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

3.1 复习笔记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1.潜意识

(1)潜意识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

二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

(2)潜意识的内容是那些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所不容许的,原始野蛮的动物性本能冲动,以及幼年期的经验、被压抑的欲望和动机等的心理沉淀物。

2.前意识

(1)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它是曾经属于意识的观念思想,因与目前的实际关系不大或无关,被逐出意识的园地,但可以较快地、较容易地闯入到意识领域。

(2)潜意识的观念首先进入前意识才能到达意识境界。前意识的作用就是保持对欲望的需求和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3.意识

(1)意识指人能自觉得到的东西,是人当前注意到的心理活动、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是与语言有关的部分心理活动。

(2)意识活动是遵循现实原则来行事的,也就是说只有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各种观念才能进入意识领域。

(二)人格结构学说

1.本我

(1)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式的活动,相当于潜意识内容。

(2)本我服从于快乐原则,它不看条件、不问时机、不计后果地寻求本能欲望的即时满足和紧张的立即释放。本我中的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从而支配人的行为。

2.自我

(1)自我是现实化的本能,它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2)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配合现实和超我的要求,延迟转移或缓慢释放本我的能量,对本我的欲望给予适当的满足。

3.超我

(1)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类似于人们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为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明的部分,多属于意识层次。

(2)超我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超我服从于至善原则,它一方面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施行惩罚,另一方面确定道德行为标准。

(三)人格动力学说

1.人格动力

人格动力是指在个体的人格结构中,由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功能不同、目标不一,彼此交互影响,就会产生一些内在的动力,继而由内在动力形成外显行为。

2.防御机制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由人格动力所形成的行为,其目的是力图减少因超我与本我冲突而产生的焦虑。这时,个体的行为并不是出于理性,也不能明确地说出其中的真正原因。因此,弗洛伊德将这种行为称作“防御机制”。

(四)性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可归结为人的性欲冲动,人的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的行为的惟一重要动机。它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人的性功能或性欲在生命的初期就已开始;第二,性功能并不限于生殖器官,而是整个身体的功能。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发展被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口唇期

口唇期指0~1岁发育期。这一时期婴儿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来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的活动。如果这一时期口腔的活动受到限制,就会给将来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2.肛门期

肛门期指1~3岁的幼儿期。这一时期的原始欲力主要靠排泄和控制大小便时所产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这个时期也是对婴幼儿进行卫生习惯训练的关键时期。如果管制得过严,也会给将来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3.性器期

性器期指3~6岁的儿童期。这一时期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集中于性器官的部位。

4.潜伏期

潜伏期指7岁到青春期。7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注意力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的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因此原始的欲力呈现出潜伏状态。这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比以前疏远。团体活动多呈男女分离的趋势。

5.两性期

两性期的开始时间,男性一般在13岁左右,女性一般在12岁左右。此时,个体的性器官逐渐成熟,生理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使两性差异开始显著。在这个时期以后,性的需要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并且有了两性生活的愿望,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已趋于成熟。

(五)释梦理论

1.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捷径。通过梦的分析,可发现神经症患者的被压抑的欲望,并且梦的分析也可作为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

2.梦的本质和释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表达。释梦则是去挖掘,寻求梦中隐匿的意义。借助对梦的分析、解释就可以窥见人的心理,发现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3.梦的特点

(1)当事人所陈述的梦,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在象征之后,隐藏着另外的意义。所以,当事人所陈述的梦,必须加以解析,否则,连当事人自己也不能了解梦境的真正意义。

(2)梦境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显梦;另一个叫隐梦,是梦境深处不为当事人所了解的部分。这一部分才是梦境的真实面貌。梦的解析的目的就在于以当事人所陈述的显梦为起点,进一步探究隐梦中所隐含的真正意义。

(3)当事人醒来以后,他所陈述的来自意识层面的显梦,实际上是伪装以后的潜意识层面的隐梦。

(4)就梦的功能而言,做梦既可以使欲望满足,又可以使睡眠充足。

(六)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1.贡献

(1)精神分析是产生于医疗实践并始终和医疗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学思想,它在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已为社会学、人类学、医学、法学等广为应用。

2.不足

(1)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缺乏实验方法,难以验证,因而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2)弗洛伊德思想中的泛性论和性本能决定论,使许多精神分析学者因不完全赞成这种观点而与他分手。这些人致力于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作用的研究,即所谓“新弗洛伊德主义”。

二、行为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1.消退作用与自然恢复作用

(1)消退作用

巴甫洛夫发现,动物对一种条件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如果经常得不到相应的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就会逐渐减弱或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作用。

(2)自然恢复作用

动物对某一条件刺激的反射性反应消退后,如果该反射有足够的间歇时间,即使不加以强化,也可能重新激发。重新激发的条件反射强度较弱且不稳定,条件反射的这种复苏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2.泛化作用与分辨作用

(1)泛化作用

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射,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作用。

(2)分辨作用

泛化现象有一定的限度或范围,超过这一限度或范围的声音便不会引起反应。机体的这种对不适当刺激不做出反应的能力称为分辨作用。

(二)华生的学习理论

1.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习得的。

2.这种反射运动具有两条基本规律,即频因律与近因律。

3.在复杂行为的学习过程中,环境因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是周围环境塑造的产物,也是他所在环境的牺牲品。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桑代克的理论

桑代克根据猫走迷笼的实验提出了学习理论的两大要点:

(1)学习是经由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问题情境中,个体会不断表现出多种尝试性的反应,直到其中有一个正确的反应出现,将问题解决为止。

