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1.1 复习笔记

一、人类的管理活动

1.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理想。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目的性来源于人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3)知识性。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和技艺。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使得管理活动和人类实践一样历史悠久。

2.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使其最大可能地形成有效的社会生产力,是管理应当解决的问题。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国的许多技术存在被闲置和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要靠有效的管理。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将成员的分力组成一致的合力,需要管理。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管理通过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和内涵。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实现物质文明,需要管理工作质的飞跃。

3.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各种观点

法约尔提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福莱特提出: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管理必须涉及人;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他人的积极性。

彼得·德鲁克提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

赫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提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加雷恩·琼斯等提出: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提出: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其具体内涵包括: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通过群体的力量实现组织目标。另外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有效性是指不仅要正确地做事,并且要力争做正确的事。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使其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生成强大的竞争能力;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协调的有效进行所要运用的,在管理学范畴内就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的过程。

二、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1.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计划。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他们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另外,还必须制定支配和协调他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

(2)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是管理的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4)控制。控制的实质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纵向上,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横向上,各项管理活动、各个管理对象都要进行控制。

(5)创新。创新职能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的。

2.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包括: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管理是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是生产力。

管理的上述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3.管理的社会属性

(1)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应。

(2)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关的基本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使管理的复杂性提高,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一个中产阶级,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财富占有结构正在取代工业化初期的金字塔形结构。

几乎所有国家都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都在使用市场、计划、行政、法律的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3)我国管理的社会属性

我国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都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管理的预期目的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入三大类: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扮演的就是人际角色。

代表人角色。作为管理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这时,管理者行使着代表人的角色。

领导者角色。由于管理者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重要责任,他们必须在工作小组内扮演领导者角色。

联络者角色。管理者无论是在和组织内的个人或工作小组一起工作时,还是在建立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时,都起着联络者的作用。

(2)信息角色

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管理者必须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员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

监督者角色。作为监督者,管理者持续关注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以获取对组织有用的信息。

传播者角色。管理者把他们作为信息监督者所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

发言人角色。管理者须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组织以外的个人。

(3)决策角色

管理者负责作出组织的决策,以便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

企业家角色。管理者对所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以利用这种机会。

干扰应对者角色。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或解决问题。

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

谈判者角色。管理者的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工作小组。管理者进行必要的谈判工作,以确保小组朝着组织目标迈进。

2.管理者的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技术技能对于各种层次管理的重要性: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

(2)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人际技能对于各种层次管理的重要性: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3)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概念技能对于各种层次管理的重要性: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3.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信息网络化

信息网络化的标志: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与对方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

网络对管理者的挑战:如何提高在管理中应用网络进行电子商务的能力;如何在新的时空条件和信息高度透明的情境下,确立新的管理理念;组织或管理者如何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带给管理者的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使风险的积累和扩大往往变得难以控制,管理者必须研究怎样才能为自己构建更加可靠的防火墙,规避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二是管理者必须重新审视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机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规章制度、人力资源是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应当怎样才能与时俱进。

(3)知识资源化

知识资源化与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一方面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必须建立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借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便捷地流动和传播,从而使知识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

面临的主要挑战: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必须不断地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增强的需要,从而使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而构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创新知识。

(4)管理人本化

在知识资源化的今天,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者的头等大事;

从重视人到尊重人到全面地发展人,可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才能逐步实现。

四、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管理的共性。组织都是为了实现本单位的既定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进行任务、资源、职责、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2)管理的特殊性。不同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特殊问题,也有不同的解决这些特殊问题的管理学原理和管理方法。

(3)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2.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

归纳法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研究。归纳法在管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

归纳法的局限性

a.实证研究必须对足够多的对象进行研究才有价值。如果选择的研究对象没有代表性,归纳出的结论也就难以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b.研究事物的状态不能人为地重复,管理状态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研究得出的结论只是近似的;

c.研究的结论不能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只能用过去发生的事实来证明,但将来未必就是过去的再现。

在运用归纳法进行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a.要弄清与研究事物相关的因素,包括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及系统的或偶然的干扰因素,并尽可能剔除各种不相关的因素;

b.选择好典型,并分成若干类,分类标准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c.调查对象应有足够数量,即按抽样调查原理使样本容量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必要精度;

d.调查提纲或问卷的设计要力求包括较多的信息数量,并便于作出简单明确的答案;

e.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切忌采取先有观点再搜集材料加以论证的形而上学方法。

(2)试验法

试验法即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3)演绎法

对于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学家可以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或模式),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事物并不完全一致,它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它完全合乎逻辑的推理,这种方法称为演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