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3 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  )。(统考2010研)

A.1秒

B.3秒

C.5秒

D.7秒

【答案】A

【解析】在时间知觉中,人的个别差异和误差较大。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和人对时间的主观估计存在着差异。一般情况是对于1秒钟左右的时间间隔,人的主观估计最准确,短于1秒钟的间隔常被高估,而长于1秒钟的时间常被低估。

2.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亮度不同,但是人们仍然将其知觉为白衬衫。这种知觉特性是(  )。(统考2010研)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D

【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题目中的知觉特性是知觉恒常性中的明度恒常性。

3.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都看作是小孩。这种现象体现的主要知觉特性是(  )。(统考2009研)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方向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

【答案】A

【解析】知觉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以内,知觉的映像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大小恒常性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将其知觉为实际大小的知觉特性。

4.一般而言,产生立体知觉最重要的线索是(  )。(统考2009研)

A.运动视差

B.运动透视

C.双眼视差

D.空气透视

【答案】C

【解析】产生立体知觉的线索包括: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视差(双眼线索),其中双眼视差是产生知觉的最重要线索。

5.小张去车站接一位陌生客人,他的预期会影响对这位客人的辨认。这种知觉的加工方式主要是(  )。(统考2008研)

A.“全或无”加工

B.颉颃加工

C.自上而下的加工

D.自下而上的加工

【答案】C

【解析】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是指依赖于个体过去经验的加工活动。A项,“全或无”加工是指仅存在加工与不加工两种形式的加工。比如,神经冲动即遵循“全或无”的法则,即一个刺激要么不能引起神经冲动,要么引起完全的神经冲动,不存在任何的中间状态。B项,颉颃加工是指相互制衡、此消彼长,两种过程完全相反的加工。比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即为颉颃关系。D项,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由刺激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加工。

6.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08研)

A.双耳分听 

B.语义启动 

C.双任务操作 

D.视觉搜索

【答案】A

【解析】双耳分听、双任务操作及视觉搜索都是注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范式,分别注重研究注意的不同侧面,双耳分听范式关注注意的选择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任务操作范式关注注意的分配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视觉搜索范式关注注意的集中指向性。语义启动的范式是研究语义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存储的主要研究手段。

7.观众把篮球比赛中穿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相应地归为不同的球队,这体现了知觉组织的(  )。(统考2008研)

A.对称性原则 

B.邻近性原则 

C.连续性原则 

D.相似性原则

【答案】D

【解析】观众将穿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归于不同的球队,即将穿着相同的球衣的运动员归于同一个球队,因此体现了知觉组织的相似性原则。A项,知觉组织的对称性原则是指将对称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B项,知觉组织的邻近性原则是指相互接近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C项,知觉组织的连续性原则是指以相同方向排列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

8.“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统考2007研)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C

【解析】知觉选择性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整体性是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知觉理解性是个体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恒常性是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的过程。根据题意,同一个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知觉经验背景的人对它的组织加工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知觉经验也就会存在差异。

9.把图5-2知觉为圆形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统考2007研)

图5-2

A.闭合原则 

B.连续原则

C.相似原则 

D.邻近原则

【答案】A

【解析】知觉的闭合原则是指人倾向于将图形刺激中的特征聚合成形,即使其间有断缺之处,也倾向于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知觉的连续原则是人倾向于把具有彼此连续或运动方向相同的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觉活动。知觉相似原则是人倾向于把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和形式等物理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觉过程。知觉的邻近原则是人倾向于在视野中,把在时间或空间上相邻或接近的刺激物知觉为整体。根据题意,人在知觉过程中,常常会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对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或简约,借以获取有意义的或合乎逻辑的知觉经验。因此,人在知觉图5-2时,在心理上将断续的线条闭合起来,产生主观轮廓而形成了完整图形的知觉经验。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深度知觉单眼线索的是(  )。(统考2007研)

A.空气透视 

B.结构梯度

C.运动视差 

D.视轴辐合

【答案】D

【解析】深度知觉也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是人将远近物体判断或辨识为立体的视知觉。人对空间的知觉是与若干深度线索相结合而产生的。在距离和空间位置线索中,包括环境中的各种特征和有机体内部的各种信息,深度知觉必须借助各种主客观条件,即深度知觉线索,包括视觉的双眼知觉线索和单眼深度线索。双眼知觉线索包括水晶体调节、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单眼深度线索有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和运动视差等。

11.注视图5-3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  )。(统考2007研)

