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锡良《生物化学》(第7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生物氧化

6.1 复习笔记

一、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等供能物质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并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二、生成ATP的氧化磷酸化体系

1氧化呼吸链

氧化呼吸链是一系列有电子传递功能的氧化还原组分,又称电子传递链。由4种具有传递电子能力的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组成。

图6-1 电子传递链各复合体位置示意图

说明: HWOCRTEMP_ROC800

图6-2 电子传递的顺序及复合体的位置

(1)复合体

部位

线粒体内膜。

结构

a.黄素蛋白,含黄素单核苷酸辅基及2个铁硫中心,突出线粒体基质。

b.铁硫蛋白,含3个铁硫中心辅基,突出线粒体基质。

c.疏水蛋白部分,含1个Fe-S,嵌于线粒体内膜。

作用

将NADH+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故又称为NADH-泛醌还原酶。

电子传递过程

a.由基质接受还原型NADH中的2H和2电子传递给FMN。

b.FMN再经一系列铁硫中心,将电子传递到泛醌(又称辅酶Q)。

c.泛醌将电子通过疏水蛋白中Fe-S再传递给内膜的泛醌。

(2)复合体

部位

线粒体基质。

结构

a.2个铁硫蛋白,含3个铁硫中心(Fe4S4、Fe4S3和Fe2S2)。

b.2个小疏水亚基,将复合体锚定于内膜。

作用

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又称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电子传递过程。

a.FADH2传递电子到铁硫中心。

b.电子再传递给泛醌,进入氧化呼吸链。

(3)复合体

部位

线粒体内膜。

结构

a.细胞色素b(b562,b566)。

b.细胞色素c1

c.移动的铁硫蛋白。

作用

接受泛醌从复合体募集还原当量和电子,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又称泛醌一细胞色素c还原酶。

电子传递过程

电子从泛醌经铁硫蛋白传递给细胞色素c。

(4)复合体

部位

线粒体内膜。

结构

a.包含13个亚基。

b.亚基由线粒体基因编码,含所有必需的Fe、Cu离子位点,其他10亚基起调节作用。

c.亚基含2个血红素辅基,分别称为Cyt a和Cyt a3

d.亚基可稳定结合Cu离子,称CuA。此外,另有一个Cu离子结合位点,称CuB

作用

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电子传递过程

a.Cyt c供出的电子经CuA传递到Cyt a,再到CuB-Cyt a3双核中心。

b.依次传递4个电子,并从线粒体基质获得4个H,最终将1个O2分子还原成2分子H2O。

(5)重要辅酶与辅基

NAD(辅酶

a.是烟酰胺脱氢酶类的辅酶,烟酰胺的氮为五价,还原时成为三价。

b.烟酰胺对侧的碳原子可进行加氢反应,氧化时反应逆行。

c.NAD是双电子传递体。

FMN

a.复合体的辅基。

b.氧化型FMN可接受1个质子和1个电子形成不稳定的FMNH·,再接受1个质子和1个电子转变为还原型FMN(FMNH2),氧化时反应逐步逆行。

Fe-S辅基

a.铁原子与无机硫或铁硫蛋白中蛋白部分的半胱氨酸残基的硫相连接。

b.铁硫蛋白为单电子传递体,其中的铁原子将FMNH2的电子传递给泛醌。

泛醌

a.泛醌是一种小分子、脂溶性醌类化合物。

b.泛醌和FMN类似,能进行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传递电子。

c.泛醌分子有3种氧化还原状态。

第一,接受1个电子和1个质子还原成半醌型泛醌。

第二,再接受1个电子和1个质子还原成二氢泛醌。

第三,二氢泛醌可逆向反应再被逐步氧化为泛醌。

d.泛醌是内膜中可移动电子载体,在各复合体间传递还原当量和电子。

e.泛醌可以同时传递氢和电子,在电子传递和质子移动中起核心作用。

血红素样辅基

a.血红素中的铁原子可进行Fe2和Fe3可逆转换来传递电子。

b.血红素为单电子传递体。

(6)氧化呼吸链的组分

表6-1 氧化呼吸链的组分

2氧化呼吸链组分顺序的排列

(1)根据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到高排列。

(2)底物存在时,利用呼吸链特异的抑制剂判断。

(3)利用吸收光谱,缓慢给氧,观察各组分被氧化的顺序。

(4)在体外将呼吸链拆开和重组,鉴定四种复合体的组成与排列。

3氧化呼吸链的途径。

(1)NADH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顺序模式:

