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课后习题及详解

1.什么是青铜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哪些品种?

答:(1)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称青铜。

(2)三代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其形制名称多为今人所不熟悉。依其用途,大体可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类。

2.试述夏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答:(1)夏代青铜器还处于初期阶段,种类不多,造型稚拙,体态较薄,装饰花纹也很少。

(2)商代青铜器品种增多,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已有鼎、鬲、甗、簋、爵、斝、觚、罍、尊、卣等诸多品种。以铸鼎最为突出,鼎有方圆大小等不同的形制,大多庄重威严,具有非凡的气势。装饰纹样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商代青铜器有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期青铜器胎壁薄,造型规整,花纹铸造较浅,且无底纹,风格简洁疏朗,以河南郑州二里冈和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为代表。后期青铜器形制凝重,装饰趋向繁缛华美,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纹,具有威严、狞厉和神秘的特色,以河南安阳殷墟、安徽阜南、湖南宁乡、江西新干大洋洲等地出土的为代表。

(3)周代青铜器器型进一步增多,鼎、尊、卣等器下腹部膨出,有倾垂的特点。纹饰流行饕餮纹、夔纹、不分尾鸟纹、蚕纹、乳钉纹等。不少器物有突起的扉棱和大角兽首作装饰,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铭文开始逐渐增多。从周穆王前后的西周中期起,酒器明显减少,组合性的鼎与簋多见。鼎的柱足演变为蹄足,鼎腹呈长方扁形;簋多鼓腹有盖。盘、匜、壶等新器种出现。造型风格趋向典雅和简朴。

3.列出商周青铜器常见的纹饰并分析其装饰意匠。

答:(1)商周青铜器纹饰

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纹饰以动物纹为主,如饕餮、夔龙等纹样,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

到了周代,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等几何纹样。纹饰较前有很大变化,一反前一时期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怪异的饕餮纹因不适于装饰日常生活用器,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无角小蛇互相穿插重叠,以四方连续形式展开的蟠螭纹。

(2)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装饰意匠

商代以狞厉怪异的动物纹饰为主,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在青铜器上用狞厉怪异的纹饰来“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此外,也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饕餮纹,其意在于号召节俭,劝贪婪。

周代,纹饰更为复杂,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结蟠绕。这一时期频仍的战争,也使得人们由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命运,在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以独幅绘画的章法表现社会、人事的内容、题材,如宴乐、攻战、采桑等,以剪影的形式组成画幅,生动、富丽,极具装饰性。

4.举例论证商周雕塑艺术的艺术特色。

答:(1)青铜雕塑

商周时期的青铜雕塑主要分为动物雕塑和人形雕塑。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动物雕塑装饰已非常丰富,动物造型有的非常写实,富有生活气息,有的则经过变形和夸张,并饰有繁复的纹样,具有强烈的装饰趣味。如出土于湖南醴陵商代象尊,高22.8厘米、长26.5厘米,重仅2.57公斤。四足挺立,身体肥硕,长鼻高高向上卷起,十分传神;背上有口,可以注酒,腹部中空,酒可从象鼻倒出;器身通体满布夔龙纹、凤纹、虎纹等奇异的纹样,逼真的造型和华丽的装饰非常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面目较为粗犷,浓眉大眼,线条较直,已有任人物说神情的表露。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身高163.5厘米,头戴华冠,身着有线刻花纹的长袍,赤足立于台上,圈手,抱物举在胸前,面目端庄,神态肃穆,可能是古蜀某一代蜀王的形象。

(2)石雕

上周时期,石雕数量不多,其中多数是怪兽及虎、象、牛、鹗、鸭以及龟蛙之类的动物形象,这些作品中既有写实的,也有一些神异动物的形象。如安阳侯家庄出土的商代虎首人身石像,造型奇特,全像通高37.1厘米,特别突出双目圆睁、竖耳露齿的虎头刻画,形象十分凶猛可怖,其身为人身坐姿,有云雷纹的装饰,与宗教或祭祀有关。

