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茅 盾

5.1 复习笔记

一、生平及创作道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最主要的笔名。

茅盾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体现在小说、散文创作、新文学理论倡导和文学批评以及外国文学的介绍与翻译等诸多方面。他的写作历程有60余年,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剧本《清明前后》以及《鲁迅论》《冰心论》等。

(一)生平经历及活动

1.求学

(1)5岁由父母启蒙认字。

(2)10岁,父亲沈永锡去世。

(3)在故乡先后入湖州府中学堂、嘉兴府中学堂、杭州私立安定中学读书。

(4)1913~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读书。

2.投身新文学

(1)经过

1916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译。

1920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1月与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等人在北京联合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0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新文学的主要阵地。

(2)文学成就及活动

1917年12月发表第一篇论文《学生与社会》。

1920年翻译《共产党是什么意思》《美国共产党党纲》等共产党早期的理论指导文章。

1920年改革《小说月报》,大量泽介外国文学,出过《俄国文学研究》和《被损害民族的文学》等专号。

3.投身政治活动

(1)1925年参与“五卅”运动罢工游行的组织工作。

  (2)1926年年初,参加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3)大革命失败后被迫隐居上海,用四个星期的时间完成长篇小说《幻灭》。

(4)1930年5月,把《动摇》《追求》和《幻灭》结集成《蚀》,由开明书店出版。

4.抗日战争期间

(1)1938年4月,主编《文艺阵地》。

(2)1941年5月,《腐蚀》连载于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

5.新中国成立后

(1)茅盾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已很难分身创作。

(2)文革期间挨批靠边,曾秘密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3)1981年辞世。

(二)主要创作

1.《幻灭》

(1)主要内容

写女主人公章静和她周围的时代女性怀抱理想走出深闺后,在复杂、灰色的社会现实面前终归“幻灭”的故事。

(2)小说经过

小说的背景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在当时紧张的革命空气下,很多人口头大喊革命,内心却非常浮躁,“恋爱”成了流行病,这些使心地纯洁、怀抱梦想的章静面对所谓的革命感到失望。

伴随着对社会革命失望的是对爱情的失望:章静一直守身如玉,出于同情和冲动委身于同学抱素,却在事后发现他不仅玩弄女性,还是个可鄙的暗探。

参加革命后,章静与连长强猛真心相爱,但没有多久对方就被召回部队。

结尾表现章静对现实生活的怀疑。

(3)小说影响

章静的双重失望(包括爱情和革命)在当时具有代表性,小说发表后反响强烈。

2.《动摇》

(1)主要内容

写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发生的故事,主要写主人公方罗兰在面对政治斗争和爱情困惑时表现出的双重动摇。

(2)人物塑造

主人公方罗兰

方罗兰是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是那种既保留着传统伦理道德,又渴望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其性格及其动摇:

a.在政治斗争方面,方罗兰无法果断地做出残酷镇压反动派的决定,延误了斗争的时机;

b.在感情方面,方罗兰一方面仍然爱着自己的太太梅丽,同时又倾慕于充满魅力的时代女性孙舞阳,动摇于爱情与婚姻之间。

“土豪劣绅”胡国光

胡国光混进革命阵营,表现得极为革命,赢得革命领导的信任后就制造“共产共妻”等过火行为并从中牟利,最后本相毕露、血腥镇压革命。

时代女性孙舞阳

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她看似轻浮随便,实则思想深刻,并且勇敢果断,与方罗兰性格的犹豫怀疑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出身书香门第的陆慕游、特派员史俊、传统女性陆梅丽等。

(3)小说的深刻性

不是简单地批判主人公方罗兰性格的犹疑,而是表现方罗兰内心深处对“暴力革命方式”的否定:旧式土豪被赶走了,新式的打着革命旗帜的地痞取而代之,要自由结果仍得了专制。

3.《追求》

(1)主要内容

写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知识青年的悲剧命运。

(2)人物命运

张曼青

饱尝大革命失败后幻灭的痛苦,继而追求教育救国,但身为教师却无法帮助被无辜开除的纯洁学生,娶回的理想女性也不过是看似沉静的“冒牌货”。

王仲昭

立志当一名记者以赢得美丽的陆俊卿的嘉许和未来岳父的首肯,他热心报纸改革却因总编所说的“经济”问题而步步退让,而就在俊卿答应嫁给他的时候却遇险伤颊,王仲昭理想也破灭了。

