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核心讲义
第一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一节 逻辑填空
一、实词辨析
1.实词的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又称概念意义,它是词负载的核心意义。辨析实词的理性意义是做实词填空题的根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词义轻重、词义侧重、搭配范围。
(1)词义轻重
词义轻重是指近义词意义基本相同,但两个词之间存在着程度深浅、轻重的不同,这种语义上的不同常见于意义相近的动词、形容词之间。使用语义轻重不当的词语会影响语句的准确表达。
如:“差错”和“错误”都可以指不正确的事物和行为,但后者的语义较重。“差错”主要指与正确的事物、情况不完全一致,多是因粗心而造成的;“错误”的程度比“差错”严重,性质上是相反的、完全不同的。
(2)词义侧重
词义侧重主要体现在形近近义词之间,根据词语侧重点的不同,其表达的角度或意义方向就有一定的差异,做题时可根据词义的侧重点进行辨析、选择。
如“批判”与“批评”,“批判”是指对错误的或敌对的思想、言论或行为作系统地分析,加以否定,词义较重;“批评”是指对书籍、文章加以批点评注,或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词义较轻。
(3)词义所指范围
词义所指范围有大小的不同,也有所指对象的不同。职业能力测试考试中,对范围大小不同的近义词辨析考查较少,多是对词义所指对象的考查。
如“度过”与“渡过”,“度过”是指过去的意思,多用于表示与时间有关的对象;“渡过”是指经过与水有关的江、河、湖、海等,也指经过困难、危机等。
【例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酿成乃是中国农耕文明 与西方工业文明 的双重结果。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式微 侵凌
B.消亡 侵略
C.衰落 熏陶
D.变革 影响
【答案】A
【解析】“变革”表示变旧革新,改变事物的本质,用来形容“中国农耕文明”明显不合适,排除。第一空的三个词语的轻重程度为:式微≤衰落<消亡。“消亡”语气过重,排除。再看第二空,“熏陶”是褒义词,与语境不符,故选择A选项。
2.常见实词近义词辨析
(1)变换VS变幻
①变换:“换”即改变、更换。“变换”侧重指事物的变化更换,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
②变幻:“幻”即不固定、不可猜测。“变幻”侧重指没有规律可循的变化。例:在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局面中,我们党如中流砥柱岿然不动,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2)次序VS秩序
①次序:“次”即名次之意。“次序”侧重指先后顺序。
②秩序:“秩”即规则。“秩序”侧重强调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例:记者从客运中心站了解到,虽然昨日旅客众多,但是车站内秩序良好,没有出现什么混乱的情况。
(3)陈规VS成规
①陈规:“陈”即陈旧,过时之意。“陈规”侧重指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例:这些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规陋习,早该被我们摒弃了。
②成规:“成”即现成,成形之意。“成规”侧重指现行的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
(4)处世VS处事
①处世:“世”即世界、世态。“处世”侧重指人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例: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世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
②处事:“事”即事情。“处事”侧重指办具体事、处理事务。
(5)遏制VS遏止
①遏制:“制”即压制、控制。“遏制”侧重指通过压制、控制阻止其势态,强调制约性。例:虽然他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能遏制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遏止:“止”即停止。“遏止”侧重指努力使之停止。
(6)伏法VS服法
①伏法:“伏”即降伏。“伏法”侧重指罪犯被执行死刑。
②服法:“服”即服从。“服法”侧重指罪犯认罪,依法受刑,服从法院的判决。例:聚众赌博危害社会,认罪伏法从轻处罚。
(7)简洁VS简捷
①简洁:“洁”即干净利索。“简洁”侧重指说话、行文简明扼要,不啰嗦,没有多余的内容。例:他的文章立意很好,行文也简洁流畅。
②简捷:“捷”即快捷。“简捷”侧重指简便、快捷,直截了当。
(8)滥用VS乱用
①滥用:“滥”即泛滥。“滥用”侧重指过多地、无限制地使用。例:抗生素药品虽然能够治疗疾病,但是不能滥用,否则会给人体带来副作用,产生依赖性。
