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上 编 新闻评论学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 绪 论
1.什么是新闻评论学?它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答:(1)新闻评论学的定义
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逐步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2)新闻评论学的研究范围
对于新闻评论学的研究范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论述:
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秦蛙、胡文龙、涂光晋认为:“新闻评论学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②《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它主要研究新闻评论的特征与类型、历史沿革与地位、评论与政治的关系、评论的规律等。”
③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青年学者杨新敏认为:“新闻评论学研究的范围要广泛得多,有关新闻评论的各种现象、各个方面,新闻评论的过程、规律,都在它研究的视野之内。”他还大胆提出了新闻评论学应涵盖本体论、创作主体论、对象论、创作论、文体论、媒体论、接受主体与传播环境论以及新闻评论史等的主张。
综上所述,新闻评论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的。
2.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主要目的何在?
答: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下方面:
(1)按照新闻传播业的客观规律,发挥新闻评论的独特长处,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和传播真理,在不同的场合和条件下,让新闻评论这种体裁更好地起到反映舆论、引导并形成舆论,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2)掌握新闻评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种类、地位和作用,并懂得这种新闻体裁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以及我党数十年来评论工作的根本传统,明确从事新闻评论工作所应具备的修养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训练和技能培养,初步了解新闻评论写作(或制作)的主要环节与基本程序;基本掌握几种常用评论形式,诸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以及署名新闻时评、思想评论、微型评论、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的写作要领,为逐步掌握它的写作和运作规律,并在工作实践中较好地运用新闻评论打下扎实基础。
3.怎样认识当今时代为新闻评论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答:当今时代为新闻评论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元化,这不仅使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而且提高了人们的参与认识,人们迫切要求有更多的知情权、表达权和话语权。
(2)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企业转制、体制转换的深化,改革由局部转向整体、由经济领域转向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推进改革和加快发展都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过的新矛盾、新课题,不断衍生着许多人们以前想所未想、见所未见的新事物、新思潮。无论是人们为之振奋、思考、争辩,抑或为之困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大众关心的现实话题面前,每个人都期待理智的光芒,渴求思想的启迪。如今有海量的信息传播,人们一般已不缺少新闻,而缺少对新闻深入、准确的理解与认识,这需借助于权威的分析与评论。正因如此,有一位新闻学者满怀激情地指出:“我国新闻媒体已经进入评论与分析的黄金时代”;更多的人说:“我们进入了‘思想’、‘观点’时代。”
(3)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更加快捷,方式更加多样,这既拓展了信息与思想交流的空间和渠道,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公共话语平台,也给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整合新闻资源、做大做强自身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4.提高评论素养,对搞好新闻报道有什么帮助?
答:(1)评论素养的内涵
评论素养是指新闻工作者,应当是具有高尚人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社会活动家,应当具有灵敏的政治嗅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周围的一切,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有自己的判断和估价,有发言的主动权。
(2)提高评论素养对搞好新闻报道的意义
评论素养应当成为每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之一。胡乔木认为培养名记者的一条重要方法是多写评论和述评,因为评论和述评是一种高层次的新闻报道。懂一点新闻评论学,学一点评论写作,不断提高自己在评论方面的素养,这不仅是搞好当前学习,做好新闻工作的需要,而且对今后具有长远的意义。
①提高评论素养是提高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媒体思想性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评论素养可以加深媒体从业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加强同广大受众以及整个社会的联系程度,最终提升媒体的水平。
②新闻评论是整个报纸宣传的纲,提高记者的评论素养,可以把全部报道工作贯穿起来。
③提高评论素养有助于一线记者和报刊通讯员科学地抽象化新闻事实,快速发现问题并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抓住要害,提炼出新颖而深刻的报道主题。
④提高评论素养,对社会政治和全局情况留心观察,缜密思考,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往往能使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捕捉事物的本质,理出报道的主线,采写新闻报道也更加得心应手。
⑤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评论素养有利于形成敏锐的新闻敏感,辨别真伪、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
⑥提高评论素养使记者在搞好日常报道的同时,能采写出有分量的述评新闻,进行画龙点睛的评论,把摆事实和讲道理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效果和媒介影响力。
5.学习评论写作的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答:(1)学习新闻评论写作的原因
