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管理(同济大学2013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武大2007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研;北理2005年研)
答: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其具体内涵包括:
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通过群体的力量实现组织目标。另外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有效性是指不仅要正确地做事,并且要力争做正确的事。
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使其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生成强大的竞争能力;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协调的有效进行所要运用的,在管理学范畴内就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两重性(四川大学2010年研);管理的二重性(北工商2005年研)
答:(1)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另一方面,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必然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2)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②管理在社会劳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需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也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的。
(3)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4)管理二重性之间的关系。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了;从另一方面来讲,管理的二重性又是互相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3.管理技能(中南财大2008年研);概念技能(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管理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管理任务的能力。它分为三类:①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财务管理人员的会计核算技能、市场营销人员的产品营销技能、技术人员的技术开发技能等;②人际技能。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理解、激励他人,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如管理者得与上下左右及组织外部的有关方面产生交往,建立一种复杂的协调关系;③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如管理者对组织战略性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等。
二、简答题
1.对于管理的概念,为什么不存在惟一的定义?你对管理是怎么理解的?(南开大学2007年研)
答:(1)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不同领域,人们从事的管理实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管理对象、内外部环境、分析问题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管理实践的差异,而管理实践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人们对管理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管理,即使在理论界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以不同学派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透视管理,在不同的浓度上概括出管理的真谛。对管理的这些众多解释之间并不矛盾,透过不同的解释,可以发现管理工作的诸多基本点,比如管理的目的性、管理职能的重要性、管理工作与一般作业活动的区别等。
(2)对管理的理解
管理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对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①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的。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明确地设定目标是进行管理的起点。
②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这些活动也被称为管理的职能。
③管理活动既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要有选择地“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地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两者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2.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吗?为什么?(南开大学2009年研)
相关试题: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西安交大2012年研)
答:管理学是一门科学。管理学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管理规律,总结出了许多管理原则。这些规律和原则是由大量的学者和实业家长期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高度凝结的产物。管理的科学性来自于管理实践,它已经成为一门科学,不会因为地域、文化乃至社会制度的差异而不同,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要体现在:
(1)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它研究的是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社会环节之间内在的联系及发展规律,从而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最优化的方案和决策。
(2)管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是指在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点、面上产生的新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任务是合理、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运用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来管理这个转化过程,并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管理职能理论与管理角色理论有什么样的联系?(中南财大2007年研)
答:管理职能理论首先由法约尔提出,他用一套综合的职能来描述管理者的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古利克的进一步推动,后者为经理们提出了管理七职能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职能论的主张者们认为:“那些对经营者有深入了解的人可以从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任何一个总经理的每一种重要的活动。”
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认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管理角色,同时他又把这10种角色进一步组合成三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其中,人际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员,信息角色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管理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种观点依然有很多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管理者可能职务和所承担的职能不同,但无论承担何种职能,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车间主任、总经理、政府官员以及其他经理人,都可以用十种角色来描述。
(2)不同的管理者承担的管理工作确实存在着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排斥共同角色和共同特点。同样,扮演着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下,也可能承担不同的工作,发挥着不同的职能。
(3)管理职能理论和管理角色理论两者并不矛盾,侧重点不同,但阐述管理的实质却相同,两者是相互交叉的。
4.简述管理的职能。(中南财大2010、2008年研;北师大2010年研)
相关试题:管理包括哪些职能?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管理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对组织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或发挥的各种作用。管理职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般把管理活动划分为四个职能,即管理活动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大职能所构成的一个过程。
(2)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①计划。计划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策划与安排。计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目的或任务、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和预算。