图5-3

A.注意起伏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分散

【答案】A

【解析】注意起伏是指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长时间注意同一个对象,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该事物,从而出现的一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过程;注意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性;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与集中的对象或活动,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对象或活动上的过程。

12.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统考2007研)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 

D.随意后注意

【答案】B

【解析】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将注意分为:随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积极主动形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具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根据题意,学生上课时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属于不随意注意。

13.(  )被定义为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A.规则 

B.感觉组织 

C.知觉 

D.综合

【答案】C

14.辨认和识别是完成知觉过程的第(  )个阶段。

A.3 

B.4 

C.5 

D.2

【答案】A

【解析】知觉过程有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辨认与识别客体,其中辨认和识别是信息加工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理解刺激的意义。

15.假设你是一支橄榄球队中的四分卫,一方面,你的教练安排你执行某一特定的角色,另一方面在场中,你所面临的是,你的对手使你将球快速踢到边线上。这时,努力实施教练的建议表现为______,而仅仅踢球表现为______。(  )

A.辨认;识别 

B.认知过程;感觉过程  

C.近反应;远反应 

D.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

【答案】D

【解析】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来自头脑中的期望、知识、记忆等,而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对感觉信息的反应。所以按照教练的指导去做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而仅仅对现场的情况做出反应是自下而上的加工。

16.迫使自己集中注意力于演讲是(  )的一个例子。

A.选择性注意 

B.刺激驱动捕获

C.目的指向选择

D.注意

【答案】C

【解释】目的指向选择反映的是个体对将要注意的对象作出选择,并将自己的行为指向目的的过程;刺激驱动捕获是由刺激的特征引起的注意,是不随意注意。

17.唐纳德•布罗德本特认为,大脑就像一个计算机或电话线,大脑能够关注信息或者使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到意识状态,这一过程就像(  )。

A.储存器 

B.大海里的一滴水 

C.装配设备 

D.过滤器

【答案】D

【解析】唐纳德•布罗德本特认为大脑的容量有限,使得它不可能加工所有的信息,所以只好过滤掉一部分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注意的作用就像一个过滤器。

18.朝同一方向运动和具有相同速度的元素会被组织在一起是(  )的例子。

A.共同命运原则 

B.接近原则

C.相似性原则

D.规则

【答案】A

【解析】共同命运原则是格式塔原则之一,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朝同一方向运动和具有相同速度的元素会被组织在一起的原则;接近原则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近(最接近的)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的原则;相似性原则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到一起的原则。

19.移动你的头来确定你的位置是______的例子,而看电视是______的例子。(  )

A.相似性原则;接近性原则 

B.诱导运动;空间整合

C.时间整合;固定点  

D.空间整合;时间整合

【答案】D

【解析】空间整合意味着整合不同空间位置的信息,它依赖于地点;而时间整合意味着整合不同时间的信息。所以,移动你的头可以使你捕获到视野里或者不同空间角度的信息,而看电视仅仅是整合不同时间的图像。

20.(  )是双眼深度线索的两个信息来源。

A.视差和现象 

B.辐合和发散 

C.插入和辐合 

D.视差和辐合

【答案】D

21.艺术家为了使作品看起来是三维的,常常采用的方法不包括(  )。

A.线条透视 

B.相对大小 

C.插入 

D.辐合

【答案】D

【解析】画家创作出看似三维的图像主要是利用图形线索的技巧,从而使图像看起来是有深度的。如:插入或者遮挡、线条透视和质地梯度等。D项,辐合是形成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它是大脑利用眼部肌肉的信息来形成的深度知觉。

22.艾玛斯房间(Ames Room)产生错觉的原因是(  )。

A.方向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距离 

D.恒常性问题

【答案】C

【解析】艾玛斯房间利用了人们的视觉错误。一个物体的大小部分依赖于距离线索。所以,当知觉到距离改变时,大小知觉也会发生改变。艾玛斯房间的布置,仅仅是看上去像个房间,实际上房间并不是规则的,里面的图案也不是规则的。

2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自上而下加工的例子?(  )

A.视崖 

B.音素重建  

C.当蜜蜂落到你的胳膊上时,你会发出尖叫

D.有条狗从你车前跑过去时,你会紧急刹车

【答案】B

【解析】音素重建,即在部分声音被掩蔽后,仍能识别出声音的完整信息的现象。这是人们利用自上而下的加工,将丢失的音素补全的原因导致的。也是人们在知觉识别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相结合的过程。A、C、D三项是自下而上加工的例子。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从周围的环境获取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以抽取并加工相关的信息。

