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考研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切斯特·巴纳德将组织看成是一个(  ),在组织中人们应该相互合作。(中山大学2009年研)

A.乌托邦式的工作场所

B.理想的官僚行政机构

C.社会系统

D.权威与自由结合的地方

【答案】C

【解析】切斯特·巴纳德是组织行为的早期倡导者,他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实际的管理者将组织看作一个需要协调的社会系统;管理者的工作是沟通和激励雇员做出最大的努力;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把“旁观者”、“卓有成效”、“大师中的大师”几个词放在一起,你应该联想到的管理学家是(  )。(中山大学2009年研)

A.明茨伯格

B.德鲁克

C.迈克尔·波特

D.泰勒

【答案】B

【解析】彼得·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之父,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旁观者》是他的回忆录;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他指出,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二、概念题

1.行为科学(同济大学2013年研;四川大学2007年研)

答:行为科学是指一门研究人类工作的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影响生产率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它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成就,对企业组织中人群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强调管理者必须懂得怎样激励人,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集团的作用。行为科学家们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只有引导人为自己的需要而努力,并使之同集体目标一致,才能提高效率。行为科学主张以“人”为管理核心,强调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重视社会环境、人的相互作用、个人的利益对提高工效的影响。

2.管理科学学派(北二外2009年研)

答: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E.S.Buffa),其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其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有:

(1)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

(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及数学模型。

3.社会人(四川大学2006年研;中南财大2001年研)

答:社会人是指梅奥等人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假设。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四点: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的社交关系里寻找回来;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会更易于对同事们所组成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

4.需要层次理论(北二外2011年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四川大学2007年研)

答: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最著名的激励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重要程度,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主要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睡眠等;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免除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包括免受身体及情感伤害和保护职业、财产、食物及住所不受威胁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在感情和归宿方面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情感等方面予以肯定;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五种需要之间存在递进规律,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动。

马斯洛还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低两级。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低级需要主要从外部使人满足,高级需要主要从内部使人满足。

5.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厦门大学2013年研;中山大学2009年研);激励—保健理论(华中师大2008年研)

答:双因素理论又称“保健—激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因素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其中,保健因素是指那些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它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又称“维持因素”。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相关的因素,这是保持职工达到合理满意水平所必需的因素,不具备这些因素,员工则不满意。即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

6.Y理论(北二外2010年研)

答:Y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人并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这份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X理论与Y理论的差别在于对工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此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相同。按X理论来看待工人的需要,进行管理就要采取严格的控制、强制方式;如果按Y理论看待工人的需要,管理者就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的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山大学2009年研)

相关试题: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中南财大2001年研)

答:各个国家和民族对管理学的发展都有各自的贡献和价值,西方中心论是完全不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事实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有:

(1)顺“道”的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文化思想中,“道”是一个使用较广,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其使用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主观范畴的“道”,它指的是安邦治国的理论、道理;另一类是客观范畴上的“道”,指的是事物的客观规律。顺“道”的含义在这里就是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顺“道”的主张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提出来了,如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就用“道”来描述客观规律,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管子则在老子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们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汉代的思想家司马迁就更加强调社会经济活动中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他主张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应当服从经济规律。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管理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2)“重人”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在研究管理活动时,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重人”的管理思想。这里的“重人”有这样两重含义: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的归离,强调人才的作用。

(3)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管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一致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三个重要的因素,而这其中“人和”又是最为重要的。对于治国来说,人和能够兴邦;对于从商而言,和气能够生财。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说法。

(4)强调领导者以身作则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大多都认为权威的作用比权力要大。统治者要想服人,不能仅仅依靠权力,还要以身作则。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思想与当今管理学所强调的管理者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力的观点是一致的。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丰富,管理理论方面的著述也不胜枚举,如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之说,《史记·货殖列传》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经商致富的人物和事情,以及从中总结的各种经商之道。明代洪应明所著的管理哲学著作《菜根谭》,在20世纪中期的日本就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今天,我国古代的一些管理思想仍然对美国和日本的企业管理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不过,虽然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管理思想非常丰富深邃,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当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大多数理论仍然属于管理哲学的层面,管理的具体方法和原则的理论还未形成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2.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背景下对企业管理是否仍有指导意义?(南京大学2008年研)

