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 )。
A.观察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2.艾森克认为;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稳定性和( )性。
A.独立
B.敏捷
C.直觉
D.求实
3.英国心理学家培因把人的性分为理智型、情绪性和( )。
A.独立
B.经济
C.理论
D.意志
4.不能直接用于交际的言语是( )言语。
A.内部
B.书面
C.口头
D.独自
5.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概括的( )的反映。
A.深刻
B.间接
C.抽象
D.综合
6.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并与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有关的神经是( )神经。
A.植物性
B.脑
C.脊
D.自主
7.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是( )心理学。
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
D.精神分析
8.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这是知觉的( )性。
A.恒常
B.选择
C.理解
D.整体
9.其它刺激物的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 )抑制。
A.消退
B.超限
C.外
D.分化
10.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
A.练习
B.正迁移
C.示范
D.反馈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5分)
1.从刺激的来源分,感觉可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______感觉。
2.巴甫洛夫学说以两种______活动来解释思维的生理机制。
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______。
4.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是______心理学。
5.班都拉的人格学习理论称为______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10分)
1.性格
2.想象
3.暗适应
4.实验法
5.习惯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本大题共30分)
1.简述皮亚杰关于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2.简述运动知觉及其主要类型。
3.简述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
4.简述韦纳的归因三维理论的主要观点。
5.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
6.简述气质的激素理论。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本大题共45分)
1.结合实际,论述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
3.联系实际,论述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
2007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 )。
A.观察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四个选项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艾森克认为;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稳定性和( )性。
A.独立
B.敏捷
C.直觉
D.求实
【答案】D
【解析】艾森克从内外倾、稳定性和求实性三个维度分析性格差异。三个维度相互独立,但在人的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力比多作用指向外部的属于外倾人格,力比多作用指向内部的属于内倾人格。稳定性是指对一类事情的行为的一致程度,其中特别强调情绪的稳定。求实性是指做事情是否具有逻辑和实事求是或是否仅凭自己的幻想、经验或愿望。
3.英国心理学家培因把人的性分为理智型、情绪性和( )。
A.独立
B.经济
C.理论
D.意志
【答案】D
【解析】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理智型的人常以理智衡量周围发生的事物,并以理智支配行为,他们的智力机能相对于情感和意志占优势;情绪型的人行为易受情绪的左右,心理机能以情感占优势;属于意志型的人,行为目的明确、自制力强,意志明显比理智和情感占优势。
4.不能直接用于交际的言语是( )言语。
A.内部
B.书面
C.口头
D.独自
【答案】A
【解析】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不能直接用于交际。
5.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概括的( )的反映。
A.深刻
B.间接
C.抽象
D.综合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思维的概念。
6.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并与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有关的神经是( )神经。
A.植物性
B.脑
C.脊
D.自主
【答案】B
【解析】脑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并与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有关。脊神经主要分布在躯体和四肢,植物性神经就是自主神经。
7.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是( )心理学。
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
D.精神分析
【答案】D
【解析】心理学的不同流派所主张的观点不同。精神分析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和感情两个基本元素。行为主义则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外显的行为,不应该研究意识。认知心理学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信息处理系统。
8.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这是知觉的( )性。
A.恒常
B.选择
C.理解
D.整体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知觉的选择性的概念。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9.其它刺激物的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 )抑制。
A.消退
B.超限
C.外
D.分化
【答案】C
【解析】其它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如突然出现强声,会立刻使原来的活动受到抑制。巴甫洛夫对外抑制的解释是额外刺激物的出现引起皮层相应部位较强的兴奋时,这个新的兴奋中心增强了它对周围皮层区域的抑制,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
10.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
A.练习
B.正迁移
C.示范
D.反馈
【答案】A
【解析】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因此,正确答案为A。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5分)
1.从刺激的来源分,感觉可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 )感觉。
【答案】本受
2.巴甫洛夫学说以两种( )活动来解释思维的生理机制。
【答案】信号系统
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 )。
【答案】概念
4.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是( )心理学。
【答案】人本主义
5.班都拉的人格学习理论称为( )论。
【答案】人格社会学习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10分)
1.性格
答: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重要方面。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行为方式,反映了人们的性格特征的不同。并且,这种不同是相对稳定的。暂时的、情境性的和偶然的行为表现,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从形成上说,性格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
2.想象
答: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人脑不仅能形成关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或者回忆过去感知过的想象,还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人脑中新的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丰富的感知觉与记忆表象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想象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与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想象不仅是人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处理图形的信息,即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而不是词或者符号。想象与思维有密切联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他们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3.暗适应
答:暗适应是指从亮处进入暗处或照明停止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感受性变化的过程。它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其机制一般用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解释。其变化过程常常用暗适应曲线来表示。暗适应曲线是以离开强光后在黑暗中的时间为横坐标轴,以达到绝对阈限测试亮度的对数为纵坐标轴所绘出来的暗适应进程曲线。视网膜上的棒状细胞与锥状细胞都参与暗适应过程,其中棒状细胞起主要功能,但在暗视觉中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起作用的大小和阶段不同。在暗视觉中,中央视觉转变成了边缘视觉。实验表明,在黑暗中的前10分钟,锥状细胞还在起作用,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性逐渐提高,其提高过程表现为:在暗处10分钟后,感受性按假定单位可由0提高到10;20分钟时,提高到50;30分钟时,感受性提高到150;50分钟时,提高到180;再以后就不提高了。
