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
2.1 复习笔记
语文课程目标是它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也是语文教育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和制约着语文教育的一切活动。
一、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一)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内容
1.知识和能力
(1)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课程目标结构中的基础元素,并且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赋予语文知识和能力新的含义。
(2)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教学,也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在内容与方法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中开阔视野,获得适应社会的语文实践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过程和方法是课程目标中最具动态性的元素;
(2)掌握方法,是指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的方法;
(3)掌握过程,是指让学生形成、发展学习策略意识和运用学习策略驾驭学习过程的能力;
(4)语文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过程和方法,既是听、说、读、写这些言语活动各自的过程和方法,也是掌握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程目标中最重要的元素。
(2)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基础教育重要的内容。
(二)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实质
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1)语文学科知识体系角度
①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获得,依赖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
②探究过程与方法内在于知识体系之中,并随着知识体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③语文知识体系只有与相应的探究过程和方法结合,才能使学生的理智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2)语文学科教学角度
①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割裂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②语文教学应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做到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1)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2)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
(3)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都是学习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语文教学若只重视认知发展,不重视情意因素的培养,就违背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4)新课程目标重视情意与认知的统一,突出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要素,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1)接受性参与是接受主体的求真活动,指向逻辑认知层面,旨在生成人的知识性、技术性、实用性;
(2)体验性参与是体验主体的趋善活动,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以形成人的道德人格为价值归宿。
(3)接受性和体验性都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4)现代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在不排斥学生主体接受性的同时,强调学生主体体验性,以接受为基础,通过体验升华精神境界,使接受性与体验性相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新课程目标分析
(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1.语文课程总目标
(1)具体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表述如下:
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③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⑤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⑥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⑧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⑨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⑩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五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语文课程目标的这种侧重不是绝对的,三个维度具有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
(3)基本精神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有三个方面:
①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②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③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2.语文课程阶段目标
(1)关于识字与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写字方面,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①第一学段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②第二学段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能“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③第三学段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要求“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④第四学段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能“体会汉字书法的审美价值”。
(2)关于阅读
①阅读教学方面
a.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c.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
②阅读过程和方法方面
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③阅读行为方面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是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
④语文知识的要求和表述方面
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语感在大量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课程阶段目标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换成能力要求来表述。
⑤阅读量积累方面
从阅读的数量着手,提倡扩大阅读面,并规定了课外阅读量。
(3)关于写作
①写作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以此来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难度。
②在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中,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
③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重视和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④倡导写作的个性化,在每个阶段强调不同的内容。强调这些方面,有利于克服学生写作“假、大、空”的毛病。
⑤在写作实践上,不仅在各学段提出写作次数、字数的量化要求和一系列能力要求,还提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具体环节:
a.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
b.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强调情感态度
口语交际,核心是“交际”二字,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它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
②重视实践
课程标准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重在参与。
③重视技能要求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培养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具有探究的兴趣和意识。
②学会自主学习
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感受,有发现。
③具有合作精神
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活动之中,善于与他人合作。
④形成综合运用能力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综合运用、整体发展,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1)具体内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表述有如下五个方面:
①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②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升道德修养。
③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④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⑤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2)基本精神
①突出学生本位,强调形成个性:
