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情绪和情感

9.1 考点精讲

考点1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

1.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2.情绪和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1)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和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和情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这是有别于认知过程的另一特征。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不同的态度是以该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般地说,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和情感。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上,情绪和情感都表现出互相对立的两极。

1.在快感度方面,两极为“愉快—不愉快”;

2.在紧张度方面,两极为“紧张—轻松”,有实验表明,紧张程度中等时,人的操作行为效果最佳,过度紧张或松弛都会降低操作效率;

3.在激动水平方面,两极为“激动—平静”;

4.在强度方面,两极为“强—弱”。

由于情绪和情感具有以上四方面的两极性,每两极间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情绪和情感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这四种情绪和情感的两极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三、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适应功能

人的行为总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情绪和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精神支柱。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高等动物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

表情的发展是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发展的标志。类人猿等高级灵长类动物,有着与人类相似的表情,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这些基本情绪是高等动物在生存适应过程中发展、分化出来的。

(2)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是随他们逐渐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哭是婴儿最具特征的适应方式。婴儿用哭声告诉大人他身体不适、饿了。随着要表达内容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大人交流的情绪反应也逐渐增加并产生分化。

(3)成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社会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环境的适应也成为人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情绪调节也就成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人们适应不良时往往会产生挫折感,导致焦虑和紧张。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降低焦虑和紧张,就能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克服困难。

2.动机作用

研究发现,适度的情绪兴奋性会使人的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能促进主体积极地行动,从而增进行为的效率。一定情绪紧张度的维持有利于行为的进行,过于松弛或过于紧张对行为的进程和问题的解决不利。

3.组织作用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有干扰、破坏作用。

(1)促成知觉选择

知觉具有选择性,情绪的偏好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之一。

(2)监视信息的移动

对信息的监视实际上是注意的过程,但情绪和情感对维持稳定的注意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对有兴趣、好奇的信息监视准确,而往往忽视自己厌恶、不感兴趣的信息。

(3)影响工作记忆

情绪和情感对记忆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喜好影响记忆的效率,人们容易记住喜欢的事物,对不喜欢的记忆起来十分吃力;使记忆的内容根据情绪进行归类,在同样情绪状态下记住的材料更容易回忆出来。

(4)影响思维活动

过于亲近和喜欢的容易偏听、偏信,过度兴奋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思维的进程和方向。

(5)情绪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愤怒往往使人冲动而导致不计后果的行为,畏惧往往令人退缩不前。

4.信号作用

情绪和情感有着明显的外显形式——表情是传播情绪和情感信号的主要媒介。面部表情、声音表情和身体姿势都能显示主体的情绪状态。

四、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绪是原始的,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则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

(2)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婴儿最初的表情反应具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而情感则是社会接触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

情绪是反应性、活动性的过程,会随着情境的改变以及需要满足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是构成个性心理品质中稳定的成分。

(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情绪表现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特征,面部表情是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情感多以内在感受、体验的形式存在。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强烈的情绪反应中也有稳定的主观体验,而情感也多通过情绪反应表现出来。情绪和情感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这表现在: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固着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情感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情绪发生过程中往往深含着情感因素。

五、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

情绪和情感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皮层和皮层下神经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

1.情绪状态下机体的内部变化

个体作出情绪反应时呼吸、心率、血压、血管容积、皮肤电反应、脑电反应及内外分泌腺反应均会发生变化。记录这些变化可以作为描述情绪反应特性和强度的客观指标。

(1)呼吸

人在平静时每分钟一般呼吸20次,愤怒时每分钟可呼吸40~50次。

(2)血液循环

人在吃惊和恐惧等紧张情绪下,心率比平静时增加20次,血压也会升高,而血管容积则降低。

(3)皮肤电反应

人在等待重大的活动时,皮肤电阻降低,过度疲劳时,皮肤电阻增大。

(4)脑电反应

当人处于松弛状态时,脑电活动表现为每秒波动10次的脑电波即α波。随着情绪活动强度的增加,这种节律会消失,即产生α波阻抑。人在紧张和忧虑时,脑电波波幅降低,波动频率增大,呈低振幅快波——β波。个体出现病理性情绪障碍时,则会出现高振幅慢波——θ波。

