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适应性政策(accommodating policies)

答:适应性政策主要指政策本身对经济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只是被动地适应客观经济情况的需要,以消除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常见的适应性货币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时,为防止利率上升而相应地采取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使政府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按通货膨胀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使通货膨胀持续的货币政策。

2.内部人—外部人模型(insider outsider model)

答:“内部人—外部人”模型是描述工会对劳动市场的影响的一个模型。内部人指企业内部已经就业的工人,外部人指企业外部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由于工会的存在,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上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为对企业而言,解雇已经就业的内部人和雇用外部人都有较大的成本。解雇内部人需要根据原先的合同条款做出一定的赔偿,如支付一定的补偿工资;雇用外部人会发生相应的搜寻成本、面试、考核成本以及培训成本。另外,内部人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经验,要使外部人完全替代内部人,企业还必须投入较大的成本。

当工会代表内部人与企业谈判工资合同时,它将只会考虑内部人的利益而不考虑外部人的利益。虽然外部人即失业者希望企业能够降低工资并雇佣更多的工人,但是企业并不和他们进行谈判,而是和就业的工人进行谈判。内部人具有优势:如果解雇他们,企业将支付解雇成本和雇佣成本以及培训成本;如果企业威胁内部人接受降低工资的条件,否则将面临失业,对于工人而言,这种威胁首先是难以令人相信的;即使工人接受了企业降低工资的条件,他们在士气、努力和生产效率方面的降低也会抵消企业的收益。因此,企业愿意对内部人支付较高的工资,即使失业者愿意接受比现行实际工资更低的工资水平。内部人—外部人模型说明,实际工资并不会对失业作出较大的反应。这就为解释为什么一旦出现经济衰退就不能很快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提供了另一个理由。

3.滞胀(stagflation)

答: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方向变化。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4.不利的供给冲击(adverse supply shock)

答:不利的供给冲击是指致使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的一种扰动。供给冲击一般是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供给冲击会导致实际GDP和价格水平发生预料不到的变动。20世纪70年代初期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禁运所引起的石油价格上涨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一次不利的供给冲击具有双重的不幸结果:它引起价格的提高和产出的降低。

关于供给冲击的影响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由于每单位产出现在要耗费企业更多的生产成本,供给冲击将使曲线上移;第二,假定供给冲击不会影响潜在产出水平,它仍是

5.痛苦指数(misery index)

答:痛苦指数是计量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政治效应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总和。该指数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相同的,失业率上升1%与通胀率上升1%对人们构成同样程度的“痛苦”。痛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胀率=U+π,其中u代表失业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

6.交错的价格调整(staggered price adjustment)

答:交错的价格调整指经济当事人调整价格的时间是交错进行的。当劳动需求发生变动与企业增加工作时间时,工资的调整是交错的。由于需求增加,工人在下一个劳动协议中,将会施加压力要求增加基本工资。但是,在所有工资重新商定之前,还要经过一段时间。而且,并非所有的工资都能够同时加以协商。因为工资确定的日期是错开的,也就是说,它们是交错的。

在工资调整过程中,企业在工资(因为这也是企业的成本)发生变动时,也将重新制定价格,进而导致价格的调整也是交错的。工资和价格的调整过程一直要持续到经济回到具有相同实际余额的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为止。

在一段时期内先期确定的价格与错开的价格调整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在现实世界里观察到的价格和产出的渐进调整。这就解释了短期总供给曲线的逐渐垂直的运动。

7.协调分析法(coordination approach)

答:协调分析法分析了厂商面对需求变动而不是工资变动时调整其价格的过程。假设货币存量增加,最终价格将与货币供给按同一比例上升,而产量维持不变。但是,如果有一家厂商按照货币存量增加的相同比例提高其价格,而其他厂商并不这样做,那么,这家提高价格的厂商的生意将会被其他厂商获得。当然,如果所有的厂商都按相同比例提高价格,他们将迅速移动到新的均衡状态。可是因为经济中的厂商不可能聚在一起协调其价格的提高事宜,每家厂商只能在现行价格水平上,通过商品需求的增加,感受到货币存量变动的影响时,才缓慢地提高其价格。

协调分析法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工资具有向下的黏性,即为什么当总需求下降时,工资并不是立即下降。在任何厂商削减工资,而其他厂商并不效仿的情况下,都会导致其工人的不满和辞职。如果厂商相互协调,他们可以一起削减工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不可能协调一致,只是个别厂商会削减其雇员的名义工资,率先行动的可能是那些其利润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厂商,因此工资下降缓慢。

