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东省情
(一)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1)经纬度
山东省是我国著名的沿海省份,地处黄河下游,位于北纬34°22′52″~38°15′2″、东经114°19′53″~122°43′,南北最宽约420千米,东西最长约700千米。
(2)地理单元
①山东省东部为山东半岛,伸入黄海与渤海之间,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相对应,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
②山东省西部为山东内陆,其北、西、南三侧分别与冀、豫、皖、苏四省接壤。
(3)交通区位
山东地处我国东部南北交通要道,京沪、京九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纵贯西部内陆,胶济、菏兖与兖石铁路横贯东西,蓝烟铁路穿行于半岛中部,密切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2.地貌地势
(1)地貌类型
①特点
山东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间(山前)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河三角洲等九种地貌类型,其中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
②类型区
根据山东地貌类型的区域分布规律,可将全省划分为四个地貌类型区:鲁西北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和海滨地貌区。
(2)地势
①特点
a.山东地势总体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
b.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徂徕山等海拔千米以上的中山构成鲁中山地的主体,地势最高;
c.东部及南部为低山丘陵;
d.北部及西部为坦荡的平原。
②形成
山东地势的形成和分布明显地受地质基础的控制。平原主要分布于鲁西和鲁北,基本上属断块构造差异沉降区;山地丘陵分布于鲁中南和鲁东,属断块构造差异隆起区。
3.气候
(1)气候概况
山东省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气温年较差大。
①冬季寒冷干燥,盛行偏北风;
②夏季炎热多雨,盛行偏南风;
③春季天气多变,干旱少雨多风;
④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
(2)气温
山东省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1℃~14℃,总的趋势是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内陆高于沿海,平原高于山地。
(3)降水量
①空间分布
山东省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50~950毫米,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临沂、枣庄一带为全省降水最多的地方;高唐、高青是全省的少雨中心。
②时间分布
山东省降水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降雨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5%左右;冬季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9%;春季降雨稍多,占年降水量的13.3%左右;秋季略高于春季,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7.7%。
4.水文
(1)河流
山东省河流比较发达。山东省自然河流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7千米,分属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或独流入海。
①黄河
a.黄河在山东属下游河段,流程617千米,自鲁西南东明县后汉楼入境,至垦利县注入渤海。
b.黄河平均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为38千克,最大时达650千克,居世界首位,成为“地上悬河”。
c.黄河河道上宽下窄,径流量不大,有明显的两个汛期和枯水期,3~4月出现“桃汛”,5~6月为枯水期,7~9月为“伏汛”,11月至次年1月封冻,进入枯水期,立春前后则常出现“凌汛”。
②沂河
沂河,又称沂水,发源于鲁山,是临沂的母亲河,从沂蒙山区纵贯临沂南部平原,由郯城县吴家道口村入江苏省境内,由江苏省新沂市境内入骆马湖,全长574千米,流域面积17325平方千米。沂河主要支流有螳螂河、东汶河、蒙河、梓河、祊河、梓河、温凉河、白马河等。
③徒骇河
徒骇河属于海河流域,位于黄河下游北岸,流经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从西南向东北呈窄长带状。干流自聊城莘县文明寨起,流经聊城、德州、滨州3个地级市13个县(市),在滨州沾化县与秦口河汇流后,经东风港于暴风站入海。徒骇河总流域面积为13902平方千米。
④京杭大运河
从元代至清代中期五百多年间,大运河是沟通中国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交通动脉。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张秋、济宁、台儿庄成为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
(2)湖泊
山东的天然湖泊主要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于鲁中南山丘地与鲁西平原的交界带上,称为鲁西湖带,济宁以南称为“南四湖”,济宁以北称为“北五湖”,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由湖中穿过。
①南四湖
南四湖位于微山县境内,是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个串联湖泊的总称,其中微山湖是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湖。
②北五湖
“北五湖”为马场湖、蜀山湖、南旺湖、马踏湖、东平湖,其中东平湖位于东平县境内,是古梁山泊之残部,为中唯一的一个常年有水的湖泊。
(3)泉水
①山东济南是著名的“泉城”,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说。如今,这些喷涌出的泉水被再度利用,顺现代护城河环城流淌7公里,供游人乘船游览。
②济南全市遍布着700多处天然涌泉,仅在济南老城区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分布着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等四大泉群、136处泉水。
(4)海
①海岸线
山东省海岸线北起无棣县大河河口,南到日照市绣针河口,大陆海岸线长3024.4千米,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6。海岸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三类:粉砂淤泥质海岸、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
②主要港口
青岛港是我国沿海的大港之一;烟台港是常年不冻的优良港湾;石臼所港是我国拥有第一个10万吨级煤炭专用深水泊位港口;威海的石岛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渔港。
③海产资源
山东沿岸海域属浅海大陆架,有浅海82000平方千米,滩涂约3300平方千米,潮上带荒滩约8000平方千米,可利用养殖的面积共计4000平方千米。沿海渔场广阔,总面积17万平方千米。优良的生态环境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对虾、海参、扇贝、鲍鱼的产量居全国首位,水产资源相当丰富。由于气候和海岸十分适宜海盐的提取,山东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
④水产养殖
山东是全国第一渔业大省,目前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已达到200多处,其中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区已达到133处,面积678平方千米。山东省沿海水域盛产鱼、虾、贝等60多种海产品,其中对虾、刺参、海胆等海珍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淡水养殖面积2560平方千米,养殖产量124.4万吨。
5.生物
(1)植物
①经济林木
山东省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树木有600多种,分属74种209属,以北温带针、阔叶树种为主;各种果树90种,分属16科34属。山东因此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
