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8x5=40)

1.物质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基本哲学范畴,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可以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无限多样的特殊形态。运动是其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其存在的形式。它既不可被创造,也不可被消灭,但其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可相互转化。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永恒运动着的物质总体。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自然、社会中一切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既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又不能与之混同。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及其结构、特性、运动的认识会不断变化,但哲学的物质范畴不会陈旧和改变,只会不断得到证明和丰富。

2.意识

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意识来源于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物质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物质发展。在阶级社会里,反映社会现象的意识一般具有阶级性。

3.认识

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活动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主体正确地反映客体。

4.价值

答: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即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一种主体按需要对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进行选择、利用和改造的关系,或客体的属性、功能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关系。主体及其需要的复杂性,客体及其属性的丰富性,决定了价值形态的多样性。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和认识关系中存在着的一种特殊关系。主体和客体都是价值关系的承担者;价值的基本特性。价值的本质表现为价值的特性。与价值的本质相联系,价值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客观性;价值的形态。依据主体的需要,价值可以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交往价值三种基本形态。

5.

二、简答题(10x4=40)

1.简述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的统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尽管人们都在进行着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既不是这些人所期待的,也不是那些人所希望的,而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过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必然产生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形态变革。

(2)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

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性,呈现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这里,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主体的选择性表现出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对社会形态的选择性。

(3)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

在人类总体历史上,在没有外来的影响、冲击和干涉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的“自然的发展阶段”。

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有些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通过各民族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

(4)评述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但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状况规定着其跨越的限度,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跨越是有条件的。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以在其他民族已存在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为条件的。

2.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答:(1)内涵

唯物辩证法又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创立的唯一科学和真正革命的辩证法。

(2)基本内容

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范畴和基本规律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联系与发展范畴

a.唯物辩证法就是从总体上研究客观世界的普遍关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

b.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c.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运动,而且不仅是量变,还是质变。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辩证法是一个规律体系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三个基本规律。在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三个规律的作用:

a.量变质变规律回答运动变化发展的形式是什么,揭示了事物的两个基本规定以及事物发展过程的两种基本规定以及事物发展过程的两种基本形式或状态。

b.对立统一规律回答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源是什么,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其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否定之否定规律回答发展的过程是什么,进一步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由肯定自身到否定自身,进而再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3)评述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每一事物都与自身同一,根本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矛盾。

3.如何看待社会发展中个人的作用

答: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活动的主体,但并不因此抹杀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要正确地处理历史活动中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理解普通个人、历史人物和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个人及其历史作用的一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不否认个人的历史作用,强调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主要表现在:

a.个人的存在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制约;

b.社会规定了不同个人有着不同社会关系的差异性;

c.个人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由于制约个人活动的社会关系不同,个人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也各不相同。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活动受制约的情况是不同的。

(2)普通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普通个人是指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不大或不显著的个人。唯物史观客观地评价了普通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普通个人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虽然是历史上的无名英雄,但没有他们的基础性的活动,任何伟大的历史事业、任何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普通个人为历史输送杰出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

(3)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指历史上在社会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并留下个人意志的印记的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等。他们的作用表现在:

推动或阻碍历史进程

从性质上来说,历史人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推动或阻碍历史进程两种,并据此将历史人物区分为进步人物或反动人物、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前者顺应历史发展的前进趋势,并以其活动推动历史进步;后者则代表历史前进趋势的反面,并以其活动阻碍历史进步。

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

从影响程度上来说,历史人物能够使历史的进程加速,也能够使这一进程缓慢。一般来说,力图推动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和进步的,从而使历史进程得以加速;而力图阻碍历史进程的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和反动的,从而使历史的发展进程延缓。

局部改变历史进程的面貌

从历史人物所起作用的结果来说,由于他们以其独特的个人活动来影响、号召和领导一定的历史活动,所以他们往往能赋予历史事件以独特的色彩,局部地改变历史进程的面貌。

(4)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是代表先进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历史唯物主义在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承认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发起和探索作用

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活动的自觉发起者和探索者。他们能够较早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前进趋势和意愿提出推动历史前进的任务。

组织和领导作用

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杰出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作为领袖人物,会以自己特殊的才能和毅力去宣传鼓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领导群众去实现一定的历史任务。

表率和示范作用

在历史的前进运动中,由于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历史任务往往是前无古人的,所以杰出人物在发起这样的历史任务时,不仅要创造性地进行组织和领导,而且还要起表率和示范作用。通常所谓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就是由他们在这样的事业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而形成的。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中个人的作用是巨大的。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的,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简述社会实践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答: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存在,从人的现实活动中去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两个哲学范畴。主体和客体是表示活动者和活动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哲学范畴。

