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人与社会的关系

1.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资料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32~33页。

材料2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资料来源:《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33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材料3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

资料来源:《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395页。

材料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资料来源: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05—02—19。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答: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就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既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即社会有机体具有客观物质性和发展规律性。

社会有机体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有机体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从根本上说,它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是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展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从广义上说虽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精神生产,但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制约着人自身生产的形式、结构和发展状况,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性质和内容。

社会有机体具有发展规律性。社会有机系统是具有规律性的、动态发展的过程的集合体。社会有机系统由于其内在的矛盾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矛盾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结构各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社会结构的含义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结合的方式,其本质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

社会结构各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

a.在社会结构中,经济结构是基础性的结构,它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与物质文明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演进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政治结构与政治文明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政治结构的演进表现为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文化结构与精神文明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文化结构的演进表现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b.在人类的社会文明体系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政治文明规定精神文明发展的政治方向,精神文明对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理论先导、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总之,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

(3)运用社会意识一般特点的原理,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答: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a.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属于社会意识层面,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维护自身安全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

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集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的社会文明体系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政治文明规定精神文明发展的政治方向,精神文明对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理论先导、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总之,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原因在于:

a.它们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就构成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