24.(   )认为记忆表征包含对整个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表征。

A.赫尔姆霍兹 

B.欧文•比德尔曼 

C.马克斯·威特海默 

D.沃尔夫冈·苛勒

【答案】B

【解析】记忆表征包含对整个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表征,比如欧文•比德尔曼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由一系列的几何离子或几何子组成。通过36个几何子,可以从视网膜上的感觉刺激逆向推出外界的客体是什么。

25.研究者通过研究(  )现象,证明了期望和背景在知觉(和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A.格式塔 

B.分歧 

C.知觉的对象 

D.定势

【答案】D

【解析】研究者常通过对定势的研究来证明情境和期望对知觉和反应的影响。定势是指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它有三种形式:运动定势、心理定势和知觉定势。

26.训练雷达观测者从屏幕上的小点中分辨出飞机来,这与(  )最相似。

A.知觉定势 

B.运动定势 

C.背景 

D.心理定势

【答案】A

【解析】定势分三种形式:知觉定势、运动定势和心理定势。知觉定势是指准备好在特定情境下知觉到特定的刺激;运动定势是指准备好做一个事先设定好的快速反应;心理定势是指准备好根据规则、说明、期望或者是习惯倾向等来处理某些问题,比如问题解决任务或游戏。

2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知觉依赖背景信息的效应大多数是自下而上的加工

B.有时候你从你的记忆中看到的东西和你真实看到的东西一样

C.如果知觉完全是自上而下的,那么,你就会被一些此时此地的、普通的、具体的事实所约束

D.客体识别过程就是一个与大脑中同样的表征进行对比的过程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强调注意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某个特定阶段的理论有(  )。(统考2007研)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后期选择理论 

D.认知资源理论

【答案】ABC

【解析】注意认知理论涉及注意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认为,刺激信息在感觉登记后,经过过滤器选择某个输入信息,同时把某个刺激信息“过滤掉”,仅有被选择的刺激信息接受认知分析。因此过滤器理论认为,注意选择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认知分析的,即是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分析,处于语义分析之前。注意的衰减理论认为,注意的输入既存在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加工处理,也存在对刺激信息的高级分析水平的意义(语义)加工处理,即根据语义特征选择信息。注意的后期选择理论认为,输入感觉通道的刺激信息都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阶段,信息的选择依赖刺激的知觉强度和意义,注意并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是选择对信息意义的反应,即中枢神经分析结构可以识别输入的刺激信息,人只对自己感到是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注意的选择发生在刺激信息加工的后期,而不是在前期,至少是在刺激信息已得到辨识之后。

2.下列选项中,属于似动现象的有(  )。(统考2008研)

A.火车的行驶    

B.时针的转动

C.活动的电影画面 

D.动感的霓虹灯广告

【答案】CD

【解析】似动现象指将没有发生位移或没有发生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发生了位移的现象。AB两项是真动现象的表现。

三、判断题(在正确的题后的括号里填A,在错误的题后的括号里填B)

1.知觉的对象是知觉到的东西。(  )

【答案】A

2.知觉组织是选择和编码感觉信息的过程。(  )

【答案】B

【解析】知觉组织是整合感觉信息,对整个视野中的中心场景形成知觉的过程。

3.知觉过程的特征之一是综合。(  )

【答案】A

【解析】综合是指将多个刺激元素整合为一个知觉对象。例如,一个管弦乐队由很多的乐器组成,然而一般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大概60个独立的乐器在独奏。

4.在视觉系统中,近距刺激属于在身体内的刺激。(  )

【答案】A

【解析】在视觉系统中,看远处的一辆车离开,是一个远距刺激的例子,但是一旦这个图像到达视网膜,就成了近距刺激。

5.在感觉水平上的单个的图像导致了多种解释被称为错觉。(  )

【答案】B

【解析】题中阐述的是模糊性的概念,而错觉是许多人在相同的知觉环境中都会产生的,对某一刺激的歪曲知觉。

四、简答题

1.简述时间知觉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统考2011研)

答: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包括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如下: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在回忆往事时,情况相反。

(3)人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相反,对厌恶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的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相反,对不愿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的快。

2.深度知觉的机制是什么?哪一个更重要?

