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16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学真题及详解
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16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学真题
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究方向:各方向
考试科目: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教育成本
2.入学率
3.效率机制
4.经济人假设
5.领导力
6.非正式组织
二、简要分析下列问题(每题18分,共54分)
1.简述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基本内涵。
2.简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表现。
3.简述巴纳德(Barnard)社会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评教育市场化思潮。
2.当前国家在六所师范大学中实行师范生免费政策,试评价这项政策。
相关材料: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意味着,近代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实行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如今将重新返回大学校园。(据3月5日新华社).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教育是一个信号,可以预见,今后对各级师范院校的类似
政策将会逐步出台。对师范生实施免费教育,其目的是要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进入师范院校,加入到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现在市场因素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在教师职业的比较利益,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教师的待遇还普遍偏低的情况下,为保证享受了免费教育的师范生能够积极加入教师队伍、乐于从事教育事业,还需要有效应的配套措施。
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16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学真题及详解
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究方向:各方向
考试科目: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教育成本
答: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按不同标准,教育成本有不同分类:①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②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③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④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⑤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⑥生均年教育成本和生均全期教育成本;(7)教育要素成本、教育工资成本、教育边际成本、教育单项成本、教育精神成本等。从成本核算角度,有不同计算公式:教育成本=教育社会成本+教育个人成本;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教育成本=教育固定成本+教育变动成本。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和分析,有助于教育部门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教育和学校管理水平,有助于教育计划和学校计划的编制,教育经费的合理负担等。
2.入学率
答:入学率是指某年龄段人口中在校学生数与该年龄段人口之比。与当地现行学制和规定入学年龄相对应的那部分应入学的人口称为适龄人口,适龄人口中的在校生所占比例为适龄人口入学率。它标志适龄人口中相对应的教育普及程度。实际统计时,一般以学年初为统计的时间标准。其公式为:
如不考虑在校学生的年龄,取在校学生数与相应的适龄人口之比,则为毛入学率。它标志教育的相对规模和相应学龄人口接受某阶段教育的机会。其公式为:
它与适龄人口入学率的区别在于,在校学生数中可含有非相应的适龄人口数。因而有时会出现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百的情况。
3.效率机制
答:略。
4.经济人假设
答: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业家亚当.斯密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①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叫做任务管理。②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后勤部拼命干活。③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5.领导力
答:领导力是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地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在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的能力。领导力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组织的领导力,即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力。这个层面的领导力涉及组织的文化、战略及执行力等。二是个体领导力,对于企业来讲,就是企业各级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领导力。
6.非正式组织
答:非正式组织是指由部分成员自然形成的无形组织。一般基于共同的利益、观点、兴趣、爱好等。其行为可能产生共同的结果,但没有正式的共同目标。可能是达到组织目标的阻碍力量,也可能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教师常以非正式影响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形态。人们常以春风化雨描述与强调教师的影响。学生中同辈群体的次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简要分析下列问题(每题18分,共54分)
1.简述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基本内涵。
答:教育经费是指为教育事业发展或组织化制度化了的教育活动所支出的费用。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基本内涵有四点:
(1)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合并,由款级升格为类级,将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支出中的第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
(2)赋予教育部门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权。教育经费预算在平衡教育经费需求和供给的基础上编制,先由教育部门按教育经费的需求预算,然后会同财政和计划部门,根据国家财政可能,平衡需求与供给,提出教育经费预算建议并纳入国家预算,报同级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3)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力归教育部门。包括教育经费在内的国家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由财政部门划拨给教育部门,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包括非教育部门举办的教育和学校)的分配、管理、监控由教育部门行使。
(4)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目前我国的财政分为中央、省、市、县四级,因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
2.简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表现。
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物质是投入保证,环境是制度保证,没有物质保证难以提高普及教育程度。没有社会制度的保证难以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支撑条件,要发展协调、和谐、文明的社会制度,离开高度发达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发达的教育将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表现包括:
(1)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统一
①培育符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②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
③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④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教育投资保持适度的超前增长
教育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使个人获得经济收益,而且会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种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通过教育可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具体而言,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投资的增长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增加教育投资能够促进人口与经济良性循环;
③增加教育投资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3)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吻合
①人力资源素质与扩大就业能力。现代社会和生产的发展,就业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要适应这种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解决开发人才资源与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问题。
②人力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普遍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是尽快提高人的劳动收入、调整劳动分配的合理性、改变劳动收入不合理的关键渠道。
③人力资源与提高人口素质。为使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第一,要解决为什么要开发人才资源的问题。第二,要解决开发什么的问题。第三,要解决怎样开发的问题。
3.简述巴纳德(Barnard)社会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社会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把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其创始人是美国的高级经理和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是由相互进行协作的各个人组成的系统。
(2)协作系统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①协作的意愿
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将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协调的组织活动。但不同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的强度是不同的,同一成员在不同时期的协作意愿也是不断改变的。