(3)陶塑

夏商时期发现较少,而且水平不高。春秋战国时期,陶塑开始批量出现。该时期的陶塑较为粗简朴拙,有的陶塑还施有彩色,是对人物动态的初步尝试。如出土于陕西咸阳塔尔坡战国秦墓中的骑马俑,共两件,一件通高22.6厘米,另一件通高22.3厘米,均系捏塑而成,局部彩绘造型古朴。骑者头戴立檐盔帽,穿右衽袍,挽袖,左手持缰,神情凝重。

(4)木雕

这一时期的木雕有仆侍、伎乐、庖厨等形象,但仅具大体形貌,一般多注意面部的刻画,在立体造型的基础上,常利用绘画手法进行勾描涂染眉眼口唇等部位。服装纹饰大多以彩绘表现,有的则装以丝绸缝制的衣裙,显得华美异常。

5.除青铜器外,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还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其成就。

答: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除青铜工艺外,还有玉石工艺、骨牙工艺、丝织工艺、漆器工艺和陶瓷工艺。

(1)玉石工艺

商代的玉器加工已取得很大进步,进一步掌握了钻孔、细磨和抛光技术,当时的玉工还善于利用玉坯原形进行设计和加工,如用方柱形或圆柱形的玉坯加工成人物、卧虎、蹲坐的玉鹗等,用圆弧形的片状玉坯加工成各种鸟兽的形象等,在适当变形和装饰趣味中注意对象的特点或神韵的把握,已会运用“俏色”工艺。如妇好墓玉凤,以半月形的外轮廓出色地表现凤鸟侧身回首的动态,长尾和华冠增添了凤鸟的华美与舒展,具有活泼清新的抒情气息。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新的技术条件和新的工艺促进了玉雕水平的提高,整个造型和装饰更加追求华丽精致。礼玉中的璧往往在外轮和圆孔内加饰形式多样、造型婉转灵动的龙形透雕,成为佩玉的组合主体。此期玉佩雕刻仍然以扁平状占大多数,但雕镂技巧较前大有进步。如出土于洛阳金村的舞女形玉佩,雕刻一对扬袖起舞的女子形象,姿态优美,造型舒展活泼,在对称中巧妙追求变化,又以金链连缀着龙形的玉璜、玉管,十分豪华精美。

(2)骨牙工艺

骨雕采用牛、马、猪、羊骨为材料,还有鹿角、蚌壳和人骨,牙雕多采用象牙。多雕刻生活小用品和兵器等物件,骨牙雕上还装饰有饕餮、夔和云雷纹、鸟兽或人物形象,并镶嵌绿松石,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其中,一件为虎纹把手,两件为夔龙纹把手,很是精美。

(3)丝织工艺

商周时期丝织品和葛麻织品的生产都具有一定规模。甲骨文中已有桑、蚕、丝、麻、帛等字,青铜器和玉器上也有蚕的形象出现。周代桑树种植相当普遍,政府对蚕织非常重视。丝织品的种类较前有所增加,加工技术也日益提高,已有罗、帛、纱、绫、绢、绮、纨等品类,锦的织造尤为突出。丝帛染色技艺和提花技艺也达到相当水平。如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丝织品有绣、锦、纱、罗、绢、绦等,包括包裹尸体的衣袍和被衾多件,且质地精良,保存大体完好。

(4)漆器工艺

安阳殷墟大墓中曾发现有雕花漆木器的印痕,考古学家称之为“花土”,可看出有兽面、龙纹、虎纹等花纹。发现于河北藁(gāo)城商代遗址的漆器残片,木胎虽已腐烂,但仍可看出有盘、盒等形状,红地黑花,有的还镶嵌有松绿石或贴以金箔,足可证实漆器制造在当时已有一定水平。

西周漆器工艺已被广泛应用,《周礼》中有“髹(xiū)饰”“漆车”的记载。西安、洛阳等地都发现有西周的漆器。洛阳西周墓出土的漆器上还镶有蚌泡,成为后世漆器中螺钿技术的前身。