相关试题:

(1)泰罗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中科大2012年研)

(2)科学管理理论对于中国企业有何指导意义?(浙大2010年研)

(3)泰勒管理的四原则。(华中师大2008年研)

答:“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

(1)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泰罗确定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的基础;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应实行计件工资制;

工人和雇主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应该加强协作;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应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改变原来的那种经验工作法,代之以科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工效,应实行职能管理。

泰罗的这些观点成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2)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背景下,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对企业管理仍有指导意义。

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下仍然有其适应的地方,如其提倡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任何时代下都是企业追寻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则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手段。但是科学管理思想把人当成经济人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很不适应,因为知识经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并鼓励员工创新。所以说科学管理原理部分内容在新知识经济时代下仍然适用,但也有一些思想已经被扬弃。

3.请评价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南开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评述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论述题,北师大2012年研)

答:亨利·法约尔是“一般管理理论”或“组织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是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该理论主要解释管理者的工作是什么以及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思想由哪些要素构成。具体而言,法约尔对管理学的主要贡献有:

(1)企业的工作与人员能力结构

法约尔认为,企业里所发生的所有行为都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类:

技术性的工作——生产、制造;

商业性的工作——采购、销售和交换;

财务性的工作——资金的取得与控制;

会计性的工作——盘点、会计、成本及统计;

安全性的工作——商品及人员的保护;

管理性的工作——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法约尔对这六大类工作分析之后发现,对基层工人或其他人员主要要求其具有技术能力。随着组织层次中职位的提高,人员的技术能力的相对重要性在降低,而管理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就显得越重要,而技术能力的重要性相对减少。

(2)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

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把整个企业经营活动概括为六个方面,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在这六项活动中,管理活动居于核心地位。法约尔还指出,管理活动包括五种职能,具体如下:

计划。指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这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组织。指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它包括有关组织结构、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规章制度,以及职工的招募、评价和训练;

指挥。指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即对下属活动的指导;

协调。指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控制。指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管理的这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经理或领导人个人的责任,它同企业其他工作一样,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能。

法约尔第一次对管理的一般职能做了明确的划分,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3)有效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法约尔总结了管理的一般原则,同时也强调,在管理方面,没有什么固定和绝对的东西,管理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对尺度的注意。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是管理者的主要才能之一。

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他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西方的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

4.简述双因素理论的基本思想。(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1)双因素理论的概述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又称激励—保健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它们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两类需要就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得不好会引发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激励因素是指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b.工作上的成就感;c.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激励;d.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值;e.职务上的责任感。

(2)双因素理论的意义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传统的满意—不满意(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这种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3)双因素理论的缺陷

在研究方法本身、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满意度的评价标准这些方面,赫兹伯格这一理论都存在不足。另外,赫兹伯格讨论的是员工满意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但他所用的研究方法只考察了满意度,并没有涉及劳动生产率。

5.简述Z理论。(中南财大2001年研)

相关试题:Z理论(概念题,北邮2009年研)

答:Z理论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不同的管理特点之后,参照X理论和Y理论,提出来的新理论。其研究的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Z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同事,为企业忠心耿耿地工作;微妙性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不同个性的了解,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增强劳动生产率;而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提倡在员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1)要在员工文化背景不同的企业中实现向“Z型”企业的转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建立支持管理宗旨的“新的”平等关系;发展人际关系的技能;使雇佣稳定化;设立一种缓慢的评价和晋升制度;扩大职业发展的道路,发展非专业化职业道路;确立实行参与管理的领域;使整体关系得到发展。

(2)Z理论下的团队的突出特点

任务权力不等同于行政权力,职责规定与完成专业任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任务的完成与个人的能力、自觉性有关。一些非正式组织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行政权力”对工作的影响;

人员就业和发展是稳定的,但整个外部“赶超型”的经济发展环境维持了个人应有的竞争危机感,从而促进团队的整体性发展;

强调营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对每个人员的行为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支持团队宗旨的最终贯彻;

