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专业社会学(代码613)考研真题及详解

东北财经大学

201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社会学试卷

一、解释概念(每小题6分,共30分)

1公民社会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3结构论

4内在控制

5常人方法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

2简析社会网络的功能。

3简述社会政策的实质。

4简述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2参照依附理论,试论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

四、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什么是祭祀组织?联系转型社会的实际,谈谈中国慈善组织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针对当前中国人口的基本问题,结合国情,谈谈解决人口问题途径。

参考答案:

东北财经大学

201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社会学试卷

一、解释概念(每小题6分,共30分)

1公民社会

答:公民社会论主张一个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的存在,认为这个领域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并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提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社会领域就是公民社会。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答: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

3结构论

答:布劳宏观结构论的社会交换主要思想包括:宏观结构是由若干群体组成的结构,它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群体之间的交往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就其基本过程而言是一致的。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所以,它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劳认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

4内在控制

答:内在控制是指通过群体规范的内化而取得的控制。它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体幼年时期学习特定条件下的适当的、被期待的行为举止,从而习得了服从社会规范的动机(无论是否有外在压力)。

5常人方法学

答: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

答:(1)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联系:

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来说,社会关系是通过社会行动和社会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在某一社会生活(社会活动)领域中进行多次交往,进而形成某种较为固定的交往模式,这就是社会关系。这样看来,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只有在社会交往(相互的社会行动)中才能形成。同样,当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之后,它就会对人们的社会行动产生规范的作用,即社会关系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相互作用提供了“模本”。可以说,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指导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这也就是说,将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分离开来只是某种研究的需要。

(2)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区别:

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社会关系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社会关系是从更加概括和抽象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的行为模式,比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等。

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韦伯区别了社会行动的类型,力图说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理性化过程。

2简析社会网络的功能。

答:社会网络的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

(1)积极方面

社会资源获取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研究表明,网络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相当重要,甚至有人说得到一份工作“关键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认识哪位有权力的人士”。例如,中国的农民工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过程中,往往通过其传统的亲缘和地缘社会网络获取信息与寻求帮助。

组织管理辅助功能。根据社会网络的嵌入性观点,基于网络的社会关系在几个方面会影响经济交易,如影响对信息与机会的获得,减轻与交易或企业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等。

日常生活联系功能。社会网络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社会支持功能,如亲友网、聊天网、社会支持网等方面的研究都证明了这方面的功能。各种网络能为其成员提供各种支持和保障,包括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从这方面而言,社会网络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再是工具。

社会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任和化解风险等。一些较为宏观的研究,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与社会等多方面,例如分析社会网络与民主,社会网络与经济增长,社会网络与技术、制度创新等,都表明了的其重要作用。

(2)消极方面

建立和维护社会网络是有代价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社会网络有局限性,人们过分依赖社会网络的时候,网络反而限制了人们获得信息的其他机会与渠道,因为社会网络会排斥圈外人;

从宏观层面看,由于社会网络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各类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关系网寻求社会资源,若干社会网络的强势关系还可能形成利益集团和联盟,导致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从而扩大分裂,造成冲突,带来社会整合问题。

3简述社会政策的实质。

答:(1)社会政策是政府的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它是特殊的公共政策。它是指政府制定的社会性政策,是政府为了解除人们的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而采取的干预行动。

(2)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干预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政府借助行政力量解决因市场化和社会变迁而导致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受损问题的措施。

社会政策的核心是改善基本民生。几乎在所有国家,社会政策面对的都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当民生问题有相当大的广度和深度,并可能影响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秩序时,政府会出台政策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社会政策是政府的干预行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无论如何,当这些问题靠市场力量、当事人自己无法解决时,政府就应该进行干预,即由政府出面予以解决。政府被认为是民众利益的代表,它有责任为陷入困境、自己有没有能力挣脱者解决问题,社会政策是基本的手段。

社会政策的目的是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并不是所有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只面对大面积的、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直接目的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来看,社会政策是通过向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提供某些优惠和福利来解决问题。

4简述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答:(1)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帕雷托(V.Pareto)是最早对精英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的学者。他认为精英这一概念与道德或名誉无关,它只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他把精英分为两种:在政府中直接或间接发挥相当作用的人所组成的统治者精英和由其他人组成的非统治精英。

(2)他认为,只有在具有理想的社会流动和完美的开放社会中,精英的地位才能与卓越的才智相联。而社会现实是遗产继承、家庭关系等阻碍着人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自由流动,因此,精英称号与非凡才智相背离。为此,他宣扬最大限度地社会流动和职业开放。

(3)帕雷托认为,精英称号与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是精英衰败的表征,这种不平衡的潜在原因是低级阶层中优秀分子的聚集和高等阶层中劣等分子的聚集,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流动不畅和精英循环受阻。他认为,由于社会的变化和精英能力的丧失,精英地位与能力已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精英循环: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如果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的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发生精英循环受阻,而其结果是: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或者造成新的精英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者精英。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答:(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

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正统派唯识论。早期唯实论依据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一般脱离个别、先于个别而存在。后期的温和唯实论则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学说为依据,认为一般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主张一般是对事物共性(普遍性、相似性)的抽象。社会唯实论是唯实论观点在社会理论中的贯彻或表现。

社会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齐美尔和美国的斯莫尔等人。

(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德国哲学家F·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S·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

2参照依附理论,试论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

答:(1)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以拉美学者为主的学术潮流,它基本上是关于不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利的国际关系的阻碍,及其发展道路的一些看法。依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雷维什、弗兰克、卡多索、阿明等人。

