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51教育管理学真题及详解
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51教育管理学真题
招生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高等教育学
考试科目:教育管理学
考试代码:351
论述题(每题25分,共150分)
一、如何理解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试述教育管理不同于社会管理的自身特点。
三、试对学校作为科层组织与非科层组织的特点作出分析。
四、试述中小学自主办学的限制因素和可以借鉴的表现形式。
五、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六、谈谈你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认识。
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51教育管理学真题及详解
招生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高等教育学
考试科目:教育管理学
考试代码:351
论述题(每题25分,共150分)
一、如何理解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答:所谓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指:管理的对象无论是改造一个旧系统或者建设一个新系统,它都表现为管理者依据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在特定的环境下,引导他人去行动,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
世界上任何管理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理论或观念的驱动下进行的。他们可以是以某种哲学思想为指导,也可能以政府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或某种价值观念为出发点。
(2)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管理措施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
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以预定目标为先导的。管理就是实现预定目标的行动。可以这样说,没有目标也就没有管理可言,管理是向着预定目标步步逼近的过程。管理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首先要分析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标。然后把每个成员分散的目标集合成统一的目标,用组织统一的目标引导大家去行动。
(3)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
所谓决策就是管理者或决策人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两个以上的可能性或可行性方案中,经过决策论证和价值判断选择出既满意又可行的方案的行为。管理决策一旦失误,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其后果的危害性就越大。
(4)管理是对有限资源的开发和组合
资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它既包括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包括社会资源如资金、人才、信息等。社会上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无论是企业、机关、商场、医院还是学校,它们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各种资源作为保障条件。所以,任何管理都是离不开资源的。在诸多资源中,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对管理者来说最为重要。由于每种资源的性质不同,潜能也不同,管理者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对这些有限资源的特点和潜能进行研究,通过不断地开发和组合,使资源在消耗中又得到增殖,扩大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它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这个更大系统就是环境,它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永远离不开环境。管理者必须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创造环境。任何不顾环境变化的管理,超越时空的管理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6)管理是消除矛盾和冲突的行为
在任何组织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和冲突始终是存在的。这里既有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矛盾和冲突有两种:一种是建设性的矛盾与冲突;另一种是破坏性的矛盾与冲突。管理者在消除矛盾和冲突时,要严格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和冲突。最终使矛盾和冲突向着建设性的方向发展,防止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破坏性。
(7)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行为
管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它是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类人所组成。管理者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和信誉对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以便使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的意图去行动。而被管理者是否接受管理者的影响,取决于他对管理者的权力、地位、信誉和要求的认同程度。被管理者在接受管理者的影响时,也想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管理者的行为。被管理者在接受管理者的影响时,他们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用他的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来分析与评价,最后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所以说,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行为,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的行动。
由此可知,管理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应该属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
二、试述教育管理不同于社会管理的自身特点。
答: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但它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主要特点如下:
(1)管理育人
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一定质量与规格的人才。教育管理也就成为育人的手段之一。因此,我们把管理育人视为教育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区别之一。教育管理的育人体现在:首先,教育管理通过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其次,管理育人是指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都要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三,每个教育管理者,他们不仅是管理人员,同时还是教育者。他们在完成具体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思想品德和模范行为去教育或影响别人。
