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其各自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答:(1)绝对成本学说
①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绝对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②绝对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2)比较成本学说
①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劳动的节约。比较优势导致了比较利益。
②比较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
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哪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3)要素禀赋学说
①批评比较成本学说
a.比较成本学说是静态的,是单一要素的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是以生产力固定不变(而不是可变)为前提的,不符合事实;
b.成本中未包括地租在内;
c.认为生产中的要素(主要是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比例不变,违背事实;
d.认为各种劳动工资之间的比例固定不变,事实上各个国家的工资、不同行业或专业的工资是不同的、经常变化的;
e.比较成本学说忽视了需求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仅从供给方面考虑问题。
②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推论:国与国之间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商品价格有差异是因为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成本不同,而成本差异又是因为要素价格差异引起的;两国间要素价格差异源于要素供给量的不同,而要素供给量不同实际上意味着要素禀赋的不同。
③要素禀赋学说的政策含义
一国应实行自由贸易,进行国际分工(按要素禀赋条件)和专业化生产。
2.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新发展?
答:比较优势理论新发展有:
(1)熟练劳动说
美国强调通过教育、在职培训以及保健等措施培养熟练劳动力,这些措施提高了服务质量与决策水平。美国相对比较充裕的熟练劳动力供给,使得美国出口商品中的熟练劳动含量要比进口商品的熟练劳动含量多。
(2)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说
美国从那些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中获得了效率优势。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支出导致了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机器与技术工序的改善,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了管理技术水平。这种“知识资本”导致了更有效的生产。
(3)自然资源产业说
美国的贸易格局可以通过深入分析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来得到解释。假设美国是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贫乏的国家,所以用不出口自然资源产品的办法来保存自然资源和资本。美国需要进口那些用美国方法衡量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自然资源产品。
(4)国内需求说
一种产品在国内被消费(或被投资),对于这种产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一国产品首先应该满足国内需求(偏好),然后再满足国外需求。当两个国家需求结构越是相似时,两国之间的贸易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需求结构的差异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因而处于同一层次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贸易量较大。
(5)产品生命周期说
产品技术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在变化,其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要素密集型的变动而转移。因此,不同类型的国家能够在不同阶段上享有比较优势。
(6)产业内部贸易说
不同国家专门从事一个可选的差异性产品,由于每个国家总有一些人不愿意趋同本地大多数人的口味,产生相似产品存在着进口与出口。
3.什么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答: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行为)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行为和偶然事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1)要素条件
①一国的要素禀赋在决定一国的竞争优势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常所认为得更复杂。
②要素是动态的,可以被升级、被创造以及被特定化。
③不断创造出新的更高级并且往往是更为专业化的要素,才能长期保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需求条件
国内需求具有需求构成、需求的增长规模和形式、国内需求的国际化三方面的性质。
①国内需求构成在三个方面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有:
a.市场需求结构的细分有助于企业形成有效的竞争策略,发挥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
b.成熟和挑剔的买者会对企业产生压力,迫使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c.预示性的买方需求可以为企业提供未来买者广泛需求的信号。
②需求增长的规模和形式影响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有:国内需求的规模,独立买者的数量,国内需求的增长率,早熟的国内需求,国内市场的先行饱和。
③国内需求的国际化就是将一国的国内需求转向国际,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国外市场的一种机制。
(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和辅助产业会对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增强后者的国际竞争力。为了使某一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供给产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那些对创新和该产业的发展没有重要影响的投入品可以从国外进口。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行为
企业的各国之间、各产业中的企业目标、战略、组织方式对各国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国内竞争的形式也对创新过程产生根本性的作用。
(5)偶然事件
一些偶然事件和机会有时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同样的机遇,在不同的国家可能产生非常不同的结果。
(6)政府行为
政府在保持产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是从属性的。政府政策仅在那些决定国家优势的根本因素业已存在的产业中才能保持有效。
4.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答:(1)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
①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并非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不可能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②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
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越大,因此有效地配置资源,使社会各种资源获得最大限度地利用是国民收入最大化的充分条件。
(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
①比较优势理论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问题。
②比较优势理论的市场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是价格竞争;竞争优势理论的市场条件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
③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是国家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对象是国家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
④比较优势理论的优势来源没有考虑科学技术进步、国内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的作用;竞争优势理论的优势来源是一国某一特定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⑤比较优势理论的用影子价格衡量,指标有: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显示性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指数等;竞争优势理论的用市价衡量,指标有: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口国市场占有率、本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
⑥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更为广泛。
从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区别的分析可知:拥有比较优势并不等于拥有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往往表现为某一要素禀赋相对丰富,而使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某种特定的角色。但竞争优势是一种实际显现的竞争能力,是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综合协调的结果。
5.了解与掌握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答:(1)扩大市场准入,消除非关税壁垒
