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
7.1 复习笔记
一、五代十国
(一)五代的更替
1.后梁、后唐、后晋
五代十国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但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
(1)后梁
朱温在907年篡夺了唐朝的政权,建立了后梁。后梁政权对人民一直是横征暴敛,残酷压榨。朱温不断地南征北战,其目的主要在于掠夺。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后梁统治区域内的阶级矛盾一直很尖锐。在农民不断起义的打击及与李存勗的长期混战中,朱温的实力日益削弱,到923年便被李存勗推翻了。
(2)后唐
923年李存勗攻入洛阳,建立了后唐,把统治范围扩大到后梁统治的全部地区。925年,后唐出兵四川,灭掉前蜀。灭了前蜀之后,后唐最高统治集团内沙陀贵族之间的矛盾斗争日益激烈,难以完成平吴的愿望。
(3)后晋
936年,在太原的石敬瑭,以出卖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为代价,向契丹请来了援兵,将后唐推翻,建立了后晋。
2.契丹南侵和后晋人民反契丹的斗争
(1)契丹南侵与辽的建立
契丹贵族取得了燕云十六州以后,日益加强对后晋的压迫。944年、946年契丹两次大举南犯,后晋派去抵御的军队纷纷降敌。到946年岁末,契丹便攻陷了后晋的都城开封。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于947年春在开封又举行了一次即位仪式,改契丹国号为辽。
(2)汉人的反契丹斗争
①辽的统治者对华北和中原人民进行了残暴的统治和掠夺。后晋王朝被推翻后,各地汉人群起反对契丹贵族的统治。河南、山东、安徽起义军进行了英勇斗争。
②汉人的武装反抗,不但把契丹贵族及其南侵军赶出中原和华北,而且使契丹贵族从此不敢长驱直入到黄河以南,终辽之世,契丹也不敢把首都迁到燕京。
3.后汉和后周
(1)后汉
947年春,刘知远趁契丹兵马撤退之时,在太原称帝。以后迁都开封,是为后汉。刘知远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便死去,其子继位后,后汉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激起了大臣郭威叛变。
(2)后周
950年冬,郭威举兵南向,攻入开封,推翻了后汉王朝,于951年正月即位建元,是为后周。在刘知远建立后汉王朝之前,其弟刘崇与郭威因争权而有嫌隙。到郭威称帝时,刘崇也称帝于太原,建立北汉来与后周分庭抗礼。北汉是十国当中惟一的处在北方的国家。
4.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10世纪前半期,中原地区的农民一直处于战乱之中,但他们还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生产。
(1)张全义的免征税款措施
9世纪后期,张全义在洛阳所属的18县中招集农户,令其耕种,并于最初几年内免其租税和关市之征。这里的农民得到了能够从事生产的条件,彼此之间也能够互相帮助。
(2)后周的调整措施
①拨田于农
953年,后周下令把此前由政府出租给农民的官田,全部拨归耕种的农民所有,作为他们的永业田。农民原来所住的庐舍和使用的牛畜农具,也全归农民所有。
②废除租牛课税
废除从后梁时沿袭下来的“租牛之课”,减轻农民的负担,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限制剃度僧侣,废寺院为民居
周世宗柴荣继位之后,对佛教的剃度僧尼加以严格限制,把后周统治区域内的寺院的90%以上废为民居,共达三万多所。
④废铜像改铸钱
毁掉铜佛像而改铸为钱,有利于恢复生产。
⑤控制军队,统一中国
周世宗在军事方面把骄兵悍将们飞扬跋扈的局面基本上扭转过来。接着,他便开始了“混一”中国的军事行动。
(3)北宋的建立
周世宗并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960年正月初,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了北宋政权。
(二)南方的九个割据王国
1.吴和南唐的更替
(1)吴国建立
9世纪末,江淮之间先后有高骈部将的厮杀,秦彦、毕师铎和杨行密等人的相互争战,杨行密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吴国。为使这种残破荒凉的局面能得到改善,他停止战争,招回流亡的人民,把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恢复起来。
(2)南唐建立
937年,李昪灭吴,建立了南唐。南唐的统治者,把地盘扩大到江东、江西、湖北以及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地区。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圩田的出现
(1)农业生产恢复
①南唐继承吴的“与民休息”的政策,鼓励农民多多垦种,栽桑养蚕。
②提高农产品和丝织品的价格,借以刺激生产。同时,这一地区的大部分荒地被重新垦辟出来。
(2)圩田出现
在大江南岸水渠较多之地,农民们还创造了一种圩(围)田。江东水乡河身较高,田在水下,这里的农民便在河渠两岸农田周围筑成堤坝,内以围田,外以隔水。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抵抗自然灾祸的能力,使农产物的收成得到较多的保证。
3.吴越与吴越农业的发展
唐末农民大起义时,钱镠在杭州一带建立了一个割据王国,称为吴越。钱镠和他的继承人都没有过分地加重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负担,也没有发动频繁的战争。因此,在吴越统治的八十多年中,这一地区的经济得以平稳发展。
(1)兴修水利
从浙水两岸到太湖周围,河渠、港汉、湖泊很多,农民尽量利用了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一地区的河流大都修造了堤堰和闸门。
(2)修圩田
吴越地区的农民同样修造了很多圩田。
(3)“石囤木桩法”抗击海潮
为防止海潮的冲击,吴越统治时期,人们创造了一种“石囤木桩法”,即编竹为笼,把石头装在笼内,积叠为堤,再于其外打大木桩加以维护,是即“捍海塘”。
(4)设“撩湖军”修治与疏浚河道
在西湖和太湖,吴越统治者都设有“撩湖军”,经常负责修治和疏浚工作,对当地的生产事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4.前蜀和后蜀
(1)前蜀
朱温杀掉唐昭宣帝建立了后梁(907年)之后,王建也在成都建立了一个割据王国,是为前蜀。
(2)后蜀
王建死后,其子王衍继位,大兴土木,奢侈无度。925年,后唐出兵四川,将前蜀灭掉。后唐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剧烈,后唐派去统治四川的孟知祥,利用时机于934年在成都建立了一个割据政权,是为后蜀。其子孟昶继位后“与民休息”,后期朝臣贪污腐化。
5.楚
在淮南与杨行密争城夺地的孙儒的部将马殷在10世纪初攻占潭、澧、衡、道等二十几州之地。后梁建立之初,封马殷为楚王,从此湖南就出现了一个独立小王国。马殷极力结中原王朝为外援,在从湖南到河南的交通要道上设置邸务,卖茶取利,奖励民间种桑养蚕。951年南唐出兵把楚国消灭。
6.闽
闽的建立者王潮和王审知兄弟,乘黄巢的起义军把唐朝在东南诸道的统治力量打垮的机会,率兵入闽。925年王审知卒,其子延翰、延钧相继立,延钧立未久,即称帝建元,国号闽。935年延钧为其子所杀。从此以后,王家子弟内讧不已,945年为南唐所灭。
7.南平
朱温于即位之初派高季兴去做荆南节度使。后唐初年,封高季兴为南平王。从此南平也俨然成为一个小的独立王国。荆州是当时南北交通的枢纽,而且是最大的茶市。但南平是十国当中最小最弱的一国。
8.南汉与南汉统治区域内的农民起义
(1)南汉
在广东地区,一个因参加镇压唐末农民起义军而起家的军人刘隐,从905年以来形成了一个以广州为中心的割据势力。917年,刘隐弟刘龑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南汉国,并自称皇帝。
(2)南汉统治区域内的农民起义
刘龑和他的继承人都很残暴荒淫,赋敛繁重,政刑苛酷,在广东的山区和海滨都出现了反抗南汉的武装起义。942年,起义军转师北进,这时参加起义的群众已达十多万人,屡次打败了南唐屯驻在虔州的军队。南唐军队镇压,后起义军失败。
二、北宋和辽的对峙时期
(一)北宋的建立、巩固及其统一
1.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的结束
(1)陈桥驿兵变,北宋建立
960年正月,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随后率领军队回到开封,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北宋。北宋初年,在广州、泉州、成都等地还存在着割据政权。
(2)北宋统一全国
北宋建国三年之后,就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
①乾德元年(963年),北宋出兵两湖,灭掉荆南(南平)和湖南。
②乾德三年(963年),出兵灭后蜀。
③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
④开宝八年(975年)灭南唐。
⑤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又亲率大军出击北汉,才把十国中的最后一国征服了。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削减州郡长官的事权
为防范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北宋政府削减州郡长官的事权,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州郡的财权和兵权也都收归中央政府。
(2)文官担任州郡长官
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3)设置监司
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每路设转运使和提点刑狱等官,统称为监司。这也就是中央政府的特派员,总管所辖州郡的财赋司法等事,也有监察辖境内州县官吏之权。中央政府对于任何地方的任何事务,都可以直接行使权力。
(4)收夺高级将领兵权
收夺高级将领的兵权,取消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次一级的军官则用一些资望较浅、容易驾驭的人物充任,且时常加以易置和更调,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
(5)设中书门下
北宋政府的宰相机构称作中书门下,简称中书。
(6)设枢密使与三司使
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将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负责军政大权,以三司使负责财政大权,来分割相权。
3.对农民的防范、束缚和压制
(1)继续实行雇佣兵制度
北宋沿用始于唐后期的雇佣兵制度,并希图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把破产后的农民收容到军队中去,免得他们铤而走险,发生武装暴动。
(2)布置军队防止农民暴动
北宋统治者对于军队的使用、分布和屯驻,采取了“守内虚外”的原则。在边防地带依然只驻有仅仅可资防守的部队,把大部分军队驻屯在诸州郡的冲要地区,专力镇压各地的农民大众。
(3)设厢军和弓手用以对内镇压
除了禁军之外,在每一州县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厢军和弓手,分设总管、钤辖、巡检和“捉贼使臣”等职为之统领,专门负责“肃清所部”,亦即完全是用在对内镇压方面的。
(4)派遣“得力”官员警备群众密集区
对于采矿和冶铸处所,聚集群众较多的地方,北宋统治者更加意警备,总是选一些最“得力”的人员去担任县尉、巡检等职务。
(5)取缔乡社组织
从唐代后期以来,各地人民多因宗教信仰,或因生产上和生活上的需要,相互结合为乡社。到北宋初年,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都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组织,北宋政府对于这类组织,严厉加以取缔。
(二)北宋社会阶级结构、北宋政府的赋役剥削制度
1.北宋社会阶级结构
(1)主户与客户
北宋政府把全国居民分作主户和客户两类。
①主户
主户是指占有土地,有常产,承担赋役的户。官户和形势户也都包括在主户内。
②客户
客户是指住在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地租的交纳有“定额”和“分成”两种办法,比较普遍采用的是分成租。就一般的情况说,客户不向政府交纳夏秋两税;但各地区都有不同名称的人头税,客户中的成年男子却要负担。
(2)主户的各个层别
①第一等户
主户中的第一等户,是指占田在三顷以上至几十顷、几百顷的人家,是当时的大地主阶层。
②第二、三等户
主户中的第二、三等户,是指占田在三顷以下以至不满一顷的人家,是当时的中小地主阶层。
③第四等户
就当时北方的一般情况说,主户中的第四等户,全部都应是自耕农民。
④第五等户
宋政府依资产的高下把主户分作五等,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第五等户。绝大多数是占有小块土地而仍然不能自给的半自耕农,他们还要租种地主的部分土地。他们既须向政府纳税,又须向地主交租,他们是当时社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
2.赋税徭役和其他征敛
北宋农业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1)支移和折变
在交纳赋税时,北宋政府还规定有“支移”和“折变”的办法。
①支移
为筹集戍边将士粮饷,规定河北、河东和陕西等路的纳税户都要把秋税谷物送到沿边的城镇中去,人畜盘费全须自备,这称为支移。
②折变
在不把税物支移的地方,纳税户也要按照税米数量每斗加纳脚钱。北宋政府虽然规定了夏税输钱、秋税输米,但有时以钱折麦,有时又将麦折钱;有时以钱折绢,有时又将绢折钱。这称为折变。经过一再折变,结果是纳税户的负担加重了几倍。
(2)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
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这二者都必须“随同两税输纳”。丁口之赋不分主客户全须交纳,而且也常常采用“折变”的办法,使得交纳者的负担加重好几倍。
①丁口之赋
把五代十国各政权所曾征收的“身丁钱绢”、“身丁米麦”、“丁口盐钱”、“身丁钱米”之类的税目沿袭下来而改用的一个总名。
②杂变之赋
把五代十国征收的皮革、筋角、农具、鞋钱以及曲引等税目沿袭下来,“以类并合”而成的一个总名,也称为“沿纳”。
(3)和买绢帛与和籴粮米
①前期
在实行“和买”、“和籴”之初,是按地产多少分别派定强制征购的数量,并付与一些价款。