(2)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
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因为,它是教育组织的生命线,也是其存在价值的体现。教育质量很差的学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教育质量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它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教育质量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争取优质生源的重要条件和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基础。
(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成就、质量、效益、秩序都是全体教职工创造的。所以,办好教育必须依靠教师。教育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依靠教职工,把他们的智力和体力的潜力充分开发出来,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消除影响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各种障碍和矛盾。
教师属于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劳动的特点使他们的主体意识比较强烈,在处理理论与实践、政治与业务、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以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在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理想、信仰的追求、道德标准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又有认识上的差异。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知识分子群体。针对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差异,教育管理者既要尊重、信任、支持和关心他们,又要帮助、教育他们,使他们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能够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必要时还应重塑自我。
(4)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的教育管理始终是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放在首位,强调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它要与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生产劳动以及公益性活动相结合。整体思考,统筹安排,这样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如掌握书本知识与培养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的矛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产生的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协调以及世界的整体性和动态性与教学的分解性与静态特点的分歧等。教育管理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育事业才能发展和提高。
三、试对学校作为科层组织与非科层组织的特点作出分析。
答:所谓科层组织就是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所说的官僚组织。这种组织是按照权力等级和严格的纪律理性化地建立起来的。
(1)学校作为科层组织的特点
根据分析,学校具有科层组织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校在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建立起专业分工的体系。在学校中存在不同的组织部门,各自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各个部门都有不同的专业化的工作岗位,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一般而言,这种专业化的岗位在高等学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②学校内部存在权力等级。学校中存在从管理层到基层的等级体系,每个层次有着不同的职务、责任和权力。下级一般会服从上级的管理,对上级组织负责。
③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学校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学校内部一般还有一套明确的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都以此为行为规范,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会受到处罚。
④人员任用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并要通过考核。学校教师的任用一般都有严格的选拔程序,并且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有严格的资格限制,从学历到品德都要经过严格考察。
(2)学校作为非科层组织的特点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机构,又不只具有科层组织的属性,它还有另外一些非科层组织的特点:
①在学校中,行政职位不是唯一的权力来源,学术影响也产生权力性威望。学校是文化组织,以教学和学术研究为本,培养出优秀学生、发表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出“精品”的前提条件,学术上出类拔萃的教师更是学校成就的灵魂,因此,教师应当受到重视。另外,学校作为传递文化的专业组织,教师对专业的发展最有发言权。一般来说,在各级学校中,专业分化越强,难度越大,由学术因素产生的权力影响也越大。比如说,大学教师对学校决策的影响超过小学教师。
②学校中教师存在较强的自律要求,希望自己能受到像对成熟的人那样的尊重,由自己约束自己,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处处受到约束。这种要求与教师的工作弹性性质有关,也与他们的文化素质有关。这种自律性要求并不反对纪律规定,但希望纪律要有弹性,要适合教师的特点,这不可避免要与一些管理者强调使用纪律进行刚性控制相抵触。
③教师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和能力较强,他们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比较多,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彼此横向上对学术和管理问题的沟通很多,学校的文化氛围重视“平等”、“民主”观念,这对于权力的等级性产生一定的冲击。
④学校中的人际关系重视情感,这与学校工作的育人性质有关,也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文人素质有关,科层制度所强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非人格化”的理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
根据上述分析,学校同时具有科层组织和非科层组织的特点。学校的权力结构是行政、学术二元化结构。各级学校的学术层次越高,二元化的特征越明显。这种特征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术组织的力量,强化民主机制,但也可能导致行政组织与学术组织的矛盾和冲突,可能削弱对必要的制度与纪律的建设,这些都是学校组织管理中必须注意的。
四、试述中小学自主办学的限制因素和可以借鉴的表现形式。
答:所谓自主办学,是指学校不受政府的行政控制,根据法律和社会需要,独立地举办学校、进行决策和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独立决定办学目标、人员聘任、资金使用和课程设置。一般认为,自主办学可以发挥学校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效能。但是,公立中小学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监督而自主办学,世界上任何国家总体上都没有这种情况。