8.奥肯定律(Okun’s law)

答: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为实际产出,为潜在产出,为实际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9.供给冲击(supply shocks)

答:供给冲击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其首要影响是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20世纪70年代,总供给曲线被两次重大的石油价格冲击所移动。这两次石油价格冲击提高了生产成本,因而也提高了企业愿意供给产品的价格。换句话说,石油价格冲击移动了总供给曲线。

10.效率工资理论(efficiency wage theory)

答:效率工资理论指以工人生产率取决于工资水平的假设为基础,认为工人工作的效率与工人的工资有很大的相关性的一种理论。效率工资指雇主为了提高生产或经营的效率而支付给其员工的较高的工资。根据效率工资理论,雇主必须把工资作为刺激雇员努力工作的手段。雇员在工作时候的努力程度决定了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效率,如果员工积极性高,则生产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而雇员工作时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雇员得到的报酬的高低。如果雇主给雇员支付的工资高于其他企业从事同种工作的雇员的工资水平,雇员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前途的“好工作”,并为了保持这种好工作而努力工作,这就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雇主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愿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因为这不利于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社会上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高工资率还可以刺激产生高效率,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引起对劳动的需求的下降,从而社会上失业的存在就是可以理解的。

11.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答: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提出来的,用来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取舍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一种反向关系: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正,货币工资增长率高。如图6-8所示,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反之,通货膨胀率低。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调节经济的依据,即当失业率高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承受一定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借助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图6-8  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论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进一步解释在不同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他们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也不同意货币主义的说法。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只能是一条垂直线。

12.失业缺口(unemployment gap)

答:宏观经济学中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工资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令工资膨胀率(名义工资增长速度)为(其中表示本期工资,表示下期工资),表示自然失业率,可以写出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其中是衡量工资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则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差,称作失业缺口。

1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expectations augmented Phillips curve)

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将通货膨胀预期作为通货膨胀率的一个决定因素的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是由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提出的,在原有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增加预期的概念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他们认为,在短期内人们的预期来不及调整,当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工资下降,就业与国民收入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长期内,人们可以根据过去预期的失误来调整预期,使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不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也不会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可以表述为:

该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两条关键性质:预期通货膨胀一个接着一个地成了实际通货膨胀;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14.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theory)

答: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经济政策的决定与政治考虑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运行往往围绕着大选日期而波动,在大选之前,政府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适度”的通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当选之后,政府则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来降低通胀率,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样,宏观经济运行就会呈现出明显的通胀偏差周期。这一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政治性周期的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

15.单位劳动成本(unit labor cost)

答:单位劳动成本指每单位产品的劳动生产成本。如果每单位劳动生产单位的产品,每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就是(W是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例如,每小时工资为15美元,为3,那么每单位产品的劳动生产成本就是5美元。比率称作单位劳动成本。

16.有利的供给冲击(favorable supply shock)

答:有利的供给冲击是指使总供给曲线向外移动的一种经济干扰,它意味着企业在任何给出的价格上都愿意生产更多。诸如技术进步引发的有利的供给冲击,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外移动,它也会向右移动长期总供给曲线来增加潜在的GDP。面对这些技术进步,中央银行必须保证,总需求曲线的迅速向右移动足以跟上总供给潜在增长的步伐,同时要更加谨慎地对待任何暂时性的调节过度。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正确把握这些,经济就会出现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顺利增长。

17.价格粘性

答:价格黏性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价格黏性分为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黏性,名义价格黏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存在价格黏性和工资黏性,经济并不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

18.工资黏性(sticky wages)

答:工资黏性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调整,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黏性的”。

工资黏性模型即阐述黏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该模型假设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以及工人和企业根据实际工资目标和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确定名义工资水平。当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时候,价格水平提高会降低实际工资,促使企业多雇佣劳动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使总供给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新凯恩斯学派提出工资黏性的理由包括:合同的长期性;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质;效率工资论;长期劳动合同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黏性工资论认为,无论是通过合同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努力降低劳动力成本,刺激企业生产和用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建立完整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完全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和劳动者提供劳动的质和量来决定,工资是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和流动的惟一手段。

19.不完全信息(imperfect information)