②组织。组织是由两人以上的群体组成的有机体。它是一个围绕共同目标,由内部成员形成的一定的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力量协调系统。组织的表现形式:职务的分析与设计、部门设计、层级设计。
③领导。领导是领导者运用影响力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下属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指挥、带领、引导、激励和协调。
④控制。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的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各级管理人员依据事先拟定的或随组织及环境发展变化而重新修改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的过程。控制的表现形式: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3)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管理职能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
①在管理实践中,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一般是顺序履行的,即先要执行计划职能,然后是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最后是控制职能。
②上述顺序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管理中这四大职能又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表现在:a.计划是组织、领导、控制的前提。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计划的问题,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b.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5.大多数《管理学》教材都是围绕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展开的,这是为什么?(南开大学2006年研)
答:人类的管理活动具有哪些最基本的职能,这一问题经过近一百年的研究,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自法约尔提出五种管理职能以来,有提六种、七种的,也有提四种、三种,甚至两种、一种的。各种提法都是各种职能中不同数量的不同组合而已,具体如表1-1所示。最常见的提法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也是现在教科书中约定俗成的几项基本职能。
表1-1 管理职能
(1)计划。计划是从组织现在所处的位置到达将来预期的目标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编制计划包括选择任务、目标和完成计划的行动。
(2)组织。指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管理者必须把工作小组和组织中的成员组织起来,以便使信息、资源和任务在组织内顺畅流动。
(3)领导。领导工作指对工作人员施加影响,使他们对组织和集体的目标做出贡献。这主要涉及管理工作的群众关系方面。领导工作包含鼓励、领导作风和方法,以及思想交流。
(4)控制。控制工作是衡量和纠正下属人员的各种活动,从而保证事态的发展符合计划要求。控制工作按照目标和计划表评定工作人员的业绩,找出偏差所在之处,采取措施加以改正,从而确保计划完成。
由此可以看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几项基本职能概括了管理的各项职能,集中概括地表述了管理的各种活动,因此大多数《管理学》教材都是围绕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展开的。
6.按罗伯特·卡茨的理论,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这三种技能的重要性如何?(上海交大2007年研)
答: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三大方面。那些处于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主要需要的是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处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更多地需要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而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则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指导下属并回答有关具体工作方面的问题。因而,对他们而言,成为业务的内行是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的前提条件。而对于中、上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的要求就可以相对低一些。
(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人际技能是一种重要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各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在与上下左右的关系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组织的目标。在同等条件下,人际技能可以极为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3)概念技能。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者较为不重要。概念技能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管理者应看到组织的全貌和整体,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是怎样互动的,了解组织内部各部分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能预见组织在社区中所起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作用,知道自己所属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概念技能。
7.管理者技能与管理层次之间有何联系?(上海交大2007年研)
答:(1)管理层次又称组织层次,是指从最高一级领导职务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职务等级。管理层次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特征的概念。一般说来,组织规模越大,人数越多,管理幅度越小,也就需要越多的层次。但层次越多,对组织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层次过多,不但会影响信息的有效沟通,增加协调的困难,而且浪费时间、精力和经费,造成机构臃肿,组织反应缓慢。
(2)管理人员按层次分为:
①高层管理人员。即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②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与高层管理人员相比,中层管理人员特别注意日常的管理工作。
③基层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一般而言,高层管理人员花在组织和控制工作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人员多,而基层管理人员花在领导工作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人员多。
(3)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见图1-4)
①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图1-4 管理层次与管理技能要求
从图1-4可知,管理技能的相对重要性随管理者在组织中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来说,技术技能最为重要,人际技能也是非常有益的,但概念技能的要求则相对较弱;对于中层管理人员而言,技术技能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人际技能的要求变化不大,但概念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高层管理人员而言,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最为重要,技术技能则相对无足轻重。尤其在大企业中,高层主管可以充分借助其下属人员的技术技能,因而对其自身的技术技能要求不高。但在小企业中,即使是高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三、论述题
1.有人提出企业中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也有人说“当好管理者,最重要的是管理能力,而不是技术能力”。对这些提法有何意见?请从企业和管理者角度进行分析。(电子科大2011年研)
答:(1)从企业角度来说
①这种提法不妥。在企业中技术与管理同等重要,不应有三·七开。
②技术与管理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具有经济基础的性质,而管理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具有上层建筑的性质,因此技术是基础,管理要随技术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管理实践中,企业应将技术与管理结合起来。企业首先要重视技术的力量,在经营活动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引进先进的设备,同时配备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使技术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技术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管理,没有先进的管理工作,先进技术无法发挥作用,反之,技术太落后,管理再好也没有用。
(2)从管理者角度来说
①任何层次的管理者既要知技术,又要懂管理。既要具备管理能力,又要懂技术。
②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这三类技能分别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其含义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③这三类技能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要求不同。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