强调人际关系的沟通技能,实现“日本式”的微妙管理;

决策由集体做出,责任也由集体共同承担。这样,就使得企业所需要的创新性建议和变革,极可能由于被认定偏离企业文化主流而遭到拒绝。这样,以这种团队为基础的企业,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就无法及时做出反应。

总之,X理论和Y理论基本回答了员工管理的基本原则问题,Z理论将东方国度中的人文感情揉进了管理理论。Z理论可以看作是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在员工管理中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灵活掌握制度与人性、管制与自觉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实施最符合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管理方法。

四、论述题

1.儒家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1)儒家管理思想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着重于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研究。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从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管子等诸子百家起,他们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反复论述的基本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提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提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个人和国家、社会、家庭及其他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家管理思想的宗旨是求安定、兴国、兴业;其核心是民本主义,群体本位;服从于民本主义,必然派生出“和”与中庸的思想;为实现民本主义,在管理上主张以德治为主;德治强调教化,强调管理者正已、爱民。

(2)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家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主张以性善论为主的性多元论,这种人性思想符合现代管理学的人性假说。

儒家的人性准绳以孟子“性善”论为主,又有荀子“性恶”论,还有董仲舒的“性三品”等性有差等说,辅之以宋儒的天命、气质之性说和习气可塑的理论,说明在人性本体的哲学问题上,儒家与西方管理学Y、Z理论的人性假说相一致。

儒商以儒家的人性善和人性多元的人性思想作为管理的哲学基础,尊重人,相信人,发挥雇员的内在积极性,以“礼制”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儒商也很重视制度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仍然应该实行礼法兼用,以礼为主的管理方式,在相信和依靠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劳动纪律。

儒家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范蠡,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择人”和“不责于人”的用人原则,强调经济人才的作用。在古代的晋商那里,就创造出了“经理制”,发挥管理人才的作用。

在企业经营中,儒商注重发挥人的第一因素的作用,并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把“得人心”作为发挥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前提,因而千方百计地照顾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使职工心甘情愿为企业出力。儒商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即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管理要以“得人心”为基础。

儒商家族结构的亲情式管理具有极大的凝聚力。

儒家文化是家国结构的宗法性文化,儒商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家族特征十分明显,儒商的管理是家族式的管理。把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家庭观引进企业,把“企业大家庭”作为企业组织的理想目标,把对君和父的忠诚心用于建立企业中上下级关系的楷模,这样的管理结构对于企业的目标整合,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儒家的“五常”德治管理路线和现代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相通、相融的。

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可以作为塑造企业文化的精髓,将其转化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即职工共同接受的价值观,以此来促进企业发展。

儒商“顾客满意”的经营方针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

儒家经济伦理精华主张“立人”、“达人”、“推己及人”的“利他”精神,儒商把这一原则转换为“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管理原则。这与现代管理实行的“CS”战略是一致的,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信条。

总之,对于儒家管理思想,既不应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继承,而应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的发展,古为今用。

2.科学管理理论述评。(中山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对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现实意义。(南开大学2007年研)

答:(1)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目的在于提高单位劳动力的产量。

工作定额原理。为了发掘工人们劳动生产的潜力,就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作量定额。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泰勒认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做某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二是愿意从事该种工作。为此,企业管理当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把他们分配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此后,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努力来工作。

标准化原理。指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不仅操作方法要标准化,工人使用的工具、器械以及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也都应该实行标准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差别计件工资制。这是一种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泰勒认为,要在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按比正常单价高出25%计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则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这种工资制度,对雇主和工人都是很有利的。

计划与执行相分离。泰勒主张企业成立计划部门,负责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负责拟订计划并发布命令和指示。工人和工头只负责执行,即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化工具从事实际操作,不得自行改变。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处理例外事项,如企业的发展战略、重要人事任免等。

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变革。要从对立的状态转向合作的状态,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共同努力。泰勒认为,工人和雇主在科学管理中所发生的精神方面的伟大变革,要求双方都不把盈余的分配当作最重要的事,而是共同努力增加盈余量,直到盈余大到一定的程度;在这种程度上,工人和雇主就不必为如何分配而争吵。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饼原理”。

