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1.简析“社会”和“社会系统”的概念。
答:(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主要表现为:
①联系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②区别
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
答:社会的功能主要包括:
(1)整合的功能
整合(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我国正处于急剧的变迁时期,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均较为突出。我国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措施包括:
①在文化方面,要注意解决原来的传统的文化模式与新兴的或外来的文化模式的整合问题;
②在社会规范方面,既要注意解决“社会失范”问题,又要注意解决多种规范相互冲突的问题;
③在观念方面,要注意解决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整合问题;
④在功能方面,要注意解决改革过程中社会诸种功能不相配合的问题。
(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互动的场所,为合理地、得体地互动提供规范。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继承和发展。
3.什么是社会运行?
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
(1)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2)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4.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价?
答:评价社会运行状态要遵循三大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衡量社会运行与发展不能只从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片面的角度出发,而是必须用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标准来评价,这个标准应包括社会的各个基本方面。综合性原则的运用有两条基本途径:
①理论综合研究。其一般过程是,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实际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材料说明其内在的联系,并由其中找出最重要的联系,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②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这类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社会现象虽然复杂,但总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而加以计量。计量化的社会现象具有准确、严格、客观性强和容易比较的特点。
(2)协调性原则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即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状况,包括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和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三个方面。
①结构性协调是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
②功能性协调
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功能上的协调有两种情况:
a.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功能协调,这时,功能上的协调有牢固、可靠的基础,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协调。
b.结构不协调,但由于人们主观上的努力,在结构发挥的作用上做了尽可能的调整,功能上实现了暂时的协调。
(3)满足需要的原则
需要是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的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满足需要的程度是指个人、社会集团与社会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达到的水平或状态,是一个具有一定确定性的、可以量度的范畴。
5.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在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上面临哪些新问题?
答:社会学通常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分为三个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这三类关系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1)血缘关系问题
一些人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取私利,近年来,媒体上关于“富二代”、“官二代”的讨论,都是血缘关系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局面下提出的新问题,对此应认真对待和研究。
(2)地缘关系问题
①背景
农村剩余劳动力突出,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总数达2.6亿,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在地域之间的迁移,造成了世界罕见的“春运”难题。
②途径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进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来实现,而在处理城镇化的地缘关系问题上,一个核心环节就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
③制度
户籍制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地缘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但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流动、约束了机会的均等。为了实现现代化、城镇化,我们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最终实现中国公民在地域关系上的机会均等。
(3)业缘关系问题
①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体制多元化,包括私营企业、个体经营、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合资企业、港澳台商人投资企业等。实际运作中的体制比这些还要复杂得多,比如承包的、转包的、出租的、租柜台的、包丁队式的、挂靠式的、交管理费式的,等等。
②问题
这些新的体制以及新型就业关系,都是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发生的,很多方面的规章规则还不完善,还有不少体制上的漏洞。所以,当前我们面临着劳动纠纷、劳资纠纷频发的局面。近些年,上访上告、信访告状的,大多属于业缘关系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