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割
3.1 复习笔记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简单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的对比
①从流通形式来看,二者的区别在于:
a.买卖的顺序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则是先买后卖。
b.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而资本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
c.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的媒介是货币,而资本流通的媒介是商品。
②从流通的性质和内容来看,二者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a.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为了取得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则是交换价值本身,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b.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的两极是价值量相等而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是这一运动的实际内容。资本流通的两极是同质的货币,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必须要大于起点的货币,即价值增殖是这一运动的实际内容。因此,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应该为G—W—G'。其中,G'=G+△G,△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
c.两种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某种使用价值,一旦商品生产者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一流通过程也就结束了。资本流通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由于资本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能不断增殖自己的价值,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表3-1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2)资本的总公式
由于资本的流通公式G—W—G'表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因而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都是适用的,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从形式上来看,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殖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因为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发生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4)剩余价值的产生
①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②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
在流通领域之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表明,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不能在形成价值时又形成剩余价值。
(5)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①剩余价值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
②剩余价值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而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因此,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条件,即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进行劳动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内容
①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
②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用于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④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4)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1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劳动过程
①含义
劳动过程都是指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a.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要服从资本家的安排;
b.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殖过程
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②资本主义生产的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
a.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b.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延长了的那部分劳动时间。这部分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正是产生于这部分劳动时间,因此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所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4)资本的本质
资本在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的职能总是力图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提高剩余价值率。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就叫做不变资本(c)。
(2)可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就叫做可变资本(v)。
(3)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②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劳动力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m/v。
(4)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对劳动力必要劳动的支付,体现着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5)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在价值形式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二者的比例称作资本的价值构成。
(6)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区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二者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因此,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7)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的关系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
(8)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3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4)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两者的联系
a.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②两者的区别
a.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
b.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在资本主义生产所经历的简单协作阶段,资本家主要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意义越来越大。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因而这两种方法在现实中尽可能被同时使用。
三、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利润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或转化形式。
(2)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可以用下列三个公式表现:
a.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c.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3)利润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
从量上看,由于c+v总是大于v,因此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从质上看,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的计算中,剩余价值似乎由预付资本产生的,这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4)影响利润率的高低的因素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②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③不变资本的节约;
④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平均,它只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发展趋势。
(2)平均利润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更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利润作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就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生产价格的形成
(1)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k)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用公式表示:生产价格=k+。
(2)生产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①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形成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价格就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一差别的存在,使生产价格与价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
②但是,这种背离并不意味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它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因为:
a.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能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被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全部平均利润的总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
b.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有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
c.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价值量就降低,从而生产价格也会下降。
由此可见,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改变。
四、剩余价值的分割
剩余价值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具体形式。剩余价值的分割,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从而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图3-1 剩余价值分割框图
1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
(2)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3)商业利润的本质
商业利润的本质就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利息
(1)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
(2)利息
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由职能资本家支付的。但是,利息在本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率
利息率就是以百分数表示的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例,
用公式表示为: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
3银行利润
(1)银行的主要职能
①专门从事货币资本经营业务,在货币借贷关系中充当借贷双方的中介;
②经营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技术性业务,如货币保管与兑换、结算与支付等。
(2)银行资本的构成
①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
②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货币资本。
(3)银行利润
资本家经营银行所获得的利润叫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后形成的。
(4)银行利润的本质
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2)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形式
①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种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超额利润,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②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
③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的关系
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