(2)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很多都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员工数量多,生产效率低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合理地制定职工的日工作量。对于加工制造型企业来说,各种工种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效率,不能用一条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

用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很多加工型企业来说,一般倾向于招收文化水平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村劳动力。这种职工进入工厂后,一般跟随老职工学习一段时间,再独立地工作。所以,工作方式都是以一对一传授的方式延续,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规范。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这些人员的工作效率。

差别计件工资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在很多企业中,“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究其原因就是激励制度不够合理。往往老板凭感觉估计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或者所有人工资一致。而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根据完成工作量的不同给出不同级别的工资,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科学管理最大的意义在于科学生产观念的引入。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依靠经验决定一切的做法,重视科学技术和规范化在生产中的作用,是对工厂管理的一大突破。

但是,科学管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过度追求高效率,忽视了对人的关怀。管理是管人与管事的结合,忽视对人的关怀,仅仅把人作为生产线的一部分,会造成员工的抵抗情绪。尤其在我国,在运用科学管理的时候,必须把提高效率与关怀员工结合起来。

3.论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学派及其核心观点。(北二外2009年研)

相关试题:试述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过程。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国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山大学2009年研)

答: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学派及其核心观点具体如下:

(1)行为科学学派

主要是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管理学家期望通过行为科学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找出对待工人、职员的新方法和提高工效的新途径。主要包括:

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其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主要观点有:a.职工是“社会人”;b.满足职工的社会欲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c.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d.企业应该采取提高士气、促进协作的新型领导方法。

需求层次理论。由马斯洛提出,他把需要划分成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该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双因素理论。由赫兹伯格提出,把影响职工行为的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其中,激励因素是指让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保健因素是指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

X、Y理论

a.X理论和Y理论。由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好逸恶劳,逃避工作,因而要加强管制;Y理论认为人不是懒惰的,愿意承担责任,要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发挥积极性。

b.超Y理论。由洛尔施和莫尔斯提出,主要观点是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喜欢X理论管理方式,有人喜欢Y理论管理方式。

Z理论。由威廉·大内提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和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以融为一体。

(2)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与泰罗的“科学管理”属于同一思想体系,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发挥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该学派一方面将数学模型广泛应用于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引入了系统管理思想。

(3)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西蒙,主要观点有:

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等人认为,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案,是经营目标及其计划决策;机构设计,生产单位组织,权限分配,是组织决策;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在制品控制及控制手段的选择,是控制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所以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指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凡遇到这一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决策;当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以遵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对这类问题的决策就称为非程序性决策。

4.试述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过程。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国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山大学2009年研)

答:(1)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过程可主要分为古典、近代和当代三个时期。古典和近代的西方管理理论及其要点如表2-2所示。

表2-2  古典管理理论和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的发展时期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领域中出现百花齐放,百家纷呈局面。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Harord Koontz)将之概括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当代管理理论中的主要流派包括:

管理过程流派。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其开山鼻祖为法约尔,当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孔茨。

管理科学流派。指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张,侧重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科学、理性的成分和可数量化的方面。

组织管理流派。指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流派,主要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

行为科学流派。指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的流派。比较著名的研究成果有: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利克特的“领导方式”理论等。

经验主义学派。是以大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重视案例分析的流派。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鲁克(Peter P.Droccker)、戴尔(Ernest Dale)等。

其他学说和主张。如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组织行为理论等。

(2)我国的现代管理思想是在极其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它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以下阶段: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a.我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对于中国官僚资本企业而言,洋务派官僚在兴办近代企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营管理经验和教训,对于民族资本企业有借鉴作用。后来,官僚资本发展到以四大家族为首的资本集团控制以后,企业管理方式有了较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更多地采取了资本主义色彩的雇佣劳动管理方式;成立企管协会,经常商讨改进管理办法,建立集中统一的生产指挥系统,订有财务管理与仓储保管制度;出现了向托拉斯方向发展的趋势;组织工会和在较大的官僚资本企业中派出稽查组,并秘密收买工头和工贼当特务,使企业的人事管理、劳动管理带有思想统制和行动统制的色彩。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曲折发展的,其经营管理也显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以后,到抗日战争期间,在经营管理上开始采用科学管理方式:加强了供销管理;在生产上推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在资金运用上,与金融资本相联合。民族资本企业采用了了大机器生产和较科学的管理方式,尽力摆脱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束缚,建立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形成了中国企业科学管理思想的萌芽。

