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
一、名词解释
1传神论[厦门大学2005年研]
答:“传神论”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中有关美学的一个命题,东晋画家顾恺之是已知画史上最早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历来传神论者,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类贵神贱形;另一类形神兼得,由形似求神似。一般文人写意画家为前者,宫廷、肖像画家为后者,从理论意义上看,彼此是相互补充的。前者并非完全否定形似,要求的不过是约形;后者也并非外形的酷似,而是要求更严。为达到传神的目的,对观察与描绘方法古代画家主张整体、运动地观察对象,反对孤立、静止的表现方法,这一原则在元代以后传神论述中取得一致认同。
2颜真卿[厦门大学2012年研]
答:颜真卿,字清臣,人称颜鲁公,是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了“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行书遒劲郁勃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楷书代表作品有《东方画赞碑》《中兴颂》和《颜家庙碑》等。真书墨迹有《自书告身》,其行草书《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抑扬顿挫,上下气脉连属,信笔书来。通篇气势完足,皆无妩媚之态。
3《步辇图》[厦门大学2012年研]
答:《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贞观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谊事件。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禄东赞及其随从的举止、相貌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容貌神情恰当地刻画出禄东赞睿智聪颖而又谦和的性格特征;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成功,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深才大略和非凡气度。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也表达出肖像画创作的成就。
4曹衣出水[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曹衣出水”指的是画家曹仲达的一种绘画风格。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为北齐重要画家,以画“梵像”著称。其画风以细劲的线描表现衣纹,犹如从水中出来,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有“曹衣出水”之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曹家样”的风格对佛教美术具有重要影响,并概括了佛教艺术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5《画品》[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画品》是南齐画家、理论家谢赫的作品,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绘画理论著述。除对27位画家分品第高下外,其序中提出的“六法”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极大。所谓“六法”,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转移模写。”“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知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6“吴带当风”[厦门大学2006、2009年研]
答:“吴带当风”指的是唐朝画家吴道子的一种绘画风格。吴道子是古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画圣”。他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便以“吴带当风”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吴道子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作,在运用线条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中诸种表现因素的统一性,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7“外师造化”[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
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是指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是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8六法[厦门大学2007年研]
答:“六法”出自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谢赫的绘画理论著作《画品》,这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六法”即:①“气韵生动”,是把生动的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②“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③“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④“随类赋彩”是指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⑤“经营位置”,是指绘画的构图;⑥“传移模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9洛神赋图[厦门大学2006年研]
答:《洛神赋图》是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它是依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此图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画中的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义,使人体验到顾恺之概括为“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10吴道子[厦门大学2005年研]
答:吴道子,唐朝著名画家。早年孤贫喜欢作画,未及弱冠,便能“穷丹青之妙”。他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被后人尊称为“画圣”,素有“吴带当风”的美誉,他的人物绘画更是“冠绝于世”。擅画佛道人物,远师南朝梁张僧繇,近学张孝师,笔迹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曾在长安、洛阳等地寺观作佛道宗教壁画三百馀间,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均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蓴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
11顾恺之[厦门大学2004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据记载。他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张彦远曾借用《庄子》的“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来加以概括。这正是探究玄理、又在追求恬淡寂寞的胜流名图的真实写照。这种内心的恬淡的心理刻画和秀骨清像的类型描写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产物。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12一笔画[厦门大学2004年研]
答:“一笔画”是指刘宋时期杰出画家陆探微的一种绘画笔法。陆探微,擅长人物画,画过帝王和当代功臣、名士肖像,也画有一些风俗画与佛教图像。谢赫在《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说他的绘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做到“精利润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淡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造型。
13曹家样[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研]
答:“曹家样”是对曹仲达的画的称誉,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以画梵像著称,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14迁想妙得[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研]
答:“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15以形写神[清华大学2006年研;山东大学2007年研]
答:“以形写神”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其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且“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16谢赫“六法论”[湖北美术学院2003年研;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研;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
答:“六法论”是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7吴带曹衣[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研]
答:“吴带曹衣”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两种著名的描法也流行于古代造像。
18《历代名画记》[湖北美术学院2003、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6年研]