(2)在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中,某一反应之所以能与某一刺激发生联结,是因为这个反应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这是尝试错误学习能否建立的基本原则,桑代克称之为效果律。它的两个附属原则是练习律和准备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斯金纳认为所有行为都可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a.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是有机体被动地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b.操作性行为则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最初是自发的行为,这些行为由于受到强化而成为在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有机体主动地进行这些操作作用于环境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条件作用也分为两类:应答性条件作用(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和反应性条件作用(即操作性条件作用)。

a.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S)—反应(R)的联结,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

b.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

(2)强化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有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三种类型。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如果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称为正强化。

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称为负强化。

动物和人在行为完成时,还可以发生行为频度减少的结果,即惩罚。

(四)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

1.交互抑制原理

南非的行为科学家沃尔普设想如果使用原先会引起适应不良行为的刺激诱导出与适应不良性行为互不相容的正常的适应性行为,就可以削弱或消除原刺激与适应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缓解或消除原刺激所诱发的适应不良性反应,这就是所谓的交互抑制原理。

2.系统脱敏理论

通过循序渐进地增加刺激强度,使个体逐步耐受和习惯原先引发不适应性反应的刺激,来消除某种不适应性反应的方法,就是系统脱敏。

(五)内脏学习理论

1.米勒进行了内脏学习试验。他在用箭毒排除任何随意肌反应的条件下,以刺激脑的“愉快中枢”作为奖赏的办法,使动物的心率和肠收缩发生了预期的变化。实验证明,没有任何随意肌作中介,内脏活动也可形成工具性条件反射。

2.进一步研究证明,借助表象、想象也能使人的心率、血压等发生变化。

(六)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

(1)强调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2)强调人运用符号的能力,由于人类能够用符号来思索和提出问题,人们能够预先知道个人行为的结果,并以此来改变行为或激发某种行为;

(3)强调观察学习,尤其强调模仿对象及其特征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

(4)强调自我调节过程,不仅强调外部事件,也强调内部事件的作用,认为行为的增强来源于外界反应与自我评价。

2.观察学习

(1)人类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这里的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或某些人,也可以是电影、电视或小说中的人物,这种学习方式称观察学习。

(2)观察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借助于语言或文字符号来间接进行。观察学习有两种形式: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后果进行学习。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一)本能论

1.马斯洛认为人不仅有作为生物存在的基本需要的本能,而且人的高层次的需要。人的本性中的积极倾向能使人摆脱那些剧烈冲突而继续发展,人有能力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

2.因而他把重点放在健康人的个性和健康人的生活方式上,关心人的需要,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研究如何发挥人的潜力。

(二)自我实现论

1.自我实现的含义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成长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包括两层涵义:完满人性的实现和个人潜能的实现。

2.自我实现的标准

(1)人的实质和潜能现实化;

(2)没有或极少出现不健康、精神疾患和基本能力欠缺。

3.自我实现的类型

(1)健康型自我实现,即更务实、更能干的自我实现者;

(2)超越型自我实现,即更经常意识到内在价值、其存在水平或目的水平仍具有丰富超越体验的人。

(三)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论。

(四)来访者中心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主要观点:

1.自我完善的人

自我完善的人的特征是:

(1)完善的人应该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经历。他们会努力体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愿意去发现什么样的生活是最有价值的,然后珍藏这种特殊的经历。

(2)完善的人关注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生活在现实的空间里。

(3)完善的人相信自己的感觉,如果他们感到一件事应该做,他们就去做,不会因为过去学到的准则或顾忌别人的想法而放弃。

2.焦虑和防御机制

(1)罗杰斯提出人们在意识之下的某一水平接受与其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如果这个信息并不是很有威胁,它就会进入意识层。但是,因为它与自我概念相抵触,所以会产生焦虑。

(2)为了对付焦虑,人们就会使用各种防御机制阻止这个信息进入意识层。当防御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个体就会经历一种罗杰斯称为整合失败的过程。当这一过程发生时,对不一致信息的抵御就彻底失败了,其结果会产生极端的焦虑。

3.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1)有条件的积极关注

罗杰斯认为,多数人都是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环境中长大的。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罗杰斯认为,人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自己人格中的所有方面。尽管父母并不赞成孩子的某些行为,但是他们应该一直都爱孩子、接受孩子。在这种条件下,孩子就会觉得不需要去隐藏那部分可能会引起爱的撤销的自我,他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和全部生活。

四、认知心理学理论

1.埃利斯的观点

埃利斯认为神经症症状不是由于情绪困扰,而是不正确的信念造成的,有些人常常只根据想象而不是根据事实行事。他们的不正确的信念和非理性的东西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会,以通过自我暗示及自我重复不断地强化,最后形成了各种功能障碍。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正是这些非逻辑性思维存在的结果。

2.贝克的观点

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知的外部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贝克认为人的情绪障碍及不良行为正是这些不良认知存在的结果。

五、心理生理学理论

1.坎农的情绪与生理的观点

(1)坎农发现了情绪与器官变化之间有化学因素在起作用。他认为,这些生理反应既为应对应激源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又保护动物不至于过多损伤。

(2)其生理机制是动物在外来威胁性刺激之下,准备战斗或逃跑,同时出现愤怒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发生这些反应的神经内分泌生理基础是交感神经的兴奋和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加。

(3)坎农认为,还有一个逐步消除上述反应,恢复原来功能状态的机制,叫内稳态。

2.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症理论

(1)塞里认为,不论外界是什么刺激,机体总是出现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他称之为“全身适应综合征”,此时体内由腺垂体与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量增加。

(2)塞里认为垂体一肾上腺轴以激素变化的形式使躯体对各种精神应激起反应,并可能由此产生心身疾病。

(3)塞里将应激反应分成了三个阶段: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3.沃尔夫的心理应激理论

沃尔夫重视有意识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他通过精细的实验,用数量化的方法表现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改变,从而导致行为与生理的变化。他认为,情绪对生理活动的影响还受遗传器官易感性和个性特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