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传播、思维和表达特点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1新闻评论所满足的社会需求

(1)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关于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

(2)新闻评论表达作者特定的认识——对具体新闻事件的认识。

(3)新闻评论帮助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共事务进行意见交流——这些意见交流往往由新闻报道而促发。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1)就本质而言,新闻评论表达作者针对新闻事实(或者涉及新闻事实)的主观认识;新闻报道要求记者对报道对象保持客观中立的观点。

(2)就表达的内容而言,新闻报道的内容,应当限于记者看到、听到的东西;新闻评论的内容,则不限于作者看到、听到的东西。

(3)就主观性而言,新闻报道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探寻事实和选择材料的过程之中;而新闻评论则在作品中直接表达主观认识。

(4)就语言层面而言,“我认为”、“由此看来”是典型的评论语言,表达的是一个推论性的思维过程,不应当出现在报道中。

(5)就作品的内部关系而言,新闻报道的写作着眼于通过选择和组织材料,反映新闻事实的整体或者某一个局部、侧面;评论的写作,着眼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围绕着这个任务建立结构。

二、从多个要素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1从多个要素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1)从传播的内容看,是观点传播。新闻评论主要传播的是意见性信息,而不是事实性信息。

(2)从传播的节奏看,是新闻性议程。

(3)从传播的渠道和对象看,是大众传播。

(4)从主体的角度看,评论中的观点,其主体只有一个,就是评论的作者。在评论中,可能会引述其他人的观点。这是作为反驳的对象或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而出现的。

(5)从对象的角度看,新闻评论的观点,总是针对具体的新闻事实(也可能是具有一定新闻性的他人的观点)。而观点的内容,就是要看作者针对新闻事实说了什么。

(6)从大众传播渠道中的传播节奏角度看,新闻评论至少应该包含一定的新闻信息。2.大众传播渠道对评论写作的影响

(1)在内容方面,应该是符合社会基本价值。

(2)在形式方面,则要求作品的表达比人际或“人内”传播的文本更为有效率。

三、新闻评论的思维和表达的特点

1集中

(1)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收剑所体现的思维的集中,第一是集中于对象,即新闻事件;第二是集中于论点,即集中于对新闻事件的判断。

(2)新闻评论所要求的认识的确定性和可论证性,都要求它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而不是无所约束的联想这种形象思维方式。

(3)新闻评论的思维具有集中的特点,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的思维从一开始——或者“腹稿”阶段——就一定有着清晰严密的逻辑性。人们对特定对象集中的认识活动,往往是在写作过程中激发的,写作动机促进思考,写作活动往往与认识同步。

2连贯

(1)连贯

连贯是对任何有着线性接受过程的作品的要求,它体现为作品内在关系中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连续性。

(2)新闻评论的连贯性

新闻评论内在的连贯性主要是思维的连贯,或者是逻辑的连贯。新闻评论中的连贯,分为思维过程、内在关系和表现方法这三个层面。

在思维层面,连贯性首先表现为持续性,即沿着一个思维方向不断向前推进的持续思维,而不是在多个思维方向上跳动。

在内在关系方面,连贯性表现为作品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和合理的层次安排。

在表现方法上,作品的连贯体现为有着确定的、可以看到的逻辑关联。这也体现为对语言、结构的合理的组织。这些逻辑关联可能体现为:支持、解释、引申、并列、递进、演绎、归纳、因果、总分。

3有效率

(1)新闻评论的效率性,应该着眼于是否有效率地表达了论点。而让读者尽早地接触到论点,尽可能突出地表达论点,就是新闻评论的效率性之一。

(2)评论表达的效率性也体现在确定、清晰的结构和语言文字之中。清晰的结构具有路标一样的作用,使读者能够顺畅地完成阅读过程,准确地把握评论文章的内在关系和议论线索,甚至可以承受一些读者“跳读”习惯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