②中药材
山东省境内有中药材800多种,其中植物类700多种。
③农作物
山东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烟、麻类产量都很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动物
①山东省境内有陆栖野生脊椎动物500种,其中,兽类73种,鸟类406种(含亚种),爬行类28种,两栖类10种。陆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种类繁多,居全国同类物种之首。
②在山东境内的动物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16种。
(二)行政区划与人口民族
1.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12月底,山东省辖副省级市2个(济南、青岛),地级市15个(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县级行政区137个,包括市辖区51个、县级市28个和县58个;乡级行政区1826个,包括街道办事处636个、乡75个、镇1115个。
2.人口民族
(1)人口
山东省是我国人口众多、分布密集的省份之一。据《2015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山东省常住人口为9847.16万人,其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62%,15~64岁人口占71.1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2.21%。
(2)民族
山东省属于少数民族杂居、散居省份,其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山东省56个民族齐全,有55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72.59万人(截至2010年11月1日),占山东省总人口的0.76%。其中,回族人口达到53.57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3.8%;朝鲜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壮族、土家族、佤族8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5000人。
(三)历史沿革
1.商周时代的山东
(1)商朝的山东
①山东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动中心,也是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之一;
②商初定都于亳(今属曹县),后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
③对山东东部未华夏化的东夷人,商王朝通过盟国奄国、薄姑国等对其进行统治。
(2)周朝的山东
①概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侯国);武王之弟周公则封于鲁(公国)。
②齐国
齐国定都营丘,后改名临淄,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融合“东夷文化”,“因其俗,简其礼”,“举贤而尚功”,务实革新、兼容并包,国力相当鼎盛。齐国的工商业与技术如纺织业也非常发达,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
③鲁国
鲁国定都于曲阜,鲁国秉承周朝礼乐典仪,是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
④文化影响
齐鲁文化是山东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贡献及深远影响。生于鲁都曲阜的孔夫子在这里开创了儒家思想,成为后来中国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蚩尤(中华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齐鲁两国对中华文明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的山东
(1)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山东境内有许多小一些的诸侯国,仅见于《左传》的就有55国之多,其中疆域及影响较大的有曹、莱、莒、邹、滕等国,他们后来多被齐、鲁两国吞并。
(2)战国时期
①战国时代,齐国成为七雄之一;今日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由齐、鲁两国拥有。
②公元前221年,齐国成为最后被秦国吞并的诸侯国。
3.秦汉时期的山东
(1)秦朝时期
①秦并天下,分天下为36郡,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齐郡、东郡、薛郡、琅邪郡。
②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将齐地划分为齐、胶东、济北三国。
(2)汉朝时期
汉武帝划分天下为十三州,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兖州,一直延续到东汉、曹魏、西晋。
(3)经济发展
①山东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秦汉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②山东的粮食不断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
③山东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临淄、定陶、亢父是全国的三大纺织中心,大量精致的纺织品自此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
(1)东晋十六国时期
①晋室大举南迁,东晋十六国北朝时期,至少几百万华北人民迁徙至南方、东方,大量北方、西方游牧民族进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等地,北方的民系出现巨大变化,山东地区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占领。
②淝水大战过后,山东回归东晋,东晋设置幽州于广固,不久被慕容德攻占。义熙六年(410年),刘裕平定南燕,复置青州和兖州。
(2)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争战频仍,经济破坏。刘宋时,增置冀州治历城。其后入于北魏,改冀州置齐州。北魏亡,属北齐,不久为北周所并。
5.隋唐五代时期的山东
(1)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给山东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到了隋唐大一统时代,山东地区迎来了一个恢复发展的黄金时期。
(2)唐朝之时,山东主要属于河南道。开元天宝年间,每年都有几百万石的粟米运至关中,而青、齐等地的物价仍远低于中国其他地方。
(3)唐代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纹绫,都是驰名全国的精美织品。
(4)至唐后期,战乱又起。
6.宋辽金元时代的山东
(1)宋朝时期
山东隶属于京东路和河北路,后又增置京东西路,曹州、郓州属京东西路。
(2)金朝时期
①金人分山东东路及山东西路,东路治益都,西路治东平。
②金朝剥削严重,加上受到不断的外来侵扰及野蛮统治,社会与经济处于滞退状态。
③金代山东人口约144万户。
(3)元朝时期
到元代,山东只有126万人、38万户,与金代相比,人数减少约87%、户数减少约75%。山东地界置益都路、济南路等。
7.明清时期的山东
(1)明朝时期
①明朝开始设立山东布政使司(当时包括辽东、北京、天津及河北)。
②明初光复时,山东“多是无人之地”,政府奖励人民垦荒。南直隶的徐州道、太仓道、颍州道,由山东管理。
③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东耕地面积有7240余万亩,是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
④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济宁和临清由于漕运的发展而繁荣起来。
(2)清朝前期
清初设置山东省,“山东”才成为本省的专名。到康熙年间,山东耕地达到9000余万亩。
8.近现代的山东
(1)清朝末期
①1862年,清政府在烟台设立“东海关”,这是近代山东第一个对外开放口岸。
②1895年,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③1899年,义和团从山东兴起,揭开了人民反帝爱国的新篇章。
④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
⑤1905年,德国修筑了胶济铁路。