春秋战国时期,因漆器有轻便、实用、光泽、美观、色彩鲜明、防腐防潮等优点,许多青铜生活用品开始被漆器所代替,制作技术上也有飞跃发展。漆器不仅有木胎,而且还出现了薄木卷胎或外贴麻布,胎体更加轻巧。装饰花纹也日渐丰富,有龙、凤、鹤、虎等禽兽纹,流动的云气纹及变化多端的几何纹,还有车马、狩猎、舞蹈等表现社会生活的画面。有的漆器上还加金属纽、耳等饰件,采用针刻,金箔贴花、金银彩绘等装饰手法,使与漆面的花纹和色彩互相辉映,显得分外华贵。如信阳长台关的一座大型楚墓一次就出土漆器300余件,有耳杯、豆、勺、箱、盒等日用品,有床、榻、几、案等家具,有钟架、鼓架、瑟等乐器及器架,还有车马饰、镇墓俑等,种类繁多,式样新颖,制作精美。

(5)陶瓷工艺

商周时期制陶业内已有了明显分工,陶器以灰陶为主,到了商代后期由于青铜器、白陶和原始青瓷的发展,灰陶的地位相对降低,并主要用以日常生活用器,且日益变得粗糙而简陋。原始青瓷脱胎于陶器,烧成最早的原始青瓷是商代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伟大成就。

战国时期原始青瓷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烧造的器物有日用的鼎、罐、碗、碟、盘、杯等。器物表面光洁,仅装饰简朴的波纹或栉齿纹,具有单纯雅致之美。

这一时期建筑用陶也有了很大发展,考古发掘出大量的陶水管和瓦,皆用灰陶烧造,如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陶水管,出水口制成虎头形状。

6.举例说明春秋战目时期美术的新发展。

答:(1)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塑,其装饰变得更活泼生动和富有生活气息,写实的水平显著提高,几乎都可以作为独立的雕塑艺术品欣赏。如出土于陕西兴平的战国犀尊,以写实的手法精确细致地刻画了对象的形态和神气,这件犀尊遍体装饰云纹,其间镶错金银丝,更显得华美富丽。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表现的内容已极为广泛,涉及到历史、神话、山川神灵种种传说,画面形式奇丽宏伟。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中开始出现了一些以人和动物为纹样的装饰性绘画。表现内容涉及贵族宴会及音乐舞蹈等活动,以及描绘狩猎、采桑和激烈的战争场面。如出土于成都百花潭的战国时代的宴乐攻战纹铜壶,以镶错工艺的形式在器物上分层表现了采桑、射鸟、宴会宾客和水战陆战等多种人事活动情节,很是生动。

(3)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因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上百花齐放,各诸侯国由于地理和历史上文化传统的差异,所以书法上各具特色,东南越国的铜器铭文中还出现了美化的鸟虫书之类的书体。此期的书法作品除金文外,尚有竹木简牍、帛书及石刻等。如石鼓文,现仅存270字,为大篆书体,布局匀称齐整,字形作长方或方形,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遒劲,结体平正中求变化。从书体上考察,石鼓文与商周金文有异,但仍属于大篆体系,同时它又开小篆之先河。

7.论述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

答:(1)时代

两幅画都是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人物御龙帛画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

(2)主题

人物龙凤帛画画的是一位穿着华美衣裙的女子,她双手拱拜,空中有蜿蜒游动的龙和展翅飞翔的凤,动态相当鲜明突出;人物御龙帛画画着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腰佩宝剑的男子,正站立在一条巨龙的背上,手中执缰绳牵引,仪态端庄,眉清清秀,神情潇洒,身躯微向后仰,头上端有华盖遮护,龙下面有一条游鱼,龙尾上立着一只白鹤,华盖下的穗带和人物结系高冠的系带都向后飘动,表现了乘龙遨游飞驰前进之疾速。

(3)两幅帛画的艺术特色

都具有一定的技巧水平。人物龙凤帛画画法比较古朴,具有一定的装饰风格,而人物御龙帛画技巧上比较成熟,人物形象准确,神采生动,不仅追求外部形貌的肖似,更注重通过对外貌的描写揭示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