答:不完全信息指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于所交换的商品不具有充分的信息。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称为非完全信息。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的配置它们。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信息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信息的交换只能靠买卖双方的并不十分可靠的相互信赖,卖者让买者充分了解信息的用处,而买者则答应在了解信息的用处之后就购买它。这样,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信息不完全带来了许多问题,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的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20.牺牲率(sacrifice ratio)

答:牺牲率指通货膨胀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所丧失的产出百分比,也即(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计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牺牲率按照时间、地点以及降低通货膨胀的方式而有所不同。另外,迅速的反通货膨胀往往比缓慢的反通货膨胀牺牲率小;那些工资决定制度更有伸缩性的国家,例如劳动合约时间短的国家,牺牲率较小。

二、简答题

1.解释总供给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是怎样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能从其中一个推导出的信息能否从另一个推导出来?

答:(1)总供给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相似的关系并且可以用于分析相同的现象。总供给曲线表示的是价格与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两种力量: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失业与自然率的背离(周期性失业),即:

而总供给曲线可以写成:

进一步可写成:

两边减去上一年的物价水平得到:

如此,就将总供给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联系起来。

(2)供给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相互推导。总供给曲线提供了产出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这可以通过变换得出产出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结合奥肯定律,又可以得出产出和失业的关系,然后就可以得到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

例如,沿着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产出水平增加。根据奥肯定律,产出增加,失业率会下降。因此,伴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就会下降,并产生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当通货膨胀预期变化时菲利普斯曲线就会移动。如果假定当工人的通货膨胀预期变化时,他们会改变工资需求,就可以断定菲利普斯曲线上的移动是对总供给曲线上移动的反映,因为更高的工资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

2.短期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有何不同?(提示:在长期内,我们回到古典世界。)

答:短期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存在明显的不同。短期内,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时,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但在长期中,人们要根据适应性预期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一致时,失业与通货膨胀就不存在这种交替关系,从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1)对于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会存在交替关系的原因,货币主义者认为,如果工资契约是在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订立的,那么,物价上涨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因而厂商愿意扩大产量,增加就业。当工人们发现实际工资下降时,他们会要求增加货币工资,但货币工资的增长总是滞后于物价上涨。弗里德曼用适应性预期的概念来解释人们的行为。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按以往的通货膨胀经历来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率。

按照适应性预期的理论,当工人发现物价上涨时,便会要求增加货币工资,把相应的适应性预期放入工资合同,这样一来,厂商就不愿意增加产量和多雇工人了,失业率又回到原来水平;而政府为了降低失业率,采取了刺激性更强的通货膨胀政策,使工资的增长再次滞后于物价上涨,使厂商因实际工资提高慢于物价上涨而再次愿意增加产量和增雇工人,这样,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又存在交替关系,这在图上表现为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这种过程如不断持续下去,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必然越来越高,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移动,最终演变成为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其形成过程可用图6-9表示。

图6-9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过程

(2)假定通货膨胀率为零,人们没有通货膨胀预期,经济运行在图6-9的点。现在假定总需求突然增加(由于政府实行膨胀性政策等原因),使通货膨胀率上升。由于人们事先没有预计到有通货膨胀,因此经济沿菲利普斯曲线变动到点,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这就是通货膨胀和失业在短期中的交替关系。

(3)假定通货膨胀率不是突然上升,而是经常上升,则人们就会形成通货膨胀率预期。工人们会要求提高工资,假定要求名义工资上升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同步,则企业会感到物价上升时工人实际工资没有降低,因而企业的雇工数又回到原来水平,失业率回复到原先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从而经济到达点。这时的通货膨胀率就成为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通货膨胀率,而原先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通货膨胀率是零(点上)。如果这时政府再把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则经济沿第二条菲利普斯曲线变动到点,这时通货膨胀率进一步上升。如果这一水平的通货膨胀率成为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就会把它纳入下一轮工资谈判中。一旦这样做了,企业劳动使用量又会回到原先的自然失业率水平。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就会形成点相连的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这条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连接每一根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相等之点的一根曲线。在短期中,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然而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没有交替关系。

3.本章讨论了一些可用来证明黏性工资的存在,从而证明总需求有能力影响产量的不同模型。它们是什么模型?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是什么?你认为这些模型中的哪一个更合理?

