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7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试试题B卷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90分)

1.为什么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试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4.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5.试述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6.试述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2.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参考答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试试题B卷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90分)

1.为什么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人类能够也只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具体表现为: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它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2.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试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答: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必然的稳定的方面。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身躯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其根本特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违背规律将会受到惩罚。

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复制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4.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就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的原因主要包括: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从客观方面说,会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2)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5.试述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2)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3)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6.试述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建立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又称“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3)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职能。随着专政职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和保证,是社会主义民主进步的需要;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结果,最终将使无产阶级专政最后消亡。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答:(1)联系的普遍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普遍性的三层含义具体包括: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包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它的核心;社会和谐则包括了社会内在系统、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和谐。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两者相互对应、紧密联系,构成了内在的统一。正确理解这种内在统一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认识。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的生动展示

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生动展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动展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这些科学思想方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

a.和谐社会建设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宏伟事业,它要求自觉运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以利于把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这一事业中来;

b.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自觉运用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来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

c.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要求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进行谋划,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加以推进。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放在重要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2.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答: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主要包括: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如果说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形成,那么,资本的不断积累则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准备了物质条件。

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资本的社会化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国有化将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直接的物质前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入口处。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从历史上看,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制,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都经历了很长的时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才能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于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它们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各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合作有所加强,以跨国公司和垄断资本的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势力不断扩大。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