4.实验法
答:实验法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一个是自变量,是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景和实验情景,它是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另一个是因变量,它是随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或变化结果,是实验者预定要观察、测量和记录的被试的各种反应的变化。第三个是无关变量,指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实验中对无关变量必须加以控制。
实验法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实验中主试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有计划地引起或改变某种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必消极的等待它们的自然出现。第二,实验者可以在实验中消除或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使自变量按研究者的计划改变,从而考察因变量的变化,这样,可以精确地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三,由于实验法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它能揭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5.习惯
答: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习惯形成后不去进行这种动作往往会使人感到不安。习惯有好坏之分,对习惯的评价涉及道德问题。习惯鲜明地体现着一个人的性格。积极的、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学习和劳动活动,以及对集体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人能在一定条件下有意识地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而改变某种不良的习惯。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本大题共30分)
1.简述皮亚杰关于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1)成熟。它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他认为,成熟主要在于揭示新的可能性,它只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如何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有赖于通过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才能发挥成熟的作用。
(2)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它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的作用。他区分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前者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后者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经验。它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它是心理发展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4)平衡。它是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素。
2.简述运动知觉及其主要类型。
答:(1)运动知觉的定义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反映。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它的产生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如,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等。
(2)运动知觉的种类
①真动知觉: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即对物体本身真正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②似动知觉:指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现象。
③似动知觉包括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
a.动景运动的产生是由于出现的两个物体的时间间隔短,即呈现时间造成的。例如,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都是按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
b.诱发运动是由于周围物体的运动产生的。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c.自主运动是由于在黑暗的情况中对物体的注视造成的。例如,在暗室内,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也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d.运动后效的产生也和参照物及注视时间有关。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例如,如果你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周围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在向上飞升。因此可知似动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以及观察者的注视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3.简述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
答:(1)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2)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
①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例如学生学习家用电器的构造与维修,就需要能通过对家用电器的拆装过程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
②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它是在头脑中应用形象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③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它是在思想上运用语词进行分析与综合,也就是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过程。
对于成人来说,上述三种水平的分析与综合,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当人思考问题发生困难时,借助于实际操作或直观形象会使思维活动进行得更顺利。同样,当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起主导作用时,运用语词或符号会使人的分析综合水平得以提高。
4.简述韦纳的归因三维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
(1)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能力、努力属于内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属于外部因素。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
(2)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运气属于不稳定因素。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
(3)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努力属于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属于不可控因素。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4)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5.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
答:注意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例如,学生上课听讲和记笔记,这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开始时,由于两种活动都很生疏,结果是既听不好讲也记不好笔记。后来,记笔记熟练了,可以把更多的注意集中在听讲上,于是才能既听好了讲课又记下了笔记。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做到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地更迭,即轮流注意。例如,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既做到按讲稿讲课,又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同时还可以写板书并掌握好时间。他之所以能同时顺利地进行自己几种活动,是因为讲稿他已熟悉,只看标题及开头几句话,或者他自己在讲稿上做出的各种明显记号,就可以想起一段讲稿内容。学生他已了解,只要根据其面部表情,就可了解其理解程度。板书他也熟练,能够很容易地写出来。这样就可以从容不迫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注意的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而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比较难些。
6.简述气质的激素理论。
答:气质的激素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伯曼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气质是由某种内分泌腺的活动所决定的。他根据人的某种内分泌腺特别发达而把人分为甲状腺型、肾上腺型、脑下垂体型、副甲状腺型以及性腺型。