答:(1)本章中涉及一系列短期和中期条件下证明黏性工资存在的问题。

没有人知道实际价格水平的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人们不知道他们名义工资的变化是否是由于价格或实际工资的上升,由于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不能马上出清。

协调问题。即一个国家的不同企业不能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化而相互协调调整价格,私人企业由于害怕失去市场份额只能被动地作出价格调整。

效率工资问题。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企业会支付工人高于市场出清情况下的工资,来确保工人为了不失去这个好职位而努力工作,企业同样会出于对菜单成本的考虑不愿频繁的更改工资水平。由于企业与工人之间有长期的劳动合同关系,合同中已经确定了一定时期内的名义工资,且合同的签订是周期性的,因此,当价格变化时,实际工资总是滞后于价格的变动。

内部人—外部人模型。该模型认为,企业通常情况下不是和失业者而是同自己的雇员谈判。由于企业解雇劳动力成本高昂,所以企业宁愿对现有雇员提供高于市场出清情况下的工资,也不愿雇佣愿意接受更低工资的失业者。

(2)这些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可以为黏性工资提供解释。但是他们还是有区别的,前两个模型侧重于在短期条件下证明黏性工资存在的问题,而后两个模型侧重于在中期条件下证明黏性工资存在的问题。

(3)本章中提到的有关工资黏性的模型并不是相互冲突、矛盾的,对本题的回答完全取决于个人对不同现象的理解并找出他们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本题答案可以根据假设条件(如市场出清的快慢、劳动力市场是否能够自由流动等)的不同而不统一。现举出一种回答的方式:以上几个理论都有合理之处,它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工资黏性。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一种:信息不充分。由于大家对市场都不太了解,掌握的信息不充分,这更容易造成市场不能马上出清。

4.(1)什么是滞胀?

(2)描述能够引起滞胀的一种情况。你所描述的这种情况能够避免吗?它应该避免吗?

答:(1)滞胀指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交织并存的状态。一旦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衰退将实际通货膨胀推到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的水平,但是通货膨胀的绝对水平仍然保持很高,即实际通货膨胀低于预期通货膨胀,但仍大大高于零。也就是说,当经济沿着具有高预期通货膨胀因素的菲利普斯曲线运动到自然失业率右边时,滞胀就会出现。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政策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2)当人们有高的通货膨胀预期时就有可能产生滞胀。如果经济进入衰退期,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下降到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下。然而在失业率仍在增加的情况下,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依然很高。例如,央行过去可能保持货币供给量增长很快,人们就会预期一个高的通货膨胀率。如果发生供给冲击,那么即使在预期的和实际的通货膨胀率都很高的情况下,失业率仍会增加。这样的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发生过。

这样的情况可以避免,而且应该加以避免。主管部门应该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一旦发生这种状况,应制定能够减小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向左回移。

5.解释通货膨胀预期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能力,如何有助于经济自动地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冲击作出调整。

答:通货膨胀预期具有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能力。假设经济发生冲击,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会导致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向左移动。然而一旦人们认识到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要比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高,他们会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向上调,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又会向右移动,最终使失业率回到自然失业率上,也就是说经济又回到了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如果相反的供给冲击发生(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这将使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然而,当人们认识到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要比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时,他们会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向下调,于是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又会向左移动,并且经济最终调整到长期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上。

6.讨论第6章第2节中讨论过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与第6章第3节中讨论的以理性预期为基础建立的菲利普斯曲线之间的主要差别。

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与以理性预期为基础建立的菲利普斯曲线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根据近年历史经验得出的预期通货膨胀水平决定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由通货膨胀预期变化而引起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也只能逐渐发生;而根据理性预期模型,一旦有可获得的有关将来的新信息,菲利普斯曲线就会立刻移动。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失业率下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时,通货膨胀会上升到预期水平之上。实际上,即使人们有理性预期,他们也不能立即作出调整。原因之一是工资合同经常规定较长时间的工资。类似地,价格也不能迅速变化,并且变动价格的菜单成本可能超过收益;另一个原因在于,即使是理性人也会犯预测错误,并且学习是需要过程的。

7.给出牺牲率的定义。在什么水平上牺牲率不是0?请解释。

答:(1)牺牲率的含义

牺牲率指通货膨胀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所丧失的产出百分比,也即(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计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牺牲率按照时间、地点以及降低通货膨胀的方式而有所不同。尽管牺牲率的估算差别很大,但一般的估算是5%左右:通货膨胀率每下降1%,一年的GDP必须牺牲5%。另外,迅速的反通货膨胀往往比缓慢的反通货膨胀牺牲率小;那些工资决定制度更有伸缩性的国家,例如劳动合约时间短的国家,牺牲率较小。

