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政治经济学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是什么?并说明其含义。
答:(1)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含义
社会生产需要连续进行,这种周而复始,连续进行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简单再生产,就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2)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两个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其在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部分和按产品的实物形态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三个部分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社会总产值,它划分为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不变资本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可变资本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m)。
②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Ι)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③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不仅要说明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而且要说明它的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的形式收回,从而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它的各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再如何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相当于处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的消费资料。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获得价值补偿又获得实物补偿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含义阐述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必须保持的两大部类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这些基本比例关系如果不能保持,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具体实现条件如下:
①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即: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
该公式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②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Ⅰ(c+v+m)=Ⅰc+Ⅱc,即第Ⅰ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供给应该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
③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Ⅱ(c+v+m)=Ⅰ(v+m)+Ⅱ(v+m),即第Ⅱ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该公式表明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该同全社会工人取得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相等;在实物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相适应。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
答:(1)资本总公式及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即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其中,即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在资本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殖,从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来看,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这是因为,在商品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则商品按照价值进行交换,交换双方都不能得到更多的价值,不能产生出剩余价值。这样,剩余价值似乎是由不等价交换产生的。如果是不等价交换,通过贱买或贵卖,虽然可以使交换的一方占到便宜,可是商品生产者不仅作为卖者而且也要作为买者出现在市场上,他作为卖者或者买者得到的,又会在作为买者或卖者时失掉,即使有的商品生产者善于欺骗,既贱买又贵卖,这也能使个别人发财致富,而不能使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获得剩余价值。因为,贱买贵卖没有增加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只是改变了价值在不同人之间的分配。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发生关系,他们只是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者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实现价值。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售而发生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从而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4)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资本家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所购买的劳动力,让它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使预付的价值发生增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目的不是生产使用价值而是生产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继续延长,超过一定点就会产生剩余价值。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超过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因而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
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达到这一点,即工人新生产的价值只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后,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扩大到劳动力商品上的结果。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或者出卖商品,都是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样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解决了。
3.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试论述:(1)为什么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答: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在一切新社会制度里都起作用的,就像《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实行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私有化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共同富裕主要的途径有:
①要加快“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一定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加强社会建设,保障与改善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讲求效率,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要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要衡量投入劳动的量,更要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中,则要把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联系起来。
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共同富裕的全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⑤加强法制建设。要依法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
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对一些垄断较强的行业和部门规定最高限价甚至统一定价;对一些社会公共产品,国家规定最低限价或实行价格补贴等。此外,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和形成合理的价格,还必须建立、健全价格监督体系,
4.2011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0元,2012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8000件,而社会需要12000件;同时,该国货币价值下降了20%。
试计算:(1)该商品单位价格应为多少?
(2)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背离是多少?
解:(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当2012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时:
商品价值=10/(1+25%)=8元
社会需要的价值量=8×12000=96000元
不考虑货币供应变化的价格=96000/8000=12元
货币贬值下单位产品价格=12/(1-20%)=15元
(2)由(1)可知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5元,单位商品的价值为8元,则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偏离是:价格-价值=15-8=7元。
微观经济学
5.假设一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其中分别表示两种商品和。
(1)请问此效用函数是拟凹的吗?