答:深度知觉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将视网膜上的两维图像知觉为三维图像的能力,即感知到深度和距离。

(1)深度知觉的机制包括:双眼线索、图形线索两类。

(2)深度知觉或者依赖于两只眼睛输入的信息(双眼线索),或者依赖于图形线索。但是双眼线索更重要。具体分析如下:

因为两只眼睛相距大约3英寸,它们收集到的信息稍微有差异,一个物体在两眼中对应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所产生的一种视觉差异现象称为视差,这种不同或差异的大小依赖于物体与个体的相对距离,因此它提供深度线索。双眼视差是深度线索最重要的机制。

视轴辐合是双眼共同作用提供深度和距离知觉的另一个方式,例如,当两只眼睛注视一个近处的物体时,它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向内侧转动(因此称为辐合),但是当注视远处的物体时,两眼向外转动。

3.在背景和期望对知觉的影响中,定势怎样起作用?

答:定势是指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它有运动定势、心理定势、知觉定势等三种。定势在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运动定势是指准备好做一个事先设定好的快速反应。例如,一个赛车手看到绿灯时的反应时开始行驶。

(2)心理定势是指根据规则、说明、期望或者是习惯倾向等来处理诸如问题解决任务或游戏等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当原来的规则能适用于新情境时,心理定势将有助于问题解决;当原来的规则在新的情境中不适用时,心理定势实际上是会妨碍问题解决的。

(3)知觉定势是指准备好在特定的情境中知觉到特定的刺激。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听到裁判的哨声。

4.尽管周围的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总是将它知觉为不变的、一致的和稳定的。哪些知觉过程对知觉恒常性起作用?

答:知觉恒常性是指虽然近距刺激的性质会随个体每次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改变,但人们感知的远距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的的现象。在知觉恒常性过程中起作用的知觉过程包括:

(1)大小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是指在视网膜成像大小变化的情况下感知物体真实大小不变的倾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物体不断地靠近眼睛时,尽管视网膜上的图像已经发生改变,但是人们并没有觉得物体越来越大。

(2)形状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是指在视网膜成像的形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存在实质的不同时,能够正确感知物体真实形状的能力。例如,当一扇门打开时,视网膜上的图像由矩形变成了梯形,但是人们仍旧将这扇门知觉为矩形的。

(3)方向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是指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改变的条件下,个体识别环境中真实图形方向的能力。这一变化的发生依赖于转头或者个体的上下移动。

(4)亮度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是指人们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将物体的白度、灰度和黑度等知觉为恒定的倾向。比如说,某人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从灯光昏暗的房间里面走到阳光明媚的房间外面。在灿烂的阳光下,衬衫反射的光线要强得多,但是在两种环境中,人们还是会觉得衬衫的亮度是一样的。

五、综合题

1.虚拟现实的特征是什么?由哪些技术组成?

答:(1)虚拟现实的特征

多感知性(Multi-Sensory)。多感知是指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由于相关技术,特别是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几种。

浸没感(Immersion)。又称临场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使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该环境中的一切看上去是真的,听上去是真的,动起来是真的,甚至闻起来、尝起来等一切感觉都是真的,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感觉一样。

交互性(Interactivity)。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例如,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境中虚拟的物体,这时手有握着东西的感觉,并可以感觉物体的重量,视野中被抓的物体也能立刻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

构想性(Imagination)。强调虚拟现实技术应具有广阔的可想象空间,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虚拟现实系统由虚拟环境、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核心的虚拟环境处理器、以头盔显示器为核心的视觉系统、以语音识别、声音合成与声音定位为核心的听觉系统、以方位跟踪器、数据手套和数据衣为主体的身体方位姿态跟踪设备,以及味觉、嗅觉、触觉与力觉反馈系统等功能单元构成。

(2)组成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

虚拟现实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包括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宽视野)立体显示技术,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以及触觉/力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输出技术等。下面对这些技术分别加以说明:

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

相比较而言,利用计算机模型产生图形图像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如果有足够准确的模型,又有足够的时间,人们就可以生成不同光照条件下各种物体的精确图像,但是这里的关键是实时。例如在飞行模拟系统中,图像的刷新相当重要,同时对图像质量的要求也很高,再加上非常复杂的虚拟环境,问题就变得相当困难。

广角(宽视野)的立体显示

人看周围的世界时,由于两只眼睛的位置不同,得到的图像略有不同,这些图像在大脑中融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关于周围世界的整体景象,这个景象中包括了距离远近的信息。当然,距离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例如眼睛焦距的远近、物体大小的比较等。