时代女性章秋柳

不甘平庸,在所谓的浪漫恋爱中放纵自己,她在救了企图自杀的史循后与其相恋,结果却被传染上了梅毒。

女青年王诗陶、赵赤珠

一度投身政治活动,后因生活所迫无奈地走上了卖淫的道路。

(3)小说主旨

小说暴露了1928年初春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

4.《虹》

(1)创作背景

长篇小说《虹》是矛盾写完《蚀》后,为躲避通缉到日本养病的情况下创作的。

(2)主要内容

小说的女主人公梅女士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

作品以女主人公梅行素乘轮船驶出“四川的大门”夔门作为开头,象征梅行素从此走入挑战更为激烈的新天地。

第二章至第七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写梅行素出川前的生活和思想的变化。

a.梅行素青梅竹马的表哥韦玉性格软弱,并且得了肺病,不能带领她冲出家庭,她只得按父亲的意思嫁给商人柳遇春。

b.梅行素并不爱柳遇春,但有时候又为柳对她的殷勤所感动,感受着自己潜意识中灵与肉的冲突。

c.梅行素在朋友徐绮君的帮助下离家出走,到一所自称是办新式教育的中学担任老师,遇到的却依然是庸俗不堪的人和事。

d.不断的挫折不但没有使梅行素灰心丧气,反而使得她更加成熟和自信,她“要单独在人海中闯”,于是来到了上海。

最后三章描写梅行素到上海后通过与革命者梁刚夫等人的接触后初步觉醒,投身社会斗争洪流。

(3)不足

后三章,梅行素思想转变的过程稍显生硬,革命者的形象写得也不够丰满,不如前七章描写的心理冲突来得细腻动人。

5.“时代女性”的塑造

塑造“时代女性”是茅盾早期小说创作的突出贡献。

“时代女性”通常美丽聪慧、思想独立,但在走上社会后可分为两种类型:

或变得颓废消沉,如《幻灭》中的慧女士、《追求》中的章秋柳。

或果敢坚强,如《动摇》中的孙舞阳、《虹》中的梅女士,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6.茅盾小说的特点

从《蚀》到《虹》,显示出茅盾全方位把握生活和时代的能力。

茅盾塑造现代青年旨在展现整个时代的脉搏,具有波澜壮阔的史诗感。

二、《子夜》: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长篇小说《子夜》的诞生确立了茅盾在20世纪中国文坛的地位。

(一)《子夜》概况

1.小说内容

描写20世纪初上海各种经济、政治、军事光怪陆离的现象,讲述民族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兴业无望的悲哀,塑造民族资本家、官僚买办、洋场知识分子、交际花、工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具有史诗性的结构和气魄。

2.创作背景

《子夜》的创作灵感来自茅盾回到上海以后的所见所闻,即1930年返回上海的茅盾在表叔家做客时和各种人物有所交往,听到有关政界、军界、金融界、商界的内幕后,对阔别两年的祖国有了新认识,萌生了写一部农村、都市交响曲以全方位反映中国实景的想法。

(二)《子夜》的艺术特色

1.人物塑造

(1)主人公吴荪甫形象及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吴荪甫所代表的形象

他是上个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a.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铁腕与魄力,性格刚毅、顽强、果断,不满足于做一个投机商人,想要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

b.他具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对工人剥削、残酷、专断,同时面对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和动荡社会的困窘时显得无力。

吴荪甫悲剧的原因

他的悲剧在于生不逢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爪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他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只能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

吴荪甫悲剧命运的内涵

《子夜》通过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旨在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2)其他人物形象

除吴荪甫外,茅盾在《子夜》中还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和阶级印记。

赵伯韬是投靠美国的大买办金融资本家,性格狡狯、阴险,荒淫无耻,不仅操纵了上海的公债投机市场,还扼杀了民族工业。

大地主冯云卿在土地革命风暴下逃到上海,为了挣钱不惜用女儿的色相做诱饵来换取赵伯韬的情报,结果由于女儿用来敷衍他的话而错误投机,以致倾家荡产。

2.《子夜》结构

(1)结构上的特点

《子夜》的结构繁复,人物事件错综复杂。

全书共分十九章,一、二两章交代人物,揭示线索,后十七章,一环紧扣一环,头绪繁多而又有条不紊,各有描写重点而又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

贯串全书的主线是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但时时处处都展现着大时代的风貌。

(2)结构上的缺点

第四章写双桥镇农民起义,与全篇结构布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游离。

3.《子夜》的声色美学

小说具有洋场大都会多声部交响乐的美学特色。

文中对吴老太爷进上海有绝妙描写,当他被大都市的豪车、摩登女郎的香气所笼罩,只觉得目眩、耳鸣、头晕,这实际象征着近代工业文明对封闭性的封建古老文化的摧枯拉朽,小说上演了一出近代工业文明压碎封建老朽心灵的惨剧。