①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突出。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播的灵魂和旗帜,在直接影响社会舆论方面最具权威和力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a.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政治面貌的旗帜,加强新闻评论是提高媒体引导力、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一环,新闻评论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媒体工作水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b.就新闻媒体而言,新闻评论往往是整个报纸宣传的纲,抓好评论这一环,就可以把全部报道工作贯穿起来。
②当前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的急迫需要。重视新闻评论,不断改进和加强评论工作,这是我国现代民主报刊的一贯传统,更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党报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广大受众阅读需求发生变化提出的必然要求。
a.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新闻趋于同质化,评论成为媒体张扬个性、显示水平的重要标杆,而媒体普遍缺乏评论工作者。
b.新闻传播的发展和改革要求编辑部全体人员都要学会写新闻评论,因为依托新闻报道配发的评论最为常见,宣传效果也好,这就需要深入现场的记者、通讯员自己动手配评论。
③学习评论写作是做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a.评论素养应当成为每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之一。评论和述评是高层次的新闻报道,培养名记者的一条重要方法是多写评论和述评。
b.提高评论素养使记者能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迷离混沌的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概括,捕捉事物的本质,理出报道的主线,提炼新颖而深刻的报道主题,不仅能够得心应手地采写好新闻报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配发多种形式的评论,增强传播效果。
(2)学习评论写作的正确态度
①打破“评论神秘”的观念,树立苦战能过关的志向。
新闻评论写作有规律可循,本身并不神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逐步掌握。冲破了思想牢笼以后,还必须树立苦战攻关的精神,并辅之以正确的方法。
②克服“评论无学”的思想,认清评论与政治及理论的关系。
“评论无学”的思想,既是对新闻评论的误解,又是对自我创造精神的束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是评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新闻评论不是学术探讨,更不是政策、指示的翻版,而是具有强烈时效性的“时评”。要做到分析客观形势,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将上头精神与基层实际相结合,与干群思想状况相结合,进行有说服力的舆论引导,需要总结、学习前人和今人的评论理念与实践经验。
③改变“眼高手低”的状况,做评论园地里坚持练笔的耕耘者。
学习评论写作,固然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想理论水平,取决于作者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也有一个努力了解和熟悉评论写作基本要求的问题,特别是在坚持练笔中逐步掌握写作技法的问题。虽然这是提高评论写作水平的第二位的问题,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起决定性作用。要坚持笔耕,在实践中将所学的评论写作要领认真体会,加以应用,摸索规律。
6.有选择地走访一些报纸总编辑或专职评论员,请他们现身说法,谈谈对抓评论工作和写新闻评论的体会。
答:示例如下:
找准共振点 说了不白说
——我写新闻评论的一点体会
江锡钰
(本文提要:通过新闻评论和政协建言的互动,直接促成了政府改革小学名校公平招生办法的出台;通过新闻评论解决了拖了十几年券商在佣金之外多收“五块钱”的棘手问题;写了30年评论,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0多个……这些“说了不白说”的积极效果,就因为找到了党的政策主张和民意的共振点。)
我出生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第四年,而从事新闻评论写作恰恰和改革开放同步,开始于1978年。三十年来的写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评论写作并非像某些人嘲讽或自嘲的那样,是什么“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在我看来,新闻评论写作,只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找准党的政策和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共振点,不仅“说了不白说”,而且还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和我的许多同行一样,我也是由文学青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从1972年在安徽日报发表第一篇“接受再教育札记”起步,我写过诗歌、散文、小说、曲艺。1978年,在“真理标准”讨论中,我写了一篇《“郑人买履”的启示》,很快被蚌埠日报采用。从此,我就爱上了评论写作。由于有文学创作培养起来的文学和文字功底,我的评论文字比较生动,也就很受编辑们的青睐。1983年,在编辑老师们的力荐下,我从某区政府调进蚌埠日报,开始了我的职业新闻生涯。
进了报社,不到半年,我即由记者转任编辑,我编过新闻,也编过专刊副刊,直到主编周末刊,参与创办《淮河晨刊》,担任副主编。20多年来,不管编什么,我始终没有放下手中写评论的这支笔。和同行们交流,我觉得,最适合我们编辑发挥的文体就是评论。我们可以和普通作者一样,写个人署名评论,也可以代表编辑部写评论员文章,写编后、编者按和短评,天地最为广阔。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在本报先后开辟的个人言论专栏《看报说话》和《听钟楼闲话》,每周刊发一到两篇。这个专栏借用杂文的手法写新闻评论,文字生动,紧跟本市和国内外的热点新闻评论,受到许多读者,包括党政官员的喜爱,并以栏题为书名,由新华出版社和人民日报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两本选集。这个专栏中的文章,使我连续15年在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再由副刊一等奖推荐,获得一次安徽新闻奖一等奖,8次二等奖以及单独的5次安徽新闻奖,加上全国党报言论大赛等省以上奖项,大约有30多个。仅此而言,对我个人来说,已经是“说了不白说”了。
当然,评论的社会功用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社会效果,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大的范围内体现“说了不白说”。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以为,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即便是个人署名评论,同样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梳理群众的情绪,冷静理性地分析热点新闻,担负起新闻人应负的社会责任。这实际上也是世界范围内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良知。如果我们逞一时之快,故作惊人之语,卖弄噱头,也许一时可以取悦一部分读者,但决不可能得到广大读者的长久尊重。
新闻评论的写作,同样离不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而且相比较记者的采访,评论写作的调查研究要求更深入,因为评论写作不是就事报事,而是要就事论理。道理说得不深刻、不新鲜、不生动,就没法说服别人。而要做到深刻、新鲜、生动,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反映群众呼声,运用群众语言,哪一样能离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呢?