(5)内外分泌腺的反应

内分泌腺在情绪状态中的反应较明显的是,紧张和焦虑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2.情绪和情感的中枢机制

(1)下丘脑

实验表明,下丘脑后区是产生愤怒反应必不可少的区域,也与恐惧等逃避反应相关联。如果下丘脑遭破坏,动物不能表现出充分协调的愤怒反应。奥尔兹等人发现,下丘脑等部位存在着“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刺激这些部位,人和动物都有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2)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是整合情绪体验的重要区域。例如,切除双侧杏仁核可以降低动物凶暴的情绪反应。

(3)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与激活或唤醒有关,对呼吸和心血管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产生情绪的必要条件。

(4)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在情绪和情感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巴甫洛夫指出,动力定型的维持、发展和破坏会引起肯定或否定的情感。阿诺德认为,外部刺激要经过个体的评价和估量才引起有关情绪,而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上进行的。人类可以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和控制情感。

考点2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以及表情动作

一、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按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使人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将情绪和情感分为基本情绪、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等4种状态。

1.基本情绪

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它们与基本需要相关联,常常具有较高的紧张性。

(1)快乐

快乐是达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个体产生的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快乐的强度与达到目的的容易程度和或然性有关。

(2)愤怒

愤怒是愿望得不到满足,实现愿望的行为一再受到阻挠引起的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3)恐惧

恐惧是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由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能力所引起的。恐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个人的恐惧往往引起他人的恐惧与不安。

(4)悲哀

悲哀是个体失去某种他所重视和追求的事物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失败、分离会引起悲哀。悲哀的强度取决于失去的事物对主体心理价值的大小,心理价值越大,引起的悲哀越强烈。

2.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与接近外界事物的愿望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惊奇和兴趣,而厌恶则是与之相反的情绪体验。

(1)惊奇和兴趣

惊奇和兴趣是中等肯定程度的情绪体验,它导致个体对事物的主动探究、了解和学习。面对陌生、奇特但并未发现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事物时,个体会产生惊奇感,进而就产生探究该事物的兴趣。

(2)厌恶

厌恶是指与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感相关联的,具有强烈躲避倾向的、否定的情绪体验。厌恶使人远离引发的事物,厌恶的对象不一定能对个体造成威胁。厌恶与个体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在一个民族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会引起另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的强烈厌恶。

3.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自我评价是个体在社会中按照社会及个人的要求对自己及自己的行为进行的评价。害羞、骄傲与自罪是三种主要的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1)害羞

害羞是个体与周围人和环境的相处过程中对自己作不太肯定评价时的情绪体验。害羞常常伴随着特定的表情动作,如脸红、说话不流畅等。

(2)骄傲与自罪

骄傲是个体在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想自我要求时产生满足感、自我肯定的情绪体验;自罪是个体了解到自己达不到理想要求时所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当现实的自我满足了理想自我的要求,个体就对自己很满意,产生骄傲的情绪;如果现实自我不能满足理想自我的要求,则产生自罪的情绪。

4.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

爱和恨是两种极端的指向他人情感的基本体验。爱和恨源于对他人的好感与厌恶,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他人持久的情感倾向和态度。爱是肯定情感的极端,恨是否定情感的极端。

(1)爱

爱是对他人肯定的情感,它与喜欢相联系,是与受他人吸引有接近欲望相关联的情感。在爱的作用下,个体常常体验到一种献身感。爱有许多种,母爱、亲情之爱、恋人之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等等。一般来说,爱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促使人们为所爱的对象工作、学习、献身。