②后期
到后来,“官不给钱而白取之”。更后,又把白取的绢帛或米粟折算为现钱而勒令民户交纳,变成纳税户的经常负担了。
(4)服差役
宋代的纳税户还要轮流到各级政府去服差役(也称为职役)。
①差役种类
a.衙前——主管运送官物或看管府库粮仓之类。
b.里正、户长、乡书手——掌管督催赋税。
c.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供州县衙门随时驱使。
d.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
②服役的群体
a.按照宋政府的规定,主户中的第五等户一律免役,上四等户则量其资产而分别给以轻重之役,真正轮流充任各种差役的,只是那些中级民户。
b.繁重的税赋和差徭的负担全部集中在中下等级的纳税户身上,他们用种种办法使自己成为贫下单丁之户,借以避免纳税和服役。
(三)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佃农和仆隶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
在实物地租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佃户庄客对于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也相应有所减弱。这多少改善了佃农和仆隶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生产兴趣也因此会有某种程度的提高。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善
①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弯锄、铁耙、铁铧在中原和华北地区都已普遍使用,说明耕作程序增多,农民们更加注意于精耕细作。
②戽水灌田的龙骨翻车,已为南方农民普遍使用。
③南方山田的大量垦辟,又需要使用高转筒车作为引水上山的工具。
④湖北鄂州地区的农民还创制了一种秧马,农民骑在秧马上劳作,可以减轻弯腰曲背的辛苦,而且可以把工作效率提高很多。
(3)农作物与耕作土地的增加
①北宋的统一使南北方农民的生产经验和农作物品种得到了交流,使农作技术得到改进和提高。
②种稻的土地面积扩大,谷物总产量大增。
③长江下游各地,圩田的数量,在北宋时期也大有增加。
④在南方的多山地带,如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农民开山为田,使北宋一代实际垦田的面积大为增加。
(4)经济作物的种植
茶树的栽培种植,在北宋也有很大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在北宋,独立手工业者的数量较前代增加很多,矿冶、制瓷、丝织和造纸等手工业部门的发展都十分显著。
(1)采矿业、冶炼业
①在采矿业中值得首先提出的是煤炭的大量开采。
②用煤冶铁的作坊很多。用煤冶铁,火力强,改进了铁的冶铸技术,提高了铁的质量,对于改善农具所起的作用很大。
③铁的开采和冶炼,在宋代,有的是由地主豪绅经营,有的则由政府设监经营。
④重役的“罪犯”发配到监中劳作。商州的一个铸铁监,在宋仁宗时,就有这样的罪犯两千多人。
(2)丝织业
①丝织的技术水平,在宋代仍以四川地区为最高。江南的丝织业,从北宋开始也已逐渐胜过北方。
②丝织物的花样和品种比前代增加了很多,染色技术的进步也很大。
③丝织品制作技术已经提高,特别是刻丝和刺绣,已经达到极其精致的程度。
④丝织业在当时虽还是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但已不只是为了自给,有些已在从事商品生产。
⑤在北宋还出现了一些独立丝织业作坊,称为机户。
(3)瓷器制造业
①产量和生产技术方面均有提高
瓷器的制造,在北宋一代,不论在产量或制作技术方面,都比前代有很大的提高。烧造瓷器的窑户,当时已遍布全国各地,各地所造瓷器且都已具有特点。
②远销海外
瓷器是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货物之一,远销到日本、朝鲜、南洋诸国、印度以及阿拉伯、叙利亚、埃及等地。
(4)造纸业和刻版印刷业
北宋的造纸业和刻版印刷业,不仅在量的方面有普遍的发展,在技术上也有很大的提高。
①当时有很多城市分别采用竹子、大麻、樟、楮和木棉等不同原料,制造质地不同的纸张。
②北宋的中央政府和某些地方政府都刻印了很多书籍,私人出资刻书的也很多。开封、成都、婺州、杭州等地是当时刻版印刷业最发达的地方。
(5)造船业
造船业在北宋也很发达。浙江的明州、温州、台州等地,在当时都已成为造船业的中心。
3.商业的发展
在农业和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的基础之上,北宋的商业也比前代有了更大的发展。
(1)农村中出现定期的集市
作为自然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北宋时期,南北各地的农村中,已出现了定期的集市——草市、墟市,或统称为坊场——进行小范围的地区性商业活动。
(2)坊市,昼夜界限的打破
北宋首都开封城内的街巷当中,随处都有商铺邸店和酒楼饭馆之类,繁盛的夜市早已在开封出现。北宋的各大城市中,既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也突破了白昼和夜晚的界限。北宋时期的城市经济,较之唐代已经有了一种突破性的发展。
(3)海上对外贸易的繁荣
北宋时期的对外贸易,虽然大多只是取道于海洋,却比唐的极盛时期还更繁荣一些。
(4)纸币的出现
宋真宗初年,行使铁钱的四川地区便由几家豪富地主人家发行了纸币,称为交子。其后不久,北宋政府收夺了私家发行纸币之权,改由政府在成都设置专局,负责印制和发行纸币。
(5)行会的出现
①行会的组成
北宋时期,大城市当中的商人都按照不同的行业组成各种行会。政府则通过行会对商人进行控制和勒索。而北宋的商业行会是统治阶级中的官绅和豪商大贾们共同组成的。
②手工业者行会的等级分布
在手工业者当中,作坊主或店主、工匠和学徒,是三个截然不同的等级。这是封建等级制在城市手工业中的体现,所以手工业者的行会完全是一种封建性质的组织。
(四)辽和西夏的政治经济,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
1.辽的政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在建立辽国之后仿照汉制为辽国制定了一些典章制度。
(1)胡汉分治的制度
辽国境内包含多种民族,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为了适应不同民族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耶律德光统治时期,辽国便制定了一种胡汉分治的制度。
①北面官
统治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律使用契丹旧制,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的牙帐之北,称为北面官。
②南面官
统治汉人和旧渤海国人则使用汉制,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牙帐之南,称为南面官。
(2)行政区划制度
①仿唐制置州县设官
辽的地方行政区划,从阿保机时即已开始建置许多州县,后来在设官分职方面也“大略采用唐制”,分设刺史、县令,也有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等名号。
②头下军州
在辽的地方行政区划中,还有一种“头下军州”(又称“头下州军”)。这种州具有私属性质,都是辽的亲贵、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
2.辽的社会经济
(1)精选首都位置
辽上京临潢府周围地区,“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阿保机把首都建置在这里,经济条件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促进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传播
阿保机在建立辽国的前后,使攻占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日益加多,而且使汉族人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也流传到那里,对于这一地区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有利的条件。
(3)将精通手工技术的人员投入生产
辽对所俘获的具有手工业技术的汉人,尽量把他们安置在临潢府城内和述律后所领头下军州中。后来在临潢府城内,布帛绫锦等类作坊也出现了。
(4)首都商业发达
临潢府的南城称为汉城,那里有店铺、街市,是商贩聚居之地。
(5)大定府丝织业发达
辽中京大定府的府城,是辽圣宗时从燕、蓟选拔了一批“良工”去修建的。中京道灵河流域的一些州县,地生桑麻,这里丝织业发达。
(6)冶炼业发达
中京道的泽州有银冶,柳河西北有铁冶。山区中林木繁茂,近山居民多以烧炭为业。
(7)辽阳资源富饶
辽的东京辽阳府木、铁、鱼盐富庶。
(8)东北边境经营农业
辽的东北边境谐里河流域,从耶律德光时就已开始经营农业。
3.北宋与辽的和战
(1)初次交锋
979年宋灭北汉,割据局面结束。六月下旬,宋太宗亲自指挥围攻幽州城的战役,久攻不下。其后辽的援兵大至,宋兵大败。
(2)再度交锋,宋军大败
982年,辽圣宗继位,年方12,宋太宗认为辽国“主幼国疑”,正是可乘之机,986年又分三路出兵,结果大败。宋朝两次发动攻势都遭到失败,便放弃以武力收复燕云的打算,只在河北平原上与辽方相持。
(3)澶渊之盟
在宋朝改采守势之后,辽国对宋却又采取了攻势。1004年,萧太后、辽圣宗领兵大举南侵。宋真宗对于这次抗辽战争的信心不足,辽军大将萧挞览中宋军伏弩而死,辽军士气大挫。因此,在宋真宗抵达澶州之初,双方的议和活动就开始了。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撤退,遂应允每年向辽方输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这就是所谓澶渊之盟。
4.西夏的建立
(1)起源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由于受到吐蕃的侵逼,迁到夏州的部落是拓跋氏。
(2)发展
宋太宗即位后,令其首领挈家入朝,企图消灭这一割据势力,但没有成功,而党项首领李继迁却从此长期与北宋为敌,并结辽国为外援。
(3)兴盛
①政治
1032年,西夏国王元昊继位,继续向河西用兵。他还仿效北宋政府的组织,建立了一整套官制、兵制。到1038年十月,便改称皇帝,正式定国号为大夏,表示与北宋完全处于对等地位。
②经济
党项、吐蕃和回鹘的各部落人民,主要从事游牧,汉人则是农业居民。元昊在州东设置了一个“铁冶务”,制造甲胄兵器。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宋太宗屡屡失利
自李继迁率领党项族的拓跋等部公开与北宋为敌之后,宋太宗屡次调兵遣将,想用武力将他制服,经常失利。
(2)改变策略,宋、夏和议
德明继位为夏国王时,宋夏鏖兵已经20年了,这时恰逢西夏集中全力攻取河西州郡,所以改变策略,与北宋修好,双方开展了繁荣的贸易往来。
(3)撕毁合约,战事重启
德明死,子元昊立,他撕毁了已经维持了将近30年的宋夏和约,积极谋划对北宋进行军事侵犯。在康定元年和庆历元、二年内西夏每年都对北宋发动一、两次大规模的军事侵犯,常常把宋军打得大败。
(4)再度和议
西夏虽然打了胜仗,但得不到实际的胜利果实。由于民间贸易的中断,西夏人民厌恶战争,希望恢复和平互市。元昊在庆历四年(1044年)又表示愿与北宋重订和议。
(五)北宋前期、中期的阶级矛盾和农民起义
1.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1)起义的原因
①土地集中严重,旁户负担加重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土地集中的情况特别严重,地主对待旁户(佃客),几乎和奴隶主对待奴隶是一样的。地主每年应向政府交纳的课税,都直接由旁户负担。
②政府加强对农民的剥削
北宋政府灭后蜀之后,对于四川农民的这种处境不但未作任何改善,还加强了对他们的剥削。993年春,广大旁户在王小波的领导之下,在眉州发动了武装反抗斗争。
(2)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王小波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响应,他在作战中受伤死亡后,起义军推举李顺为领导人。李顺继续贯彻“均贫富”的主张,第二年春,起义军攻克成都,李顺即位称王,国号大蜀,年号应运。起义军占领的范围北起绵州,南到巫峡。宋廷派遣两路大军夹击起义军,起义军失败。
(3)起义的意义和作用
①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是成都的博买务从此取消了,这说明北宋的统治者受到了起义军的沉重打击。
②旁户这一称呼从此也永不出现了,这又说明在四川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上也多少得到了一些调整。
2.北宋中叶的阶级矛盾和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1)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
①土地侵占愈发严重
北宋初,土地侵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现象,这渐渐地导致农民们倾家破产、流离失所。
②官俸和粮饷开支增加
北宋政府用恩荫和科举这两种办法,随时扩大它的内外官员的额数,雇佣兵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官俸和粮饷,随之都成为庞大的财政开支。
③农民赋税负担加重
宋夏战争停止之后,加敛的数字未再减少。正当西夏犯边之时,辽国又迫使宋廷把每年交纳的岁币大幅增多。北宋政府只有依靠增加课税的收入,来解决这些问题。赋税的负担都落在中小地主以至自耕农民的身上。这就促使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各路起义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爆发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声势较盛的是王伦领导的起义和张海、郭貌山领导的起义。
①王伦起义
王伦在庆历三年五月杀死巡检使朱进,发动兵变,当地很多平民都参加到这支队伍中去。一度攻占了海州、扬州、泗州、楚州等地。这年七月,北宋政府以数路兵力对王伦进行围攻,在历阳(安徽和县)把王伦的军队打败,王伦被俘牺牲。
②张海、郭貌山起义
庆历三年,陕西地区遭逢饥荒,这年八月,饥民一千多人在张海、郭貌山、李铁枪等人的领导下起义。起义军攻破州县,开府库济民,斩杀贪官污吏。这支起义军的活动,使北宋统治集团极为惊惶,他们进行残酷的镇压。到这年年底,张海等人在作战中牺牲,大部分起义群众则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去活动。
③瑶族人民起义