用笔劲挺优美流畅,随物象的形体、质地和运动而有粗细、刚柔的变化,已在注意发挥线描的表现力。

构图上也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意匠,设色用平涂法而略作渲染,在造型及用笔技巧上都已脱离稚拙期而进入了新的阶段。

8.什么是甲骨文、金文?它们在书法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答:(1)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当时奴隶主贵族崇信鬼神,遇有大事必先求助于祖先和上帝,在龟甲和兽骨上钻出圆孔,用火烧烤,视其裂纹以卜吉凶祸福,而把占卜的卜辞和事件刻在甲骨上,故名甲骨文。

甲骨文中象形字占相当比重,也有指事、形声、会意、假借等字,汉字的基本构造法则基本具备。由于甲骨文是用刀镌刻的,所以笔画以直线为多,也有微带曲笔的,字形多作长方,结构变化多姿,布局错落有致。不同时期甲骨文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壮伟宏放,有的工整秀丽,有的劲峭整饬,有的纤细谨密,有的颓放简率,展示出早期书法的发展和成就。

(2)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流行于商周时期。因为青铜器以钟、鼎为主,故也叫钟鼎文。

商代一些金文是用陶范铸上去的,布局疏朗,有的气势雄健,结体开张,有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如司母戊鼎上的铭文即如此。周代前期书体仍可见甲骨文的痕迹,后来着力追求字体的庄重典雅以及排列布局的整齐美观。

9.对下列作品及术语作简要回答。

(1)司母戊方鼎

答: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为商代后期王室所铸的祭器,高133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鼎由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整体的,是最高统治者政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是现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2)四羊方尊

答:出土于湖南宁乡,高58.3厘米,重34.5公斤,器口张开,口沿下饰以开放的蕉叶纹,器身遍布云纹、夔龙纹和兽面纹,四角以立雕形式各铸出一羊,羊头犄角卷曲,神态安详,四脚挺立,支持着尊体,将动物形象与器形巧妙结合起来。

(3)三星堆青铜人像

答:出土于四川三星堆遗址,是殷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古蜀国所作,身高163.5厘米,下有76.8厘米高的方形台座,加在一起通高260厘米。头戴华冠,身着有线刻花纹的长袍,赤足立于台上,圈手,抱物举在胸前,面目端庄,神态肃穆,可能是古蜀某一代蜀王的形象。

(4)毛公鼎

答:是西周后期青铜器中的代表性器物,清道光末年陕西岐山出土。该鼎口沿方折,双耳稍向外侈,口沿下装饰一条简单的重环纹,圆腹,三足作兽蹄形,全鼎朴实无华,形成优雅朴素的艺术效果。鼎内的长篇铭文记王室对毛公的册命,不仅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遗存。

(5)立鹤方壶

答:春秋中期所铸,河南新郑出土,一对,高118厘米。器上遍饰卷曲缠结的龙纹,两侧有龙形双耳,四角装饰有兽形,圈足下有两个回头的怪兽承托,壶顶四周装饰盛开的双层莲瓣,壶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形象生动,气字轩昂,自由舒展,使庄重的铜壶添加了昂扬活泼的情调。

(6)宴乐攻战纹铜壶

答:出土于成都百花潭,是战国时代青铜器物,是古人乘酒浆或粮食的器皿。盖饰卷云纹、圆圈纹及兽纹,三鸭形钮鼎立。通体用金属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像。壶身以凸起的箍状带纹饰分为四层。从上至下第一层的左边为习射、厨房操作图像,右边为采桑歌舞图像。第二层场面宏大,左边为宴乐武舞图像,右边为弋射图像。第三层为水陆攻战图像。左边为步战仰攻,右边为水陆攻战。第四层为狩猎图像及饰双兽相背组成的桃形图案一周。圈足上饰菱形纹和四瓣纹。以镶错工艺的形式在器物上分层表现了采桑、射鸟、宴会宾客和水战陆战等多种人事活动情节。

(7)石鼓文

答: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在上面以类似《诗经》大小雅的四言韵文记述国君畋猎等活动,全文应为654字,现仅存270字,大篆书体,布局匀称齐整,字形作长方或方形,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遒劲,结体平正中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