②乱用:“乱”即胡乱。“乱用”侧重指错误地、胡乱地使用。
(9)品行VS品性
①品行:“行”即行为。“品行”侧重强调人品德行。
②品性:“性”即性格。“品性”侧重强调品质性格。例:他这种温和善良的品性全出之于母亲的陶冶。
(10)审定VS审订
①审定:“定”即决定,“审定”侧重指审核之后决定。例:我们单位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给上级相关部门,待审定之后即可付诸实施。
②审订:“订”即修订,“审订”侧重指审核后修订、改动。
【例2】我只不过是替他 了几句,说明了事实的真相。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辩护
B.辩解
C.辩白
D.辩证
【答案】C
【解析】运用存异组词法,四个选项相同语素是“辩”,相异语素是“护”、“解”、“白”、“证”。“护”常见的词组是维护、保护,故“辩护”侧重于以身边来维护、保护其言行;“解”意为解开、解释,所以“辩解”强调的是分辨、解释;“白”常见的词组有明白、清白,故“辩白”侧重于被误解的情况下分辨、解释,使事实得以澄清;“证”则是强调一分为二看问题,侧重客观性。代入语境,由题干中的“说明了事实的真相”可知,填“辩白”比较合适。
3.实词的语境辨析
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语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环境是指特定的阅读段落和特定的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外部语境则指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社会环境。在做题中,考生需要关注的主要是词语的内部语境,即关注片段中对选项有提示性效果的信息,其中包括带有一定感情色彩、语义轻重、表达风格或指向含义的具体词汇,也包括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甚至标点符号。语境的逻辑关系的构成主要有:
(1)解释关系
解释关系指针对横线处的语词,其前或后的语境存在解释的语意,可以是“因为”、“由于”、“换句话说”、“也就是说”等标志词以及冒号、破折号、括号等标点引导解释关系,也可以是举例解释,也可以只是单纯的文字解释。根据解释的意思,就可以概括出横线处的词义。
(2)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指横线处词语的意思与语境前或后某个词、短语或是小句子具有意思相近、色彩相同,或是语法功能一致的关系,横线处的词义根据并列部分的内容,选择词义与之相近的词语。
(3)相反关系
相反关系指横线处词语的意义与前或后语境的意思构成相反的关系,利用已知的语境的语意,选择与其词义相反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4)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是指横线处的词语与其前或后的语境语意构成递进关系,若是横线处是对前语境的递进,横线词语就是前面语意的加强;若是横线之后的语境是递进语意部分,那么横线的语意则是对后语境语意的减弱。
(5)照应关系
照应关系是指横线处与其前或后的语境语意,看不出明显的解释、并列、转折或是递进关系,前或后的语境却有某种特殊的照应,横线处的词义就需要体现出照应的语意,这种照应可能是色彩的框定,也可能就是词义本身的框定,也可能是语法结构的框定。
二、成语辨析
成语语境分析,分析考察成语使用的上下语境,这是应试者选择正确答案最为重要的支撑,和实词填空一样,成语也需要落实到语境,做到正确得体地使用。
1.理解成语含义
理解成语含义是破解成语类题目的基础,也是关键。对成语含义的理解,有些可以直接从字面得出,如“好吃懒做”、“人杰地灵”;但大多数的成语仅从字面去解释都是不够的,必须关注其背后的引申义、比喻义,如“胸有成竹”,是指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若按字面理解成“胸中长有成熟的竹子”,就闹笑话了。
要理解成语含义,第一步要解决的就是词汇量的问题。这一点可通过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去积累。另外,理解成语过程中常出现的几个误区也是考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语义重复。
(1)望文生义
只按照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牵强附会导致成语误用。但是成语的意义是整体的,而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应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理解成语的本义,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避免望文生义。常见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有:
表1-1 常见易望文生义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