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幼儿园)》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核心讲义

第1章 职业理念

【考纲解读】

一、考试大纲(职业理念部分)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儿童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育人为本”的含义,爱幼儿,尊重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潜力,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保教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考点分析

1需掌握的基本概念

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2运用相关教育理念分析和解决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

(2)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3)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4)新时期幼儿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幼儿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层面,其变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5)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核心讲义】

一、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推进

(1)素质教育思潮的形成

素质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中小学教育要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为主,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此外,应试教育也渐渐凸显出一定的负面性:它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且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2)初步实验阶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并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3)大面积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逐渐接受了现代素质教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通过此类教育改革,找到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4)全面推进阶段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该纲要旨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年6月11~1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

2001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全国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6年6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

2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目标及要求

(1)素质教育的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以注重人各方面的程度和水平的实际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它更重视对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文化素质,因为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做人。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明辨各种是非。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素质教育的特点

全体性;

基础性;

发展性;

全面性;

未来性。

(3)素质教育的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

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要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扭转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a.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教师要改变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做法;

b.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结构,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c.要改变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d.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应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不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看作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当作认知体,更重要的、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包含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体。

素质教育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帮助其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素质教育要求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坚持因材施教。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为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为了培养“知识型劳动者”,为了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的实施

(1)转变课程功能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2)调整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选择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改革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4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坚持德育为先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3)坚持全面发展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正确的办园目标

(1)明白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具有三个主要特点: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新。

(2)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确定办园目标

把幼儿园办成启智、创新、培养兴趣的乐园,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园。明确的办园目标,为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孩子的发展、教师的保教和教育教学、领导的管理指明了方向。

2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

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

(1)儿童观

在教育幼儿活动中,从领导到教师,首先要树立幼儿是“人”的观念,要学会认识儿童,尊重幼儿,做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相信幼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情感,是真正的人。

(2)教育观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孩子是主体,是各项活动的主角,孩子的发展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三方面的力量。传统的课程观包含语言、计算、音乐、美术、常识、体育六大学科的教学内容,而现代的课程观,不仅包含六大学科五大领域,还包含着影响幼儿发展的一切因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情感需要、个性发展等)。

(3)人才观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即将成长的树,树与树不同:各有特长、各有千秋,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其特长,使之成为人才。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3注意保护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善待幼儿的质疑

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善待幼儿的创造力和质疑。想象力、创造力是不能传授的,幼儿园教师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要保护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本能,为其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这是发展幼儿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4注意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形成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民主、自由的环境,培养幼儿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主见、喜欢争论等独特的个性。

5教师要不断充电,扩大知识面

教师有时可能不知道答案,但不能不懂装懂,以免给幼儿错误的概念。当老师现有的知识经验也不能解答小朋友的问题时,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就变得非常重要。老师要多看一些书籍,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传授给孩子正确的信息。

(三)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1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1)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获得的。

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若在这一时期内,对孩子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幼儿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孩子的可塑性强,但是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若在这一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3)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为男性化女孩,这称为性角色畸形。

研究指出:几乎所有要求通过手术变为女性的男性异性癖患者,其幼年均有女性化行为;大约有2/3的男性同性恋者,在幼年就有女性化行为;大约有一半的异装癖者,幼年时就喜欢穿女装。这表明:成人的性变态与儿童的性角色畸形之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2幼儿教育的特点

(1)生活化

对于幼儿来讲,除了认识周围世界、启迪其心智以外,还应培养其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如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

但这样广泛的学习内容不能仅靠教师设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实现,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因此幼儿园课程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课程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2)游戏化

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身心需要,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从本质上来看,游戏是幼儿的一种自由自发的主体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它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

(3)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幼儿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世界,只有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对事物形成比较抽象的、概括的认识。这使得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成分,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可理解性的学习。

(4)潜在性

从本质上讲,幼儿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幼儿园课程也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基本的学习领域,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不是体现在课程表、教材、课堂中,而是体现在生活、游戏和其他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