(1)主体与客体的概念

主体的概念

a.含义

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是主导者、能动者、主宰者。但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只有经过培养和教育并在进入与客体的关系之后才构成完全的主体。人在不同的对象性关系中表现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评价主体、审美主体等。

b.基本规定性

人作为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表现为自主性、主观性、创造性、自为性等基本规定性。

c.表现形态

主体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个体形态、集团形态和社会形态。

客体的概念

a.含义

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受动者、从属者。客体仅指进入人的活动领域和主体发生联系的那些客观事物。对象在不同情况下表现为实践客体、认识客体、评价客体、审美客体等。

b.基本规定性

客体必须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受动性等基本规定性。

c.表现形态

客体主要具有三种不同表现形态: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2)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一对关系范畴,它们只有在相互关联中才会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定。关联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存在的条件性。主体和客体的分化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主体性在根本上就是实践性。主体与客体则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以主体为核心而建立的自觉的对立和统一关系。这种统一的实质即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对立体现在:主体和客体的不同规定性,它们的性质在原则上是刚好相反的。统一体现在:它们在运动中最后必然趋向于相互结合。

三、论述题(35x2=70)

1.如何看待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问题

答: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衡量一个社会发展进步与否,从根本上说,就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凡是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就是进步的社会,反之,就是落后的社会。从历史发展来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之所以代替旧的社会形态,就在于它能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能推动生产力更快地发展。因此,衡量社会的发展乃至政党的行为,最终要看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程度。

(1)“生产力标准”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标的前提条件。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有多重目标,而且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从不同方面做出巨大努力,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支撑,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的发展目标就无法实现。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一个社会能够比其他社会有更快的生产力发展,实际上体现了该社会的生产方式更为合理,社会结构更为成熟,社会关系更为先进,社会运行更富有生机活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性突出体现在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

衡量社会发展的程度,应当具有客观的可度量性。无论是劳动工具的水平和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还是现有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以及整个生产力水平,都可以加以精确测度,用这样的标准所进行的衡量比较客观和准确。

(2)“生产力标准”的内容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在具体评价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时,应当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标准之间的关系,将每种标准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用生产力标准评价社会发展进步时,必须注意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总是通过生产关系才能实现。

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致的。就生产力的构成而言,人作为劳动者,不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且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要素。因为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只有同作为活劳动的人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创造,才能使其他生产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人在生产力系统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生产力发展是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统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从静态看表现为生产力的现有水平,从动态看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因此,评价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时,不能仅仅以生产力的现有发展水平为依据,而要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统一中来把握。这里的高速度,不是不计任何成本代价的高速度,而是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高速度。

(3)意义

确立生产力标准,对于研究和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使社会历史评价有了更为科学的基础。生产力标准的确立,彻底克服了这种用观念解释、评价历史的根本缺陷,使社会历史研究有了现实的依据。:

它为我们实际推进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出发点。这就是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要看它是否对生产力发展有利,也就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立足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2.论述文化对社会现代化的作用

答: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其内涵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人类对文化的本质、结构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经历着不断深化的过程。文化包含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层次。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又对全部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正确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对于引领社会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1)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如生产工具、社会制度、观念习俗等。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文化,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艺术、科学、哲学等自觉形态的文化。从总体上看,文化具有人为性、群体性、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2)作用

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但它一经形成,便会对社会生活以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在其性质上,表现为促进或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在其程度上,表现为加快或是延缓社会的发展。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作为经济形态的反映,文化形态必然具有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维护同自身性质相同的东西,批判同自身性质相反的东西。正是通过这样的维护和批判,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先进的思想理论能够指导人们自觉建构起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制度和体制,妥善地协调和处理各种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这种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不仅营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直接决定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特征、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文化中所培育起来的人格意识、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汇聚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文化主要是通过其激励功能实现的。在顺境的情况下,文化能够激发人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鼓舞人们的斗志,增强人们的信心和力量;在逆境的情况下,文化能够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促使人们自强不息。

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发展的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发展的状况,尤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水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通过科学技术创新而实现的。文化的智力支持功能不仅表现在对生产力的推动上,而且体现在文化作为社会内在的经济理念、政治理念、文化精神等,形成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创新的机制。

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社会力量的凝聚有赖于民族认同,而民族认同主要来自于文化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该民族在价值观念、信仰追求、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共性,因而能在本民族内产生强烈的共鸣。它可以凝聚广大民众的共同利益和理想追求,表达和反映民众的公共意志,从而形成较强的感召力和向心力。这种力量使整个社会的民众凝聚起来,自觉维护民族利益,积极推动民族振兴。

(3)评述

文化为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凝聚力量,综合和融汇在一起,便形成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技术、国防等硬实力而言的。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对社会发展有其重要影响。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全面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推进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此,必须适应时代和实践新的变化与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