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脂类代谢
5.1 复习笔记
一、脂类概述
1定义
脂类是一类非均一、物理和化学性质相近,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2共同特征
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
3脂肪酸
脂肪酸(简称脂酸)包括饱和脂酸和不饱和脂酸。后者中的多不饱和脂酸,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是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故称为营养必需脂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它们是前列腺素、血栓烷及白三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4脂类的作用
包括:储能供能,构成生物膜,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护和保温。
二、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1脂类的消化
脂类在小肠上段经胆汁酸盐乳化成细小的微团后,经各种消化酶如胰脂酶、磷脂酶、胆固醇酯酶等催化降解成甘油一酯、脂肪酸、游离胆固醇和溶血磷脂等。
2脂类的吸收
脂类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和空肠上段进行吸收。脂肪酸及甘油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甘油一酯在肠黏膜细胞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与载脂蛋白、磷脂、胆固醇等结合成乳糜微粒经淋巴进入血液,最后输送到各组织,被机体利用。
三、甘油三酯代谢
1甘油三酯的作用
(1)甘油三酯是脂酸的主要储存形式
(2)甘油三酯的主要作用是为机体提供能量
甘油三酯是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机体的主要能量储存形式。
2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1)脂肪动员
①脂肪动员是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被脂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FFA)和甘油并释放入血,通过血液运输至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②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酶又称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是脂肪动员的关键酶。
表5-1 HSL的活性调节
(2)脂肪酸β-氧化
脂肪酸是人及哺乳类动物的主要能源物质。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能氧化脂酸,但以肝及肌最活跃。其代谢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脂肪酸活化成脂酰CoA
细胞质内的脂肪酸在进行β-氧化前先进行活化,活化过程是在脂酰CoA催化下与ATP及CoA-SH作用变为脂酰CoA,反应不可逆,消耗2个ATP。
②脂酰CoA进入线粒体(限速步骤)
借助两种肉碱脂酰转移酶(酶Ⅰ和酶Ⅱ)催化的移换反应,脂酰CoA由肉碱转运进入线粒体,肉碱脂酰转移酶Ⅰ是脂酸β-氧化的限速酶。
③脂酰CoA的β-氧化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酸β-氧化多酶复合体的有序催化下,从脂酰基的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等四步连续反应,产生二碳单位(乙酰Co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表5-2 脂酰CoA的分解的第一次循环
④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
脂酸经β-氧化后生成大量的乙酰CoA,一部分在线粒体内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2n碳的脂肪酸彻底氧化生成的ATP数:
a.进行(n-1)次β-氧化,生成(n-1)分子FADH2、NADH及n分子乙酰CoA,共生成:(n-1)×1.5+(n-1)×2.5+n×10=(14n-4)分子ATP。
b.因为脂肪酸活化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相当于2分子ATP,故共生成(14n-6)分子ATP。
例如软脂酸(16C)彻底氧化生成:14n-6=14×8-6=106个ATP。
(3)酮体的代谢
酮体是脂酸在肝细胞分解氧化时产生的特有中间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三种。
①酮体的生成
a.缩合:2×乙酰CoA→乙酰乙酰CoA+CoA-SH。(由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催化)
b.缩合:乙酰乙酰CoA+乙酰CoA→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CoA。(由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合酶催化,限速步骤)
c.裂解:HMG-CoA→乙酰乙酸+乙酰CoA。(HMG-CoA裂解酶催化)
d.还原: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少量丙酮)。(β-羟丁酸脱氢酶催化、NADH供氢)
②酮体的利用
肝细胞缺乏利用酮体的酶,因此肝细胞不能氧化酮体,酮体在肝外组织利用。
a.乙酰乙酸转变为乙酰CoA
β-羟基丁酸可在β-羟基丁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转变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在不同组织中活化。乙酰乙酰CoA经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催化生成2分子乙酰CoA。