(2)恨

恨是对他人否定的情感,它是与愤怒这一基本情绪相联系,久而久之产生的情感体验。恨这种情感体验的结果是个体力求摧毁所恨的对象。不喜欢或厌恶等否定情感与恨不同,它们只导致个体远离对象。恨的消极作用在于它的破坏性,它导致个体报复恨的对象,甚至做出许多不理智的行为来摧毁对象。但是,恨也有积极的作用,如对敌人的仇恨可鼓舞将士奋勇杀敌。

二、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1.三种主要的表情动作

(1)面部表情

由于面部表情能精细、准确地反映人的情绪,它是人类表达情绪最主要的一种表情动作。

(2)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除面部之外身体其他部位的表情动作。头、手和脚是表达情绪的主要身体部位。

(3)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是情绪在言语的声调、节速和速度上的表现。人在高兴时音调轻快,悲哀时音调低沉节奏缓慢,愤怒时音量大、急促而严厉。

表情动作与言语一样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但是在三种主要表情动作中面部表情起主要作用,而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往往是情绪表达的辅助手段。

2.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

(1)表情的先天性

表情具有先天性的程序化的模式。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对人和动物的表情作了详细描述和比较研究。他指出,人和动物的表情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根源。

(2)表情的社会性

情绪表现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复杂性和强度逐渐增加并产生分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表情的复杂性增加;表情的随意性在社会环境中学习、提高。

考点3  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

1.定义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焦虑等。

2.特点

(1)心境具有弥散性,处在某种心境中的人,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

(2)心境持续的时间可以是几小时、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差别甚大。

(3)心境往往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发产生。工作顺逆、事业成败、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环境的舒适与否都可能引起人的某种心境;

(4)主观认识对心境的产生和持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意义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积极、良好、乐观的心境会促进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活动效率,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有益于人的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则使人厌烦、意志消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有碍于健康。学会对心境的调节控制,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十分重要。

二、激情

1.定义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2.发展阶段

激情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

(1)由于意志力减弱,身体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高度紧张使细微的动作发生紊乱;

(2)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了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

(3)激情爆发后的平息阶段。这时会出现平静和疲劳现象,严重时甚至精力衰竭,对一切事物不关心,精神萎靡。

3.激情状态的作用

(1)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控制力减弱,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作出适当的估价;

(2)激情也有积极的一面,有些激情状态也能推动人的活动,成为活动的强而有力的推动力。

三、应激

1.定义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2.产生应激状态的原因

(1)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面临事件提出的新要求不一致,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参考,需要进入应激状态;

(2)已有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而使人产生无能为力的失助感和紧张感。

3.应激状态对人的活动的影响

(1)有时应激引起身心紧张有利于主体全力解决紧急问题;

(2)有时应激所造成的高度紧张又会阻碍认知功能的正常发挥。

4.应激能引发一般适应综合症

这种症状一般分三个阶段:

(1)惊觉阶段,应激初期,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上升,血糖和胃酸增加,机体处于适应性防御状态;

(2)阻抗阶段,有机体提高代谢水平,动员保护机制以抵消持续的情绪紧张;

(3)衰竭阶段,紧张持续,有机体的适应性贮存全部耗尽。这时机体被自身防御作用损害,导致适应性疾病。

考点4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在形式上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三大类。

1.直觉的道德感

直觉的道德感是由对某种情境的直觉感知引起的,具有迅速而突然的特点,对道德行为有迅速定向的作用。直觉的道德感通常缺乏明确的自觉意识,但仍然与个体过去的经验有关。在经验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舆论及个体对它们的态度。

2.形象性的道德感

形象性的道德感是通过形象思维发生作用的道德情感。在青少年期,个体的情感更容易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他们容易被英雄人物的品质和事迹所激励,产生道德感。

3.伦理性的道德感

伦理性的道德感是在认识道德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自觉的、概括性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在青年期才开始产生并发挥作用。伦理性的道德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深刻性的特点,具有动力作用,能增强人们对道德行为的控制力。

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高级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有积极的作用。理智感是个体良好精神境界的体现,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

三、美感

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的特点:愉悦的体验;有倾向性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