a.起义的原因
瑶族的人民每年向北宋政府输纳皮、粟,然而山区不产盐,须向政府的专卖机构购买海盐。他们嫌官盐价贵,便成群结伙到岭南去贩运私盐,因此时常和驻屯当地的官军发生冲突。
b.起义的经过、结果
在盘知谅、唐和等人的率领下开始了反抗宋政府的斗争,北宋政府调集了大量军队到湖南去镇压。桂阳、衡、永地区少数民族反抗北宋政府的斗争,一直持续了五年之久。到庆历七年,宋政府采用了“安抚”的办法,这一场斗争才宣告结束。
④军队起义
庆历四年,河北保州缘边都巡检司的军队,因为出巡的钱粮廪赐被取消而“据城以叛”。到庆历七年冬天,河北贝州驻军中的一个士兵王则也发动了兵变,宋廷调集了数路兵力,经过三个多月,才把这一事变镇压下去。
(3)起义的影响
①矛盾多元
爆发在宋仁宗庆历年间的这许多次武装斗争事件,虽然并不都是农民的起义。然而,就连保州和贝州的兵变,也反映出北宋雇佣军中下层士兵与北宋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为谋出路,寻求改革
通过这许多次事变,使得北宋的最高统治集团认识到,他们已经处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之中,因而想找出缓和阶级矛盾的对策来挽救这一危机。庆历年间范仲淹的改革,以及后来王安石的变法,都是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的副产物。
(六)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年间,北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已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统治集团感觉到若不采取措施缓和这些矛盾,北宋的统治便岌岌可危。
(1)启用贤臣进行改革
宋仁宗在庆历三年,分别任用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担任了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谏官的职务,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2)吏治改革
范仲淹等人认为,当时最根本、最中心的问题是吏治问题,即内外官吏过于冗滥,他们就这一问题公布了多道诏令:
①中外官吏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依其政绩的好坏分别升降。
②对恩荫制度严格加以限制,使官位不至被已经掌权得势的集团所垄断。
③由中书和枢密院负责慎选各路和各州的长官,县官也得由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负责保荐,择其举主多者尽先差补。
④对科举制加以改善,“先履行而后艺业,先策论而后诗赋”,并废除弥封糊名办法。
⑤在各州郡设置学校,讲授“经济之业”,以培养“经济之才”。
(3)经济改革
①厚农桑
号召诸路州县的吏民向政府陈报有关农桑方面的可兴之利和可去之害,应开的河渠或应修的堤岸,凡属可行的,都由州县政府计定工料去修建。
②减徭役
要把人口较过去减少了的县份加以合并,或者改县为镇,以便减少在县衙中服职役的人员,令其还乡务农。
(4)新政失败
庆历新政最后失败,失败的原因有:
①未找到问题关键所在
在当时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然而范仲淹等人却把改善吏治作为最关键、最中心的一环,很明显,他们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关键问题。
②改革遇到阻力,新政破产
改革所颁布的一些法令毕竟还是触犯了当时上层官僚的利益,因而在陆续施行的过程中,随时都遭遇到他们的阻挠。在庆历四年的下半年,范、韩、富、欧阳诸人被排斥出中央政府,推行不及一年的“新政”也在此后明令废罢了。
2.王安石变法
(1)对社会矛盾的重新认识
在王安石看来,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生产过少。而农民之所以贫困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兼并之家“侵牟”和“蚕食细民”,另一方面则由于政府不帮助他们兴修水土之利,不在播种收获的时候补助其不足。
(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根据这样的一些认识和主张,王安石和吕惠卿、曾布、章悖等人,从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先后制订和推行了以下一些“新法”。
①均输法
王安石责成发运使必须周知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不但必须在生产地采购,且尽可能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此外,还使发运使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而适当地作些权宜措施。
②农田水利法
各地湖港、河汉、沟洫、堤防之类,凡与当地农业利害相关,需要兴修或疏浚的,均按照工料费用的大小,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兴修;私家财力不足的,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③青苗法
在每年的正二月和五六月,各州县政府分两次贷钱或粮食给农村住户,利息二分。贷借数目依户等高下分为五等,第一等户借十五贯,下至第五等户借一贯五百。春初的贷款,随同夏税于六月内归还;夏季借贷的,随同秋税于十一月内归还。
④募役法
废除了此前依照户等轮充州县政府职役的办法,改为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募役法的推行,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使农业生产能得到较多的劳动人手。
⑤方田均税法
对各州县已经垦种的土地作一次清查,以四边各千步作为一方,进行丈量。丈量后,先核定某户占有土地若干,然后依照土地的高下、厚薄分为几类,分别规定每亩的税额。
⑥市易法
在开封设置市易务,由政府拨付资金180万贯,供收买货物和各行商贩借贷之用。市易法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使豪商大贾们垄断市场的权利受到了限制,商业方面的“开阔敛散”之权大部分都移到了北宋政府手中。
⑦将兵法
在“强兵”的问题上,王安石执政之后,首先在西北的泾、渭、仪、原四州驻军中设置负专责操练军队的将官,选择武艺精良的军官充任,分番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称为“将兵法”。后来推广到全国。
⑧保甲法
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和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选取其中有物力、有才能的人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夜间则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
⑨保马法
废掉此前设在大名、沙苑、安阳等地的牧马监,把原占牧地还给民户,而在开封府界和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五路义勇保甲愿养马者,户一匹,家产高者可养两匹。到元丰年间,又在上述诸路改行计资产买马代养的办法:坊郭户家产及3000贯、乡村户家产及5000贯者,各养一马,家产倍增者马亦如之。凡养马户皆免其征役,据说“民皆乐从”。
⑩军器监
设监于开封城内,统属京城的东西广备作和各州的都作院,依其制作之精粗而为之赏罚。此后,兵器衣甲的制造,产量加多,质量也有所改善。
(3)王安石变法的意义与作用
在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所制订推行的一系列新法当中,其中心环节是要通过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富国的目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是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①新法使豪强兼并和出放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
②使地主阶级的下层和自耕农民从事生产的条件获得一些保证,贫苦农民从新法中得到的好处则很有限。
③王安石的变法多少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定了北宋的统治。中央政府和各州县的仓库里所积存的钱粟“无不充衍”,富国的效果也十分显著。
④正因每项新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触犯了豪绅大地主阶层的利益,在每一种新法推行的过程当中,遂无例外地遭受到他们的阻挠和反对。到宋神宗逝世之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他们便把新法全部废罢。
(七)北宋晚期的政治、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
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
(1)启用司马光恢复旧制
宋神宗逝世后,王安石推行新法时损害了亲贵的利益,太皇太后高氏大权在握,便首先起用守旧派的首脑司马光为宰相,由他主持废除新法之事。
(2)守旧派内部互相倾轧
当司马光一意要把全部新法废罢之时,朝中大臣说法不一。经司马光把全部新法废罢之后,新法的存废问题已不容再有争论,当时的守旧派便由于争夺政治地位而互相进行人事倾轧,形成了洛、蜀、朔三党。
(3)变法派再度上台,新法有名无实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宋哲宗亲政,他起用章悖、曾布和蔡卞等变法派主要人物,重新推行青苗、免役等主要的新法。变法派的人物在这次重新掌握到政权之后,便力图报复。而他们推行的新法,实际上已经是有名无实。
2.宋徽宗的腐朽统治
(1)奸臣当道
宋徽宗是一个荒淫腐朽的皇帝,他即位以后,先后最受信任的宰相是蔡京、王黼等人,最受他宠爱的宦官,是童贯、杨戬等人。这些宠臣互相结托,狼狈为奸。他们集中奇花异石于首都开封,以供观赏,使百姓倾家荡产。在方腊领导下的南方人民的起义,就是为“花石纲”的骚扰所激起的。
(2)修道观
宋徽宗迷信道教,在开封和各大城市都添修了许多道教的宫观。还设置了道官26等,使其与政府官吏同样领取俸禄。
(3)卖官鬻爵
蔡京、童贯、王黼、杨戬、朱勔等人,都公开卖官鬻爵。
(4)财政入不敷出
宋徽宗即位以后,由于奢侈浪费,财政上立即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一年的全部财赋收入只能供八九个月的支用。
(5)掠夺土地
除了“西城所”对私家土地大量掠夺外,蔡京、童贯、朱勔、李彦等人,也都依仗权势掠夺了大量的田园房舍。北宋末年,在宋江领导下的北方人民的起义,主要就是由于北宋政府“括公田”的罪行所激起的。
3.方腊领导的南方农民起义
(1)发动起义
北宋末年的福建和江浙地区,是摩尼教秘密传播最盛的地方,而睦州青溪县是摩尼教在浙西活动的中心。方腊是当地摩尼教的首领,摩尼教徒是最先发动起义的基本群众。东南地区的人民群起而响应方腊号召,起义队伍发展壮大。
(2)起义失败
宣和三年宋政府派遣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令其率领西北劲兵15万人南下,起义军在兵器和人数方面都处于劣势,撤回青溪县,仍然坚持斗争,童贯采取了血腥屠杀手段,起义军没有坚持很长时间就以失败告终。
4.宋江领导的北方农民起义
(1)梁山起义
由于梁山泊附近课税严重,官吏残暴,使得民不堪命,皆起而反抗。起义民众集合的地点,是地势险阻的梁山和梁山泊。宣和元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军,离开了梁山和梁山泊,向着现今的鲁南和苏北地区活动。
(2)政府招抚未成
政府军围剿起义军数次均未取胜,北宋政府采取招抚政策,宋江等人一度接受了招安,但并没有遵从宋政府的意愿去从征方腊,而是在都城停留一些时候之后,又逃脱出去造反。
(3)起义军遭到镇压
宣和三年夏,宋政府军在镇压了方腊的起义军之后,移师北向,镇压了宋江起义军。
5.山东、河朔居民起义
北宋政府以极大的代价从金人手中赎回了燕京及其附近的六州。燕京驻军的粮饷和官吏的俸禄,都被摊派在山东、河朔居民身上,还逼使这些居民必须送往燕京交纳。人民难堪重负,奋起反抗。
6.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起义军投身民族战争
正当北宋社会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候,从外面又来了金人的威胁。宣和七年(1125年)秋,金军分两路南下。从此,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山东河朔各地的这些起义军,都把斗争的锋芒转移到民族战争上去。
(八)女真族的兴起和金政权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
1.女真族的兴起和发展
女真族原即黑水靺鞨,到10世纪前期辽灭渤海时,黑水靺鞨已经以女真之名见称于世。
(1)生女真与熟女真
①熟女真
辽灭渤海之后,为了削弱女真族的实力,把其中汉化较深的豪右数千家迁徙到辽阳以南,编入辽的户籍之内,被称为熟女真。
②生女真
其中未被迁徙的,他们都未编入辽的户籍,被称为生女真。
(2)女真部落的发展
①生女真部落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历史阶段。
②生女真中的完颜部,从11世纪之初种植五谷,刳木为器,制造舟车,修盖屋宇,并已能够烧炭炼铁,农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③11世纪中叶完颜部的酋长继续北向发展,实力大增,在完颜部内部的阶级分化已日益明显的时候,也正是以完颜部为中心的生女真诸部落逐步走向统一的时候。生女真的这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就是后来女真国家的雏型。
2.女真族的反辽斗争和辽的灭亡
从天祚帝即位以后,契丹贵族对生女真各部落的压榨勒索越来越严重。
(1)起兵抗辽
完颜部酋长阿骨打于1114年举兵抗辽,大败辽。
(2)称帝建国
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元,正式建立金国。
(3)攻打辽国
①1116年,阿骨打出兵攻占了辽阳。
②1120年阿骨打攻占了辽的上京临潢府。
③1122年,辽的中京大定府、两京大同府和南京析津府都先后被金人攻占。
(4)灭亡辽国
1125年,天祚帝在逃往党项的途中为金人追兵俘获,辽亡。
3.女真南侵和北宋的灭亡
(1)“海上之盟”
宣和二年(1120年),宋廷派人浮海去与金国订立了“海上之盟”,欲与金人夹击辽国。宣和四年(1122年)金人由居庸关进军,攻占了燕京。北宋以高代价换来的只是几座空城。
