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章 党报评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主要方略

1.党报评论为何要采取应对新媒体的方略?

答:(1)当今,人们正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和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途径。网络、手机话语以及论坛、博客、微博等,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独家性、贴近性、交互性等特点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评论的迅速发展及其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冲击波,对传统媒体评论尤其是党报评论构成严峻的挑战。

(2)在新兴媒体评论以其快捷、新鲜、犀利、“草根”、贴近、互动的优势,对传统媒体评论特别是党报评论形成“抢、逼、围”之势的今天,党报评论如不下决心切实扭转上述状况,势必要影响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3)党报评论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为应对网络评论的挑战,化“危”为机,顺势而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新闻报道特别是新闻评论的变革上进行可贵的探索,采取应对新媒体的方略,是党报发展的必然结果。

2.党报评论化被动为主动的内涵是什么?

答:党报评论化被动为主动的内涵表现为:

(1)为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在各类突发事件、热点新闻面前,党报评论一定要及时准确,抢占舆论引导第一落点,将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事件处置同步推进,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观点,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掌握主动,从而最大程度地挤压谣言传播空间,真正占领舆论制高点。

(2)党报评论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关键时刻不缺位、不“失声”,除对突发事件、热点新闻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观点外,主动设置话题,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尤为关切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生发评论,也是党报自觉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路径。。

3.党报评论怎样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答:党报评论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须从五方面做努力:

(1)化被动为主动

为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在各类突发事件、热点新闻面前,党报评论一定要及时准确,抢占舆论引导第一落点,将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事件处置同步推进,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观点,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掌握主动,从而最大程度地挤压谣言传播空间,真正占领舆论制高点。

党报评论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关键时刻不缺位、不“失声”,除对突发事件、热点新闻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观点外,主动设置话题,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尤为关切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生发评论,也是党报自觉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路径。

(2)化说教为说理

党报评论要化说教为说理,关键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三个转变”。

由命令向对话转变,要放下架子,端正位置,从内心深处把受众视作朋友,平等沟通,倾心交流,多些释疑解惑,多些循循善诱,多些和风细雨,多些人文关怀,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由指导向引导转变,其主旨是带领,是指引,是指明方向,是选择路径,绝不“越俎代庖”、“按图索骥”,而把最终的评判权、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受众自己。

由灌输向疏导转变,要以人为本,把读者是否接受,宣传是否有效果放在首位,在为群众分忧、减压、解愁方面有所作为。要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疏导群众心理,理顺社会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鼓与呼。这不仅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问题,而是与群众观点、百姓情怀密切联系在一起。

(3)化生硬为生动

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使用源于生活本身的“新鲜”语言,吸收富有表现力的时代语言,力求使评论同拍共振。

要适当借鉴文学表现手段,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把评论写得五彩缤纷、绚烂夺目,从而实现传播价值。

文章要有优美的韵律,要有明快的节奏,要有个性化的文字。语意含糊的句子要改,不够有亮度的句子要换,不够简洁的句子要删。

(4)化单向为双向

党报评论必须遵循“劝导传通”的规律,化单向为双向,要放下身段,面向基层,面向实际,改变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评论诉求方式。要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群众心声结合起来,把体现领导意图与通达社情民意、反映公众诉求结合起来,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在论述方式上要做到以下方面:

从命令训诫式向平等商量式转变;

从专家主导式向公众参与式转变;

从道德评判式向专业分析式转变。

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通过设置正方和反方,给公众提供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注重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对同一个话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加以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运用对话和访谈的方式,主要由编辑记者依据特定的新闻事件设置话题,请专家学者发表高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化互动为互赢

为应对网络评论的挑战,党报评论应“取其长、避其短”,加速自身改革,实现报网互动,在评论的时效性、贴近性、互动性和大众化上狠下工夫,努力抓出成效,达到互学共赢的效果。

4.党报评论能否做到全面准确与生动活泼相统一?为什么?

答:党报评论能做到全面准确与生动活泼相统一,具体分析如下:

(1)全面准确与生动活泼并不矛盾。没有全面准确,花里胡哨的文字只能是持之无据的游谈;没有生动活泼,再大的嗓门、再正确的道理也不会入脑入心。

(2)党报评论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全面准确不等于空泛枯燥、套话连篇,说一些永远正确的话,讲一些大而无当的道理。因而党报评论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力求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3)党报评论只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使用源于生活本身的“新鲜”语言,吸收富有表现力的时代语言,使评论同拍共振。适当借鉴文学表现手段,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把评论写得五彩缤纷、绚烂夺目,就能做到全面准确与生动活泼相统一。

(4)评论文章要有优美的韵律,要有明快的节奏,要有个性化的文字。语意含糊的句子要改,不够有亮度的句子要换,不够简洁的句子要删。改、换、删之后还要朗诵,直到文字达到比较完善为止。

5.党报评论为何要遵循双向传播的规律?