(2)计算均衡需求函数和马歇尔需求函数。
(3)计算间接效用函数和支出函数。
解:(1)该效用函数是拟凹函数。分析如下:
由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得商品和的边际效用分别为:
因此,边际替代率为:
可以看出,边际替代率随着的增加而减少,因此该函数是拟凹函数。
(2)假设消费者的收入为,则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其中,和分别为和的价格。构造拉格朗日辅助函数,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
(3)间接效用函数和支出函数
间接效用函数衡量的是在收入和价格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最优消费束时的效用:
支出函数:在一组特定的商品价格条件下,要达到某一既定的效用水平所必需的最小支出,与间接效用函数互为反函数。
间接效用函数:
支出函数为:
6.假设一个2×2的交换经济消费者A和B交换两种商品和,消费者A的效用函数是,消费者B的效用函数是。他们拥有两种商品的初始禀赋分别是和。标准化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格为。
(1)计算消费者A和B对两种商品和的需求函数。
(2)计算该交换经济的均衡价格及均衡配置。
解:(1),,因此:
消费者A的预算约束为
消费者B的预算约束为
消费者A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构造拉格朗日辅助函数,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
同理可得,。
(2)根据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由,可得:
由初始禀赋可得:
解得:
可得:,,,。
7.假设在一个市场上有两家企业,该市场的逆需求函数为,企业1的成本函数为,企业2的成本函数为,为价格,为两个企业的总产量,为每个企业的产量。
(1)假设两个企业可以组成一个卡特尔,求垄断价格及每个企业的产量;
(2)试证明:卡特尔不是一个纳什均衡;
(3)假设两个企业进行产量竞争,求古诺均衡下的价格和每个企业的产量。
解:(1)卡特尔的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
将和代入需求函数,可得。
(2)由企业1的成本函数为,企业2的成本函数为,可知。卡特尔定价下,厂商有降低价格获得最大利润的冲动,因此卡特尔不是一个纳什均衡。
(3)企业1的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此即为企业1的反应函数。
同理可得企业2的反应函数为,联立两个企业的反应函数可得,。
8.最低工资立法是各国管制劳动市场的通行做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做法会提高失业率,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指出,这种做法不仅不会提高失业率,反而能够带来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双重上升。请根据你所学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模型,讨论一下几个主题:
(1)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政府是如何通过最低工资立法干预劳动市场的?
(2)假如市场上存在非成熟工(比如刚毕业的年轻学生)和熟练工两类劳动力,请问最低工资立法是如何影响着两类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的?
(3)假定劳动市场上劳动者面对的是垄断厂商,最低工资立法又是如何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的?
(4)最低工资立法对促进社会稳定有利吗?为什么?
答:(1)最低工资立法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法律,其中心目的是以法律形式来保证工薪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最低工资能够满足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政府通过实施最低工资立法,规定雇主向员工支付一个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即效率工资,如图1-1所示,使得劳动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结果是出现失业。
图1-1 最低工资
(2)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非成熟工(比如刚毕业的年轻学生)和熟练工两类劳动力,最低工资立法对这两种类型劳动力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熟练工劳动力不受最低工资立法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均衡工资大大高于最低工资。对于这些工人来说,最低工资是非限制性的。对于非熟练工(比如刚毕业的年轻学生)来说,由于非熟练工的均衡工资往往较低,实施最低工资制,会造成一部分非熟练工的失业,现实中甚至还会出现部分非熟练工为了就业最终接受低于最低工资的工资水平。
(3)假定劳动市场上劳动者面对的是垄断厂商,政府规定最低工资很可能会增加就业量。如图1-2所示,垄断厂商按照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的原则确定工资水平为,就业量为。如果政府规定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垄断厂商会通货最终产品的加价,而不是来较少工人的办法来增加利润,因此垄断厂商将增加雇佣工人,使得就业量增加。比如说,政府规定最低工资为竞争性市场工资水平,此时垄断厂商会增加雇佣工人,直到就业量增加到。
图1-2 最低工资
(4)最低工资立法一方面来说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对于买方垄断情况,实施最低工资立法可能会迫使垄断厂商增加劳动力需求,扩大再生产,同时提高了工资水平。对于一般情形,实施最低工资立法有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最低工资法导致部分青少年失业在家,有可能导致社会混乱,不利于青少年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同时,实施最低工资法,也给一些厂商支付低工资提供了法律保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宏观经济学
9.在短期模型中,比较开放条件和封闭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总需求及其组成部分影响传导机制的差异。
答:在短期模型中,开放条件下和封闭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导致总需求增加,但是这两种情况的传导机制是不一样的。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了利率水平,使得投资增加,从而增加了任何给定的价格水平上的总需求。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为世界利率,所以利率不再是关键因素,汇率变成了影响总需求的关键因素。一旦货币供给的增加开始给国内利率以向下的压力,由于投资者会把资金投到其他地方寻求更高的收益,资本流出该经济。资本的流出使本币贬值,这一贬值使国内产品相对于国外产品更为便宜,从而刺激了净出口。因此,在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过改变汇率而不是改变利率来影响收入,最后的结果也是增加了任何一个价格水平上的总需求。
10.假定某经济体系已实现经济增长的稳态,工资收入占GDP比重为70%,资本存量为GDP的2倍,折旧率约为5%,GDP增长率为10%。利用新古典增长理论并综合上述数据,说明该经济体系的储蓄率是否是最优的?