(2)女真南侵,宋徽宗传位
从北宋对辽作战的过程中,从宋金交涉交割燕云的过程中,金人已经看出北宋政治的腐朽和军事的无能。到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人俘获之后,女真贵族即乘胜侵犯北宋。宋徽宗急忙传位给他的儿子赵桓,即宋钦宗。
(3)误判形势,割地赔款
侵宋的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西路军在太原城下遭到河东军民的顽强抵抗,长时期被阻滞在那里。东路军在到达燕京后,由于北宋驻守燕京的官吏和军队全都投降,遂得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包围开封。怯懦的北宋最高统治集团,对形势缺乏正确的估计,他们看不出金军已陷入进退维谷的情况之中,竟然答应了金人赔款割地的要求。
(4)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宋廷的议论未定,金军又分东西两路于靖康元年(1126年)同时南下。大河两岸没有布置足够的防御力量,金兵遂在无抵抗的情形之下渡过黄河,攻破了开封。到靖康二年,金人便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政权终被金人颠覆了。
三、南宋和金的对峙时期
(一)南宋的建立及其与金的和战、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1.南宋的建立
金兵撤退以后,宋廷旧臣拥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五月,赵构即位于应天府,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
2.统治集团中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
(1)李纲推荐将领组织收复失地
高宗即位之初,起用李纲为相。李纲是北宋末年抗战派的代表人物,推荐张所作河北招抚使,王瑷、傅亮为河东经制使、副,宗泽为开封留守,要他们共同策划收复河东和河北的失地,并把开封的战守之备重加整顿,使其成为恢复河朔的基地。
(2)宗泽修筑工事,募集军队
宗泽到开封之后,一方面沿黄河南岸修筑防御工事,一方面募集军队,加以教练。
(3)抗战派被罢免
抗战派的这些谋划,受到投降派的阻挠,未能实现。李纲任相仅七十几天就被罢免,他推荐的一些抗战派人物也被罢免。
(4)投降派的懦弱与无耻
以宋高宗和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为首的投降派,代表了宋朝统治集团中最腐朽和怯懦无耻的一伙,他们害怕农民甚于害怕女真贵族,希望通过对于女真贵族的降服,从那里换取一点“恩赐”,让他们继续统治和奴役东南半壁的农民。
3.金再度南征
(1)金人南侵
投降派的怯懦表现鼓励了金军进一步南侵,南宋政府的军队不能够堵截住金军的主力。建炎三年九月,金将兀术进逼杭州,宋高宗又从杭州出奔最后逃到定海。
(2)黄天荡大捷
兀术的军队先后攻破了杭州、越州和明州,因为骑兵不习舟船,无法下海去追袭宋高宗,而在浙水沿岸,受到乡兵袭击,于建炎四年春北返。在黄天荡为韩世忠军截击,从此以后,金军不再渡江了。金兵从江南撤退以后,宋高宗把南宋政府安顿在杭州。
4.黄河南北忠义民军的反金斗争
(1)北方义军
女真贵族和女真南侵军的种种罪行,激起了华北人民的武装反抗。河北、山东地区的忠义民兵,后来发展壮大起来的有以下几支:
①赵邦杰、马扩和一个冒充信王赵榛的燕人赵恭共同领导之下的起义部队。
②王彦领导的“八字军”。
③张荣领导的梁山泊的水军。
(2)北方义军的作用
这一些忠义民兵的活动,大大牵制了金军的南侵,也使女真贵族在华北的统治长期不能稳定下来。但是,这些忠义民兵只能起牵制作用,解决宋金战争,主要是依靠南宋政府军队的正规战。
5.岳飞领导的抗金战争
南宋政府在临安安顿下来之后,以岳飞为首的抗战派和以赵构、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
(1)制定作战方针
岳飞从军以后,一直坚持用武力抗击女真军的主张,而且一直英勇地投身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上。1132年秋,岳飞制定了“连结河朔”的战略方针。
(2)三次攻势
岳家军在担任了江州到江陵的沿江防务以后,曾先后三次对敌伪采取过主动的攻势。
①绍兴四年(1134年),这一次从伪齐和女真的联军手中收复了襄阳、郢、随、唐、邓、信阳六个州郡。
②绍兴六年(1136年),攻克了伪齐新设的镇汝军,前锋深入敌境,收复了虢州的卢氏县和长水县,大军抵达蔡州城下。
③绍兴十年(1140年),岳家军进驻颍昌,在郾城一战,大败金兀术的主力,先锋部队北上克复了郑州,西上克复了洛阳。
6.宋高宗、秦桧对金投降
(1)召回抗金部队
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是南宋政府的当权派,他们既害怕抗金战争会招惹女真贵族的愤怒,更害怕岳家军和忠义民兵在抗金胜利后会成为他们统治的威胁。因而,当岳家军正迫使兀术不得不考虑从河南撤退的时候,宋高宗和秦桧却下令要岳飞班师回朝。
(2)杀害忠良
宋高宗和秦桧等人为了向女真贵族表示驯服,在绍兴十一年四月明令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的兵权,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几个宣抚司。投降派按照金人的授意,在绍兴十一年岁末把岳飞和岳家军的重要将领张宪、岳云一齐杀害了。
(3)绍兴和议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的投降派和金国签订了屈辱投降的条约,其主要条款是:
①南宋称臣于金,并且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②宋金两国,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邓二州皆属金国。
③南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
史称“绍兴和议”。
(二)金朝统治下的北部中国
1.金迁都燕京
(1)完颜亮迁都
“宋金和议”签订之后,南宋的统治者已把淮水以北的土地和人民割让于金。完颜亮1150年派人到燕京增广旧城,营建宫廷。1153年二月改燕京为中都,并于同时正式宣布以中都作为首都。
(2)迁都的意义
此次迁都,标志着金政府完成了它走向中央集权的进程。完颜亮的迁都,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于中原和华北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以燕京为首都更便于对南宋进行军事侵犯。
2.完颜亮的南侵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秋,完颜亮率领号称60万的兵马四路南侵。
(1)南宋政权岌岌可危
南宋布置在淮东和淮西的军队都不战而溃,撤退到江南,宋廷更陷入非常惶恐的境地。
(2)人民不堪重负,奋起反抗
完颜亮为了对南宋进行军事侵犯,对中原和华北居民不断加重其勒索,这一地区的人民遂乘其大军南侵时机群起反抗。
(3)金军北还
完颜亮南侵之时,辽阳留守完颜雍乘机自立为帝。完颜亮急欲灭宋北归,部将叛变,叛将们杀死了完颜亮,派人至南宋议和,引军北还。
3.屯田军、女真贵族对土地的大量掠夺
(1)屯田军的由来
在金国建立之后,女真族的社会基层组织,是以三百户组成为一个谋克,每十个谋克组成一个猛安。女真贵族侵占了广大的华北地区之后,有计划地把大量的猛安、谋克从东北移入中原、华北以及陕西、陇右之地,并正式名之为屯田军。
(2)屯田军的生活状态
①屯田军一律不住在州县城内,而是筑寨于村落之间,与汉族百姓杂处。
②女真统治者对于内迁的这些屯田军户,都要“计其户口,给赐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食”。
③一部分屯田军户分得土地后自行耕种,他们和汉族农民杂居,相处既久,“彼耕此种”,逐渐汉化。
(3)女真贵族对土地的大量掠夺
①派官吏搜括土地
到13世纪初,即金章宗在位的后期,女真统治者还以为“中都、山东、河北屯驻军入地土不赡”,派遣官吏到诸道去继续搜括土地,又向民间掠夺了三十余万顷农田。
②利用军事政治特权兼并土地
除了金政府在河南、陕西两地占夺民田将近十万顷作为牧地,以及为了分与屯田军户土地而连续不断地进行土地的“检括”、“拘没”外,女真贵族也都利用军事政治的特权各自兼并大量的土地。
4.金的社会经济
金国社会生产事业的主要承担者,仍然是汉族农民。在12世纪的中叶,女真族内盛行奴隶占有制。但是在汉族的封建经济的强烈影响下,女真族的奴隶占有制已不能再维持。
(三)南宋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仍旧具有广大面积的农业生产地
南宋的国土比较北宋虽已减少了将近一半,但是,农业生产最丰富的江、淮、湖、广诸地都在南宋境内。
(2)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在南宋境内,水利灌溉事业本来很发达。南宋政府为求增加赋税收入,又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
(3)农民广泛开垦土地
只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民,都努力把自己所有的山地或陆地施用功力,开垦成水田。如果是硗确之地,也把它垦辟成可以种植的田甫。
(4)占城稻的广泛种植
因为占城稻“不择地而生”,成熟较快较早,所以在北宋时期,长江南北各地多已种植。
(5)茶树、甘蔗的广泛种植
栽培茶树的地区,南宋比北宋增多,甘蔗在闽、浙、川、广的某些州县内已大量栽种。农民把甘蔗和谷物轮流栽种,借以保持土壤的肥力。
(6)棉花的普遍种植
12世纪初,福建路内一些地方已经以出产木绵(即棉花)著名。到13世纪,江南农民也开始栽种棉花,而且不久就比较普遍地种植了。
2.手工业
(1)制瓷业
瓷器产量的激增,制瓷技术的提高,各地瓷窑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制瓷业在南宋的全部手工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①南宋政府在杭州的凤凰山、乌龟山下均设有官窑,所制瓷器继承了北宋官窑的风格。
②浙江的龙泉县以及瓯江沿岸诸地,是青瓷的产地。
③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在南宋也有较大的发展。
④福建沿海的制瓷业密集在同安、泉州、福清、连江等地,都以烧造青瓷为主,产品包括各式碗、盏、碟、盘等,主要是销售海外。
⑤广州和潮州的瓷器制造业,也以烧造外销瓷器为主。
(2)造纸业
①纸张制造工艺水平提高
南宋的造纸业也有普遍的发展。当时印书所用的纸张一般都达到薄、软、轻、韧、细的水平。
②纸张种类增多
纸的种类很多,有白色纸、自然色纸等,在质量方面有薄厚与粗细之分,又有全料与半料之别。
③色笺精致
南宋所制色笺极为精致。
(3)印刷业
雕版印刷业在南宋有很大发展。南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地寺院和书坊,都从事刻印书籍。杭州是南宋刻书业最发达的地方,福建建州的刻书业在南宋初年已很兴盛,南宋时成都依然是四川刻书业的中心。
(4)造船业
福建泉州城南门外,南宋时曾设有规模巨大的造船厂,专门制造远航的海舶。湖南洞庭湖周围的人民有善于造船的传统。
3.商业
(1)商品流通贸易繁荣
南宋一代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情况,也显然比北宋时期更为发达。南宋人民所制作的商品,不只销行于南宋境内,且远及于金和西夏境内。
(2)沿海商运发达
两广、福建、江浙等沿海州郡,经常有大商海船往来其间,贩运商货。
(3)对外贸易繁荣
南宋对外贸易的繁盛也超过了北宋。丝织品、瓷器、铜镜、印本书籍等广泛销往日本、朝鲜、南海以至阿拉伯地区的国家。
(4)纸币的大量发行
宋朝和海外的贸易使得大量的铜钱随之外流,北宋晚期已经造成了严重的钱荒现象。宋代公私交易和军政开支便不能不主要仰给于纸币,纸币的印造则与日俱增,币值便不能不日益跌落。
4.土地兼并之祸
(1)南迁的北人大肆掠夺土地
宋政权南迁之初,皇室、北方地主阶级的高级官僚和武将利用政治权力大力掠夺土地。
(2)南方的地主阶级强取豪夺
南方的一些官僚豪绅地主,一方面利用政治特权,另一方面利用社会混乱的形势霸占别人的土地,据为己有。
(3)富商大贾的霸占
从北宋以来,社会上已出现了大量的富商大贾之家。到南宋初年,他们也和官僚地主一样地利用政治特权,对土地肆行兼并掠夺。
(四)南宋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1.南宋初年赋税的繁重
(1)纳税户负担加重
南宋时,政府逼使纳税民户不能不向兼并停蓄之家去购买粮食,其结果是把纳税户的负担成倍地加重。
(2)政府强逼百姓无偿交纳
南宋政府逼令各地百姓按亩或按户无偿输纳制作军器的原料。
(3)百姓受到政府剥削、金人凌辱
南宋的统治阶级借用抗金的名义把民脂民膏腹削无余,实际却不把武装力量使用在抗金斗争上,以致平民百姓遭到金人烧杀淫掠。
2.钟相、杨幺的起义
建炎四年春天,湖湘地区人民以钟相为首,揭起了反抗的旗帜,这得到湖湘地区人民的热烈拥护。建炎四年四月,官绅地主联合匪徒俘获杀害钟相父子。起义军在杨幺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南宋政府派遣岳飞率兵前来镇压。岳家军以敌制敌,各个击破,俘获杀害了杨幺。
3.南宋中期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乾道元年(1165年),南宋政府的横征暴敛激起了湖南郴州地方李金领导的起义。淳熙六年(1179年),在湖南境内又逼起了陈峒领导的起义。在同一年,广西境内也爆发了李楫(亦作李接)领导的起义。
4.南宋晚期的政治
从开禧三年(1207年)到绍定六年(1233年),以史弥远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等事全不理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掠夺人民的财富上。史弥远等人招权纳贿,货赂公行,掠夺金银珠玉、田园宅第,社会币值跌落,物价飞涨,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5.福建江西地区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1)起义爆发的原因
福建路的建州、汀州等地,江西路的赣州、南安等地私盐畅销,官盐失去销路。官府按人口强制派销,人民奋起抵抗。
(2)各路起义
①晏彪起义
在晏彪等人领导下、以汀州潭飞礤地方为中心的起义爆发,斗争持续了将近四年之久,到绍定三年的冬天,为南宋政府的军队所扑灭。
②张魔王、陈三枪等人领导的起义
绍定元年(1228年),在江西的南安和赣州爆发了张魔王和陈三枪等人领导的起义,到端平元年(1234年)被统治阶级镇压下去。
(3)农民起义未成为全国规模事件的原因
南宋一代的许多次农民起义,自始至终,没有任何一次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事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政府防范严密
