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
(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
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1.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的本质差别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从本质上说,其差别主要在心理的发展。但并非任何心理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
(1)成人心理机能的变化有些是暂时性的。例如,由疲劳、疾病等引起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可能向衰退的方向变化,往往是消极的变化;
(3)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特点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方向、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例如,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思想。
(2)连续性和阶段性
①发展虽然是循序渐进的,离不开量的积累,当积累了一定的量变之后就会引起质的变化。例如儿童学习走路就是一个连续性的量变的过程。
②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特别是大的质变,意味着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例如学龄儿童的思维已经由具体思维水平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③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发展虽有阶段性,但阶段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准备;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如图1-1所示:
图1-1 儿童期各阶段的划分
(3)不平衡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对同一个体而言的。
①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
a.心理的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就已开始出现,到十几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
第二,抽象逻辑思维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青年期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b.个体整个心理面貌变化的非等速性。
一般说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越快。人的一生的发展中,有两个加速期。
第一,6岁之前,整个身心发展非常迅速,称为第一加速期。
第二,青年期,发展又迅速起来,进入第二加速期。
②关键期和危机期
a.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时期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地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研究认为,2~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学外语最好不要超过12岁。
b.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例如,3岁儿童常常以“不,就不”来回答成人的任何要求;不少12岁的儿童,学习兴趣低落、成绩下降,行动带有不少盲目反抗性。事实上,儿童心理发展中,危机期并不必然出现,如果成人能够根据儿童心理和需要的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要求儿童,教育得当,儿童就会顺利渡过这个时期。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方向、顺序是相同的,但每个儿童发展的速度、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
①发展速度、优势领域等得不同。有的儿童两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说话;有的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②个性方面的明显差异:有的儿童文静、腼腆,有的活泼、泼辣;有的热情善交际,有的孤僻不合群,等等。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从出生到入学之前(0~6、7岁)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这种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带有客观规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学前儿童的心理因人而异,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二、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原因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因而,面临着两大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表现(包括发展趋势、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
2.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价值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根据。
①学前儿童心理学关于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条件、脑的发育和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论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理。
②学前儿童心理学追踪考查儿童认识活动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充实并进一步证实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基本原理。
③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可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法则、质量互变规律等基本思想。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我们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有助于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提高同一切迷信思想和唯心主义偏见作斗争的能力。
(3)在心理学领域内,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其研究资料丰富心理学,充实了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性表现在它与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它既来源于社会实践,又为实践服务。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和劳动组织的日趋复杂,使得儿童期被划分出来。
②学前教育产生后,教育家开始接触到儿童心理的问题,但研究的并不多。
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引起儿童观的根本改变,开始以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为依据进行教育,儿童心理的研究受到重视。
④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的激烈竞争,使得人才培养问题和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社会的需要为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⑤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①我国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首先要为早期教育工作实践服务。
②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为一切与儿童有关的工作领域服务。如幼儿卫生保健、儿童文学艺术创作、儿童玩具、儿童服装设计等。
3.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幼教工作者通过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收获:
(1)掌握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把日常工作实践中所积累的印象系统化,按照客观规律引导儿童心理发展,尽可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
(2)初步掌握了解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和技术。
(3)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和巩固。
(4)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增强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针对学前儿童的特点,研究其心理时,要特别注意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
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中,贯彻客观性原则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必须在儿童活动中进行,并充分考虑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儿童生理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研究者应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资料,细致分析全部事实材料,包括相互矛盾的资料,从中抓出本质的东西,切忌随意取舍和主观臆测。
2.发展性
发展性原则是指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3.教育性
研究工作对学前儿童心理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过程,因此研究者必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从设计研究方案、安排时间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行,都必须考虑到对儿童的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1)定义
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观察法的优势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方法。
①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②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可以比较真实地得到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
(3)运用观察法的注意事项
观察法要求有一定的技术训练,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观察前要做好准备,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题目确定观察目的和记录要求。
②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最好不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观察对象。
③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还应记录引起行为的诱因。记录可运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也可采用适当的仪器设备。
④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
2.实验法
(1)定义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学前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2)分类
学前儿童心理学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
①自然实验
a.定义
自然实验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实验,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某些条件。如在正常教学活动中,要求不同年龄班的儿童讲述相同的图片,以分析各年龄段儿童观察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趋势。
b.应用
教育心理实验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把儿童心理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探索不同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
c.重要性
自然实验法和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主要方法。
②实验室实验
a.定义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别设置的实验室里,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研究儿童心理。
b.优缺点
第一,能够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以获得某些特殊资料,如用微电极技术研究新生儿辨别语音和其他声音刺激的能力。
第二,实验室条件往往使学前儿童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而且也难以研究较复杂的心理现象。
c.应用
实验室实验法较多用于研究婴儿,或研究儿童心理的某个方面或具体机制。有的实验室内模拟儿童生活的环境,使儿童处于正常的心理状态。
3.测验法
(1)定义
测验法是根据现成量表和测验程序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或状态的方法。
(2)应用和注意事项
①测验法主要用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②学前儿童心理测验一般采用个别测验,逐个进行,不宜进行团体测验。
③测验人员必须受过训练,测验中要善于取得儿童合作,使其表现出真实的心理水平。
④年幼儿童心理活动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任何一次测验结果都难以作为最终评定的依据。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问卷的方式,请家长在问卷表上作书面回答,以此了解儿童的心理。
5.谈话法
这是了解儿童心理的辅助方法之一。谈话法的要求有:
①和儿童谈话时,形式应该是自由的,但研究者的目的必须非常明确,因此谈话者应有足够的理论修养和熟练技巧。
②谈话应有充分准备,如实地作记录,以便进行科学的分析。
6.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以了解其心理活动。但是儿童在创造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动作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因此对儿童作品的分析,也有较大局限性。
总之,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往往采取综合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课题,以及研究的具体条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三)儿童教师研究儿童的方法
1.研究的目的
儿童教师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准确地了解每个儿童的发展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成功进行科学研究的条件
①掌握专业知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儿童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②明确目的也是成功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③儿童教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灵活地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儿童教师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法、自然实验法、调查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运用测验法时最好有专业人员指导。
④做好幼儿个性鉴定。幼儿个性鉴定是儿童教师最主要的研究成果。个性鉴定既是对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全面评定,又是对以往教育状况的估价,而且也是今后确定教育方向、制订教育措施的根据,因此很有价值。幼儿个性鉴定一般形式如下:
《幼儿个性鉴定》的一般形式
幼儿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所在儿童园及班级观察起止时间
1.一般情况
(1)健康情况:包括产前及出生情况:孕期是否正常、出生是否顺利、出生体重;是否患过大病、治疗情况、目前健康情况等。
(2)本人受教育史:指从小由谁抚养、何时入园等。
(3)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成员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
2.儿童个性特征
主要指儿童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情况及主要优、缺点。此项应根据日常对儿童进行的大量观察、调查、实验所得的材料,经认真分析后作出。
3.个性形成原因分析
此项是个性鉴定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只有客观地找出形成儿童目前发展状况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促进发展。
4.教育建议
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提出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