表5-3 乙酰乙酸在不同组织中的活化
b.β-羟丁酸和丙酮
β-羟丁酸和丙酮可分别转变为乙酰CoA和丙酮酸,经柠檬酸循环或糖异生进行代谢。
③酮体代谢的生理意义
脑组织不能氧化脂酸,却能利用酮体,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代替葡萄糖成为脑、肌等组织的主要能源。
④酮体生成的调节
a.饱食,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丰富,糖代谢旺盛及丙二酰CoA抑制酮体生成。
b.饥饿或糖供给不足,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时,酮体生成增多。
(5)甘油经糖代谢途径代谢
①甘油激酶催化甘油磷酸化转变为3-磷酸甘油;
②3-磷酸甘油再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最后进入糖代谢途径进行分解或异生成糖;
③肝细胞的甘油激酶活性最高,脂肪动员产生的甘油主要被肝细胞摄取利用。
3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1)甘油三酯的合成部位
肝脏、脂肪组织和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肝合成能力最强,甘油三酯的合成在内质网中进行。
(2)甘油三酯的合成原料
甘油三酯的合成原料为脂肪酸和α-磷酸甘油。
①脂肪酸的合成部位与原料
a.肝脏、肾脏等细胞中均能合成脂肪酸,以肝脏最为活跃。
b.乙酰CoA是脂肪酸合成的主要原料,主要来自糖的氧化分解,还需要NADPH和H+供氢,ATP供能,还需HCO3-(CO2)及Mn2+等。
c.乙酰CoA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需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图5-1)进入胞质。
图5-1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②脂肪酸的合成过程
a.丙二酰CoA的合成(限速步骤)
乙酰CoA羧化酶催化乙酰CoA羧化成丙二酰CoA, 乙酰CoA羧化酶是脂酸合成的限速酶。
表5-4 乙酰CoA羧化酶的活性调节
b.脂酸合成(经7次循环合成软脂酸)
脂肪酸合成时碳链的缩合延长过程是一类似于β-氧化逆反应循环反应过程,即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每次延长2个碳原子。
第一,缩合
乙酰CoA和丙二酸单酰CoA在各自转移酶的作用下,分别与ACP-SH相结合生成乙酰-S-ACP和丙二酸单酰-S-ACP,然后乙酰合成酶-SH上的乙酰基转移并与ACP上丙二酰基缩合,同时脱羧并放出二氧化碳。
第二,加氢
β-酮丁酰ACP由NADPH+H供氢,还原为β-羟丁酰ACP。
第三,脱水
β-羟丁酰ACP脱去一分子水生成α,β-烯丁酰ACP。
第四,再加氢
由NADPH+H+供氢,α,β-烯丁酰ACP还原成丁酰ACP。
c.总反应式
乙酰CoA+7丙二酸单酰-CoA+14NADPH+14H+→软脂酸+7CO2+14NADP++8HS-CoA+6H2O
d.软脂酸合成的化学计量(从乙酰CoA开始)
形成7分子丙二酸单酰CoA,消耗7个ATP;经7次循环形成软脂酸,每次循环消耗2个NADPH,相当于消耗2×7×2.5+7=42个ATP。
图5-2 软脂酸的生物合成
②α-磷酸甘油的来源
α-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磷酸二羟丙酮还原生成α-磷酸甘油,此外,体内游离的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也可以生成α-磷酸甘油。
③甘油和脂酸合成甘油三酯
表5-5 甘油三酯的合成
a.甘油一酯途径
甘油一酯途径是小肠黏膜细胞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途径,即利用消化吸收的甘油一酯及脂酸再合成甘油三酯。
b.甘油二酯途径
甘油二酯途径是肝细胞及脂肪细胞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途径。3-磷酸甘油在脂酰CoA转移酶的作用下,依次加上2分子脂酰CoA生成磷脂酸。后者在磷脂酸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脱去磷酸生成1,2-甘油二酯,然后在脂酰CoA转移酶的催化下,再加上1分子脂酰基生成甘油三酯。
4几种多不饱和脂酸衍生物
PG、Tx和LT均由二十碳花生四烯酸衍生而来,这些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衍生物是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机体需要时发挥作用。
(1)PG(前列腺素)有诱发炎症、降血压、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引起排卵的功能。
(2)Tx(血栓素)有促进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促进凝血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3)LT(白三烯)有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调节白细胞的功能。
四、磷脂代谢
1磷脂的分类
磷脂是指含有磷酸的类脂。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甘油磷脂与鞘磷脂。
(1)甘油磷脂
甘油磷脂是指由甘油构成的磷脂,又称磷酸甘油酯。其结构特点是甘油的两个羟基被脂酸酯化,3位羟基被磷酸酯化成为磷脂酸。
(2)鞘磷脂
鞘磷脂是指由鞘氨醇或二氢鞘氨醇构成的磷脂。
2磷脂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①细胞膜中存在较多卵磷脂,
②心磷脂(二磷脂酰甘油)是线粒体膜的主要脂质。
(2)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
磷脂酰肌醇在激素等刺激下可被裂解为甘油二酯和三磷酸肌醇,均为胞内传拂刺激信号至细胞核的胞内第二信使。
(3)缩醛磷脂存在于脑和心肌组织中
当脑和心肌组织缺乏缩醛磷脂时,可导致罕见的康-亨综合征,又称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常染色体显性型)等疾病的发生。
(4)神经鞘磷脂和卵磷脂在神经髓鞘中含量较高。
3甘油磷脂的合成与降解
(1)甘油磷脂的合成
①合成部位