答:《历代名画记》是晚唐张彦远所著的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全书内容大致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370余名画家传记及作品。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19昙曜五窟[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研]
答: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的5所,即今天的云冈16~20窟。主要造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主像形体高大雄伟,充塞窟内空间,强调给朝拜者以无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统一的象征。形象特点多是面形方圆,鼻梁直挺,衣纹简洁流畅,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20唐三彩[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研;苏州大学2016年研]
答: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质彩釉陶器的概称,因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而得名“三彩”,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具有绚丽多彩,富丽堂皇的特色。多作明器随葬,也用作生活器皿。
21雕漆[清华大学2004、2010年研]
答:雕漆是唐代创造的漆器新产品,它是先在漆胎上涂漆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这种做法现在通称剔红。
二、简答题
1例举一位唐代人物画家并简述其作品风格特征。[厦门大学2012年研]
答:(1)张萱:唐代画家,开元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今已无一遗存。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即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
(2)《虢国夫人游春图卷》描写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行列。它真实地描绘了唐代上层社会妇女闲散享乐的生活。此画不依靠背景,仅以一组人物的配量、马的动作和色彩运用而能衬托出春天的气息。
(3)《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各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2简述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及其贡献。[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王羲之,字逸少,史称王右军,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1)书法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为古今之冠,被称作“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
(2)代表作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3)贡献
作为书法界的大家,王羲之的贡献非常大,主要在于:
①是与从弟王洽变章草为今草,创造了韵媚宛转的书体新风;
②变革楷书和行书,成为一代风范,后代奉之为“书圣”。
3简述“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含义。[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指的是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1)“曹衣出水”
“曹衣出水”是由中亚曹国的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曹仲达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皱纹贴身,后世评述他的风格:“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这种笔法刚劲稠叠,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
(2)“吴带当风”
“吴带当风”指的是唐朝画家吴道子的一种绘画风格。吴道子是古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画圣”。他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便以“吴带当风”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吴道子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作,在运用线条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中诸种表现因素的统一性。
4《洛神赋图》是何人所作?有何特点?简述之。[厦门大学2008年研]
答:《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的绘画珍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画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堪称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其特点表现在:
(1)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后人称这种技法为“高古游丝描”。
(2)人物安排方面,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画家以形为基础,通过形来传神。画中人物秀骨清相,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其中人物的头部描绘得最为细致,而头部中的眼睛刻画更是传神。从而反应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神气。
(3)山川景物描绘上,以装饰性手法处理,一方面使画面连成一体,同时使主体人物更加突出,而且表现出似真似幻、神人交融的幻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气氛。
5唐代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人物画有突出成绩的时期。列举一位代表性的画家并简述其作品的风格特征。[厦门大学2007年研]
答:(1)代表性的画家
周昉,字景玄,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家之一,在宗教画方面亦形成独特风格。
(2)其作品的风格特征
①他画的形象“衣裳精简。色彩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所画仕女,多为浓丽丰肥之态。他又是著名的肖像画家。赵夫人评鉴韩干和周昉为郭子仪女婿赵纵的画像之后认为:画皆好,但前者空的赵郎状貌,只有后者能“兼程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姿”。周昉绘画作品中体现出对社会现实与人物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
②周昉也是一名宗教画家,创造了“水月观音”之体,他的佛画风格被称为“周家样”。周昉的绘画题材主要是表现贵族阶层的生活。如《明皇骑从图》《杨妃出浴图》《官骑图》《游春仕女图》等。
③周昉的代表作《挥扇仕女图》现存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宫中嫔妃生活的哀怨,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特征。此画由一株梧桐明示了秋节已至、而嫔妃与官人则手执纨扇倦容满面,以官怨为题,立意十分明确。全图以表情之物为衬托,人物安排在秋日凄清、哀惋的气氛中。情景交融达到完美的境地。画中妇女形象正体现出周昉所创浓丽丰肥的式样。
④《挥扇处女图》中的人物面部特征,低处的眉梢、灰暗的双唇,使面部显现出愁苦哀伤的表情。人物绘画在这一时期大多数呈现着庄重、宁静的特征,极少能够表现出人们较大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
6顾恺之有哪些艺术方面的成就?[厦门大学2006年研]
答: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东晋最伟大的—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其艺术成就包括:
(1)绘画成就
①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同时他也擅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
②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
(2)绘画理论成就
①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
②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绘画“六法”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求,都直接或间接的与他的理论相关。
7吴道子的绘画技法有何特点?[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
答:吴道子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画家,在释道人物画上成就突出。他以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人物衣褶,圆转而有飘逸之势,被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其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被称为“吴家样”,是张僧繇的“张家样”之后一种更加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他又以焦墨勾线,薄施淡彩,后世谓之“吴装”。
8唐代人物画的代表作品及特征。[清华大学2005年研]
答:(1)唐代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初唐杰出人物画家阎立本的传世作品《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等。
(2)特征
①阎立本的作品线描健劲,设色沉着,人物表情生动传神。
②唐代仕女画偏重描绘上层妇女生活的情趣,尽力刻画贵妇雍容华丽的仪容风度。人物面部丰满、体态丰厚壮健,线条工细劲健,色彩富丽匀净,是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张萱的作品着重表现其游乐中的欢愉和显赫声势。笔下人物线条工细劲健,色彩富丽匀净,所创造的女性形象是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周昉画仕女具有用笔秀润匀细,衣裳劲简,色彩柔丽,人物体态丰厚的特点,流露出一种郁闷寂寥、百无聊赖的情绪。
