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印刷术的发明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

答:(1)印刷术发明之前的信息传播

文字出现之后,就产生了超出语言时空范围的信息传播。公元前59年——公元330年古罗马的“每日纪闻”,以及中国汉代(公元前1世纪始)的木简“府报”、唐代以后的手抄“邸报”,是人类最早使用文字进行有系统新闻传播的尝试。但是在古代,也只有个别强大的王朝,在拥有较通畅的信息传递系统的条件下,才可能维持这种成本较大的官方新闻信息传播,而且这种文字传播的能量和范围也是很有限的。

(2)印刷术的发明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文字虽然保留了语言信息,但是手抄传递的信息无论如何形不成规模,而且手抄的文字一定程度上又变成了一种很容易禁锢的信息。于是,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6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11世纪,中国人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以及原材料无法适用于笔画繁多的汉字等原因,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在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

(3)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如果没有16世纪开拓世界市场、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信息传播需求的急速升温,可能古登堡这位普通印刷业主的发明也会遭到毕昇的境遇。但是,古登堡是幸运的,他客观上成了自由交流思想的化身,因为印刷术使得信息得以规模化地传播,禁锢信息的政策遭遇到信息公开的挑战。

欧式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但是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出现,还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才可能出现并持续下来。

2.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最早产生的五个相互依托的原因。

答: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在于以下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这是一个大环境背景,如果没有这个背景,欧洲中世纪的地中海贸易和北海贸易仍然会继续下去,意大利仍然是地中海贸易的中心地带,中世纪的手抄新闻仍可以大体满足商人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但是,当大批商人转向全球贸易时,简单的手抄新闻显然不够了。市场经济向全球的拓展,形成了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

任何规模化的新闻传播都需要畅通的渠道,而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封建割据,商品流通极不方便,当然信息的流通同样也受到阻碍。15世纪至16世纪,正是欧洲大陆王权削减诸侯势力的高涨时期,平民为了自身贸易的利益,大多站在王权一边。相对统一的国家,提供了商品相对自由流通的空间条件。尽管这一过程是渐进发生的,但割据减少的趋势,对于现代报刊来说,无论如何是一个必要的生存条件。

(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

在意大利,由于但丁、佩脱拉克、薄伽丘、马基雅弗利、博雅多等著名大家的作品,使用的都是托斯卡纳方言,通过他们作品的传播,这种方言便自然而然地逐渐成为意大利通行的标准语;在西班牙,由于西班牙戏剧和塞万提斯小说采用的都是加斯梯里亚方言,于是通过戏剧和小说的广泛传播,这种方言逐渐变成了西班牙的标准语;葡萄牙由于出现传播广泛的卡蒙斯的叙述诗《卢兹之歌》,于是他的作品的语法结构和语言成为葡萄牙的标准语;德国16世纪在席卷全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用低地德语翻译的《圣经》,以及他创作的一些赞美诗广泛传播,使得德语获得了以这些作品为依据的标准语;法国文艺复兴运动中拉伯雷、蒙田等大家的作品采用的都是北方法兰西语,于是这种语言替代了南方法兰西语成为法语的标准语;英国作家乔叟、戏剧家莎士比亚等的作品,使得当时不完善的英语有了自己的标准语形式。

报刊的规模化传播,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的使用区域内,采用通行的标准语,而相对应的文字又要以通行的标准语作为前提。当这些条件具备时,规模化的报刊生产和传播才成为可能。

(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这个发明本来适应宗教传播和德国宗教改革酝酿时期的需要,但恰好与世界地理大发现衔接,于是它先是成为大量传播《圣经》的技术条件,接着又成为全球性新闻传播的必要技术条件。

(5)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从而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这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第一个大背景条件,单独的其他条件都不可能造成新闻传播的规模化;而其他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可能使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难以为继。

3.现代报刊从欧洲发展到全球的三个历史环节。

答:现代报刊的起源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点”,不如说是一个在全球的历史发展过程。因为现代报刊从欧洲传播到全球,历经数百年,只有当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出现现代报刊,这个起源的过程方可说结束。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的“过程”,表现为三个发展的环节: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就传播内容和简陋的程度而言,印刷新闻纸应看做是中世纪的新闻传播类型。但是,由于恰好赶上了不久后世界新航路的发现和开通,于是原本属于中世纪的新闻传播与未来的现代报刊直接联系了起来,成为现代报刊起源的第一个环节。

(2)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构成了现代报刊起源的第二个环节。

(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移植到世界各地。只是在这个时候,新闻传播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直到17世纪末,社会才具备让大众知晓信息的条件,这是因为,“只有当信息定期公开发送,也就是说能为大众所知晓的前提下,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可言。”18世纪至19世纪,现代报刊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