(2)牺牲率不为零的范围

在短期和中期时,由于实际产出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不同,牺牲率不为零。在长期,由于失业最终会达到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产出没有变化,此时牺牲率为零。

三、计算与分析题

1.当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而工资随时间缓慢调整时,请分析名义货币存量减少对价格水平、产出和真实货币存量的影响。

答:名义货币存量的减少将导致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和利率的上升,利率的上升降低了个人支出的水平,尤其是投资支出的水平。因此,总需求()曲线将会向左边移动(),这将会导致在原有价格水平上商品和服务的过度供给,从而导致价格的下跌。由于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从而会在一个较低的产出水平(较低的产出水平又会带来较高的失业率)和一个较低的价格水平上,达到短期宏观均衡(点2)。

然而,较高的失业水平最终会使工资水平下降,进而减少产品成本,使向上倾斜的曲线右移至。另外,由于这个均衡产出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价格将继续下跌,短期供给曲线将又开始向右移动至,从而产出水平又开始上升。一旦产出低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向上倾斜的短期曲线将会继续右移动至,这意味着价格也将继续下降。随着产出一直增加和价格的一直下降,最终会在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和较低的价格水平处达到新的长期均衡(点5)。如图6-10所示。

图6-10  名义货币存量减少对价格水平、产出和实际货币存量的影响

在短期内,名义货币存量减少,则名义货币供给()减少,由于价格()只会缓慢下跌,从而实际货币存量()将会下跌,但是低于名义货币供给下降的水平。另外,随着价格的进一步降低,实际货币存量又会开始增加,当新的长期宏观均衡最终达到时,价格也将相应地与名义货币供给同比例地下降,并且真实货币存量也将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2.假定联储采取一种完全透明的政策,即假定联储事先宣布它将如何改变货币供给。根据理性预期理论,这种政策将如何影响联储改变实际经济(如失业率)的能力?

答: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它的含义有三个: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所作的决策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作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候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预期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联储宣布改变货币政策会立即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如果人们能迅速调整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那么失业率或产出水平仍将保持不变。换句话说,在图6-10中会立即从点1移到点5。然而,实际上即使人们有理性预期并能准确预测政策变化的影响,也会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不能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受合同工资的影响等等,这样就会经常会有一些偏离潜在产出水平的情况发生。

3.(1)在总供给和总需求框架中,说明原材料实际价格下降(一种有利的供给冲击)的长期与短期效应。

(2)假定在充分就业水平开始产出,请描述调整过程。

答:(1)原材料实际价格的下降是一种有利的供给冲击,它会使向上倾斜的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在现有价格水平下供给过剩,这样就会达到一个更高产出和更低价格的新的短期均衡。

但由于目前的产出水平已经高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就会对工资和价格产生上涨的压力,并使向上倾斜的曲线开始转向左回移,最终在原有产出水平()和原有的价格水平下达到新的长期均衡(假设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对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没有影响)。如图6-11所示,此时,名义工资()已经上升,价格()却没有发生变化,故实际工资()就会增加。

图6-11  原材料实际价格下降的长期与短期效应

(2)较低的原材料价格降低了产品成本,使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这会导致产出的增加和较低的价格水平。由于此时失业率水平低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存在劳动力短缺,于是产生了工资上涨的压力,这将再次增加产品成本,最终使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向左回移到初始的长期均衡点(假设潜在GDP不受影响)。具体的调整过程如图6-11所示。

4.假定短期产出高出潜在产出3个百分点。

(1)根据奥肯定律,对失业会有什么影响?

(2)假定通货膨胀预期不变,对工资有什么影响?

答:(1)奥肯定律的内容为: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为实际产出, 为潜在产出,为实际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为大于零的参数,根据奥肯定律的内容,这里。短期产出高出潜在产出3个百分点即,计算可得,即失业率会降低,低于自然失业率1.5个百分点。

(2)若通货膨胀预期不变,则根据附加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工资通胀率知,当短期产出高出潜在产出3个百分点,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工资上升。

5.如果工资从10美元每小时上涨到12美元每小时,要想保持价格不变,企业需要降低成本构成z多少?

答:价格公式为:,由题意知a不变,W由10美元涨到12美元,价格相等,则得到式子(1+)12=(1+Z)10,其中为工资上涨后的成本构成,Z为工资上涨前的价格构成,由解得:,所以成本构成需要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