b.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为了加强公营工厂的管理,1934年颁布了《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和《苏维埃国家工厂支部工作条例》;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总方针,并提出了改善工厂经营管理的方向,改进工矿企业的管理工作:实行了工厂管理一元化;实行经济核算制;精简机构,减少非生产人员;改革工资制度;进一步开展劳动竞赛;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奖励创造发明。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在公营企业中必须由行政方面和工会方面组织联合的管理委员会。以加强管理工作,达到降低成本、增加生产、公私两利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加强了民主管理、普遍进行了工厂企业化等措施。

c.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这个时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全面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引进苏联的整套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在国营企业中,普遍建立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实行计划管理,制定预修制度和技术检查制度,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和等级工资制度,推行“一长制”。

在这套管理制度的作用下,我国国营工业企业的管理工作基本走上了科学管理的轨道,并培养了一批管理干部。

d.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1956年9月,中共“八大”决定在企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57年3月,党中央又决定在工业企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鞍钢、庆华工具厂等企业又创造总结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并在全国得到了推广。1961年9月,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的指引下,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总结我国企业管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条例的指导下,明显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这一阶段是我国进行企业管理改革的初步尝试过程,虽然经历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但开始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方向。

e.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在这期间,全盘否定了建国十几年来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被废弃。管理机构被撤销合并,绝大多数管理人员都被下放到车间劳动,我国的企业管理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a.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为主要内容

第一,扩大企业自主权,简政放权。扩权的主要内容有:国有工业企业由按工资总额提取企业基金的办法改为实行利润留成办法;企业拥有制定补充生产计划的权力;企业有权销售超产产品;企业有权使用留成资金等。1984年5月,明确规定了企业10个方面的自主权,即:生产经营计划权、产品销售权、产品定价权、物资选购权、资金使用权、资产处置权、机构设置权、人事劳动权、工资奖金使用权和联合经营权。

第二,推行经济责任制。工业经济责任创的基本目的是处理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解决好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第三,两步利改税。第一步利改税的主要内容有:凡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实现利润缴纳55%的所得税,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另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凡有盈利的国营小型企业,按八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税后由企业自负盈亏。第二步利改税的主要内容有:把工商企业上缴国家财政的利润分别改为按11个税种缴税;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期利润扣除按55%计算的所得税和1983年合理留利后的部分占基期利润的比例,为调节税税率。国有企业实行利润分别征收所得税和调节税;国有小型盈利企业按新的八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后,企业自负盈亏。

b.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1年):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

第一,承包经营责任制。指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制度。

承包制有许多优点:在某种程度上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很大程度上挖掘蕴藏在企业中的潜力。

承包制有许多缺点:企业行为短期化;包盈不包亏;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利于确定承包基数等。

第二,租赁经营责任制。指以国家为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按出租企业资产价值收取一定租金,将企业出租给承租人,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资产经营权与使用权的一种经营让渡行为的经济管理制度。其实质是出租人用企业经营权换取承租人租金的一种交换活动。

第三,股份制。指将企业的资本划分为一定数量的股份,继而发行认购,吸收投资者入股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我国的股份制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通过个人持股和企业相互参股,改变长期以来的全民企业所有制单一国家所有的格局,促进两权分离,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

c.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以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