⑥1911年,德国修筑了津浦铁路的北段,把山东当作德国的势力范围。
(2)民国时期的山东
①1914年,日军从德国手中夺取青岛。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归还中国。
②1930年10月1日,中国收回威海卫租界。
③“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迁离济南,流亡在外。
④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日军占领了山东的铁路和城市,共产党则在农村建立起沂蒙山、胶东等解放区。
⑤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
⑥1949年6月2日,解放军进驻青岛,山东全境解放。
⑦952年,山东省境域基本稳定下来,沿用至今。
(四)文化
1.齐文化
(1)含义
齐文化是指自姜太公封疆营丘(淄博临淄)始建齐国至秦始皇灭齐建王(公元前221年)止,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所建立的文化。以上述时段为主体,向上可上溯至东夷土著称“齐”,向后可下延至西晋临淄仍作为王国或侯国治所的时期,是临淄齐文化的组成部分。
(2)特点
①总体上
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
②经济上
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
③政治上
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举贤而尚功”。
④文化上
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尚,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崇尚法制的功利性文化传统。
(3)文化遗迹
齐文化遗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这些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临淄附近,主要有齐国故城遗址、墓群、田旺桐林遗址等。目前,临淄共有300余处各类文化遗址和156座大型古墓。
2.鲁文化
(1)含义
周朝建立后,武王指派其最信任的弟弟周公旦去殷人的发祥地奄(今山东曲阜),建邦称鲁。周公旦便派其长子伯禽率领部属前往奄,正式建邦,史称“鲁国”。周初,鲁国结合周人的习俗,实行以“周礼”为中心的统治。鲁国的文化是在周朝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儒家文化逐渐成为鲁国文化的主体,并辐射到全国其他地区。
(2)特点
①总体上
鲁文化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
②经济上
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
③政治上
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
④文化上
文化上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主张德治的道德型文化。
(3)文化遗址
鲁文化的遗存主要有孔府、孔庙、孔林、孟府、孟庙、孟林、周公庙等。
(五)山东经济
1.基础设施
(1)交通运输设施建设
①发展状况
山东省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济南为中心,以铁路为主干,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
②发展目标
a.铁路建设方面
进一步完善主干线铁路运输网络,积极推进客货线路分离,尽快形成“四纵四横”的铁路运输格局。
b.公路建设方面
完善提升“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加快一般公路改造升级,基本形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畅通的干线公路网和便捷的农村公路网。
c.港口建设方面
重点建设青岛、日照、烟台三大主要港口,加强黄河三角洲地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青岛港、日照港和烟台港为主体,威海、东营、潍坊、滨州等港口为主要组成部分,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现代化港口群。
d.航空方面
到2015年,全省开通航空航线将达到280条。
(2)邮电通信设施建设
邮电通信事业平稳增长。“十二五”期间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数字山东”建设。到2015年,山东省因特网用户数达到2500万户,数字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
(3)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能源工业是山东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全省坚持以发展电力为中心,电力、煤炭、石油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调整能源布局结构和供给结构为主线,以节能减排和提高效率为重点,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智能化水平,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完善、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能源安全。
2.经济建设主要成就
(1)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概况
①山东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②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成效明显。
(2)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①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
a.农业发展成果
近年来,山东农林牧渔业生产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粮食连续9年增产。
第一,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粮食年产量连续多年超过四千万吨;
第二,山东植棉历史悠久,是中国重要的产棉区;
第三,山东还是中国最大的花生产区,花生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第四,山东蔬菜生产成为农业中第二大主导产业;
第五,山东是著名的水果之乡,主要生产高品质的苹果、梨、桃、枣、葡萄、西瓜等,产量居全国第一。
b.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为重点,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保障,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十大产业体系建设,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②工业保持较快发展,制造业拉动作用显著
a.工业发展成果
第一,全省基本上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第二,全省大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突出抓好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制造业强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呈现平稳增长势头。
b.工业现代制造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以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为核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节能减排水平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蓬勃发展
山东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传统行业稳固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个体经济蓬勃发展。
3.“蓝黄”经济战略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①背景
a.自身政策改善