②强调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合作学习;
③重视培养审美能力;
④强调语文实践。
2.必修课程目标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方面的目标。
(1)“阅读与鉴赏”
认识“阅读与鉴赏”目标,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重视“鉴赏”
新课标将鉴赏与阅读并列,并提出四项具体的鉴赏要求:
a.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具备探新求异的精神;
b.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c.鉴赏文学作品应有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使文学鉴赏的过程成为探索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以及了解人类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过程;
d.在鉴赏活动中了解一些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以及有关作品的背景材料。
②重视阅读过程和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阅读方式和方法,并提出六项基本要求:
a.“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有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b.“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强调最终要“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以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d.“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 ;
e.“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朗读的效果是“恰当地表达文本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对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要求能“诵读”,并强调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f.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同时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g.“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以便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③重视文化传承,提高“文言”要求
具体表现有四点:
a.提升了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目的;
b.加大了学习古典诗词和文言文的“难度”,把高中文言文教学由过去的“以落实字词句为目的的串讲式教学”转变为全面落实“三个维度”目标的整体教学;
c.调整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方向。调整了过去将文言文教学异化为文言词法、句法教学的倾向,将文言词法、句法与具体的阅读实践结合起来,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词法和句法;
d.继续强调“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把诵读确定为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方法;同时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制定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④开拓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学习背景
a.过去的阅读教学存在空间过于狭窄的缺陷,阅读学习的内容过于限定在“课文”上,二是阅读学习的场所过于局限在课堂里。
b.以“文本”替代“课文”。作为阅读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作为文本的课文,还应包括课文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
c.新课标强调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统一,强调扩大阅读空间。
(2)关于“表达与交流”
课程目标中对“表达与交流”列出九条要求,这些目标反映了表达与交流的新理念:
①强调学生的思想者角色
a.写作学习的过程,是思想参与的过程;
b.学生的写作活动,既是一种按照教师教学目标的学习行动,同时也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进行独立创造的行为;
c.高中作文活动中要强化学生作为思想者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并思考社会、人生和自然,逐步形成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认识,为作文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②兼顾写作活动的双重目标
a.“为自己写作”:写作时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同时使学生在写作文时不断审视、校正自己,发展健康精神,促进自我不断升华;
b.“为不同的读者写作”: 强调作文要考虑不同的对象,要有科学理性精神。
③强调在作文活动的宏观过程中培养写作能力
a.要养成积累生活的习惯
学会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平时多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b.要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与他人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c.要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
语文写作要求一定的速度,通过课外练笔来提升写作速度。
④将口语交际上升到新的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方面要求更多,更高,更明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强调口语交际中的情感态度
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态度是交际双方形成良好的交际环境的基础,即要有自信心、有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明等。
b.重视口语交际效果
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c.突出公开演讲式的交际能力
要求演讲时,要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3.选修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了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 等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并分别提出了课程目标。
(1)“诗歌与散文”
① 总体目标: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②具体要求:
a.重视鉴赏
要阅读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其内涵,探索其丰富意蕴,领悟其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b.重视量的积累
要适当增加诗歌与散文的阅读量,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和优美散文,为鉴赏提供基础。
c.重视运用恰当的方法
应“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阅读 “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要“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
d.重视创作实践
在鉴赏诗歌、散文的过程中尝试诗歌与散文的创作,有利于加深了解,增进体验,获得诗歌散文方面的综合性学习效果。
(2)“小说与戏剧”
①总体目标:培养阅读各类小说、戏剧作品的兴趣,从优秀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②具体要求:
a.强调恰当运用阅读鉴赏的方法及重视创作实践;
b.要尊重、理解作品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并对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
c.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d.采用多种鉴赏方式,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提高阅读鉴赏的效果。
(3) “新闻与传记”
①总体目标:阅读各种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主人公的人生轨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同时,要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②具体要求:
a.要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b.要明确阅读新闻的要求;
c.要落实写作实践。
(4)“语言文字应用”
课程标准列举了语言文字应用的领域,并提出了要求:
①在阅读领域应用语言文字
要求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并展开交流和讨论,将其作为一个语言文字应用途径。
②在应用文领域应用语言文字
写作应用文,要能根据需要,按照格式和要求,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③在交际领域应用语言文字
增强口头应用能力,要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并积极参与演讲、辩论、演出、集会等活动,在活动中应用语言文字。
(5)“文化论著研读”
①总体目标: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在文化论著研读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当代文化。
②具体要求:
a.整体了解论著内容,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b.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对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c.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
d.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e.提高学生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使其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