②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没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就不知道要求他们提供何种努力,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从协作劳动的结果中得到何种满足,从而不会导致协作活动。因此,管理人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组织成员加深这种认识,并努力避免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真实的或理解上的背离。
③信息沟通
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相互联系,形成动态的过程,没有信息沟通,不同成员对组织的目标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认识和普遍的接受;没有信息沟通,组织就无法了解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及其强度,也无法将不同成员的努力形成协作劳动。因此,为了使组织的成员有协作的意愿,并合理地进行动,还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
(3)关于经理人员的职能
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只有作为组织这个协作系统的联系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协作努力进行协调,才能使组织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目标。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有三项:
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沟通系统;
②从不同的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包括:招募和选聘能够提供适合的服务的工作人员,维持组织的“诱因”和职工的士气,以保证协作系统的生命力;
③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用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加以阐明。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评教育市场化思潮。
答:教育市场化是指人力资本生产市场化,它是将人力资本生产过程建立在价格制度起主导调节作用的基础之上,在生产中引入竞争机制,适时调整生产结构,优化生产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最大化人力资本产出。
(1)目前对教育市场化争论的实质不是在分类的层面上,而是在教育的运行机制层面上。争论焦点是教育运行中能否像企业那样充分引进市场机制。市场是一种手段,其功能是激励,核心是通过竞争提高效率,实现优胜劣汰。由于工业企业和教育在目的上存在重大差异,如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也有自身文化建设问题,但它是为追求利润服务的),而教育除了要发挥经济功能外还有政治、文化、育人等功能,目的上的差异似乎成为教育产业化的最大障碍。其实不然,目的并不决定手段。任何目的的实现都有一个提高效率的问题,市场机制不是企业的专利,教育机构与企业一样,提高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运行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教育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就是市场化。
(2)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营思想”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应当通过产业经营的方式盘活教育存量、扩大教育增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一种观点认为,将“各种名目的乱收费、变相的卖文凭、为了钱而降低招生与毕业水准等”列为“不规范行为”而被打入另册,不承认这是“教育产业化的必然现象”。其实,教育市场开放以后,必然会出现“劣币趋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即教育的内在质量才是赢得竞争、生存发展的重要尺度,这也正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在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方面,政府配置资源能够实现公平,但效率不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较高但不能体现公平。在改革过程中,应将两种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体制的改革重点是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但教育是不能搞产业化或市场化的。
(3)教育市场化对促进办学多元化,增强教育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由此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许多教育经营者片面追求利益,造成了教育市场的混乱,这些都需要规范。
2.当前国家在六所师范大学中实行师范生免费政策,试评价这项政策。
相关材料: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意味着,近代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实行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如今将重新返回大学校园。(据3月5日新华社).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教育是一个信号,可以预见,今后对各级师范院校的类似政策将会逐步出台。对师范生实施免费教育,其目的是要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进入师范院校,加入到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现在市场因素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在教师职业的比较利益,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教师的待遇还普遍偏低的情况下,为保证享受了免费教育的师范生能够积极加入教师队伍、乐于从事教育事业,还需要有效应的配套措施。
答:当前国家在六所师范大学中实行师范生免费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从2007年开始,录取为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学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2007年起,新招收的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在入学两年内,也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并由学校按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费补助。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并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国家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以下是本人对这项政策的评价:
(1)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有利方面
①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提高教师质量,进而提高人才质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此次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政策的出台,正是抓住了培养优秀教师的源头。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有助于吸引最好的、最有才华的学生,包括家庭贫困的学生,都积极地报考师范院校。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当教师,才能把年轻一代教好、带好、培养好。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的大事情。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政策的出台,对推动师范教育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无疑也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培养更多更合格的优秀教师。
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师资。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此教师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在国家投入不断加大、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教师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从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深化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都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高素质师资匮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国家层面对师范院校给予相应的支持,有利于高师院校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的一些体制障碍,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师资。但是,近年来师范教育出现弱化倾向,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能够让困难家庭孩子到这类学校来完成学业。
(2)免费教育政策面临的问题
①这一政策不利于加强师范教育优惠政策的普惠性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其自身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而教育公平又是实现社会公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当前的教育不公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不公,其结果将直接影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应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将维护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来加以落实。可是目前出台的这一政策虽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具有示范性,但是,要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还在于该项举措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实施。目前,除教育部这六家直属师范大学之外,全国还有九十余家招收师范生的院校。事实上,地方师范院校更需要优惠政策的惠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长期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果把优惠政策仅限于部属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将很难顺利实现,其表现出的地区差异、校际差异将会更大。
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还存在一些现实阻力。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初衷虽好,但是存在着一些现实阻力:首先,这一政策要求免费上师范的学生到农村服务两年,可能会影响学生报名的积极性;其次,由于教育是个比较辛苦的职业,其职业的吸引力依然缺乏,适应不了中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要求;再次,这一政策的实施也会使一些不热爱教师行业的毕业生钻政策的空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特别大,可能会有些同学本身不愿从事教育,只是为了暂时逃避激烈的竞争环境,选择了师范。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保证师资的质量,并且容易出现教师“青黄不接”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