在这里,德国中世纪的印刷新闻纸是最初的源头,16世纪三个欧洲商业民族在全球的贸易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历史过渡,最后才发生以英国为主的将现代新闻传播业移植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文化传播过程。

4.西方报刊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答: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史虽然各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发展特点,但是多数国家报刊发展的历史,都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现代报刊出现于欧洲中世纪末期,因而在报刊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门创办报刊(例如1665年时的英国、1702年时的俄国),或者特许少数王权信任的出版商出版报刊(例如1631年时的法国),对报刊内容实行书报检查;同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则由殖民当局代表王权行使书报检查。这个时期封建王朝对报刊内容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和讨论与本国政治相关的问题,禁止对官员的批评,禁止一些当时宗教道德不允许报道的内容,而对于外国的政治新闻,只要不涉及本国政治,一般允许报道。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包括临近革命前夕的短暂时间)和革命成功以后的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由于国家的基本政治体制、许多具体政策尚未确定,各阶级和各利益群体都要为自身赢得更多的革命果实而进行宣传活动。在结社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条件下,人们的热情集中在政治问题上,政党活动极为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政党报刊成为报刊的主体,即使是商业性的报刊,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投入到各自选择的政治宣传和讨论中。

(3)“商业报刊时期”(又称自由报刊时期)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大规模地出现廉价的大众化的报刊,是商业报刊时期到来的标志。此前的报刊属于党报时期,此后或者很快进入商业报刊时期(例如美国),或者从党报时期的发展顶点走下来,逐渐转向商业报刊时期(例如法国)。此前,报刊主要被看做一种事业;此后,报刊主要被看做一种产业。

历史上,有的西方国家的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的时间较长,甚至公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也一度实际上被各政党分别掌握(例如意大利、法国),但是政党报刊的衰落和商业报刊的兴起,包括政党不再控制公营广电,到20世纪下半叶形成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在有些西方国家,由于政治斗争的反复,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出现过几次交替。无论如何,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已经完全进入了商业报刊时期。

5.网络传播将对人类的信息交流模式产生的影响。

答:(1)网络传播的出现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动摇了原有大众传播的基本形态,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模式已经并且还将持续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2)与人们期待广播电视能把信息最快速最广泛地传递给受众不同,对于网络传播,人们更为看重的是它有别于以往大众传播的特点:交互性、融合性。

(3)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处于电脑终端的每一个人在理论上具有同等的权力——在接受的同时也可以传播信息。大众传播时代泾渭分明的受众和传播者角色,开始变得模糊不清。越来越多的个人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上发出声音,有的还在网络上经营着一块属于个人的空间——个人网站、博客、播客或是其他形式的网络空间。这些被称为“自媒体”的传播者有的具有很强大的传播能量,与传统媒体比起来也毫不逊色。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必须适应的一个转变是,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正在新闻生产领域进行着一种从边缘向中心的渗透,他们与专业机构的交融必会越来越紧密。当然这种趋势也存在一些问题:缺少了专业化机构的保证,该如何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品质?

(4)网络传播兴起之初,种种关于互联网将替代传统大众媒介的预言一度非常流行。几年之后,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把互联网视为替代传统媒体的某一种新的媒体(“第四媒体”),这种表述并不科学。互联网并不是一种提供某种信息的媒体,而是一种信息平台。在数字化传播技术的支撑下,所有的传播信息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的形式,这就促使了各种媒体形态的融合——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的网络版,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也在某些方面转化了传统大众媒介的特性,让它们变得更有交互性,如个性电视的出现。所以,与其说互联网是代替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毋宁说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使得人们步人了多媒体融合的新时代。

(5)当然,技术的革新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非是一种必然。一些持“计算机乌托邦”观点的人曾经希冀在“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和志愿行动,而“信息社会”就是一个人人自主参加的多中心的自主的共同体。但是,这种对于自由的信息传播的乐观想象,却一次又一次被种种更新的操控技术打破。信息传播的自由,其实就是在这种打破控制、操纵控制、再打破控制的循环往复中扩大的。此外,网络传播固然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传播能力,但在信息高速路上也充斥着无数无用的和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何鉴别和筛选出真正有用和有价值的信息也日益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6)21世纪,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媒介形态变化无穷,几乎隔不了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批新名词。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媒体的网络正越来越深地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也正大踏步地朝着“信息社会”进发。在未来,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信息社会”能否带来更多的传播自由?在全球化的信息流通中,各种不同政治体制和不同传统文化的国家,多大程度上能够认同?是否存在信息帝国主义?答案在未来的发展中,但也在历史中。辩证法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即历史与未来两极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