解:由已知条件可得劳动份额,资本份额,,折旧率,GDP增长率为
。
可以得出
根据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当时实现了人均消费最大化。根据已知条件可以看出,该经济体系的储蓄率是最优的,使消费最大化的储蓄率为:
11.假设某个小型开放经济体(资本自由流动),为了平抑国内农产品价格,采取了限制农产品出口的政策。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别说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这个政策对汇率和实际GDP的短期影响。
答:(1)浮动汇率下政策对汇率和实际GDP的短期影响
如图1-3所示,限制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意味着净出口的减少,使得净出口曲线向左移动。净出口曲线的这种移动减少了计划支出,从而使曲线向左移动。由于曲线是垂直的,贸易限制降低了汇率,但并不影响收入。
图1-3 浮动汇率下的贸易限制
由于净出口是GDP的组成部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净出口曲线的左移对收入产生向下的压力;反过来,的减少降低了货币需求,并对利率产生向下的压力,造成本币贬值。最后,本币贬值使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更便宜,这增加了净出口并使收入回到起初始水平。
由于贸易限制并不影响收入、消费、投资或政府购买,所以,它不影响贸易余额。尽管净出口曲线的移动会减少,但汇率下降又等量地增加了。总体效应是不变的贸易额。
(2)固定汇率下政策对汇率和实际GDP的短期影响
如图1-4所示,限制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意味着净出口的减少,使得净出口曲线向左移动。净出口曲线的这种移动减少了计划支出,从而使曲线向左移动。曲线的移动会降低汇率。为了使汇率保持在固定水平上,货币供给必须减少,这使曲线向左移动,收入降低。
图1-4 固定汇率下的贸易限制
固定汇率下贸易限制的结果与浮动汇率下贸易限制的结果不同。在这两种情况下,贸易限制都使净出口曲线向左移动,但只有在固定汇率下,贸易限制才减少了净出口。原因是固定汇率下贸易限制引起了货币紧缩而不是汇率贬值,货币紧缩又减少了总收入。
12.假定经济的菲利普斯曲线是:,而且自然失业率是过去两年失业率的平均数:
。
(1)为什么自然失业率会取决于最近的失业率?
(2)假设央行遵循永久性地降低通货膨胀1%的政策,这种政策对一段时期中的失业率有什么影响?
(3)这个经济中的牺牲率是多少?请解释。
(4)这些方程式对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和长期的取舍关系意味着什么?
解:(1)在该模型中,自然失业率是过去两年中失业率的平均数,因此,如果衰退提高了某一年的失业率,那么自然失业率也会提高。这说明该模型表现出了滞后性:短期的周期性失业影响长期的自然失业率。之所以自然失业率会取决于最近的失业率,是因为:
①近期的失业率可能影响摩擦性失业的水平。失业工人失去工作技能而更难找到工作。而且,失业工人可能失去寻找工作的热情而不努力找工作。
②近期的失业率可能影响等待性失业的水平。如果在服务谈判中局内人比局外人更有发言权,那么局内人可能会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工作岗位就会变少。这种情况在工业企业和工会的谈判中很容易发生。
(2)中央银行永久性地降低通货膨胀1%的政策会使一段时间的失业率上升。由菲利普斯曲线知,在第一期
,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下降1%,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基础上上升2%。然而在下一个时期,由于周期性失业的提高,自然失业率也提高,新的自然失业率为。因此,自然失业率上升1%。如果中央银行要把通货膨胀保持在新的水平上,那么第二期的失业率就应该等于新的自然失业率,因此。在以后的每个时期,失业率仍然要等于自然失业率。这个自然失业率绝不可能回到其最初水平。这点可以从下列的失业率得到:
因此,若中央银行遵循永久性地降低通货膨胀1%的政策,则第一年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基础上上升2%,以后每年在自然失业率基础上上升1%或更高。
(3)这个经济的牺牲率是4。分析如下:如果失业率要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之上上升2%,则根据奥肯定理,GDP要损失4%,则牺牲率=4%/1%=4。
(4)如果没有滞后作用,则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只存在短期的取舍关系。滞后作用使得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不仅存在短期取舍关系,还存在长期取舍关系:即若要降低通货膨胀,失业必须持续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