(1)中小学自主办学的限制因素
中小学,尤其是公立中小学不可能完全自主办学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①学校与政府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政府。有人认为,公立学校也是独立的学校法人,所以具有办学的自主权,这种认识是有争议的。所谓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其基本特征包括:第一,经过国家认可;第二,必须能够独立地取得和处理财产;第三,能够独立承担民事上的财产义务以及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和诉讼。根据这个法律界定,公立中小学具有部分法人特征,但在关键的方面,即在独立地取得和处理财产的问题上,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中。所以,就整体而言,公立中小学脱离政府而完全自主办学是缺少法律依据的。
②中小学教育属基础教育阶段,除少数民办学校外,举办学校的责任由国家承担,国家为其制定办学总方针,各级政府向学校提供经费、物资和师资,同时指导和监督办学。教育是非营利事业,在直接经济意义上,教育活动只有投入而无产出。在教育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离开政府的财政后盾而独立谋求生存和发展,这对大多数中小学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教育支出成为最大项目的政府财政开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学校的教育、财务、人事等各方面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提高办学质量,追求最佳教育投资效益,是政府职责所在。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在实施一系列推进学校自主办学的措施后,通过经济、法律、评价等手段进行监控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③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学校与各种社会力量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频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利益的机遇随处可见,所面临的价值冲突日益增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有可能使学校发展偏离正确方向。特别是我国还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法制尚不够健全,学校管理中的非理性倾向仍然存在,比如,人事任用中的人情色彩、经费筹集中违反政策的随意性等都有所表现,因此,政府对学校不进行必要的调控也是不行的。
(2)中小学自主办学可借鉴的表现形式
从国际国内已有的实践经验看,下述三个层次的自主办学形式是可以借鉴的:
①自主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相对来说,这个层次的自主权比较容易获得,因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是包括学校在内的所有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也希望在此领域内学校有所创新。
②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自主权。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内部机构和职位设置等项制度改革的独立决策权。这些制度虽在学校内部运作,但它们与行政部门所敏感的政策紧密相关,而且多与政府部门的资源供给有关,所以在这些方面行使办学自主权难度较大,需要从外部创造更为宽松的宏观环境。比如校长要真正实行教师聘任制,就需要有社会失业保险作为后盾,否则很难行使对不合格教师的解聘权。
③有条件地部分变更公立学校办学主体,实施以赋予学校承办权为中心的全方位自主办学。这种自主办学形式涉及除学校财产所有权和教育大政方针以外的诸多办学政策,更多地赋予学校以独立法人的性质,成为介于公立学校和私立民办学校之间的一种办学类型,被称为“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学校,这种自主办学形式更具深刻性。
所谓的学校“国有民办”,是在肯定国家对公立学校财产的所有权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权威性的前提下,将学校委托给以校长为首的管理集体独立承办。实行这一体制的学校必须自己筹集办学经费,并承担起国家政策规定的教育义务;同时,它享有私立学校绝大部分政策待遇,如可以跨区域自行招收一部分择校生并收取择校费用,自行招聘教师并拥有解聘不称职的教师的权力,自主支配经费、自定工资标准,自主进行教育改革等。
综上所述,中小学自主办学是在国情、区情和校情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政、校权力关系所进行的配置。在这个问题上,有基本方向可循,无固定模式照搬。所谓基本方向就是政、校关系的调整要能达到调动双方积极性,有利于改革创新,有利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国家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至于自主办学的形式,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五、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答: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是学校领导工作的一项经常性任务。一个优秀的学校领导人,一定要懂得教职工的积极性从何而来,要善于使用各种手段去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是衡量领导者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应综合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职工的思想境界
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要注意理论的深刻性和实事求是。教师作为有较深知识和理论修养的人,他们希望能听到科学地阐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对教师的教育一定要讲实话。
要树立榜样,以供教师学习。领导干部特别要注意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两者都做到了,会使教师产生认同感,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工作。
(2)为激发教职工直接工作动机和间接工作动机创造条件
管理心理学认为,个体动机可以区分为指向不同需要的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工作动机,这类动机与工作对象的意义、性质、内容、过程和成果有关,人们从对工作的参与中获得某种满意的感受,使有关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积极性。另一类动机是指向工作以外需要的动机,这类动机包含获得物质和精神奖励,如工资、奖金、表扬、荣誉称号及职务和职称的晋升等,还包括对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校条件追求和向往等。
这两类不同动机对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其作用是不同的。指向工作意义、内容的动机无疑更能激发人们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还要看它的强度如何。间接性工作动机能否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还要看个体对它们需要的程度和它们在一个什么样的管理结构中发挥作用。比如,工资制度如果是在平均主义管理的结构中执行,无疑极少具有激励作用;但如果是在一种按劳取酬的竞争环境中执行,那么就能起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作用。
教职工是在一个文化环境中从事工作的,他们的工作特点和所受的文化教育造成他们对成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知识的需要更为强烈。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时,应充分注意这些特点,全面地、辩证地对待教职工的这两类动机。具体做法是:
①创造条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向教师提出挑战性任务,比如,解决教育教学上的难点,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可以让教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多样化的工作,满足其智力上的多方面需要;可以提高工作的整体性,给教职工个人以更大范围内的连续性责任(如让教师教一个班,从初一到初三,使他们对学生初中阶段教育全面负责,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还应引导教师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给他们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②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照顾教师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样他们不仅感受到工作乐趣,还会体验到领导的关心和照顾。
③通过目标管理,给教师以更大的工作自主权,让教师在职责范围内自己选定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领导者应尽可能少地直接插手教师的工作,必要的指导应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④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造成一种互相鼓励互相严格要求、互相支持的团结、向上的学校气氛。
⑤恰当运用奖惩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系统的晋升、提级制度和工资制度。奖酬制度能否起到作用,受到一系列条件的制约,这要引起领导者的注意。美国心理学家佛隆的期望理论,指出激励水平的高低是被激励者的期望值和奖酬对他的效价共同作用的结果。期望值是指被激励对象对可能达到的目标或能获得的奖酬可能性的估计,如果主观上认为可能性大,积极性就会高,否则就会较低。效价是指被激励对象对奖酬的重视程度。由于人们的个性和条件不同,对奖酬赞赏程度也不一样。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当物质和精神奖励强度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或由于教职工个人对它们不感兴趣时,奖酬不会起到激发积极性的作用。
(3)处理好教职工的心理挫折
教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困难和矛盾时,容易产生心理挫折,导致情绪低落,影响工作积极性。领导者应该帮助教职工消除遭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或不佳表现,以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谈谈你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认识。
答:现代学校制度,指的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校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必须把握现代学校制度的以下特征:
(1)现代学校制度是时代的产物
“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表明现代学校制度是时代的产物:
①现代学校是社会化大教育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必须把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办学管校的根本目的。
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系统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旧体制,以满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人才需求的必然结果。
③现代学校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2)现代学校制度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
“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有3层含义:
①学校必须具备法人条件,即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应具有人格、财产和责任的独立性。人格独立性,就是学校法人是法律上的独立主体,它不因投资者代表更迭而影响学校法人的地位。财产独立性,就是学校对以自己学校名义取得的财产享有完整的支配权,包括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投资者一旦将财产投资给学校法人,这部分财产就由学校法人支配。责任独立性,就是学校法人对所承担的债务,只能以学校法人拥有的独立财产(经费)承担,投资者对学校超出投资额以外的债务不再承担清偿责任,学校债务人也无权要求其承担额外的债务。
②现代学校必须在取得学校法人资格的基础上建立学校法人制度,使学校拥有法人财产,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实现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统一,使学校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③国家所有权职能与行政职能必须分开,政校职能必须分离,确保学校 法人具有办学自主权。为此,现代学校建立法人制度,必须从法律上保证国家所有权与宏观调控权分离,政府 管理职能与学校管理职能分离(以彻底改变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地位);出资人的所有权和学校法人财产(经费)权得到法律确认;学校股东所有权与董事会及其领导下的校长经营权的分离得到规范。
(3)现代学校制度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
建立“有限责任制度”和“教育管理专家经营”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根本标志。现代学校制度下的学校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聘请一批优秀的教育管理专家专司经营管理之职,实现了现代学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从而也就大大提高了学校资产(经费)运营和育人的效益。
(4)现代学校制度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
“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表明现代学校制度是一个建立在学校法人制度基础上的有机的制度体系。学校组织制度是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长所构成的组织结构。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学校经营管理组织的类型、责任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教职工和学生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以及现代学校文化模式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可以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一方面,政府作为“股东”,通过委派自己的股权代表参加学校董事会,影响学校 的决策,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教育计划,对学校进行间接管理,避免政府对学校统得过 死的倾向;另一方面,真正有效地执行督导评估的行政职能,通过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与审计机构的审查,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财务、人事、行政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视察、审查、监督、评价和指导,把政府应 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
总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需要改革旧的学校制度的弊端,建立具有产权关系清晰、政校职能分开、法人制度健全、组织管理科学、奋斗目标明确的基本特征的新型学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