普雷维什、弗兰克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发达”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并不是一个普遍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而是同一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关联的结果。西方国家的“发达”正是以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为代价、为前提或为基础的。造成不发达国家之“不发达”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以及由这种依附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摆脱或削弱自己与宗主国之间的联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依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卡多索、伊文思等人。这些人也用“依附”来解释不发达国家的落后,但他们并不认为处于“依附”状态中的不发达国家完全没有发展起来的希望。卡多索就认为,只要把外资、本国资本和国家力量三者合理地结合起来,不发达国家还是有可能取得经济增长,形成“依附性发展”。这种“依附性发展”虽然不能改变不发达国家经济的依附性结构,但可以为最终摆脱依附开辟道路。为了与弗兰克等人的观点相区别,人们把这种观点称为“依附发展理论”。

(2)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的特点

发展逻辑的改变列。维认为,后来者国家在进行现代化时所面临的这些不利因素,使得他们的现代化过程不能不具有许多与早发现代化国家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大规模行动所需要的大量资源无法靠民间私人力量在短期内迅速积累起来,必须要有国家的介入,二是因为大规模的行动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迅速的社会变化也需要更加有效的集中控制和协调。

“后发展”国家的经济特征。格申科伦指出,落后国家开始进行工业化时,虽然可以通过采借先进国家成果的方式来加快自己的发展,因而存在着潜在的优势,但是利用这些优势所必须的条件与落后国家的现实条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因此,要使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就需要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条件。在这些条件形成当中,一些基本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后发展”国家的政治特征。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S.Huntington)则从政治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落后国家现代化过程所具有的特点。亨廷顿指出,与早发展国家已经形成的稳定而有效的政治系统相比,后发展国家中却普遍存在着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他认为,这种普遍存在的政治不稳定状况不是源于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低,而是社会飞速变革,以及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涌入政治领域,而同时政治制度发展缓慢的结果。

四、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什么是社会组织?联系转型社会的实际,谈谈中国慈善组织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1)社会组织的含义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它只是指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组织主要指狭义的组织。

(2)中国慈善组织的基本特征

在资金来源方面,中国的慈善组织开展福利项目的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民间社会,主要依靠社会捐款,而不是政府部门。

在服务方式方面,1990年以来的慈善组织绝大多数是基金组织,而非从事具体福利的组织;绝大多数的社会服务仍然是由政府完成。

从运作方式来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慈善组织,全面渗透,呈现出“半官半民”的性质。

(3)中国慈善组织的主要功能

积极有效地配合政府开展各类慈善活动,帮助政府分忧解难;

部分卸任的政府高官担任或现职干部兼任慈善组织领导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慈善组织事业的发展。

政府对于慈善组织资源的就、控制,强化了受助对象的政治认同。

(4)中国慈善组织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慈善组织的数量少;

监督缺位造成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低;

评估与反馈缺乏导致慈善组织募捐能力差;

自律机制缺失造成慈善组织自身建设落后;

忽视专业人才培养致使慈善人才缺乏。

(5)对中国慈善组织发展所提处的建议

构建严密的法律政策体系。出台促进慈善组织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的税收优惠制度。

建立健全监督体制。完善政府监督体制;规范内部监督体制;调动社会监督力量。

完善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资格认证制度;确立第三方评估体制;推动反馈机制建立。

推动自律机制建设。建立财务公开制度;规范慈善资金管理模式。

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培养专业化队伍;建立专业化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加强院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的力度。

2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针对当前中国人口的基本问题,结合国情,谈谈解决人口问题途径。

答:(1)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出现严重失调,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通俗地说,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口”与“手”的关系严重失调。它一般表现为人类的生存压力过大,即消费对生产能力的压力。人类生产能力不足由诸多因素造成:一是生产资料不足,主要表现为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二是人口结构不合理,生产人口与消费人口比例失调;三是人类生产能力低,这又表现为人口素质低。所以,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失调也是人口问题的重要表现。

(2)可以说人口数量庞大和任何一种人口结构的失调,都呈现出和潜伏着人口问题。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资源并不十分丰富,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结构不尽合理,所以,我国还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规模过大抑制了社会发展。我国的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不高,但人口急剧增长,这使得几十年来整个国家为解决温饱而努力,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年轻人口比重高、规模大,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一般说来,劳动力人口充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被称为“人口红利”),但在就业机会不足的情况下,它也给社会带来压力。

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要求。农村人口庞大,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整体人口质量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

未富先老带来严重挑战。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富裕相联系的。但在我国,当经济并不发达、社会尚不富裕时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世纪末,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要妥善解决老人赡养问题,对我国是一个重大挑战。而且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老龄化问题、老人赡养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

(3)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基本的人口政策。我国人口规模的庞大决定了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必须首先从控制人口数量入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控制人口规模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政策还将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应该通过加强法制和宣传教育,加强相关制度的配套进一步促进这项政策的落实。

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包括提高全民族的科学和文化水平,也包括提高其身体素质。人口素质不高不但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文化素质还对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发生影响。有研究表明,育龄妇女的文化水平越高,其生育胎次越少。在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过程中,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和文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教育和卫生政策,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与身体素质。

大力发展经济

人口问题与经济落后常常是并发症,经济落后加剧着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从发展经济人手解决人口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发展经济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缓解人口压力做出贡献:第一,发展经济、增加财富可以直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二,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可以兴办和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三,发展经济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劳动力过剩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