南宋政府对内的防范很严密,布置在各地的军事镇压力量比较雄厚,某地方有起义爆发,立即能够出动兵马去进行镇压,这就使起义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②封建纲常伦理的宣传
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内比以前任何时期都更致力于封建的纲常伦理的宣扬,加强其对农民的精神束缚,这对于广大农民的反抗斗争也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③民族矛盾依旧是主要矛盾
南宋一代民族矛盾始终是最主要的矛盾。尽管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也还是很严重地存在着,南宋的广大人民还是将斗争矛头指向外来侵略者。
(五)北方形势的剧变、蒙古族的兴起和金朝的灭亡
1.蒙古族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
(1)蒙古族的兴起
蒙古族过着游牧的生活,又兼营狩猎,随着畜牧生产的发展,蒙古各部贫富分化日益激烈,已出现了部落贵族、牧民和奴隶等阶级与阶层。
(2)铁木真统一蒙古
蒙古贵族之间进行着无休止的掠夺战争,蒙古孛儿只斤部的贵族铁木真,在长期作战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1206年,铁木真结束了蒙古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蒙古国,被各部尊称为成吉思汗。
(3)铁木真巩固蒙古统治的措施
①建立分封制度
成吉思汗在蒙古地区建立了分封制度,把他所属的亲兵和归附的各部首领分封为万户那颜、千户那颜和百户那颜,按照等级赐以牧地和依附的牧民。
②充备护卫军
成吉思汗从各万户、千户或“白身人”(一般牧民)的子弟中,拣选优秀人才充怯薛军,即护卫军。怯薛军的设置加强了大汗的威力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颁布法典,创建文字
a.成吉思汗为了巩固蒙古的统治,颁行了法典《大扎撒》。在征服乃蛮部时,命居留乃蛮部的畏吾儿人塔塔统阿用畏吾儿字拼成蒙古国书,蒙古族从此有了通行的文字。
b.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一位杰出的领袖。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和建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政治、军事措施,都顺应并加速了当时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
(4)蒙古的对外军事征服
①进击金朝
蒙古统一以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即向金朝发动了大规模战争,蒙古军的攻势给金朝带来严重的威胁。
②三次西侵
从1218年到1223年,在成吉思汗亲自率领下,攻灭西辽和花剌子模国,把蒙古国的领土扩充到今中亚细亚地区。从1235年到1241年,蒙古军攻占了斡罗思,直逼东欧的孛烈儿和马扎儿等地。从1253年到1258年,战败了黑衣大食,攻陷巴格达和大马士革城,蒙古的势力已发展到西南亚。
(5)蒙古军事征服的影响
①促进中西交流
蒙古贵族进行军事征服的结果,是出现了一个以蒙古地区的和林为中心的横跨欧亚的大汗国。这个汗国客观上在进一步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统一的汗国分裂
这个汗国只是一个不稳固的政治军事联合体,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不久就分裂成为几个独立的汗国。
2.金朝后期社会经济的衰落和北方人民的反金起义
(1)农业生产萎缩
北部中国的肥沃农田,大部分被女真统治者掠夺去,分配与屯田军户。大量的农田一批一批地落荒,农业生产也随之而出现严重的萎缩状态。
(2)北方人民的反金起义
北方的农民,为了争取自己的活路,与女真统治者进行斗争。1211年在金国境内,东起莒、淄、潍、青诸州,西至河中、陕西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
①红袄军起义
杨安儿、李全等人领导的起义军,都穿红袄作为标志,时人称为红袄军。杨安儿病逝后,起义军即由其妹杨四娘子(名妙真)带领,其后杨四娘子与李全结为夫妇。1220年以后,李全夫妇不冉反抗女真统治者,只是力求发展其个人实力。
②彭义斌起义
起义军的另一首领彭义斌率众回到山东,攻入东平府和恩州、大名诸城。这支起义军既反抗女真贵族的统治,也与侵入这一地区的蒙古兵进行斗争。后来蒙古命史天泽以优势兵力围攻彭义斌军于赞皇的五马山下,彭义斌兵败身死,军队溃散。
3.蒙古入侵和金的灭亡
金宣宗在即位的第二年(1214年),由于蒙古军的威胁日甚,便南迁开封。次年,燕京为蒙古军攻占。成吉思汗去世后,窝阔台继为大汗,由南北两路对金发动进攻,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
4.蒙古在河北的统治
(1)劫掠人口
在蒙古攻金的战争中,华北地区遭到极大的破坏。蒙古军队除了大肆劫掠财货、牲畜外,又到处掳掠人口,把汉人抑为贵族的工匠或诸王将校私人的驱口(奴仆)、部曲。
(2)分封土地
蒙古统治者把北方的一些州县分封给诸王、功臣、驸马作为“投下”(封地)。
(3)地方豪强充当帮凶压榨百姓
河北的豪强地主大多数都投降了蒙古,充当蒙古统治者镇压人民、搜括财赋的帮凶。
(4)致使人民负担加重
当时的北方人民,赋役负担加重,还受到官员豪强的压榨盘剥。所有这些混乱和黑暗现象一直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从1214年金人南迁至1260年忽必烈即位)。
(六)蒙古南侵、南宋灭亡
1.蒙古对南宋全面的军事进攻
金亡之后,南宋政府希望收复黄河以南的地方,遂从淮西调兵进入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占据了洛阳。不料宋军刚开进洛阳,蒙古兵即前来争夺,宋军溃败,蒙古贵族对南宋展开了全面的军事攻势。
(1)进占、抢掠四川
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兵由汉中向四川进攻。蒙古兵攻入四川后进行大肆掠夺和破坏之后,四川境内人民的生计,南宋政府的军政费用,都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2)襄阳、德安、枣阳、随州的斗争
端平二年春季,蒙古兵围攻襄阳甚久,始终不能攻下。到端平三年春间,北军的主将投降了蒙古,襄阳城因此一度变为瓦砾之场,德安、枣阳、随州三地,在端平三年也都一度被蒙古兵攻破。后来农民组成义军在端平三年夏间,又把襄阳、樊城、信阳诸地夺了回来。
2.南宋在四川的军事布置及其对蒙古南侵军的斗争
(1)彭大雅驻守重庆
蒙古兵在控制了川北的蜀口之后,曾于嘉熙三年(1239年)和淳祐元年(1241年)两次侵入四川,攻破成都。南宋政府从嘉熙二年就派彭大雅去守重庆,并兼任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到任后立即着手改变那里的残破局面。
(2)余玠的调整措施
继彭大雅之后镇守重庆并兼任四川制置使的是余玠。其主要的调整措施有:
①修建军事营寨。
②在成都平原兴置屯田,贮积谷物,教练军旅。
③减轻徭役以宽民力,减轻商税以通商贾,从各方面设法使这一地区内的农业和商业得以恢复和繁荣起来。
(3)南宋与蒙古南侵军的斗争
①宋兵阻击元军
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兵由大汗蒙哥亲自率领,攻入四川。由于沿途都受到宋兵的阻击,蒙古兵进入四川境整整一年之后,才到达了钓鱼山的合州城下。
②王坚固守力战
这时合州的知州是王坚。蒙古兵围攻钓鱼山城达九个月之久,王坚和他的部将张珏一直在那里固守力战。
③张钰兵败自尽
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张珏知重庆府兼四川制置副使,仍坚守着合州、重庆及其周围的一带地方。直到1278年,他在重庆的保卫战中兵败被俘自尽。
3.襄阳、临安的失陷和南宋的灭亡
(1)襄樊失陷
从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冬起,蒙古兵即前来围攻襄阳和樊城。成淳九年,蒙古军增强了水陆兵力,切断了襄阳和樊城间的交通,采用水陆夹攻办法。在正二月内,樊城、襄阳便相继为蒙古军攻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了蒙古。
(2)临安失陷
成淳十年(1274年)蒙古丞相伯颜督率几路大军,水陆并进,向临安进军。南宋守将以战舰数千横列江面,迎战败绩,沿江的鄂、黄、蕲、江诸州相继陷落。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宋军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与蒙古军遭遇,大军一时溃散。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兵攻入临安,俘恭帝及谢、全两太后并宗室官吏而去。
(3)崖山之战,南宋灭亡
文天祥、陆秀夫继立卫王昺为帝,流徙于南海中的崖山。1279年文天祥抗击蒙古军于潮阳,战败被俘,张世杰的水军也被蒙古军打败。崖山的薪水道路被切断,崖山人食干饮咸十余日,皆疲乏不能应战,于是陆秀夫背着皇帝投海而死,南宋亡。
四、回鹘,壮族,大理
(一)西迁后的回鹘
1.甘州回鹘、西州回鹘和哈喇汗王朝
9世纪中叶,回鹘因内部矛盾及自然灾害,绝大部分分三支向西迁徙:一支向西南至河西地区;一支西到天山东部地区;一支远移葱岭地区。
(1)甘州回鹘
进入河西地区的回鹘,经过与归义军及其他民族的反复争夺,9世纪末在甘州设立了稳固的牙帐,并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到11世纪30年代,河西走廊被西夏攻占,1227年蒙古灭西夏后,河西回鹘又归蒙古和元朝直接统治了。
(2)西州回鹘
①西州回鹘
迁往天山东部地区的一支回鹘主力,统一了原来就在这里的回鹘部众和西迁中分散出来的一些势力。在866年,以西州、北庭为中心,形成一个统一的政体,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
②西辽附庸
1125年辽为金灭,西州回鹘成了西辽的附庸。
③畏兀儿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西州回鹘亦都护(即国王)投奔成吉思汗,改称为畏兀儿。
(3)哈喇汗王朝
迁往葱岭地区的回鹘,会同当地的突厥,葛逻禄等部,在10世纪下半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哈喇汗王朝。11世纪初,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12世纪初期,东部哈喇汗王朝成为西辽的附庸。13世纪初与西辽同时灭亡。
2.10~13世纪回鹘社会经济的发展
(1)畜牧、耕作业
作为河西回鹘聚居地点的甘州地区水草丰美,极适合于畜牧业的发展。有些地方也宜于农耕。
(2)棉花种植
6世纪时,高昌就以产白叠于(棉花)著名。回鹘人迁居其地之后,依然种植白叠。
(3)水利灌溉业
高昌的回鹘人用橐驼耕种土地,还利用高昌城周围的水渠,“以溉田园,作水硙”。
(4)丝织业
回鹘人用兽毛织为氍狨和厨氍。地产白叠,则用来织成白叠布和花蕊布。地有野蚕,则用来织为绵帛。另外,还能制造各种不同名称的丝织品,如兜罗锦、注丝、熟绫等。
(5)冶铁业、酿酒业
高昌境内出产砺石,回鹘人把砺石锻为镔铁;于阗和高昌都盛产葡萄,回鹘人“酿以为酒,甚美”。
(6)商业贸易的繁荣
甘州、西州和喀什噶尔从很早以来就已经是东西亚陆路交通要道上的咽喉之地,回鹘人移居其地之后,就又成为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
3.西迁后的回鹘的文化
(1)改信佛教,创制古回鹘文
回鹘在西迁以前使用的文字是古突厥文,信仰的宗教主要是摩尼教。在徙居其地稍久之后,便逐渐有大批人改信佛教。与此同时,回鹘人也废弃了古突厥文,逐渐采用粟特字母,创制成一种今天称为古回鹘文的文字。
(2)哈喇汗人改信伊斯兰教
回鹘人在葱岭以西建立的哈喇汗国,地域邻近阿拉伯势力范围,所以他们首先改信伊斯兰教。
(3)阿拉伯文字融入生活
回鹘人改信伊斯兰教之后,他们用粟特字母所创制的古回鹘文字,也渐渐被阿拉伯的字母所排挤。
(4)文化、印刷技术的发展
从11世纪后半叶到12世纪,哈喇汗王朝的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在12世纪,回鹘人已经掌握了刻版印刷的技术。
(5)兼采东西方文化的艺术特色
从近代发现的回鹘人所造佛像和所绘壁画看来,回鹘人在西迁以后,其艺术发展趋势,是兼采东西文化的某些特点而熔于一炉的。
(二)壮族
1.壮族及其社会发展
(1)壮族人民的分布
远在唐宋以前,壮族(即古僮族)人就聚居在现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在7、8、9三个世纪内,壮族社会已经进入奴隶制时代。宋朝把岭南地区划分为广南东、西两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广南西路。
(2)壮族的行政设置
①在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左右江流域和柳州四周之地,宋政府在那里设置了羁縻州、县、峒五十余所,用当地的部落首领为知州、知县、知峒等,称为“土官”。
②直到12世纪,在壮族社会中还没有出现土地私有制。
2.8~12世纪壮族的社会生产
(1)农业
①壮族人在其集中聚居的邕州左右江一带地区,从8世纪以来就已栽种水稻和使用耕牛。
②居住在山区的壮人,进行农业生产比较困难,其生活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打猎,因而居住很不固定。
③居住在地形险厄的高山地带的壮人,则是“刀耕火种,以为候粮”。
(2)手工业
①壮族地区少蚕桑,触处富有苎麻,洁白细薄,纤维特长。壮族妇女能耕善织。
②广西的梧州、藤州、桂州、融州等地,都产铁,当地人民冶铸的铁器,有很多是著名于世的。
③壮族地区还出产黄金、丹砂和铜。
3.侬智高的反宋斗争
(1)侬氏的起源
11世纪内聚居在邕州左右江流域各羁縻州中的壮族人,以韦氏、黄氏、周氏、侬氏四大姓占最大多数。侬氏的聚居地中有一个广源州,是邕管的羁縻州之一。
(2)侬智高反宋
11世纪的40年代内,侬氏的首领侬智高,企图在岭南地区建立一个独立小王国。到40年代末,他便集中力量,进攻宋的广南西路。1053年初,宋廷派遣狄青至广西镇压侬智高,侬智高大败。
(3)汉壮联系的加强
自从侬智高反宋失败以后,宋的统治力量更加深入到壮族地区。宋廷所采用的是高压政策,由于汉人往戍岭南和迁往壮族地区者日益增多,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更多地传播到壮族地区,汉壮两族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联系也得以进一步加强。
(三)大理及其与宋朝的关系
1.大理国的由来
9世纪晚期,建都在云南大和城的南诏,改国名为大礼。10世纪初,大礼国的政权转入郑姓手中,改名大长和国。30年代末,政权又转入段氏手中,改名为大理国。
2.大理与宋的贸易
(1)马匹的交易