幼儿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师的行为,而不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期望。即幼儿园课程蕴含在环境、材料、活动和教师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起作用。

二、儿童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获得的发展机会也不相同。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

(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二)“育人为本”的幼儿观

1儿童观

(1)幼儿是自然人

幼儿作为生物个体,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些作为人的基本的生物构造特征和心理基础,同时也有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幼儿教育不应将幼儿看成与动物一样的生物体,也不能期望幼儿像成年人一样思考、行动,而应该尊重幼儿的天性和成长的自然规律。

作为一个自然人,幼儿对周围世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必须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照料和安慰。因此,要反对任何剥夺幼儿的生存要素以及损害幼儿生存发展规律的行为。

(2)幼儿是社会人

幼儿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理应享有基本的人权和社会地位。不论什么种族、性别、地位和家庭的孩子,也不论孩子的智力和个性如何,他们的权利是相同的。幼儿有生存权、发展权,也有参与权。幼儿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与同龄人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学会交流、合作和谦让,要让幼儿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自我。

(3)幼儿是完整的个体

幼儿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是完整和谐地发展的整体。因此,幼儿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整体发展。

(4)幼儿是自主建构的个体

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幼儿园教师应让幼儿以主人身份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自由、独立地在各种活动中发展。幼儿也只有亲自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才能保证其发育良好、精神丰富和完善,才能不断地构建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

(5)幼儿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的个体

幼儿身心的发展速度极快,变化很大,因而具有未定型性。幼儿身心的各方面都是可以改变的。幼儿园教师不能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幼儿现有的身心特点和水平,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同时,幼儿身心的各个方面都非常不完善,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努力地呵护、照料和关心他们。

(6)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在胎儿期,幼儿就有了听觉、触觉、记忆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反应能力;出生后几个小时就有了视觉偏爱,能分辨声音和气味,还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在0~6岁期间,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的口头语言,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辨别能力,其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注意力的有意性开始萌发,并初步学会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7)幼儿以生活和游戏为主要活动

对幼儿来说,最迫切的学习任务就是“人”的基本生活经验和技能。因此,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正常人的生活。另外,由于受身心水平的限制,幼儿只能从事简单的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

(8)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速度都各不相同,其身心素质的组合特征也不同。每个幼儿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风格等都不同,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劣势领域,智力特点受到文化和家庭的影响。教师应当将幼儿看成独特的个体,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育人为本

(1)内涵

育人为本是以培养人才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幼儿为主体,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理念,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2)具体要求

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

育人为本重点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幼儿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育人为本就是要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要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幼儿为主体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育人为本,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1)关注每一位幼儿

每一位幼儿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保教过程中,全班所有幼儿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幼儿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保教过程应该让幼儿有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幼儿的关切,体现着教师对于教育下一代热切的情感。

(3)关注幼儿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幼儿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其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三)设计丰富多样的保教活动

1保教活动的设计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指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过程中发挥各种因素的教育功能、作用以及影响。如目标的教育功能、知识内容的教育功能、环境的教育功能等。在知识的选择上,要选择积极正面的内容,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

(2)思想性原则

指教师应注意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概念,并且结合幼儿思想实际,有意识地自然地向幼儿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幼儿园阶段应把品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

(3)趣味性原则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使各个保教环节充满趣味,以引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幼儿处于愉快的气氛中。注意根据保教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恰当运用直观手段、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加保教的趣味性。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感染、鼓舞幼儿。

(4)实践性原则

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各种活动,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不断练习,多次重复,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和提高。好习惯的培养,需要幼儿日日践行落实。

(5)全面渗透原则

将教育渗透到各种游戏之中,渗透到一日生活之中,渗透到物质与精神环境之中,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做到事事、时时、处处皆能使幼儿接受到生动而规范的教育。教师应有随机教育的意识,要善于利用各种条件对幼儿进行教育。

2保教活动的内容设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1)健康领域中的身体保健部分包括生活习惯、饮食与营养、人体认识与保护、保护自身安全四个方面。身体锻炼部分包括身体基本活动技能、身体素质和基本体操三个方面。

