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戏曲演员创造角色的方法是______。
【答案】唱、念、做、打
二、选择题
1所谓“四折一楔子”的这种规范的杂剧结构样式,是( )人整理的结果。
A.元代
B.清代
C.明代
D.唐代
【答案】A
【解析】四折一楔子,元杂剧剧本的结构体制。四折,即四套,依附于北曲,四折是由北曲四部分组成。楔子,说明剧情,交代背景、结果。
2学者( )在其《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才把“戏曲”一词作为包含宋金杂剧、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清代以来的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通称。
A.王国维
B.郭沫若
C.曹禺
D.洪深
【答案】A
【解析】《宋元戏曲考》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研究宋元时期戏曲发展的力作,探讨中国戏曲形成过程、戏剧的渊源及戏剧文学,并以宋元两朝为重点,还兼及曲调的专著,材料丰富,态度严谨,对杂剧的断代更为研究界长期沿用。
3戏剧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歌舞,直到( )才成为一种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戏剧形态。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B
【解析】中国戏曲是多源的,其源头主要是民间歌舞、民间说唱和滑稽表演。戏曲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歌舞,但直到宋代才成为一种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戏剧形态。
三、名词解释
1连台本戏[中国传媒大学2014研]
答:连台本戏是指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北宋末年,汴京中元节有连演七天的《目连救母杂剧》;清宫大戏如《升平宝筏》、《鼎峙春秋》等都是长达240出的长篇大戏;近代辛亥革命时期,欧阳予倩、周信芳等都曾编演过连台本戏;20世纪初上海流行《西游记》、《封神榜》等连台本戏。连台本戏少者几本连演数日,多者几十本连演数月,剧情连贯,有文有武,通俗易懂,多用机关布景,但是也夹杂一些荒诞的内容和庸俗的噱头。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消失。
2元杂剧[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元杂剧是指金末元初以大套北曲来演唱故事的戏曲形式。流行于整个元代,是元代北方舞台上的主流戏曲品种。元杂剧每本大体四折,每折唱北曲一套,每套北曲属于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只由正末或正旦唱曲,其他的脚色没有唱曲的任务。元杂剧的著名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等。剧本流传在世的有160多本。元代末年,出现了“南北合套”。元以后,日渐衰微。
3行当[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行当是指传统戏剧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根据所演不同的角色类型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逐渐划分而成。比如京剧里有生、旦、净、丑四个总的行当,每个行当又有细密的分支,如生行又分老生、小生、武生等。在习惯上“行当”与“脚色”通用,如旦行也叫旦脚。旦行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门旦等角色。
四、简答论述
简论中国戏曲艺术的民间性特点。
答:中国戏曲艺术的民间性特点主要表现为:
(1)戏曲艺术源于民间
中国戏曲的早期来源为原始祭祀仪式及生产劳动。它是在上古先民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其天生就具有民间的特质。
(2)戏曲艺术发展于民间
①戏曲艺术受到民间艺术的滋养
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民间技艺的丰富与滋养。如民歌小调的介入、民间歌舞的介入、武术的介入等。其中,南戏就是宋杂剧在吸收当地民间小调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大量戏曲剧本的创作素材多取自民间,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②戏曲艺术的活动对象为人民大众
戏曲艺术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不同的深度表达着人民大众的情感与心声,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戏曲艺术的三种活动方式主要表现为:
a.庙会演出
庙会是聚合祀神、贸易与娱乐等多种因素的群众活动,庙会演戏成为千百年来延续不断的文化习俗。
b.宴会演出
在中国历史上,节日庆祝、婚丧嫁娶、送往迎来、文人雅集等都有宴会演戏的习俗,这是维系社会公共关系和联系亲情友情的重要手段。
c.剧场演出
中国戏曲的剧场,从宋元时代的瓦舍勾栏,到明清时代的戏馆茶楼,到近代的都市剧场,都是戏曲活动的最主要的场所。营业性的剧场演出是戏曲艺人谋生的主要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