大理境内盛产马匹。北宋虽主要是向西北的回鹘、党项地区购买战马,但从神宗元丰年间起,就已在广西邕州设置了专管购买大理马的官吏。
(2)汉与大理的物产交易
随着大理马而一同来至横山寨等博易场贸易的,还有云南地区所产的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汉族商人大都是用锦、缯、豹皮、文书及诸奇巧的手工艺品与之交易。
五、元朝的统治和元末农民起义
(一)元朝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1.元朝的建立
(1)元朝的建立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建立了元朝。
(2)统一中国
元朝建立之前,蒙古已将其势力伸入吐蕃地区。忽必烈在1253年攻占大理。元朝建立之后,忽必烈又在1276年攻占临安,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中国。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设置行省
元朝的疆域较汉唐盛世,领土更加广阔,元朝政府除以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为“腹里”外,还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2)行政官制的设置
①中央行政官制的设置
a.在中央设中书省统领全国行政,中书省设有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
b.枢密院管理军事,设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
c.御史台负责监察,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官职;
d.设宣政院掌佛教,通政院掌驿站,此外还有翰林院、集贤院、太常礼仪院、太史院、太医院、将作院等机构。
②地方行政官制的设置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以丞相或平章政事为长官,凡地方军政大事无不统领;
b.行中书省下为路,路下为府,府下为州县;
c.路、府、州、县皆设达鲁花赤(“监临官”),掌管并督察辖区的行政。
(3)遍驻军队
元朝政府为了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在全国遍驻军队。
(4)设置驿站
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驿站分陆站、水站,陆站用马、牛、车,水站用船。
(5)边疆行政区划的设置
①青藏地区
元朝政府在青藏地区设立了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其下又各设若干万户府,并在该地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青藏地区在元朝已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其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都是由元朝政府规定的。
②云南地区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政府在云南设置行省,云南地区从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割据局面至此结束了。云南行省之下还设置了路、府、州、县,又设置若干军民总管府。
(二)元朝的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和土地占有关系
(1)农业生产的恢复措施
元朝统一前后,蒙古统治者在中原和江南地区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影响下,不得不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开始重视农业,进行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①禁止破坏、占用田亩
元世祖曾多次颁布“诸王贵族不得因田猎践踏田亩”和“不得改田亩为牧场”的禁令。
②成立“锄社”
元朝初年,北方农民成立了一种“锄社”。这种“村社”制度,以后遍行南北各地,与里甲制度并行,成为元朝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农村基层组织,但在鼓励农业生产方面也起了一些作用。
③水利的管理
元朝政府又设都水监和河渠司掌管水利。
④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元世祖时,北方的农业日益恢复,“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其他如岭北、云南等地的屯田也有显著的推广。
(2)土地占有关系
①官田、私田
元朝的土地分为官田和私田两种。私田是蒙古贵族、汉族地主和一部分自耕农民私人占有的土地。官田是政府掌有的土地,这些官、民田地的绝大部分都以佃耕的方式出租给农民。
②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土地集中的现象非常突出,蒙古贵族都广占田土。
③佃户的生活状态
广大的佃户在地主奴役下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苛重的地租使得元朝政府也不得不屡次下诏嘱地主减免。佃户地位低下,他们对田主的人身依附是很强烈的。
④自耕农的生活现状
自耕农民的生活也很痛苦,他们在繁重的差役之下,往往破家流亡,成为佃户或流民。
⑤一般民户的生活状态
一般民户的赋税和差役南北不同,但都很沉重。
2.手工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元朝的手工业也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1)棉花的广泛种植
元朝的江南地区已盛种棉花,北方陕甘一带从两域传来了新的棉种。
(2)黄道婆革新棉纺技术和工具
成宗大德时,松江人黄道婆从黎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棉纺技术和工具,从此松江有了轧车和弹弓。
(3)丝织业的地位
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主要是农民的家庭副业,也有专门以机织为生的机户。
(4)设置手工业管理作坊
元朝政府很重视手工业,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的消费和供应官府的急需,在大都及其附近设置了各种管理手工业及官营的手工业作坊的机构。
3.商业的繁荣
元朝的商业极为繁荣。这与全国的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海运和漕运的沟通、纸币交钞的发行都有紧密的关系。
(1)交钞的广泛使用
元世祖时用桑皮纸印造“中统元宝交钞”,交钞的使用已通行于全国各地。
(2)大都市林立
当时的大都、杭州、泉州都是闻名于世的大商业都市。
(3)回回商人商业活动繁荣
在国内外各地经营商业或举放高利贷的大多是回回商人,他们在“斡脱”名义下,持有元朝皇家颁给的制书和驿券,不服差役,不纳商税,不受河闸关税的限制,横行无忌。
(4)对外贸易的繁荣
1281年,元朝政府以钞二万锭赴和林贸易。元朝政府还在泉州、杭州设市舶都转运司。这样较大规模的从事贸易活动,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三)元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1)分列民族等级
元世祖至元时,把居住在当时中国境内的人分为四等:
①第一等是蒙古人,包括原来蒙古各部的人;
②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西域以至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
③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原来金统治下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以及四川、云南地区的居民;
④第四等是南人,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南宋统治区居民。
元统治者把色目人列为第二等,是要使他们成为蒙古贵族统治的助手。把汉族分为汉人和南人,则是为了要分化汉族人民,削弱他们的反抗力。
(2)固定民族等级的措施
①在统治机构中
a.长官和掌权的官吏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而南人很少担任高官。
b.地方的监临官达鲁花赤一般也由蒙古人担任,并规定色目人作同知,汉人作总管,同知、总管彼此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的指挥。
②在军队组织上
a.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的区别。
b.出兵时各军参差调用,而以蒙古军为主力,军权都掌握在蒙古军帅的手中。
③在刑法上
a.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分属不同的机关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蒙古人打死汉人只流放北边充军。
b.规定汉人、南人不得聚众畋猎和迎神赛会,不得执弓矢,甚至连养狗、养鹊鸟都不许可。
④在征敛方面
如括马,蒙古人不取,色目人取1/3,汉人、南人则全取。
⑤在法令上
在《元典章》中记录的很多法令,都是针对汉人、南人制定的,并且指出蒙古人不受这些法令的约束。但是这种民族歧视的政策对于某些投靠蒙古统治者的汉族大地主是不适用的。
2.对汉族地主的笼络
(1)元世祖在即位之前,即在开平金莲川设立幕府,笼络原来金朝的地主士大夫。
(2)元世祖也笼络了一批汉人和女真将领,如张弘范、李庭、刘国杰等人,帮助他进攻南宋和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
(3)元朝的统治机构虽然也用汉人,但政权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的手中。
(4)蒙古贵族信任回回人,派他们经商理财,又信任上层的喇嘛僧,这些人与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共同加强了对各族人民的统治。
3.各地人民反抗蒙古统治者的斗争
(1)北方人民的起义
在北方,蒙古的统治比较巩固,汉人以秘密组织形式进行反抗活动。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一些秘密结社改变为公开的组织,使他们的活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不久以后,又对农民结社采取镇压的办法。
(2)南方人民的起义
在南方,反元的武装起义更是前仆后继。起义的首领大都是南宋抗战将领张世杰的旧部,有的与文天祥有过联系,他们多以恢复南宋为号召。
(3)起义的失败
元朝政府一面派兵镇压各支起义军,一面更加强了对江南人民的搜括。由于这些起义军过于分散,彼此缺乏联系,又无有力的领导。所以,终于被元统治者分别镇压下去。
(四)元末农民大起义
1.元朝后期民族和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1)民族、阶级矛盾的激化
①土地高度集中
元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许多蒙古贵族已成为大地主,各自占有大量的田土。
②对农民的盘剥
大部分蒙古贵族把从农民那里收夺来的土地,再以苛刻的条件租给农民,用租佃的方法进行剥削。
③兼并之风日盛
汉族地主兼并之风与日俱增。
④减租令的废止
元朝初年,政府曾屡次命令地主减租,以后这种禁令也废止了。
⑤政治腐败,政局混乱
元朝的政治日趋腐朽,帝位更换频繁。由于争夺帝位,蒙古贵族之间长期相互倾轧,往往演成内战。这时,国家军政大权已经转移到握有实力的蒙古、色目大臣之手。
⑥贪污腐败日趋严重
在最高统治集团中,奢侈腐化成为风气。元朝末期,贪污剥削愈来愈严重。政府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到了顺帝时,一切腐败现象达到极点,蒙古贵族和喇嘛僧的跋扈,官吏的贪污,地主豪强的专横,都与日俱增。
⑦天灾频繁
和残酷的贪污剥削平行,又接连出现严重的天灾。
(2)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下,农民成群地离开土地,武装起义相挺而起。
①赵丑厮、郭菩萨起义
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提出了“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②朱光卿、聂秀卿起义
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又有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的起义,称“定光佛出世”。
③棒胡起义
1337年,又有河南棒胡的起义,棒胡烧香聚众,起义者“举弥勒小旗”。
④彭和尚、周子旺起义
至元四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起义农民五千余人,“背心皆书佛字”。
到了至正初,小规模起义已遍及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即达三百余起。举行起义的农民多是汉人、南人,因此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南人更加仇视。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各种各样的民谣到处传播。
2.红巾军大起义
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起于颍州,领导人是刘福通,一支起于蕲、黄,领导人是徐寿辉、彭莹玉(彭和尚)。
(1)起义军的由来
刘福通长期以来即以白莲教组织农民进行反元斗争,1351年攻下颍州。八月,徐寿辉、彭莹玉攻下蕲州。彭莹玉长期利用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这两支农民军头裹红巾,称为红巾军或红军。
(2)起义的原因
红巾军的基本群众都是贫苦的农民,农民起兵抗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元末社会的贫富不均。同时,也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所造成。
(3)起义的过程及结果