(2)语言领域包括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五个方面。

(3)社会领域包括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

(4)科学领域包括数学与科学两部分:数学部分包括分类、排序与对应,1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几何形体,量,空间和时间;科学部分包括自然现象、物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常用的科技产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和人体的奥秘及保护等。

(5)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部分。音乐部分包括唱歌、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和欣赏四个方面。美术部分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个方面。

3保教活动的形式设计

(1)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全班幼儿参加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传统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的优点是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和进行集体教育,缺点是不便于照顾幼儿的个别差异。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部分幼儿参加的教育活动,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了解,因类施教;有利于幼儿交往、商讨、合作,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减少等待。

划分小组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按幼儿的发展水平分组,也可以按幼儿的兴趣分组,还可以按操作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分组,换组操作,轮流尝试。在小组活动中,可以同时开展几组活动,教师轮流指导或以指导某一组为主,兼顾其他各组。

(3)个别活动

个别活动是幼儿自我探索活动或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教育活动。个别活动的优点是可以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需要,使幼儿充分展现个性,学习自我管理,便于因人施教。这种组织形式易出现的问题是:易出现偏爱、溺爱等现象,教师应注意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幼儿。

(四)因材施教,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1深入研究儿童

(1)幼儿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深入研究幼儿个性特征、兴趣、需要、已有经验、优缺点,区别对待儿童的特点,有助于成功地达到教学目的。

(2)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仔细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园内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来观察幼儿,也可以通过园外亲子活动、参观活动、郊游活动来观察幼儿。

(3)在对每个儿童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从某一方面对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归类分层,也可以从总体上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裁决判定,追本溯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儿童实施教育。

2构建适合儿童发展的环境

(1)教师应当创设环境,优化环境结构,尽可能为每个儿童提供最为适宜的环境,促使每个儿童健康成长。

(2)教师要努力为儿童营造认可、宽容、接纳的氛围,使儿童能够在一个尊重他们的环境里成长,还要创设发展每个儿童兴趣和能力的环境,以及促使每个儿童获得进步和成功的环境。

(3)教师要利用儿童的思维方式与强项,重视儿童表现出来的差异,从每个儿童最擅长、喜欢的学习方式中找到切入点,设计出与儿童个体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活动,使每个孩子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

三、教师观

(一)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要求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有:

(1)幼儿为本

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2)师德为先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

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对学生学业评价不只是关乎学生的发展,也关乎着自己的发展,关乎着自己的职业幸福感等。

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需要教师有更强的专业意识,要不断地把自己当前的教学与过去相比较,并从中找到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

(2)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它关系到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教师一般都负担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知识领域的教学工作,掌握这一学科或专业领域较全面和坚实的知识,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

(3)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提高专业能力应做到: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二)终身学习的意识

1终身学习的提出

(1)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1965年,法国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他于1970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引发许多教育机构、学者对终身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全球化的教育思潮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热切关注,终身教育的实践也广泛地开展起来。

(2)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特点的必然要求;

终身学习是教师工作对象特点的必然要求。

2教师终身学习的内涵

(1)师德的修养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具有优秀师德修养的教师不仅自己成就卓著,更能与人为善,有利于形成交流与合作、对话与互助的教师群体。因此,教师师德修养水平也制约着学校教师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

(2)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才算得上是称职的教师。

(3)反思能力的培养

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能通过对自己教育活动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对自己的教育活动持一种“健康的怀疑”、主动的“问题意识”,提出“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从而有效修正自己的教学工作。

(4)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

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5)对学生和自身的研究

学生是教育对象,不了解学生现状、发展及个性情况,教育教学就没有针对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研究学生群体又要研究学生个体,既要研究学生现状又要研究学生发展。

对自身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学会自我调控,教师必须正视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在学习中认真分析自己的现状,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调控能力,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3终身学习的途径

(1)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终身学习

教师应当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会通过教育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理念的形成不能靠外在的灌输,教师要真正认识到终身学习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更是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途径。