我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也是不拘一格。打的,我和出租车师傅聊;出差,我和旅客乘务员聊;住店,我和旅馆服务员聊。现实空间里聊,虚拟空间的QQ群里也可以和我的学生们聊(我在安徽财经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写作和新闻评论课)。如果说这些还是随机的民间调查的话,那以我市政协委员和记者的身份,采访考察就更是职务行为,为我获取官方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事实上也正是在民间和官方的信息交汇点上,我写了大量的新闻评论。
而在官方和民间的信息交汇点上做文章,也是对我们评论作者功力的考验。近年来,我在评论写作中注意将思路调整到党的“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上来,将政府关注、又有能力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自己评论选题的主基调,找准时点,及时“发言”,不仅获得了读者的好评,还获得了两次意想不到的成功。
2006年年底,我在政协举行的均衡教育专题协商会上了解到,个别小学名校的地段外招生名额,已经在借读费之外“卖”到了1万元。于是,我写了一篇评论《市长的孩子上什么学校》,将我在参加市政协均衡教育调研组到铜陵考察学习中的见闻——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自己的孩子就近上普通学校,从而带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故事”写进评论,先“吹吹风”。此文一见报,立刻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报社热线收到许多电话,本市的几家网上论坛也对此事展开了热烈讨论。趁热打铁,我牵头新闻界的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地分配小学名校的择校名额。市政协高度重视我们的提案,将其改成“社情民意”直报市委市政府领导。我又结合新华社播发的南京在省直机关幼儿园招生中采取摇号的新闻,在我的专栏里写了评论《摇号,一个不错的选择》,建议我市小学名校地段外招生名额采用摇号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分配。紧接着市政协领导将我这个普通委员安排到市政协常委会上,当着市长陈启涛(现在的市委书记)的面发言,建议改革小学名校的招生办法。随后,陈启涛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亲自读了我的发言稿,并当即表态:“从我做起,不批条子,不开口子,公开摇号”。当年市政府就发文改革了招生办法,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家长代表到现场监督,公开摇号分配小学名校的地段外招生名额。
今年3月7日晚上,我在网上看到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印花税还有下调空间。对此新闻,我认为可以看作政府意在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但是我想,印花税已处在只向卖方单向征收千分之一的历史最低水平,下调空间不大。真要减轻股民负担,券商让利的空间要大得多。而在我们安徽,股民意见最大、反映强烈的是在佣金之外券商收取的“五块钱”。股民之所以叫它“五块钱”,是因为这笔5元钱的收费,没有名目,我所开户的券商,干脆就叫“其他费”,而且都是双向收取,买卖一次股票就要在佣金之外多交不明不白的10块钱,相当于单向卖出一万块钱股票的印花税。如果能取消这笔没有名目的收费,对散户股民来说,比降印花税还要实惠。
但是我也深知,要取消这个“五块钱”困难很大。市物价局为此干预过多次,但券商总是往总部身上推,说是总部的“统一规定”。结果就不了了之,拖了下来。
趁证监会意欲降低交易成本的契机,3月8日我写出了新闻评论《尚主席,先取消“五块钱”如何?》。当天下午,我将此文上帖到强国论坛,很快被编辑推荐到人民网主页,几个小时就有一万多网友点击,网友们纷纷跟帖,认为这个“五块钱”早就应该取消了。第二天,我的评论在本报见报后,本报热线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电话,支持我的建议。随后,我给证监会尚福林主席和各位副主席写了一封信,进一步说明取消“五块钱”的必要性,同时寄上刊有我的评论的报纸。
六月初,中国证监会安徽证监局给我打来电话,并随后书面通知我,证监会已将我的建议转交安徽证监局办理。此后他们又多次和我电话联系,并派两位专员到蚌埠,当面征求我的意见。从6月26日开始,全省范围内先后取消了“五块钱”收费,这个拖了十多年的棘手问题,终于尘埃落定。据国元证券和安徽证监局提供的数据推算,安徽股民一年“减负”超过亿元。为此,我们报社党委经过认真研究,专门给我颁发了1000元的“最佳影响奖”。这是本报的历史上,第一次为一篇言论颁发如此重的奖励。市直机关工委书记颜以庆来本报视察工作时,专门来到我的办公室,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锡钰啊,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股民都要感谢你!”
这两次意想不到的评论效果,为我“找准共振点,说了不白说”的观点,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
(摘自:江锡钰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