当红巾军以燎原之势向四面八方发展之时,元朝政府派遣御史大夫也先不花前往镇压,镇压失败。至正十七年(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伐元大胜,反元斗争至此已达到高潮。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经过多次血战,许多地区得而复失,彭莹玉也在战斗中牺牲。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逐渐处于不利的形势,后遭惨败。
(4)起义的意义和作用
刘福通、韩林儿领导的红巾军虽然失败,但是在反元斗争中给予蒙古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致命的打击,已从根本上摧毁了蒙古的统治。
3.朱元璋的起义和元朝的灭亡
当红巾军正在和元军主力进行艰苦斗争的时候,朱元璋开始独树一帜,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1)初露锋芒
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投奔韩林儿,军纪严明,知人善任,连克数城。1356年朱元璋占领建康,成为红巾军内部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2)巩固东南
从至正十六年至十九年间,朱元璋以建康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充势力。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罗致了浙东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人,特别是刘基、宋濂在朱元璋的开创事业中起了显著的作用。从此朱元璋进一步取得东南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了他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3)打败陈友谅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军攻占太平,直入建康,在江东桥为朱元璋所败。至正二十三(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会战于鄱阳湖,友谅中矢死,全军大败。第二年,其子陈理投降,至此,朱元璋解除了西方最大的威胁。
(4)歼灭张士诚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把兵锋转向苏州张士诫。他采取了“翦其肘翼”的军事部署,歼灭张士诚军的主力。
(5)北伐灭元,建立明朝
朱元璋既打败了江南的各个割据势力,更是积极准备北上伐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决意北伐。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北伐军进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这一年,朱元璋已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是为明太祖。
六、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的文化
(一)两宋文化的高度发展
1.两宋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
(1)造纸、印刷术的流行
刻版印刷和造纸技术的广泛流行和日渐提高,为社会上各阶层人群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入仕理想的推动
中小地主、富裕农民人家为提高其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对于当时政府所实行的,向所有读书士子开放的科举制度,更都趋之若鹜。
(3)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于当时社会人群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量。
(4)考试命题的范围与答卷文义的灵活
从北宋到南宋,考试命题的范围和答卷的文义,全都没有死板的规定,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两宋文化的发展状态
(1)不再禁制佛道
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对于佛教和道教,均不再采用禁制政策,而且还先后由地方或中央政府刻印了佛教和道教的许多书籍。
(2)儒学义理的发挥与应用
从唐代后期以来的儒家学者,如李翱等人,已开始趋重于对儒学义理的发挥,而摈弃了从汉到唐儒生们烦琐累赘的章句训诂笺注。新儒学家们一方面着重于儒家经典著作中义理的充实和阐明,另一方面也极注意于经世致用。
(3)两宋文化所达到的高度,不但超越了它以前的隋、唐,也是它以后的元、明、清诸代之所不能及的。
(二)两宋的两个主要学派
1.宋代的理学
(1)理学的两派
两宋的理学家可以分作两派,即以张载、程颢、程颐、朱熹诸人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这两派理学家对于哲学上的基本问题,如宇宙起源问题,理和气即精神和物质的依存关系问题,都有不同的意见。
(2)张载的思想
张载主要的哲学著作是《正蒙》。
①张载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万物的本体,太虚(即天空)也是物质性的,它是“气”之散而未聚的一种状态。
②张载虽认为人类知识的来源在于感官有所接受,但他又认为“性者万物之一源”,“至静无感,性之渊源”。
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说法义暴露出来唯心主义在张载的哲学中仍然占主要地位。
(3)二程的思想
程颢及其弟程颐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①程颢承认事物对立的普遍性,并且承认对立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原因。但他把天、理、心都等同起来,不把天和心作为物质性的实体,而认为二者的最本质的东西却是一个“理”。
②程颐的哲学的中心命题为“性即理也”,他认为“天下更无性外之物”。理和性是一切事物的基础,而性或理又是先于物质而存在,并且是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4)朱熹的思想
朱熹是南宋时期最大的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北宋理学家的学说。二程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到朱熹就更加完整和具有系统了。
①朱熹对于儒家经典著作中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作了注解阐释的工作。他通过对于这些经典著作的注释来阐明自己的哲学思想。
②对于物质和精神二者的关系,朱熹以为:“理在先,气在后”,以为“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以为“理是本”,“理终为主”。而这个理的极致,即其最高境界,则为“太极”。
③他又认为天下没有无气之理,说气不聚结则理亦无所附着。因而,朱熹的学说常不免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5)陆九渊的思想
陆九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他所提出的一些哲学命题,和朱熹一派的客观唯心主义大都是针锋相对的。
①朱熹着重读书明理,着重观察事物以穷其理,陆九渊则以为这些都是“支离事业”。
②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以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因而主张“致知格物”“发明人之本心”,也就是只在内省和反求诸己方面多下工夫。
③他既反对博览群书,也反对著书立说。
以上这些思想家的哲学见解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于从孔孟以来历代儒家所倡导的纲常名教,则是一致强调和维护的。一些名教思想和行为轨范,经宋儒们大力宣扬之后,政权、族权、夫权这几条绳索对人们的束缚便较前更紧了。
2.浙东学派和功利主义思想家陈亮
(1)浙东学派
与朱熹、陆九渊同时,在浙江东路还有一些学者同时并起。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吕祖谦、薛季宣、陈傅良、陈亮以及稍晚的叶适等人。他们最着重的,是一些能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见之实用的学科,他们反对空谈。其中的陈亮,是反对理学家们空谈道德性命最力的一人。
(2)陈亮的思想
①陈亮以为,处在民族矛盾那样尖锐的情况之下,学者们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
②他对于研究学问的对象和目的性都提得很明确:凡是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都要兼蓄并包。
③他要做的是一个“成人”,而不是一个“醇儒”。
④关于王霸义利之辨,他以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三)古文、诗、词、小说、戏曲
1.北宋的古文运动
(1)古文运动的发展
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对于古文运动都是大力支持的。欧阳修且是这一运动的主将。到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等人相继而起,使古文运动获得全胜,而北宋的文坛也呈现了一个繁荣健实的局面。
(2)代表人物
①欧阳修
欧阳修力革当时浮靡诡怪的文风,他的文章纡徐委备,“条达疏畅”,“引物连类”。,而能“丰约中度”,不论叙事、说理或抒情,都能婉转透辟,曲尽其意。
②王安石
王安石主张写文章主要是为政治服务,但也应当注意文章的艺术性。他的文章的特点是“简劲精洁”,深刻峻峭。
③苏轼
苏轼是北宋文人中最富才华的人。主张写作文章当“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驾驭文字的艺术修养是很高的。
2.宋代的诗
在两宋的三百多年中,诗的风格和趋向曾有好几次较大的变化。
(1)北宋的诗
①北宋初期的诗的特点
在北宋初年,杨亿、刘筠等人崇尚李商隐的诗。过于重视雕琢字句,称为“西昆体”这一派诗人的作品,既缺乏生动的内容,真挚的情感,也没有鲜明的思想性。
②北宋中叶的诗的特点
到北宋中叶,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力排“西昆体”,以优游平淡之辞矫而正之,风气为之一变。
a.梅尧臣的诗旨趣清淡,当时人以为“有晋宋遗风”。
b.继起的苏轼,才华富赡,无施不宜,他的诗也兼备众格。苏诗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洒脱豪放,但有许多也伤于率易,华而不实。
c.江西的黄庭坚力矫率易之弊,倡导作诗作文都要“无一字无来处”,主张“陶冶万物”,镕铸故实,通过锤炼,创造出一些奇峭坚实的作品。
(2)南宋的诗
南宋的诗人,最著名的有尤袤、范成大、杨万里、陆游等人。其中最杰出的是陆游。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他才情繁富,诗气派大,波澜壮阔,其中许多篇章,都是抒写他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感情的。
3.西蜀、南唐和两宋的词
(1)西蜀的词
在五代十国时期,以善于填词出名的人已为数不少。在西蜀,有韦庄和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被编选在《花间集》中。
(2)南唐的词
在南唐,则有冯延己和中主李璩、后主李煜等人。“花间”派作品的共同风格是绮丽靡软,而南唐诸人的作品则较为清新俊逸。
(3)宋代的词
到宋代,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也比唐代更繁荣。当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坊”,大城市中都有歌楼伎馆,贵族官僚豪绅家中也多有歌伎舞女。这都促使歌词更加普遍发展。
①欧阳修、晏殊
欧阳修、晏殊等人所写作的词都是一些短调小令,而与他们同时代的柳永则开始创作慢曲长调。
②柳永
柳永“好为冶淫讴歌之曲”。教坊的乐工每次得到新的曲调,必去求柳永填写新词,因此他的声名便和他的作品一同传播,以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样他就成为北宋词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人。
③苏轼
苏轼写的许多词,意境豪放雄壮,涤除了当时词坛上的那种“绮罗香泽之态”,摆脱了那种“绸缪宛转之度”。
④李清照
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只把一些寻常习用语言随手拈来,度入音律,炼句既很精巧,义极平淡自然,表情达意都能曲尽其妙。
⑤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豪放,唱出了处在民族危难当中的一个英雄豪杰人物奋发激越的情怀,表达了当时人民反抗女真入侵者的愿望。辛词“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而且用以抒情、写景、记事、说理,“横竖烂缦”,无往不宜。
4.宋金的话本小说和说话人
(1)话本
宋代的话本流传到今天的还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五代史平话》等。话本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明代以来的一些章回小说,很多都是从宋代语本逐渐发展和改变而成的。
(2)说话人
宋代说话人有的专说三国史事,有的专讲小说,每个人都以专门名家。金军攻破开封后,向北宋政府索取乐工伎艺诸色人,也指名索取杂剧、说话、小说、嘌唱、弄影戏、弄傀儡等类的艺人一百五十余家。
5.宋金的戏曲
(1)杂剧
在宋代,傀儡戏、影戏和杂剧都已十分流行,北宋杂剧情节一般都比较简短,但在北宋开封的勾栏(剧场)当中,也已经有了以故事情节为主的长篇杂剧。
(2)戏曲
宋代还有一种以歌舞讲唱为主的戏曲,这种戏曲是由曲词连缀而成的。
(3)歌舞剧
南宋末年的周密,在其所著《武林旧事》中载有《官本杂剧》段数二百八十本,其中有歌舞剧,也有民间游艺的曲艺。
(4)诸宫调
在金的统治地区内流行以讲唱为主的一种戏曲,名叫诸宫调。
6.元曲
(1)元曲的思想内涵
广大农民和城市居民在民族和阶级压迫下过着痛苦的生活,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元曲大多数的作品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给以无情的揭露。
