑演绎出结论。
(3)经济模型的检验
经济实证命题的科学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检验:
①模型内部的逻辑演绎是否正确无误。
②模型是否具有解释的功能。
③模型是否具有预测功能。
一个模型,兼具解释、预测功能,其科学性最高;仅具预测功能,其科学性次之;仅具解释功能,其科学性再次之。
2规范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简单说,就是研究判别事件优劣的标准。标准一经确认,就拿它与事件进行对照,以判断事件的优劣。若事件满足标准,则事件被认为是“优”的;若事件不满足标准,则事件被认为是“劣”的。一般认为,规范研究并无科学与否的问题,因为它仅取决于观察者的价值判断。通过设立前提、逻辑推导、演绎结论这一套实证程序,就能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规范分析命题。
3经济理性主义的假定
如前所述,实证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设立前提条件,而经济理性主义是实证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经济理性主义的假定是指在经济实证分析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具有充分的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决策时,善于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找到最佳方案,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4均衡分析方法
经济均衡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立的经济变量不再改变其数值的状态。均衡有客观均衡与主观均衡之分;对均衡的考察可以有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三个角度,也可以有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这两个角度。
(1)客观均衡与主观均衡
客观均衡是指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主观均衡是指当事人获得最大利益的状态,例如消费者均衡、厂商投入均衡、厂商产出均衡等等。
(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静态均衡分析是指对均衡状态本身及其实现条件的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是指对两个均衡状态的比较分析。动态均衡分析指从时间序列角度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在这里,时间是必须被考虑的因素。和静态均衡与比较静态均衡分析相比,动态均衡分析是比较困难的。
(3)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在假定其他全部产品和要素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对一种产品(或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撇开了其他产品和要素对这种产品供求的影响,这使理论明显地偏离了事实。
一般均衡分析是对全部产品和要素同时达到市场均衡状态的分析。一般均衡也就是总体均衡。这种分析必须考虑到全部产品和全部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全部联系。与局部均衡相比,一般均衡更接近事实。
三、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中如何通过价格机制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比较严格的意义上,一个市场应同时包含下列四方面的内容:
①一组当事人为了出让或取得商品互相发生关系。
②当事人的行为是自愿的。
③当事人通过价格和一定数量商品发生联系。
④在出让商品者之间和取得商品者之间存在竞争。
2市场的构成
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市场中共有四类当事人:商品需求者、商品供给者、要素需求者、要素供给者。如果不考虑政府对商品的购买以及厂商之间的交易,则只有两类当事人:厂商既作为商品供给者又作为要素需求者,家庭既作为要素供给者又作为商品需求者。市场当事人之间的联系如图1-2所示。
图1-2 市场的构成
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散决策经济体制。在分散决策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调节者就是市场,或者说,就是价格。资源配置的方式不止一种,但市场机制仍然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其作用就是价格机制或价格体系的作用。
总之,微观经济学就是要描述作为资源有效配置方式的市场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其主要部分就是说明价格体系即市场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微观经济学又称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线索是:当事人行为——供给与需求——价格——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