(1)甲状腺型。如果分泌特多,表现为精神饱满,感知灵敏,意志坚强,任性急躁;分泌物少则表现为迟钝、缓慢,可能发生痴呆症。
(2)肾上腺型。皮肤干黑,毛发浓密,精神健旺,雄壮有力,情绪易激动,好斗。
(3)脑垂体型。如果分泌物增多,表现为骨骼粗大,生殖器官发达,性欲强,脑力发达,有自制力;如果分泌物减少,则身体矮小,肌肉萎缩。
(4)副甲状腺型。分泌物多,表现为易激动,缺乏控制力;分泌物少,则表现为肌肉无力,精力不足,缺乏生活兴趣。
(5)性腺型。分泌物多,表现为富于进攻性,行为猛烈;如果分泌物不足,则进攻行为很少,容易对文学、艺术、音乐感兴趣。
内分泌腺的机能与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并影响人的行为,但内分泌腺的活动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因而不能离开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孤立地强调内分泌腺对气质的影响。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本大题共45分)
1.结合实际,论述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等因素,都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1)先天素质
①先天素质是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所具有的,只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潜力。它是能力发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能发展相应的能力。如果缺乏某一方面的素质,就难以发展某一方面的能力。例如,轻度脑发育不全的儿童,不可能发展计算能力;一个色盲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②但是素质本身不是能力,即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它仅仅提供能力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使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例如,手指长可能发展打字的能力,也可能发展成为钢琴家,向哪一方向发展,则取决于环境,取决于教育和实践活动,取决于社会需要。在能力的培养上,虽然先天素质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得到培养、训练,能力也不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所以不能夸大或否认遗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和教育
①环境指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产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人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一般地说,大多数儿童的素质是相差不大的,其智力发展所以有差别,则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所造成。
②在环境因素中,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中,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分不开的。
③近几十年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早期教育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早期是儿童言语、感知和想象等多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要特别关注发展儿童的这些能力。早期教育不仅影响儿童当前的智力水平,而且影响他们以后的智力发展。父母和托幼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研究表明,只有在充满爱和温暖的环境里,儿童的智力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家庭、托儿所和幼儿园应该给婴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空间,使他们在玩耍和游戏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
(3)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一个把夺取冠军作为跑步目标的人,其赛跑能力一定比仅仅把跑步作为其健身目的的人有更大的发展;而一个刻苦训练的人也一定比不参加训练的人有更大的发展。
(4)实践活动
个体的实践活动也对能力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造成的。这正如一个推销员的销售能力往往比一个农民更强,而一个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又比一个推销员更强。人们是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的,故有“勤能补拙”一说。例如,对于英语的学习,学生可能会学到许多词汇、语法、句式,但是不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多听多说是没有真正学会英语的。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
答: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并认为情绪发展与心理健康有紧密的联系。在智力活动中,如果出现消极的情绪,则阻碍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相反,情绪愉快的学生,在智力活动中往往表现出信心十足,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时,特别要注重情绪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和成熟程度,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为进一步工作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的步骤如下:
(1)培养良好的情绪,首先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否则就会因自己的志向或非能力所及而终日郁郁不乐;对客观事物也要有正确认识,这样才不会因遇到挫折而陷于苦恼之中。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和远大理想的人,就会胜不骄,败不馁,情绪稳定而深沉。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往往斤斤计较,情绪就会因此而波动。
(3)锻炼身体。情绪与身体状况密切相连。身体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精神振奋,心情开朗等积极的情绪。
(4)培养幽默感。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它可以活跃气氛,驱除忧愁。
(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不良情绪出现时,不能简单地抑制它。否则一有适当的机会,它还会发泄出来。要消除不良情绪,一要认识到不良情绪的存在;二要找出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三要掌握一些控制、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宣泄、自我转移、适应、自我安慰、升华和用意志控制情绪等。
3.联系实际,论述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
答:(1)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外显记忆能随意地提取记忆信息,如自由回忆,有凭借回忆及再认。
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未意识到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例如,人们在完成某种任务时,无意识地受到了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的影响,从而使这种任务的完成变得更加容易了。
(2)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在教学中的意义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位于记忆连续体的两端,人类记忆活动是这两种记忆协同合作的结果,二者在教学中的意义如下:
①文科类教学,加强引导,通过重在过程
文科类教学着重体现在语言知识和规则的掌握上,通常是在其“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操作中体现出来的。文科类课程的特点已经决定了,文科类的知识很适宜于内隐学习。
学习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教育指导的不同对于诱发学习的类型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不能简单的强调仔细清晰的言语指导,而应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内隐学习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应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使其在无意识地情况下获得意识无法通达的复杂知识。具体应用时,则反映为四个字“重在过程”,也就是隐性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②理科类教学,加强练习,兼顾讲授
理科类课程的知识是可以讲清讲全的,也是可以直接领会的,表现为适宜于外显学习。但如果过于强调理解,而偏废了练习,就不可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就像前面提到的,应该兼顾理解与练习。
在学习复杂任务时应先具备一个缄默知识基础,才能更好的形成外显知识。这就启发我们,教育的最大效果很可能就是以内隐学习为基础,而外显学习适当配合于后。当今理科教育中强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就体现了先让学生自行接触所要学习的情境,在逐渐的适应中给予指导,以达到教学的标准。
③知识评估中,既要考“表达”,也要考“操作”
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估手段多为书面测试,有时也有口头表达能力测评,但这些考核的着重点都落在学生能够“说”出,而不是“做”出的水平上,即重视外显能力的测试,而忽视内隐能力的测试。然而,人们说的与做的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相关。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将考核标准、测验的时间及方式多元化,这样才能克服教育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