(2)著名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在元代,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
①关汉卿的作品
关汉卿是元朝最杰出的剧作家。《窦娥冤》《鲁斋郎》《拜月亭》《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等都是最为社会人群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些作品痛快淋漓地揭发了蒙古贵族、汉族官僚地主的残暴黑暗统治和罪恶活动,充分表现了作者向恶势力战斗的精神和强烈的正义感。
②其他作家及作品
元代著名的剧作家还有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宫天挺、纪君祥、郑光祖等人。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宫天挺的《范张鸡黍》、白朴的《墙头马上》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都是数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著。
(四)两宋的史学
1.通史
(1)《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杰出编年史。这部作品是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包括1362年史事的巨著。
①编写目的
他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人民的经验。
②叙事手法
《通鉴》采用《左传》的叙事之体,而不着重于“春秋义法”,对于所引史料一般都不大加窜改。
③后世借鉴
a.体裁借鉴
在《资治通鉴》刊布之后,编年体成为历史编纂者们最喜欢采用的体裁。
b.体例借鉴
司马光在编写《通鉴》时所创立的各种体例,例如别成《考异》的办法,也成为后来编写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2)《通志》和《文献通考》
不采用编年体而着重叙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有南宋初郑樵编撰的《通志》和宋末元初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
①《通志》
郑樵博学多闻,他反对以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他所著《通志》中,虽有历代君臣的本纪和列传,但其精华所在则是天文、地理、都邑、职官、选举、刑法、食货等20略。
②《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全书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等24考。书中叙述历代制度的演变,不但采用经史中的文字,而且摘录唐宋诸臣的奏疏和士大夫的议论,夹叙夹议,使读者对于一事之本末利弊能得到比较概括的知识。
2.当代史
两宋史学家私人编写的当代史书,数量尤多。其中比较杰出的巨著,流传到今天的有:
(1)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专记北宋一代史事的;
(2)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专记宋高宗一朝史事的;
(3)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是专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国的和战关系的;
(4)北宋末年方腊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在《泊宅编》和《容斋逸史》两书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5)南宋初年钟相、杨幺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鼎澧逸民在《杨幺事迹》一书中详为记述。
3.金石学
金石学是宋代学者在史学领域中开辟的一个新园地。它把历史学研究的范围从古典文献扩大到古金石器物。
(1)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都是根据商周铜器铭文和秦汉以至隋唐的石刻碑志拓本,荟萃编次而成的。
(2)洪适的《隶释》和《隶续》,搜集了汉魏碑刻的文字,附以解说和论证。
(3)北宋时吕大临著的《考古图》、《续考古图》,王黼编著的《宣和博占图》,摹绘当时所见商周彝器的形制,并摹写器上的款识,再附以释文和考说。对于商周典章制度的研究,是极有用的参考资料。
4.地方史志
专记一州一县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地方志书,在宋代,特别是南宋,也大量出现。
(1)地方志
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梁克家编纂的《三山志》,罗愿编纂的《新安志》,施宿编纂的《会稽志》,高似孙编纂的《剡录》等,是当时人所编写地方志当中比较出名的几种。
(2)总志
其总志全国州县地理的,有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祝穆的《方舆胜览》,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采摭都很繁富,叙事也很详赡。
(3)城市志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专写北宋末年开封的繁华景象,周密的《武林旧事》专写南宋时杭州的繁华景象,也都富有史料价值。
(五)五代十国和宋元的绘画
1.山水花鸟画
从唐以来就开始独立发展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到五代两宋时期便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1)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
①10世纪前半期的北方山水画家,重要的有荆浩和关仝二人。荆浩的画皴染并用,浓淡分明。关仝的画,“石体坚凝,杂木丰茂”,虽师荆浩而能“青出于蓝”。
②南唐画家董源用“披麻皴”法画山水,长于描绘秋岚远景。他的画“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③北宋的山水画家李成、范宽和郭熙,都是属于荆浩一派的。李成是北宋初年人,善于画平远寒林的山水。郭熙是北宋中叶人,长于写实,注意意境、色泽明暗和山石树木远近人小的比例。
④北宋中晚期米芾和米友仁父子,运用水墨渲染的所谓泼墨法,画出一些笼罩在云烟中的山岚树木。
(2)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
①十国的花鸟画家,以西蜀的黄筌和南唐的徐熙最为著名。
②北宋的花鸟画是从黄、徐二家发展来的。富贵与野逸的不同作风,在北宋中叶已逐渐趋于融合。
③从北宋初,在宫廷中就成立了翰林图画院,凡要进入画院的先须经过绘画考试,推动了画家向山水花鸟画方面发展。
④宋徽宗在绘画方面造诣很深,而以花鸟画最为上乘。
⑤从北宋末年开始,就已成为画院中出名画家的李唐对于山水、人物画都很擅长,又善画牛。
⑥南宋后期的山水画家,最主要的是马远和夏珪二人。
a.马远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画家,而以山水画为最工。他的山水画的特点是:构图简率峻刻,作风淋漓洒脱。
b.夏珪的山水画,在构图和运用笔墨方面都和马远相似,而笔墨精工劲爽,更发展了马远的画风。
2.宗教、人物画
(1)南唐时期的代表作家
南唐画院中的周文矩和顾闳中,都是以善画人物著名的。
①顾闳中
顾闳中的著名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现在尚可看到北宋人的临摹本。
②周文矩
周文矩的仕女画继承唐代画家周畸的风格,作风却更加纤丽。他的著名作品《重屏会棋图》现尚存在,图写数人围坐下棋,其中所画南唐中主李璟的肖像,富有个性特征。
(2)后蜀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后蜀画家石恪,善于用简笔画人物和佛道。他喜欢画一些寓有讽刺性的作品。
(3)北宋时期的代表作家
①李公麟
北宋中叶的李公麟,初以画马得名。后来,他把主要精力用在画佛道宗教画和人物故实画方面,而尤以后者最为杰出。
②张择端
张择端是北宋晚年画院中人,他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在当时的风俗画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4)南宋时期的代表作家
南宋一代的人物画家,最著名的有李嵩、刘松年等人。
①李嵩
李嵩曾根据南宋民间流行的梁山泊英雄好汉的传说,画出宋江等36人的像,实际上等于对反抗统治者的英雄们的赞歌。
②刘松年
刘松年的重要人物故事画是宋的《中兴四将像》图。另外还有《便桥见虏图》,是借用唐太宗在渭河便桥上斥退突厥颉利可汗的故事,对南宋时事暗示讽谕的。他和李唐、马远、夏珪,被称为南宋四大画家。
(5)元代时期的代表作家
元代的绘画,以山水画为大宗,一方面继承了宋画的流派,一方面创立了新派。新派以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人为代表,对于景物的描写更加提炼概括,但另一方面又侧重笔墨情趣,影响了明清画风。他们的作品成了“文人画”的范本。
(六)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的科学技术
1.火药、火器的发明和发展
(1)火药的应用
至晚在9、10世纪之交,火药就已经被使用在军事上了。
①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冯继升等向北宋政府献火药箭法,并经试验成功。到开宝八年(975年)北宋攻打南唐时,就把火箭、火炮一齐使用上了。
②北宋末年,金人围攻开封,李纲担任军事防御总责,他下令发“霹雳炮”,曾一度把敌人打退。
③1221年,金兵攻打南宋的蕲州,用抛石机发射了一种称为“铁火炮”的火器。
④1232年,蒙古围攻开封,金哀宗又从城内发射了一种称为“震天雷”的铁火炮,轰炸蒙古的军队。
(2)火器的应用
在南宋、金、蒙古三方长期交战的过程中,管形火器也逐步出现了。
①1132年陈规守德安,曾发明了一种称为“火枪”的管状火器。
②1232年金哀宗在开封和归德抗拒蒙古兵时,曾使用过“火枪”。
③1259年寿春军民创造了一种称为“突火枪”的管形火器。管形火器的出现,标志着火器制造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3)火器的外传
13世纪,蒙古军西征中亚各国,火药、火器的制造方法亦随之而传入伊斯兰教各国。
2.刻版印书的盛行和活字版的发明
(1)刻版印书的盛行
刻版印刷术自从唐代中期出现以来,对于文化的传播、普及和提高,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宋初年,佛教经典五千多卷在成都刻印,此后,官府与私家刻书之事便日益盛行。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宋仁宗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发明了制造活字的办法。毕昇的这种发明,在宋代不曾广泛利用,后来元代人发明的木活字及稍后所使用的铜活字,却都是在毕昇泥活字的启发下创制出来的。欧洲在15世纪中叶才创制活字版,比毕昇的发明晚400年。
3.指南针
北宋学者沈括撰写了《梦溪笔谈》,书中记载了磁针的使用。至晚在11世纪的后半期,我国人民已经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业了。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于此后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天文钟(水运仪象台)
11世纪后半期的苏颂和韩公廉等人,吸取了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和齿轮应用技术上的成就,创制成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并写成《新仪象法要》一书。这反映出11世纪我国在天文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5.郭守敬的授时历
元代的科学家郭守敬创造、改进的仪器近20种。在他的主持下,全国建立了27个天象观测所,从事历法的改订工作。至元十七年(1280年)新历告成,名为“授时历”。
6.北宋的医学
(1)医学书籍的编辑和刊印
北宋政府和私人都编辑和刊印了一些医药学或医方的书籍:《太平圣惠方》《苏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开宝本草》《政和经史证类本草》《政和经史证类本草》等,这对于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2)儿科临症医学取得进展
在临症医学方面,北宋一代所取得的进步是很多的,其中尤以儿科的进步为最大。
(3)针灸和铜人。
仁宗初年,医官王惟一设计用铜铸成人体模型,刻画经穴,标注名称,更写成《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一书,使此后学习针灸的人对俞穴部位能有正确的知识。
(4)熟药的应用
膏丹丸散等熟药的大量制作和应用,酒浸剂(当归酒、虎骨酒等)的大量流行,也都是从北宋初年开始的。熟药的应用较汤药大为便利,所以这也是中国医学上的一大进步。
7.王祯的《农书》
王祯所编的《农书》是一部农业科学著作。这部书总结了从《齐民要术》以来我国人民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的成就,包括宋金时期南北方在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方面的创造。
(七)宋元的宗教
1.佛教
(1)宋代的佛教
宋初,禅宗五宗并盛。佛教对宋代理学的影响极大,理学家的哲学思想,修养工夫以及语录体裁,都受到佛教的影响。
(2)元代的佛教
元代重视佛教,特别尊崇喇嘛,喇嘛信奉密宗。元代统治者在修寺院、作佛事等各方面浪费了大量的财富。佛教有藏经,来源已久,目录也较完备。
2.道教
北宋重视道教,自真宗时伪造天书,夸大宣传,道教在政治上的势力超过佛教。宋徽宗更加尊崇道教,要群臣推戴他为道君皇帝。道教流传最广的地方在南方。
3.基督教
景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宋以后寂然无闻。到元代,称为也里可温,实即基督教。元代基督教徒中如马祖常、阔里吉思已经以儒学著称。至明初,也里可温衰落。
4.伊斯兰教
宋辽金元各朝,与伊斯兰教各国的关系也很密切。到了元代,大食人入中国的更多,载于元史氏族表的多至百余人。元人称伊斯兰教徒为答失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