对农产品进口的限制,主要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来实现。其中,非关税壁垒措施主要是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制度。
①取消非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②削减进口关税,扩大市场准入机会
③关税配额水平的约束及其非歧视性实施
④规定最低市场准入机会
⑤特殊保障条款
(2)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
(3)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①“绿箱”政策
对市场只有很小扭曲作用的政策,可免于减让承诺、允许实施。
②“S&D”政策
特殊及区别对待的政策,包括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者普遍得到的投资补贴,低收入和资源贫乏阶层普遍得到的投入补贴等,鼓励放弃种植非法麻醉品的支持。
③“蓝箱”政策
生产限制计划中,对生产者进行的直接付款的政策。
④“黄箱”政策
《农业协议》规定需要减让承诺的“黄箱”政策是指上述三类以外的国内支持政策,一般涉及对特定产品的支持措施。这些政策可以用综合支持量(AMS)来衡量,综合支持量是衡量提供给某特定农产品或非特定产品的年支持总量的技术指标。
(4)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
SPS适用于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是为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实施的不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限制和歧视的措施。协议还对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等同待遇、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条件、检疫规定的透明度、控制检验和批准程序等问题做了规定。
6.农产品国际贸易是如何演变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1)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
①各大洲间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a.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农产品贸易变化很大;
b.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贸易发展缓慢;
c.欧洲共同体以及欧盟的建立和扩大,其主要农产品不仅由短缺变为自给,而且还有大量剩余供出口,从而成为世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最集中的地方;
d.北美由于受到欧盟的激烈竞争,出口地位有所下降;
e.大洋洲主要出口畜产品,近年来又增加了谷物出口。
②不同发展程度国家间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a.世界农产品贸易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地位日趋下降;
c.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国家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2)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品种结构演变
①世界谷物贸易增长由快变慢;
②农业原料贸易量增长缓慢;
③畜产品和水产品贸易不断扩大;
④世界水果蔬菜贸易额增长令人瞩目;
⑤新的加工食品和饮料增多;
⑥土特产品以及供日常生活其他方面使用的手工编制品、花卉贸易兴旺。
(2)农产品的贸易的特征
①贸易商品集中
欠发达国家的贸易主要依靠出口少数几种主要农产品。
②贸易地区集中或市场集中
贸易地区集中或市场集中是指大部分主要输出物资通常在几个工业化国家的市场上出售。
③价格波动幅度大引起出口收入波动
④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时间性很强
a.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时间,基本上不受其他因素所影响;
b.农产品的易腐性,要求农产品运输时间尽量缩短。
⑤农产品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a.发达国家进口的农产品需求弹性大、替代弹性大;
b.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替代弹性小。
7.了解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与特征。
答:(1)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①中国是世界上近20年来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②中国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③由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
④在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中,粮食、棉花、油料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趋于下降,进口却不断上升;而动物、园艺、加工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份额则均呈上升趋势;
⑤国内资源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农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下降。
(2)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特征
①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地区结构特征
1990年以来,分布结构比较稳定,始终以亚洲国家(地区)以及美国为主要的出口市场,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顺差主要来自亚洲地区,而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北美地区。
②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特征
a.出口产品种类
蔬果类、肉类、水产类以及动植物原料类农产品的出口规模不断提高,其出口占到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也不断上升。
b.出口集中程度
出口贸易比重的集中度有了显著提高,出口规模向少数几类农产品集中的程度加强。
c.进口
农产品种类由谷物类、糖类、纺织纤维类,转变为油籽类、纺织纤维类、植物油类和水产类。
8.加入WTO后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有哪些?
答:中国加入WTO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有:
(1)农产品关税减让
根据谈判承诺,中国逐年降低农产品关税并对所有农产品关税进行约束。其中水果、肉类、葡萄酒和奶类制品等产品的降低幅度更大。
(2)重要农产品的关税配额管理
加入WTO以后,中国按照世贸组织农业协议的要求取消数量限制,但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对小麦、大米、玉米、棉花、豆油、食糖、羊毛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在关税配额制度下,配额内关税率为1%~l0%,配额外关税率为10%~65%。
中国继续保留对一般贸易进口的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的国营贸易及进口专营权。
中国承诺,在透明、可预测、统一、公平和非歧视的基础上管理关税配额,明确关税配额公布、申请和发放的时间,反映消费者喜好和最终用户需求,不抑制关税配额的足额使用,提供再分配的机会等。
(3)国内支持的限制
中国保留了在《农业协议》下对农业国内支持提供特定支持和非特定支持的权利,两项支持占相关年份特定产品和农业生产总值的8.5%。
中国基期综合支持总量为零,特定产品支持为负数。
(4)非关税措施的取消
中国加入WTO后取消对农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包括配额、许可证等措施。
取消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所涉及的农产品有食糖、烤烟、烟草、橡胶、羊毛等,其中,食糖、烤烟、烟草、羊毛在加入WTO时取消,橡胶于2004前取消。
在加入WTO时取消单一许可证的农产品有小麦、玉米、稻谷、大米,以及豆油、花生油、棕榈油、菜籽油等食用油。
(5)出口补贴的消除
中国根据《农业协议》的规定,承诺今后不对农产品提供出口补贴。
(6)卫生与动植物检疫的限制
中国承诺,在加入WTO后30天内,向WTO通报所有有关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包括产品范围及相关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中国将遵守WTO关于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方面所有的法律法规。
9.中国加入WTO对农业和农民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答:中国加入WT0对农业和农民所产生的影响有:
(1)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
中国在加入WT0的过程中作出了广泛而重大的减让和承诺,较大幅度地开放了农产品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2)农产品进口剧增,压低了国内市场价格,使农民的利益受损
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挤占了国内农业的发展空间:
①对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市场的挤占,抑制了中国传统种植业的发展;
②对资本或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市场的抢占,挤压了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③对中国某些农产品加工业的控制,减小了民族工业的获利空间。
(3)中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较高的市场准入壁垒
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方式是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法规变化。一些国家尤其是WTO发达成员运用技术性壁垒的水平越来越高,对进口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苛刻。中国是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较多的国家,中国被拒绝的进口产品中,农产食品所占的比例最大。
(4)农业进一步开放的压力在加大
随着多哈回合的进展和中国与多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世界和中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