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一、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编钟是中国的( )。【青岛大学2012年研】
A.曾侯乙墓编钟
B.陶钟
C.侯马编钟
D.梵钟
【答案】A
【解析】曾候乙编钟,这套编钟为青铜铸造,共65件,重2500多公斤,设计精巧,造型壮观。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它的音质还是很好。编钟的出土令世界震惊,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
2.下列属于中国古琴曲的是( )。【青岛大学2012年研】
A.《高山流水》
B.《酒狂》
C.《平沙落雁》
D.《溪山琴况》
E.《潇湘水云》
【答案】ABCDE
二、名词解释
1.《乐记》【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研】
答:《乐记》是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旧传23篇,现存11篇,其中8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所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乐记》中记述音乐人物的原有5篇,现存3篇音乐谈话录,为认识和研究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面貌和不同历史人物的美学观念提供了具有很高可信价值的文字材料。
2.十二律【河北大学2014年研;温州大学2014年研;赣南师范学院2013、2012年研】
答:十二律是我国古代律制,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和小半音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
3.郑卫之音【杭州师范大学2014、2013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郑卫之音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郑、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又名“新乐”、“女乐”。郑卫之音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4.三分损益法【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研;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汉族发明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相关记载最早见于《管子·地员篇》中,即用增加或减少弦长三分之一、往返交替求律的方法。因为这种生律法以3为除数,所以又名“三分法”;所得音均为五度关系,因此又称“五度相生法”;也可称之“管子法”。“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
5.“六代之乐”【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六部作品及祭祀对象分别是:《云门大卷》祭天神;《大咸》祭地神;《九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漠》祭先妣;《大武》祭先祖。前三部乐舞都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作品则是歌颂了三代奴隶制统治者的文德武功。“六代之乐”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
6.曾侯乙墓编钟【青岛大学2013年研;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山我国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整套编钟共64枚。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这套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其间中部音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许多钟上有铭文刻有与当时通用律名相对应的曾国使用的律名,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
7.“八音”【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青岛大学2010年研】
答: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类。
三、简答题
1.简述曾侯乙编钟及其出土的历史意义。【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
答:编钟艺术发展到战国时代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山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整套编钟共64枚。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这套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其间中部音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许多钟上有铭文刻有与当时通用律名相对应的曾国使用的律名,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响亮、最有色彩感的旋律性乐器,由此可推断出被称誉为音乐时代的战国,旋律己经相当丰富。
2.“曾侯乙墓乐器群”在古代音乐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价值?为什么被称作“震惊世界的重大音乐考古发现”?【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那些乐器?它们有些什么特点和音乐史价值?【杭州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1)出土的乐器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这一墓葬共出土乐器125件,125件乐器共包括编钟65个,编磬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瑟12件,鼓4件,篪2件,排箫2件,笙6件。
(2)特点和价值
该墓出土乐器主要集中在墓葬的中室和东室,呈现出正殿和寝宫的排场。中室编钟、编磬排列三面,体现了“诸侯轩悬”的规格。此外,还有不同形制的鼓以及配套的竹木丝弦等乐器,这种乐器组合像一座奢侈与豪华的地下音乐厅。墓葬东室主要是以琴、瑟为主的轻型乐器,属于琴瑟相合的小型乐器组合。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以编钟最为著名,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具有五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中间三个八度内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乐曲。音色明亮,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以实物形式证明了“一钟双音”的存在。钟体上有2828字的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等国与曾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铭文中所使用的乐律学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密的程度。
曾侯乙墓出土的竹木乐器同样保存完好,对乐器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曾侯乙墓出土的庞大的乐器群,使人目睹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状况,是20世纪中国音乐考古的重大发现。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发展水平,为了解当时宫廷音乐的规模和钟磬乐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例。
3.简述“八音”乐器分类法,每类各举一例。【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八音”是我国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创设的乐器分类方法。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类乐器:钟、铙;石类乐器:磬、鸣球;土类乐器:埙、缶;革类乐器:鼓、建鼓;丝类乐器:琴、瑟;木类乐器:木鱼、梆子;匏类乐器:笙、竽;竹类乐器:箫、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