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1992年7月,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对国家赋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的权力,包括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权、劳动用工权、兼并权、人事管理权等;企业是法人实体,它以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11月14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1993年12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该法用法律语言详尽地描述了现代企业制度,为今后的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论点。十五大要求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并再次肯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a.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21世纪的管理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整个神州大地。中国管理的未来一方面要花大力气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学会在WTO框架下,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应学会对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尽可能结合本国实际、吸取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为我所用,与国际接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但是,管理的国际化绝不是全盘西化,要与本土化相结合。

b.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信息化管理对许多企业来讲已迫在眉睫。信息化管理并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自动程序代替原有的手工程序。而是先要对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改造,重新组织、调整,使整个工作程序更加合理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化。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管理信息化在全国普及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c.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首先,摆脱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是中国各级管理者走向新时代,实行人本管理的首要任务;其次,管理者应当为本组织的所有相关利益者服务;再次,管理者应更重视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培养和使用。

d.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变。民营化管理是指一切经营单位均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由法人代表及其聘用的专业人员负责经营决策和管理,政府首长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不再插手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主要领导干部的任用。国有企业实行民营化管理的路径包括:第一,国有资产从一切竞争性行业中退出来,政府只保留对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控制,并通过金融政策、物资储备、政府采购等宏观手段来调控国民经济;第二,发展混合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从而实现民营化管理。

e.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变。随着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顾客范围的扩展,必然会导致企业或组织的边界愈来愈模糊,经营或服务的范围却愈来愈清晰。可以预言在未来的发展中,组织的虚拟化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何管理好这种开放式的虚拟化组织,也将是21世纪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大管理课题。

五、案例分析题

1.A研究院设备先进、人才济济但却一直没有很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该院负责人张院长采用“重金悬赏”的方法。他坚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收效甚微。为了更好地管理研究人员,他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迟到10分钟要罚款100元。为此员工有时为准时到达不惜打出租车上班。该院员工的出勤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一次行业研讨会上规模相近的B研究院发布了几项重要科研成果并介绍了经验。他们认为每个员工都希望做好工作,为此推行了“弹性工作制”以及研究人员自我组合、自主管理的方法。尽管B研究院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但张院长仍然认为采用这种方法会失去控制,这种方法不宜推广。(上海交大2007年研)

问题:请结合人性假设理论,判断这两家研究院的管理方式有什么根本区别?对张院长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行评价。

答:(1)这两家研究院的管理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人性假设的不同,一个遵从X理论,一个遵从Y理论。

A研究院的管理方式对人性的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又称X理论。它是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来的激励理论。这种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获得经济报酬。所以组织应以权力与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员工,以经济报酬来使员工服从和做出绩效。

B研究院的管理方式对人性的假设是“自我实现人”假设,又称Y理论,是由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1960年提出的。这种假设认为人们除了物质的社会需求之外,还有一种想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因此,组织应创造条件,在让人们的这种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让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

X理论认为:人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选择逃避工作;多数人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因此企业管理的惟一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所以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信奉X理论的管理者对属下的行动非常警觉,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非常敏感。他们更倾向于采取军队式的管理方法,要求下属对上级的指令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要对他们实行责罚。

Y理论认为:人们并非天生就厌恶工作,他们把工作看成像休息和娱乐一样快乐、自然;人们并非天生就对组织的的要求采取消极的态度,而经常是采取合作的态度,接受组织任务,并主动完成;在适当条件下,每个人不但能承担责任,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大多数人都有解决问题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能得到部分的发挥。可见,Y理论认为人们是自我激励、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人们要求提高和发展自己,期望获取个人的成功。从这一观点出发,企业就应该把人当作宝贵的资源来看待,通过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使人的个性不断成熟并体验到工作的内在激励。该理论认为,只要把工作变得有意义、富有吸引力,足以引起人们的成就感,就不需要其他外来的激励,人可以自我激励,自动地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

两家研究院的管理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遵从X理论,一个遵从Y理论。

(2)对张院长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评价

张院长对人性的“经济人”假设在这里可能并不适用。这种假设低估了人的本性,把人视为机器,需要外力作用才能运转。这种看法在特定的环境下(比如,任务容易测定、饥饿或失业的威胁、政治或社会的压力),可能很有效,但是在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行业,这种管理方法很可能事与愿违。Y理论的管理方法更适合于充满创新与挑战的科研单位。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案例中A研究院设备先进、人才济济,院内的科研人中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很显然能够得到满足,但是,作为科研人员这一职业特点,除了应该满足他们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要满足他们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去追求自我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人员有永不衰竭的动力,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