(2)在反思中促进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和不断反思是人自我发展、优化生命的两种重要途径。学习中反思,反思促进学习,二者相依相存,不可或缺。

教师职业极富挑战性,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永远变化的环境,永远变化的个体,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适应、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使其得到有效的开展。

4终身学习的意义

(1)终身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三个方面的挑战。因此,教师要走终身学习之路,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2)终身学习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应该有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了能够达到这种高要求,应将自我的角色定位在“终身学习者角色”。只有透过学习,教师才可以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教师才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世界。

(3)教师终身学习累积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完成教学任务,更是“用教材教学生”,达到学生心智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能力向多元知识储备、多种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方向发展,成为“复合型”教师:

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除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认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研究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气质,加强对学生的个案研究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智构建。

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

没有对专业学科知识的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就不可能在学科教学中取得理想的绩效。一方面。教师要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本学科的教学发展动态及最新理论成果。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的越深刻,在日常教学中就越能有效驾驭,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理想,额外负担就越轻。

广博的知识视野

完善的专业学科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教师胜任本学科教学,而多元知识储备又可为教师的教学和自身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学校教育中,学校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促使教师加强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扩大边缘学科的把握,提高校本研究过程与方法的驾驭能力,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指导作用。

(4)终身学习提高在教学中的探究创新精神

教师的终身发展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较低层次,教师能胜任教学,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

第二层次是合格层次,教师能驾驭教学,能够较好地因材施教,成为教学中的骨干;

第三层次是较高层次,教师能研究教学。追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学生的成长中求得自我发展;

第四层次是最高层次,教师追求自我超越,致力于终身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创造自己的教学实绩和构建理论研究特色,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5)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责任意识

职业责任意识是从事职业活动时遵循道德规范和工作规则所表现出来的修养与品德,良好的职业责任意识是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心。教师的职业责任是传承文明,教书育人。

教师的道德引领和文化传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行业的职业者所不具备的,因此社会对教师寄予着深厚的希望,对教师工作的评判和教师形象的塑造也就有着近乎完美的苛刻标准,这给教师的人格塑造和心理世界的构筑带来极大的影响。

(6)终身学习使教师适应实验新教材的教学

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坚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教师的职业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其发展趋势是:社会发达程度越高,教师职业的劳动越复杂,所负担的责任越大,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重要。

(1)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

教师要处处从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去关注幼儿,通过教育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能力,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教师在工作中要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相互交织,把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提高幼儿的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教师要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

a.第一是打好良好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他们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使他们长大了能够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

b.第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或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能够不断地自己去获取知识。

c.第三是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使他们从小就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责任。

(2)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教师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要求即公正。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把评价学生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教师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努力上进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更高的理想与希望。

教师必须把权威建立在长期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主动关心学生,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可亲、可近、可敬、可信任的知心人,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3)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过去由学生的学适应教师的教到让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的观念的转变。

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学生怎样学,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学习的规律。

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实际去操作与观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学、预习、记忆、分析、思考、解答等。

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贯彻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从“一言堂”“满堂灌”中解放出来。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使学生接受教师情感与情绪的表达,接受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4)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者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信息环境,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此,教师不但要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还要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不但要指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还要指导学生接受和选择各种信息。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会使用各种教学软件,如备课软件、课堂教学辅导软件、技能训练软件以及资料库、习题库等。

教师应能够在教育信息网络上获取各种所需的信息,将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学生,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接载到系统中去,以扩大教育的影响。

(5)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必须随时帮助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指导。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2教师职业的价值

(1)教师职业价值的内涵

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现在这一职业可以满足作为教师的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现在这一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的作用与意义上,体现在教师职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

(2)教师职业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在教师职业的两方面内容中,教师职业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主要方面,居于首要地位,因为这一方面更能反映教师独特的职业价值。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对人类延续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促进者,对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教师是人类智慧的开启者,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是人类崇高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对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总之,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同时,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风貌、精神品质也会被学生学习仿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