答:(1)党报评论停留于单向传播:内容上,自上而下的多,传达上级精神的多,指导当前工作的多;论述上,一味灌输的多,命令训诫的多,“我说你听”的多;受众上,面向领导干部的多,面向上层人士的多,面向知识精英的多。这会致使党报评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曲高和寡”,不能在引导社会舆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党报评论遵循双向传播的规律,化单向为双向,面向基层,面向实际,能够既体现党的意志又反映群众心声,体现领导意图又通达社情民意、反映公众诉求,也能够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

(3)在论述方式上,要从命令训诫式向平等商量式转变,从专家主导式向公众参与式转变,从道德评判式向专业分析式转变。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通过设置正方和反方,给公众提供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注重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对同一个话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加以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运用对话和访谈的方式,主要由编辑记者依据特定的新闻事件设置话题,请专家学者发表高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报纸为全社会的成员所共同拥有,共同使用,谋取的是公共利益。职之所在,责有攸归。新闻媒体是“时代风云的观测站,时代航船的瞭望哨,时代变化的记录者,时代进步的见证人。”作为新闻媒体“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尤其是党报评论,在这方面所担负的责任特别重大。党报评论只有遵循双向传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任务,更好地谋取公共利益。

6.党报评论与网络评论各有什么长处和短处?应如何相互学习,实现双赢?

答:(1)党报评论的长短处分析

党报评论的长处

党报评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a.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b.长期积累的良好的社会信誉、公信力;c.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委意图发表具有预见性的评论文章和阐释新闻事件。

党报评论的短处

包括:a.传播本位;b.受众市场主要是单一的党政干部;c.单纯的政治指导;d.时效性不强;e.互动性差;f.贴近性差。

(2)网络评论的长短处分析

网络新闻评论的长处

a.时效性强,往往在第一时间就作出反应,发表意见;

b.因事抒感,借题发挥,直抒胸臆,一吐为快;

c.平民视角,平民情怀,平民语言,平民风格;

d.善于交流,长于互动,一呼百应,效应集聚。

网络新闻评论的短处

a.理性不够,容易偏激,说理往往失之简单,缺乏论证过程,缺少逻辑力量;

b.相互转发,彼此“复制”,克隆现象严重,原创作品不多;

c.作风不够严谨,常常因急于求成而“失真、失信、失误”。

(3)如何相互学习

党报评论和网络评论应互相“取其长、避其短”,加速自身改革,实现报网互动,在评论的时效性、贴近性、互动性和大众化上狠下工夫,努力抓出成效。对网络评论而言,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这样才能达到互学共赢的目的。

7.请尝试写一篇1000字的网络评论。

答:示例如下:

穿越“迷雾”需要实打实的行动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雾霾再次笼罩中国,人们对糟糕空气质量和PM2.5的认知,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直观和持久。过去这一个月,空气质量指数居高不下,北京市几乎每天都是雾霾天,全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在雾霾之中。刚开始,很多人还将雾霾当作调侃话题,如今人们对雾霾的反应主要是忧虑和愤怒。

忧虑的是,各地医院因呼吸道疾病入院的患者暴增,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都成为“坏空气受害者”;愤怒的是,从一年前PM2.5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各级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承诺,就一再出现在大会小会和红头文件中,但最终交出的成绩单显然不及格。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灰色杀手”,也成为损伤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所幸的是,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已有基本共识:同呼吸,共责任,解决环境问题需要通力合作。

穿越“迷雾”,让公众不再做“人肉吸尘器”,首先需要有根治空气污染的决心。在一些城市,糟糕的天气几乎是家常便饭,但城市管理者和相关职能部门,此前似乎对空气治理并不太重视。人们看到的只是“好天气基本靠大风吹”的侥幸。空气问题并非无解,有决心才有成效。北京市2008年奥运会前后空气质量之佳创下记录,就是最好例证。

穿越“迷雾”,建设“美丽中国”,更需要有持久的治理行动,将空气治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全局性工作。空气问题的核心是人口问题,它是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的人口增加所带来的机动车数量、能量消耗等问题的集中爆发;空气问题的本质是个发展问题,它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结出的“毒果”。以实打实的行动来治理空气污染,将是转型期中国要答好的一个关键命题。

除了政府层面的治理举措,普通公众也可以用行动来改变现状。糟糕的空气,有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治理污染,自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响应。别的不说,如果我们平时能尽量少驾车出行,出现雾霾天的概率会逐渐小很多。实打实的行动比任何抱怨都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