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归根到底要看小学教育能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概述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教师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与基础。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1.小学1~2年级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小学1~2年级的学生身高约为110~120厘米,体重约为19~20千克,身高每年增长3~5厘米,体重每年增长2~2.5千克。
这一阶段学生的骨化过程尚未完成,骨骼比较柔软,且容易变形;肌肉的发育尚不完全,含水分较多,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物较少,肌纤维较细,富于弹性,但肌力弱,耐力差。
动作的协调性方面,骨骼肌肉有了一定的发展,因而运动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简单的动作有所控制,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逐渐增强,但小肌肉发育差,腕骨和掌指骨的骨化没有完成,神经系统指挥小肌肉活动的机能尚不成熟,因而手部小动作的精确性较差。
这一阶段学生的心脏体积较小,仅占成年人的1/3,且发育不完全,但供血却要满足相当于成人1/2体积的身体,心率达到80~90次/分钟;胸廓狭小,呼吸肌不发达,肺活量较小,但新陈代谢旺盛,对氧的需求量较大,因而呼吸频率较快。
此外,1~2年级学生的力量发展较差,臂和肩部的力量特别差。
2.小学3~4年级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小学3~4年级的学生身高每年约增长4~5厘米,体重每年约增长2~3千克。骨骼和肌肉发育没有很大变化。这一阶段的学生心脏体积有所增大,但发育仍然不完全,为了满足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心率高于80次/分钟;胸廓狭小,呼吸肌不发达,肺活量较小,但新陈代谢旺盛,对氧的需求量较大,因而呼吸频率较快。
3.小学5~6年级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女生10~12岁,男生11~13岁左右开始步人青春发育期,生殖系统开始发育,并带来一系列形态、功能以及心理的剧烈变化。女性性器官在10岁左右开始发育,第二性征也逐渐发育起来,男生比女生发育晚1~2年。青春发育期是儿童成长发育的一个转折点,对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5~6年级男女学生的生长发育指标出现了很大的差别,由于大部分女生都进入生长发育高峰期,女生身高急剧增长,每年增长3~5厘米;体重也开始明显增加,每年增长2~2.5千克。男女学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也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一阶段学生的骨化过程正在进行之中,肌肉也逐渐增长,肌肉力量有所增强,但耐力较差。动作的协调性方面,骨骼肌肉和小肌肉有了较大的发展,运动觉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逐渐增强。
学生的心脏体积也迅速增大,但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新陈代谢旺盛,心率次数达80以上,并出现青春期高血压。随着身体的发育,学生的胸廓开始增大,呼吸肌也逐渐发达,肺活量加大,但新陈代谢旺盛,对氧的需求量较大,呼吸频率还是比成人快。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5岁);青年期(14、l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和少年期。
1.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
(1)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发展,但占主要地位的还是具体形象思维。上小学后,小学生通过学习许多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定理、规律,这促使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起来。
(2)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得到发展
在幼儿晚期,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上小学后,在学习读、写、算的过程中,小学生要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必须使自己努力注意、记忆和思考。这样不仅促使小学生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随着第二信号系统调节机能的增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随意性和目的性也得到了发展。
(3)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
小学生刚进人小学时,虽然也参加集体生活,但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不到班级的荣誉。以后,在教师的教育下,通过全班分工轮流值日,特别是班级间的竞赛评比等集体活动,小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等等,逐渐形成对人、对己、对事物的一定态度,初步形成了意志、性格和个性特征。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一方面,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心理发展既是在低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又萌发着下一阶段心理发展的新特征,从而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表现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方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这种方向性表现为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其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可以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既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始与成熟时间上不同,也表现在同一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也有所不同,因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不尽相同。比如1~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中年级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期。
(4)差异性
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顺序性,但各种心理功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及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则因人而异。所以,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言辞表达。
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认知的发展
①感知方面。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人,小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他们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逐渐增强。
②注意方面。虽然小学生的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发展迅速,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③记忆方面。随着学习、训练的不断进行,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逐渐超过无意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所占的比例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④思维方面。小学生的思维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概念的掌握趋于丰富、精确和系统,判断、推理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思维的品质如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也有所提高。
⑤想象方面。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迅速增加,创造性想象显著发展,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的提高。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前途已开始出现初步的幻想。
⑥言语方面。小学生逐渐掌握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并开始进入书面言语发展时期。在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小学生还有能力学习外语,说明其言语发展有很大的潜力。
(2)情感的发展
小学生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社会性道德感的比重逐渐增加,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
小学生的道德感有很大发展,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和友谊感等逐步形成;小学生的理智感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等越来越稳定而深刻;
小学生美感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艺术作品中具体的内容和形象的观赏方面,对艺术作品内在质量的评价,则要到小学后期才会引起注意。
(3)意志的发展
小学生意志的目的性表现在他们已能逐渐确立长远的行动目标,而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
从自制力和独立性看,小学生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他们的果断性、坚持性较差,他们往往在果断中表现出盲动,在坚持中表现出对教师或家长帮助的依赖。
(4)个性的发展
小学生的意识倾向性的发展,自我意识在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自我意识的批判性和自我评价的内容方面均有一定的发展。
学习兴趣逐渐分化、稳定,个人志向从直觉的、幻想的、易变的,逐渐分化、稳定且富于理性。
就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训练和影响下,得到多样化发展。在良好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守纪律、忠诚、勤奋、勇敢等优良品质逐渐形成。
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以往相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批评,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而且被新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爱做小动作的坏习惯,还喜欢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是辩证的关系。这种辩证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另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过程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生理功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六个方面。
生理功能的准备主要是指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它是其他方面准备的基础。
智力的准备是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智力上的准备对于儿童的各种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情趣的准备是指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具有稳定的情绪和兴趣,是否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
社会性的准备主要是指社会交往需要的水平和技能,它与其他方面的准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决定了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
学习策略的准备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知识基础的准备与学习新知识具有最直接的关系,“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通常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可以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近日有报道称,新学期开学不久,某市的一些小学一年级教师很是为自己班上一部分新生“超前”的学习基础发愁,有的孩子已经认识几百个汉字并且会做简单的加减乘除,识字最多的竞已过千,大大超出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要求。按理说,学生基础好,教师工作起来也应该更轻松。实则不然,“超前教育”带给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困惑。
问题:你对当前家庭教育中这种“超前教育”现象的看法如何?运用个体心理发展和教育的关系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