4.写实性

《子夜》作为社会分析小说的扛鼎之作,及其讲究写实性。如:小说中的地名都是真实的,作者甚至还和瞿秋白讨论过大资本家吴荪甫应该乘雪铁龙而不是当时流行的福特车,这些都给当时的读者一种强烈的真实感。

(三)《子夜》的影响与评价

《子夜》是一部在不同时代都引人关注且评价不一的作品。

1.《子夜》问世后,以其社会剖析的深刻和对时代史诗性的展示赢来诸多好评。人们从艺术、政治等多重角度解读这部作品。

2.此后,作品仍是好评居于主流,虽有吴组缃先生在1953年做出的《子夜》感染力比较薄弱的评价,但这种评价的声音比较微弱。

3.80年代初,有媒体反映学生在填写喜爱作家的问卷调查中没有茅盾的名字,随后出现了文学界围绕《子夜》展开的激烈的论争,《子夜》的影响力略有下降。

4.近年来,《子夜》的研究又有回流的趋势,逐渐又成为都市文学和上海地域文学研究的热点。

三、《腐蚀》:茅盾小说风格的深化

(一)《腐蚀》

1.《腐蚀》的影响及引起轰动的原因

(1)影响

小说《腐蚀》一问世就引起轰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地方开证论会讨论赵惠明的出路问题,中国共产党也曾将该书列为干部的必读书。

直到1948年,该书都以每年重印一版的频率发行,是茅盾国内版本最多的小说。

(2)引起轰动的原因

小说以1940年9月到1941年2月的重庆为背景,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血腥镇压民主进步力量的反动暴行,在文网森严的险恶局势下大胆地把刚刚发生不久的皖南事变也写了进去,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倾向,使小说的批判力量和社会效果都得到增强。

小说采用日记体,通过女青年赵惠明的日记,写活了身为国民党女特务的复杂生活和心理制态。

2.人物塑造

(1)主要人物——“时代女性”赵慧明

主人公赵惠明美丽、聪慧、有主见,虽陷身泥淖但仍尽量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人性的尊严。

她曾是一位要求进步的知识青年,参加过学生运动和救亡工作,但由于贪慕虚荣离开了走向革命道路的恋人小昭,堕入特务组织的罗网,成为替反动统治卖命效劳的走卒。

但在她尚未完全腐蚀的灵魂中,保留着人性的闪光,小昭的被捕和死亡唤醒她心灵深处的善良,她拼出性命帮助革命者清理队伍、找出叛徒,并且救出遭到特务头子迫害的女青年小N。

(2)人物塑造的意义

通过描写赵惠明的遭遇,小说揭露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罪恶,使读者能深刻地领悟到,最可怕的不是身体的摧残,而是对青年纯洁灵魂的压榨和腐蚀。

3.文学价值

(1)《腐蚀》是抗战时期文学中以现实题材揭露国统区政治黑暗的最重要的作品。

(2)它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暴露性和批判性,更在于它塑造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深刻。

4.结局的改变

因读者来信希望作者在小说中给赵惠明一条自新之路,茅盾在原定结局(小昭被害)上再续几节,便有赵惠明在小昭被害后终于决心弃暗投明,救出即将陷人魔掌的女青年小N的情节。

(二)其他同期小说

茅盾在写作《腐蚀》的前后,还创作了《第一阶段的故事》和《霜叶红似二月花》两部长篇。

1.《第一阶段的故事》

(1)主要内容

写于1938年,小说以上海“八一三”抗战为题材,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抗战爆发到上海陷落这四个月中人民生活和思想上剧烈、复杂的变化,表现了各阶层人民对这场战事的不同态度;

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腐朽以及由此而来的抗战中的种种黑暗现象,正确地揭示了上海失陷的原因。

(2)缺点

未能对生活做更深入的发掘。

结构散漫。

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突出。

2.《霜叶红似二月花》

(1)主要内容

小说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通过某轮船公司经理王伯申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顽固派赵守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年轻地主钱良才在这场冲突中的遭遇,使人们看到在当时中国新旧势力斗争的意义,以期引起人们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深层思考。

(2)评价及影响

近年来被评论界认为是茅盾40年代超过《腐蚀》的更加成熟的长篇小说。

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文坛注目,巴金、田汉、艾芜等十多位作家为之举办座谈会。

(3)小说风格的变化

表现在小说中体现的“中国作风”和“中国作派”。

小说结构繁复,与中国古典小说一脉相承,以旧家子弟张恂如为线索,通过他与周围人物的交往牵扯出七个家庭数十个人物。

通过写家庭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变动,缜密自然,浑然天成,具有浓重的东方情调和宏伟大气的小说结构,视野广博宏大,男女情爱刻写得精致入微,叙述结构的针脚细密,被公认为是中国化、民族风十分鲜明的力作。