9简述唐代仕女画的特征。[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唐代仕女画在题材上突破了汉魏至六朝时期贞女、烈女的藩篱,偏重描绘上层妇女生活的情趣,尽力刻画贵妇雍容华丽的仪容风度。人物面部丰满、体态丰厚壮健,线条工细劲健,色彩富丽匀净,是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代表作有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周昉的《挥扇仕女图》。
10谢赫“六法”的内容是什么?他们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厦门大学2003、2005年研]
答:六法是中国古代绘画实路的系统总结。谢赫在他的《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的标准即“六法”。“六法”的内容:
(1)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把生动的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变现的最高准则。“气”是艺术家对自然中的生命力的感悟和灵现,而“气”与“韵”是不可分离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中的“韵”,取决于如何把握住这个“气”。
(2)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艺术家要具备图画中线条造型之绘画艺术的深厚功力,这功力不仅体现一般“笔力”上,而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笔势”上。
(3)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是指艺术家“应物”创作时,把追求多元发散思维的抽象表现或抽象描绘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阶艺术之表现形式。
(4)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是指艺术家可以不受制于实际呈现的具象对象的客观自然的色彩,可以自由而富有个性化地按照自己的创作习惯与创作需要来进行“赋彩”,以达到该艺术家所要描绘图画的个性化的,甚至是意外而美好的艺术表现效果。
(5)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构图,使得作品整体既结构和谐完整又有气势。
(6)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反映出艺术家的功力深厚。
“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三、论述题
1魏晋时期一位画家也给绘画理论家指出“四蹄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请作分析和论述。[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这句话出自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意为“形体的美丑,本来和神妙之处没有什么关系,画像要能传神。正是在这里面。”他在表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他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准确地再现。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烈女传仁智图》。
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他以传神为中心,提出了“传神写照”等艺术主张,把“传神”的思想贯彻在绘画理论和创作之中。他的传神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時代的意义。在顾恺之看来,人物之神与人物之形即所谓“四体妍蚩”相比,具有更本质的意义,绘画的价值就是要传达出人物的"神”。形与神之间,神是第一位,形是第二位,神是目的,形是依托。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把曹植的《洛神赋》以抽象文字表现的精华,用“以形写神”的手法演绎得淋漓尽致。其最主要的手法就是眼睛的刻划,即“传神阿堵”。曹植浪漫而苦涩的爱情故事随着画中眼神的刻划和视线的联系,跌宕起伏。画面人物也因此生动而有韵致。
2试论“意在笔先”在美术创作中的合理性。[厦门大学2008年研]
答:“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出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他赞扬吴道子画所作的评语。这句话说明画者的意图,包括着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前,已经都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了,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意在笔先”在美术创作中的合理性体现在:
(1)“意在笔先”这一思想对艺术创作中主客体的重要作用作了正确的概括,有利于艺术家更完美地反映客观世界。作者要对他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认识和审美情趣,在头脑中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才能把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艺术家自身的修养与境界可以直接表现在画作上。
(2)在创作之前,要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构思,包括表现的题材、选择的内容、创作的形式等,然后落笔。一般说来做到“意在笔先”是能够创作出比较理想的作品的。卫恒《笔阵图》说的“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即是这个道理。
(3)意在笔先为创作的成功具备了条件。在意面前,笔只是供驱使之物。现实生活是繁杂琐屑的,而且有难以摆脱的愁烦。这些杂念如果也进入创作过程,必然干扰了书写绘画的纯粹和畅达。尤其是创作长篇巨制,构思尤须深入细致,准备过程也相对长一些。意在笔先使一个人有了掌控全局的能力,将使成功的几率最大化。
3谈谈你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厦门大学2006年研]
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的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这八个字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这就是说艺术必须来自现实美,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在造,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了的东西,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有画家主观情思的烙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出艺术家必须从向“自然”造化的认真学习和用心揣摩中获取创作素材和再现它的技巧与能力;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实际,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艺术家必须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自然学习,方能有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美妙感受,才能领悟艺术的真谛与精髓。对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来说,读万卷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却更为重要。把理论用于实践是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理论深受画家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说是整个艺术的纲领。“外师造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中得心源”是艺术的根本原则。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它同时也提出了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实际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4论敦煌石窟、云岗古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清华大学2004年研;山东大学2007年研]
答: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著名石窟,皆以佛教造像著名。
(1)敦煌莫高窟是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至今尚存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45000平方米。莫高窟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十六国至明清都有建造,是中国佛教美术的宝库。莫高窟保存的千余年历代壁画和彩塑,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佛教艺术从5世纪到14世纪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云岗石窟现存大小造像50000余躯,是由北魏皇室开凿的第一所大型石窟。最早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5所,就崖雕造佛像,即今天的云冈16~20窟,通称昙曜五窟。其雕像雄伟粗壮,面形方圆,鼻梁直挺,衣纹简洁流畅,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3)龙门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再次开凿的一处石窟。北魏时的代表洞窟有宾阳洞(又称宾阳三洞)、古阳洞等。其造像多为身材秀挺、面容瘦削的秀骨清像,服饰为宽服大袍、褒衣博带,表情显得温和而世俗化。艺术风格从云冈的浑厚粗犷转向优雅端庄,更具民族特点和中原风格,是形成中国式佛教艺术体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龙门石窟在唐代再次成为大规模宗教活动的中心,其中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巨大的规模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艺术中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