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课后习题详解
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答:(1)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
①在测量实践方面
a.能力测量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三个等级。汉代学者董仲舒已论及注意测验:“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可以认为是一部研究能力的专门著作。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就有了“周岁试儿”习俗。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俗称七巧板)、几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
b.人格测量
孔子也提出了性格类型的观点:“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把人分成3种:狂者、狷者和中行。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
c.教育测量
据迄今可考的史料分析,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制时期(公元前1100~前771年)。汉代在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于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②在测量理论方面
a.大思想家孟子指出了测量人类心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b.刘邵曾对人才鉴定的意义、可能、困难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
(2)古代中国社会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都是描述性的,而非定量的。这当然和当时的整个科学技术水平是相适应的。
②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分类式的。就能力测量和成就测量而言,是分成高、中、低几个层次;就性格测量而言,是分成若干种类型。
③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中注重对人作整体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④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与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及人才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应用性质。
2.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
答:(1)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
①卡特尔是美国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卡特尔认为,心理学只有立足于实验与测量,才能达到如同自然科学的准确性;心理测验只有建立普遍的统一标准,并要与常模相比较,才能充分地实现其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些观点都已成为测量学上的重要观念。
②比内认为,测量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不必苛求精确度,因为这些功能的个别差异较大。他认为智力是高级心理过程,包括推理、判断以及动用已知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比内与其助手西蒙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内—西蒙量表,史称1905年量表,可用来测量各种能力,特别是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
(2)特点
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测量对象逐渐扩大和复杂化。卡特尔的测量对象主要是肌肉力量等一些低级的机能,而比内开始涉足高级的心理机能比如人的智力等。
②测验法开始系统化。卡特尔最早提出“心理测验”这一概念,但是比内给测验法以有系统的、精密的设计。比内的智力测验出现了以后,测验法才真正完善起来。
3.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
答:(1)推孟是美国心理学家,他在智力测验方面的最重要贡献如下:
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于1916年修订完成斯坦福—比内量表。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动是推孟采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从此智商一词风靡全世界。
(2)韦克斯勒也是美国心理学家,他在智力测验方面的最重要贡献如下:
①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韦克斯勒相继编制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1949)、“韦氏成人智力量表”(1955)和“韦氏幼儿智力量表”(1967)。
②韦克斯勒舍弃了比率智商,而用离差智商代之,从而克服了比率智商的局限。
③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分为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不仅能够获得总体智力水平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受测者智力优势的信息。
4.比较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中国解放前后的发展,会得出什么结论?
答:(1)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中国解放前的发展
①在智力测验方面
1917年,樊炳清首先介绍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率先开设心理测验课程。1921年,廖、陈二人出版《心理测验法》。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美国测量学家麦柯尔来华讲学,并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的师生编制测验,各地编成测验40多种,等等。
②在人格测验方面
肖孝荣曾修订了“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记录表”,并编制有9~15岁的常模。1937年,周先庚用“塞斯顿情绪稳定性测验”测量中国学生,也发现中国学生的情绪适应性较差。1948年,刘范曾试用“罗夏克墨迹测验”。
③在教育测验方面
艾伟曾编制小学儿童各科学绩测验10多种。特别是他对中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研究,为当时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2)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解放后的发展
①智力测验
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在天津成立心理测验协作组,决定由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于1982年完成修订工作。1986年,龚耀先又主持修订了“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1992年,戴忠恒修订了“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等等。
②人格测验
1982年,由宋维真主持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凋查表”,于1985年完成修订工作。1981年,刘绍衣等修订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制定了辽宁省的常模,后于1988年由戴忠恒、祝蓓里主持制定出全国常模。吴文源等于1990年修订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1988年,洪德厚等编制了“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特征问卷”。1992年,宋维真等人在借鉴“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基础上,编制出“心理健康测查表”,1993年,他们同香港学者合作编制出“中国人个性测量表”。1992年,沙毓英、张锋等人编制出“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并于1995年在张锋的主持下制定了云南省城市、农村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常模。
③教育测验
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等人编制“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用于测量小学毕业生的普通能力。1980年开始,在张厚粲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高考研究组对每年的高考试卷作了系统的统计分析。1986年,罗黎辉、施良方等对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等等。
④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
组织建设: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组建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后进一步扩建为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该专业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制定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由《心理学报》公开颁布。教育学界也成立了教育统计与测量学会,开展有关工作。
人才培养:继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率先开设“心理测量”课程以来,各大学有关系科都已先后开设了“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一些大学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该学科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以及一些大学还多次举办心理测量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
⑤学科建设
80年代以来,国内不仅发表了大量有关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研究论文,而且出版了多种教材与专著。
(3)比较
比较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心理测量学的发展,可以发现:
①心理测量学的健康发展需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解放后,心理测量学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层次,都比解放前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②中国的心理测量学开始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国人从开始的介绍国外的先进的心理测量学知识和测验,到开始设立学科和专业,并且通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了。心理测量学在中国有着光明的前途。
5.根据本章的论述,查阅有关资料,讨论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