四、茅盾短篇小说及散文等创作

(一)短篇小说

1.早期短篇小说

(1)主要篇目

收入小说集《野蔷薇》里的《诗与散文》、《自杀》、《一个女性》、《昙》、《创造》。

(2)主要内容

多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感困惑,流露出大革命失败后消极低沉的情绪。

2.优秀短篇小说

茅盾在20世纪30年代也写了不少优秀的短篇小说,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品有《林家铺子》和《春蚕》等。

(1)《林家铺子》

写作背景

1932年5月,茅盾陪母亲回故乡时一路上目睹了战争对农村经济的严重破坏,也目睹了农民丰收成灾、小镇经济衰败凋零的悲惨现实,便以此为材料,写成《林家铺子》。

主要内容

描述“一·二八”事变前后上海附近的一个小市镇林家百货小商店由挣扎到倒闭的故事。

人物塑造

作者用同情和理解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的形象,他精明而不强悍,能干而又懦弱,目光短浅自私,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只关心自己的事。

(2)《春蚕》

主要内容

讲述农民老通宝一家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困苦的故事。

人物塑造

a.老通宝——勤劳忠厚而又保守的老一代农民

第一,老通宝仇视一切带有“洋”字的东西,认为世界之所以“越变越坏”都是因为有了“洋鬼子”的缘故。

第二,他本分勤劳,相信只有田地熟和蚕花丰收,才可能使自己日子变好。

第三,他也相信命运和鬼神,虔诚地拜佛并遵守着养蚕时的一切禁忌。

b.老通宝的儿子阿多——新一代农民

第一,阿多对身边的事情有自己的观点,但无法追究根源所在。

第二,他也寄希望于养蚕,陶醉于蚕茧的丰收。

(3)《秋收》

主要内容

写举村欠债并被饥饿所驱赶的农民们爆发“抢米囤”风潮的故事。

(4)《残冬》

主要内容

写老通宝死后一家人贫苦无着不得不四散谋生,以及对一年生计完全绝望的农民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故事。

3.“农村三部曲”

(1)概况

《春蚕》《秋收》《残冬》这三个连续的短篇被称为“农村三部曲”,作品以老通宝的经历作为主线,而多多头则是贯穿三部曲的副线。

(2)意义

多多头的成长代表着中国农民的出路所在,也代表着茅盾的政治和人生取向。

(3)影响

《春蚕》系列创作的成功吸引了一大批作家关注“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社会问题,如叶紫的《丰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夏征农的《禾场上》等。

(二)散文

茅盾的散文创作数量惊人,在《茅盾全集》中占有7卷,多达228万余字,包括报告文学、抒情散文、速写杂文等多样品种,质量上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

茅盾开始创作抒情散文。

2.“五卅”运动期间

以笔为枪,用散文为社会做时代的剪影。他于1925年5月30日夜写成的《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是早期著名的时政类散文。

3.东渡日本前后

这一时期的散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用婉转清丽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不甘于消沉、渴望振作却又感到软弱的微妙的内心波动。

代表作品:

(1)《卖豆腐的哨子》

写的是虽然过去的一切已经“为现实的严肃和未来的闪光所掩煞所销毁”,但眼前望出去的,仍然“只是满天白茫茫的愁雾”。

(2)《叩门》

写的是在静夜的酣梦中,忽被什么响声惊醒。这使他热血沸腾,似乎自己已经“跨在北风的颈上,砉然驱驰于长空!”但是,那声音随即消逝,留下的“只是一段寂寞的虚空”。

(3)《严霜下的梦》

采用象征手法和意识流手法,运用西欧神话、中国小说寓言的某些材料回忆刚刚逝去的动乱岁月。

4.日本归国后

(1)长篇通讯——《故乡杂记》

记述作者在1932年回乡旅途中以及回乡后的见闻感想,对“一·二八”战争在乡镇各阶层人民中所引起的不同反应,农村经济破产对市镇的影响,都有清晰的反映。

(2)散文集——《速写与随笔》

从不同角度描写都市和农村的凋零景象,用笔细腻而跌宕有致。

《冬天》

作品充满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扼杀自由的反动社会的诅咒,并呼唤充满自由的春天的到来。

《雷雨前》

作者采用第二人称“你”来抒发胸臆,喊出读者的心声,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5.20世纪40年代后

茅盾的抒情散文风格有了变化,歌颂理想,高扬革命理想主义。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风景谈》《白杨礼赞》均为充满象征性的抒情散文。

(1)《风景谈》

追忆自己在延安讲学时见闻感触之作,仿佛一组色彩鲜明的画幅,赞颂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紧张愉快的战斗生活。

(2)《白杨礼赞》

用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并且饶有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