人体全身各组织细胞内质网上,但以肝、肾及肠等组织细胞最活跃。
②合成的原料及辅因子
基本原料为甘油、脂酸、磷酸盐、胆碱、丝氨酸、肌醇等。合成除需ATP外,还需CTP参加。
③合成基本过程
a.甘油二酯合成途径
磷脂酰胆碱及磷脂酰乙醇胺主要通过此途径合成。胆碱及乙醇胺由活化的CDP-胆碱及CDP-乙醇胺提供。其合成过程如下(图5-3);
图5-3 甘油二酯合成途径
b.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
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心磷脂由此途径合成。其合成过程如下(图5-4);
图5-4 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
(2)甘油磷脂的降解
甘油磷脂的降解靠存在于体内的各种磷脂酶(包括磷脂酶A1、A2、B1、B2、C及D)将其分解为脂肪酸、甘油、磷酸等,再进一步降解。
4鞘磷脂的代谢
(1)鞘氨醇的合成
①合成部位
全身各细胞的内质网上合成,以脑组织最活跃。
②合成原料
软脂酰CoA及丝氨酸,此外还需磷酸吡哆醛、NADPH+H +及FAD等辅酶。
③合成过程
a.软脂酰CoA与L-丝氨酸在内质网3酮二氢鞘氨醇合成酶及磷酸吡哆醛的作用下,缩合并脱羧生成3-酮基二氢鞘氨醇;
b.3-酮基二氢鞘氨醇由NADPH+H+供氢,在还原酶的催化下,加氢生成二氢鞘氨醇,然后在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鞘氨醇,脱下的氢为FAD所接受。
(2)神经鞘磷脂的合成
鞘氨醇在脂酰转移酶的催化下,其氨基与脂酰CoA进行酰胺缩合,生成N-脂酰鞘氨醇,后者由CDP-胆碱供给磷酸胆碱生成神经鞘磷脂。
(3)神经鞘磷脂的降解
由脑、肝、脾、肾等细胞的溶酶体中的神经鞘磷脂酶水解。若先天性缺乏此酶,则鞘磷脂不能降解而在细胞内积存,引起肝、脾大及痴呆等鞘磷脂沉积病状。
五、胆固醇代谢
胆固醇的基本结构是环戊烷多氢菲。胆固醇的酯化在C3位羟基上进行,由两种不同的酶催化,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存在于组织细胞中的是脂肪酰Co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1胆固醇的合成
(1)合成部位
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合成,主要在胞质及光面内质网膜进行。肝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场所。
(2)合成原料
乙酰CoA、ADPH+H+及ATP。
(3)合成基本过程
①乙酰CoA→甲羟戊酸
a.缩合
b.还原
HMG-CoA→甲羟戊酸(MVA)(HMG-CoA还原酶、NADPH供氧)(限速步骤)
②甲羟戊酸→30碳鲨烯
MVA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磷酸化、再脱羧和脱羟基生成活泼的焦磷酸化合物,在经过缩合、还原反应,生成鲨烯。
③胆固醇的合成
鲨烯在加单氧酶、环化酶等的催化下,经环化、氧化、脱羧和还原等反应,生成胆固醇、
(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①限速酶
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
②饮食
a.饥饿与禁食可抑制肝合成胆固醇。
b.摄取高糖、高饱和脂肪膳食后,肝HMG-CoA还原酶活性增加,胆固醇的合成增加。
③胆固醇及其衍生物
胆固醇及其衍生物主要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合成,反馈抑制肝胆固醇的合成。
④激素
a.胰岛素及甲状腺素能诱导肝HMG-CoA还原酶的合成,从而增加胆固醇的合成。
b.胰高血糖素及皮质醇则能抑制并降低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因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c.甲状腺素除能促进HMG-CoA还原酶的合成外,同时又促进胆固醇在肝转变为胆汁酸,且后一作用较前者强,因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患者血清胆固醇含量反而下降。
2胆固醇的转化
(1)在肝脏转化为胆汁酸(主要)
(2)合成类固醇激素和维生素
①在肾上腺皮质:醛固酮、皮质醇及雄激素。
②在睾丸间质细胞:睾酮。
③在卵泡内膜细胞及黄体:雌二醇及孕酮。
④在皮肤;维生素D3前体。
六、血浆脂蛋白代谢
1血脂定义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游离脂酸等。
2血脂的来源
(1)外源性:从食物摄取。
(2)内源性:肝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合成。
3不同血浆脂蛋白其组成、结构均不同
(1)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①电泳分类法
电泳法主要根据不同脂蛋白的表面电荷不同,在电场中具不同的迁移率,按其在电场中移动的快慢,可分为α、前β、β脂蛋白和CM四类(图5-5)。
图5-5 血浆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示意图
α-脂蛋白泳动最快,相当于α1-球蛋白的位置;β-脂蛋白相当于β-球蛋白的位置;前β位于β-脂蛋白之前,相当于α2-球蛋白的位置;血浆中若含有CM,则留在原点不动。
②超速离心法
按脂蛋白密度由低到高进行分类,可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分别相当于电泳分离的CM、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及α-脂蛋白等四类。
(2)血浆脂蛋白的功能
①乳糜微粒——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②极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
③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④高密度脂蛋白——逆向转运胆固醇。
4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与疾病
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可引起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