NADH→复合体→CoQ→复合体→Cyt c→复合体→O2

(2)FADH2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顺序模式:

琥珀酸→复合体→CoQ→复合体→Cyt c→复合体→O2

(3)结果

NADH氧化呼吸链每传递2H泵出10H(复合体分别泵出4个H,复合体泵出2个H),生成约2.5(10/4)分子ATP。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每传递2H泵出6H(复合体泵出4个H,复合体泵出2个H),生成1.5(6/4)分子ATP。

三、ATP偶联

1ADP磷酸化生成ATP的方式

(1)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是指电子从NADH或FADH2经电子传递链传递到O2生成水时,同时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是需氧生物ATP生成的主要方式。

2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是指呼吸链中偶联生成ATP的部位,在复合体内。

3化学渗透理论

(1)假说要点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驱动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转移到内膜胞质侧,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H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差),以此储存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

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基质时驱动ADP与Pi生成ATP。

(2)意义

化学渗透理论阐明了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4ATP合酶

(1)ATP合酶的组成

F1(亲水部分)由α3β3γδε亚基复合体和OSCP、IF1等亚基组成,催化ATP合成。

F0(疏水部分)是跨线粒体内膜蛋白,由a、b2、c9-12亚基组成离子通道,用于质子的回流。

(2)F0-F1复合体

F1的α3、β3和δ亚基以及F0的a、b2亚基共同组成定子部分。

F0的γ、ε亚基及F1的c亚基环组成转子部分。

F1与F0组成可旋转的发动机样结构。

(3)ATP合酶的工作机制

β亚基有无活性的开放型(O)、无活性的疏松型(L)和有活性的紧密型(T)三种。

ATP合酶的3组αβ单元各自在γ亚基转动时构象循环变化。

ADP和Pi底物结合于L型β亚基,质子流能量驱动该β亚基变构为T型,则合成ATP,再到O型,则该β亚基释放出ATP。

3个β亚基依次经同样循环生成、释出ATP。

约需3个质子穿线粒体内膜回流进基质能生成1分子ATP,转子循环一周生成3分子ATP。

四、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1抑制剂可阻断氧化磷酸化过程

表6-2 呼吸链抑制剂阻断电子传递过程

2解偶联剂破坏电子传递建立的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

解偶联作用是指使氧化(电子传递)和磷酸化(形成ATP)两个偶联的过程脱节,只抑制ATP的形成过程,而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解偶联剂有2,4-二硝基苯酚(DNP)、棕色脂肪组织中的解偶联蛋白。

3ATP合酶抑制剂同时抑制电子传递和ATP的磷酸化

直接作用于ATP合酶而抑制ATP的合成,间接抑制电子传递和分子氧的消耗。如寡霉素、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P)。

五、线粒体外NADH的氧化磷酸化

在细胞的胞质溶胶中也可产生NADH,但不能直接通过线粒体内膜,需要通过穿梭系统。典型的穿梭系统有甘油磷酸的穿梭和苹果酸的穿梭。

(1)α-磷酸甘油穿梭

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线粒体外的NADH+H生成α-磷酸甘油,通过线粒体外膜。

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α-磷酸甘油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FADH2。FADH2将2H传递给泛醌进入氧化呼吸链。

α-磷酸甘油穿梭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

图6-3 α-磷酸甘油穿梭机制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场所——肝、肾、心肌。

胞质中的NADH+H脱氢,草酰乙酸还原成苹果酸。

苹果酸进入线粒体后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和NADH+H,进入氧化呼吸链。

图6-4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六、抗氧化体系

1抗氧化酶体系清除反应活性氧类

(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

H2O2+2GSH→2H2O+GS-SG

2GSH+ROOH→GS-SG+H2O+ROH

(2)超氧物歧化酶(SOD)

(3)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泛醌等

(4)过氧化氢酶

2H2O2→2H2O+O2

2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催化底物分子羟基化

RH+NADPH+H+O2→ROH+NADP+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