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3.1 复习笔记
一、管理原理的特征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其主要特征有:
(1)客观性。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述。
(2)概括性。管理原理所反映的事物很广泛,涉及自然界与社会的许多领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管理原理是在总结大量管理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舍弃了各组织之间的差别,经过高度综合和概括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
(3)稳定性。管理原理和一切科学原理一样,都是确定的、巩固的,具有“公理的性质”。不管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速度多么快,这个确定性是相对稳定的。
(4)系统性。四大管理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系统原理是管理的基础,人本原理是管理的主体,责任原理是管理的保证,效益原理是管理的目的。
2.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管理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升华,它指导一切管理行为,对于做好管理工作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1)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2)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二、系统原理
1.系统的概念
(1)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复合体”。
(2)系统从组成要素的性质看,可划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组成的系统;人造系统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系统,如生产系统、交通系统、商业系统、管理系统、危机预警系统等。
2.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系统是由各个要素集合而成的,这就是系统的集合性。
(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它一方面表现为子系统同系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系统内部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关系。
3.系统原理要点
(1)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从系统目的的整体性来看,局部与整体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交叉效应;从系统功能的整体性来说,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
(2)动态性原理
系统内部的联系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
(3)开放性原理
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存。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
(4)环境适应性原理
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并不都是被动的,也有能动的,就是改善环境。
(5)综合性原理
综合性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系统的综合性原理的含义包括:①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②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三、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主要特点。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①职工是企业的主体;②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③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④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1)要素研究阶段
对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是随着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企业的出现而开始的。在要素研究阶段,这种研究基本上限于把劳动者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且一直认为人是机器附属物。
(2)行为研究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特别是战后,有一部分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对劳动者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取决于需要。这一阶段的认识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但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把劳动者作为管理的客体。
(3)主体研究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中国管理学家蒋一苇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了著名论文“职工主体论”,明确提出“职工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体”的观点。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服务的。
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1)实现有效管理有两条完全不同的途径
①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重奖重罚,使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
②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使企业全体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奋斗,从而实现高度的工作效率。
两条途径的根本不同之处:前者把企业职工视作管理的客体,职工处在被动被管的地位;后者把企业职工视作管理的主体,使职工处于主动地参与管理的地位。
(2)职工参与企业管理问题的途径和形式
①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
②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监督机构——监事会;
③广泛参加日常生产管理活动(如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现场管理等)。
3.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不同的时代,人性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烙印。管理者面临的人性状况极为复杂:有专门利他的奉献精神,有专门利己的个人主义;有自由平等的民主要求,也有官贵民贱的等级观念。成功的管理者要在应对这个挑战的过程中,引导和促进人性的发展。
4.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管理是以人为主体,为人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而且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通过提供产品为之服务的用户。因此,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是企业实现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方向。不仅要研究作为社会成员的消费者需求的特点,更应重视尚未被消费者认识的新产品的开发,以帮助消费者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
(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努力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加速资金周转,以减少资金占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以使消费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货币购买力,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满足更多的需要。
(3)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消费者使用本企业产品要求得到的满足的实现条件。
综上所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四、责任原理
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管理者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就必须规定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
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责是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职位应担负的责任。职责是整体赋予个体的责任,也是维护整体正常秩序的一种约束力。
(1)职责界限要清楚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近,职责越容易明确;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远,职责越容易模糊。
(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在规定某个岗位工作职责的同时,必须规定同其他单位、个人协同配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组织整体的功效。
(3)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
将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做到事事有人负责。没有分工的共同负责,实际上是职责不清、无人负责,结果必然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
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1)权限。明确了职责,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权、物权、财权,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任何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
(2)利益。完全负责就意味着责任者要承担全部风险。任何管理者在承担风险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然后才决定是否值得去承担这种风险。这种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感。
(3)能力。这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既要有生产、技术、经济、社会、管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又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的组织才能,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4)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应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
3.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1)奖惩要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若考核不细致或不准确,奖惩就难以做到恰如其分。因此,首先要明确工作绩效的考核标准。
(2)及时而公正的惩罚。惩罚是利用令人不喜欢的东西或取消某些为人所喜爱的东西,改变人们的工作行为。
(3)建立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使奖惩工作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奖惩公正而及时的可靠保证。
五、效益原理
1.效益的概念
效益是与效果和效率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
(1)效果。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2)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实践中,效益与效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
(3)效益。指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①联系。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而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
②区别。经济效益较社会效益直接、明显;经济效益可以运用若干个经济指标来计算和考核,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
2.效益的评价
效益的评价,可由不同主体(如首长、群众、专家、市场等),从多个不同角度去进行,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甚至相反。不同的评价都有它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应配合运用,以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3.效益的追求
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就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这种追求遵循以下规律:
(1)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
(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5)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