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制定和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国家政策支持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它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
②区域范围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千米,陆域面积6.4万平方千米。
③战略定位
a.标志、地位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b.战略定位战略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
④战略目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是:
a.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b.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c.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⑤发展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包括1个总体规划和25个专项规划。
a.城镇发展目标
城镇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其发展目标是面向日韩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广大西部内陆腹地,具体体现为:
第一,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
第二,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被强化,成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
第三,在地域空间上将形成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群;
第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以三个城镇组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空间布局合理,城镇职能协调的沿海城镇带。
b.中心城市发展方向
第一,到2020年,作为龙头城市,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第二,烟台将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
第三,威海将被打造成为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
第四,日照将借助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鲁南城市带出海门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
第五,潍坊的城市职能将重点倾斜海洋化工以及现代制造业;
第六,东营以石油化工为基础,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及具有生态特色的中心城市;
第七,滨州则要成为鲁北地区机械制造、纺织、印染为主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工商中心。
(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①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a.地理位置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
b.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②战略定位
a.国务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b.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③战略目标
a.到2015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
b.到202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④发展规划
a.核心保护区
核心保护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海岸线自然保护带,约占区域面积的14%左右。要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b.控制开发区
控制开发区主要包括沿海岸线的浅海滩涂、高效生态农业区以及黄河现行和备用人海流路。综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特定区域,适度发展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生态工业。
c.集约开发区
集约开发区主要包括陆域沿海防潮大堤内以盐碱荒滩地为主的成块连片未利用地和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城镇建设用地,是集聚产业、人口的重要区域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开发空间。
(3)山东“蓝黄”经济战略带来的影响
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影响
a.积极影响
第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有利于推进、落实中央海洋开发战略,推进我省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探索海陆统筹协调发展新模式;
第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有利于发挥山东半岛优势,在东部大开放中构建中日韩国际贸易和合作平台;
第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有利于促进山东半岛经济进一步崛起,成为我国东部沿海新的增长极。
b.面临的挑战
第一,随着经济发展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沿海城市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态势日趋激烈,新一轮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为主的市场、技术、人才竞争全面升级;
第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相对粗放、海洋产业层次不够高、海洋经济综合效益亟待提高。
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影响
a.积极影响
第一,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有利于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加快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
第三,有利于加快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b.重要地位
第一,黄河三角洲是山东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黄河三角洲是促进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黄河三角洲是对接天津滨海新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4.“十三五”期间的目标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将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2)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突破进展
“十三五”期间将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3)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十三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稳步提高,平安山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4)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
“十三五”期间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将不断扩大,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