在VR(虚拟现实)系统中,双目立体视觉起了很大作用。用户的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图像是分别产生的,显示在不同的显示器上。有的系统采用单个显示器,但用户戴上特殊的眼镜后,一只眼睛只能看到奇数帧图像,另一只眼睛只能看到偶数帧图像,奇、偶帧之间的不同也就是视差产生了立体感。

a.用户(头、眼)的跟踪:在人造环境中,每个物体相对于系统的坐标系都有一个位置与姿态,而用户也是如此。用户看到的景象是由用户的位置和头(眼)的方向来确定的。

b.跟踪头部运动的虚拟现实头套:在传统的计算机图形技术中,视场的改变是通过鼠标或键盘来实现的,用户的视觉系统和运动感知系统是分离的,而利用头部跟踪来改变图像的视角,用户的视觉系统和运动感知系统之间就可以联系起来,感觉更逼真。另一个优点是,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双目立体视觉去认识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头部的运动去观察环境。

在用户与计算机的交互中,键盘和鼠标是目前最常用的工具,但对于三维空间来说,它们都不太适合。在三维空间中因为有六个自由度,人们很难找出比较直观的办法把鼠标的平面运动映射成三维空间的任意运动。现在,已经有一些设备可以提供六个自由度,如3Space数字化仪和Space Ball空间球等。另外一些性能比较优异的设备是数据手套和数据衣。

立体声

人能够很好地判定声源的方向。在水平方向上,人们靠声音的相位差及强度的差别来确定声音的方向,因为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或距离有所不同。常见的立体声效果就是靠左右耳听到在不同位置录制的不同声音来实现的,所以会有一种方向感。现实生活里,当头部转动时,听到的声音的方向就会改变。但目前在VR系统中,声音的方向与用户头部的运动无关。

触觉与力觉反馈

在一个VR系统中,用户可以看到一个虚拟的杯子。人们可以设法去抓住它,但是人们的手没有真正接触杯子的感觉,并有可能穿过虚拟杯子的“表面”,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装置是在手套内层安装一些可以振动的触点来模拟触觉。

语音输入输出

在VR系统中,语音的输入输出也很重要。这就要求虚拟环境能听懂人的语言,并能与人实时交互。而让计算机识别人的语音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语音信号和自然语言信号有其“多边性”和复杂性。例如,连续语音中词与词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同一词、同一字的发音受前后词、字的影响,不仅不同人说同一词会有所不同,就是同一人发音也会受到心理、生理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使用人的自然语言作为计算机输入目前有两个问题,首先是效率问题,为便于计算机理解,输入的语音可能会相当罗嗦。其次是正确性问题,计算机理解语音的方法是对比匹配,而没有人的智能。

2.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的观点有哪些?

答:格式塔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派别之一,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慧特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积而成;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其主要观点如下:

(1)突现论

似动实验。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魏特墨主持的。魏特墨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的角。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人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魏特墨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对似动实验的解释。魏特墨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因此,魏特墨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即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在现象场中,整体不同于其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这一看似简单的发现其实是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最有力的反叛。

(2)同型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在研究直接经验和行为的同时,也重视探讨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试图证实一个总的假设:即大脑皮质区也是按照类似于完形原理而进行活动的,即人的每一个知觉过程中,人脑内都会产生一种与物理刺激构造精确对应的皮质“图画”,这就是同型论。

绝大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都信奉“同型论”,他们认为人的生理历程与人的心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是完全等同的。因此,同型论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二元论,它实际上和构造主义的身心平行论如出一辙。

(3)知觉的组织原则

知觉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格式塔知觉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主体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用尽可能的简单的方式从整体上去认识外界事物。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知觉的组织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八条: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接近律;相似律;封闭的原则,有时也称闭合的原则;趋完形律;共同命运原则,也有称共方向原则;简单性原则;连续性原则。

尽管以上许多原则不是格式塔首创,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将这些原则有效地组织了起来,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而使其成为了格式塔知觉理论中最有特色的一块。

(4)学习理论

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对知觉的研究,但在谈到学习理论时一定要提到苛勒的顿悟说。

苛勒的黑猩猩实验。顿悟说主要是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而提出的。1917年,苛勒以专著的形式发表了《人猿的智慧》一书。在这本著作里,苛勒描述了他在测验黑猩猩解决复杂问题时所采用的四类课题,即:第一,迂回的课题;第二,利用现成工具的课题,这一课题包括对现成工具的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第三,必须利用已有条件创造一种新工具才能解决的课题;第四,建筑课题。

顿悟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这些实验,苛勒认为,人和类人猿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出个别反应,是对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的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当学习者理解了情境之后,会产生突然的、迅速的领悟。学习不是盲目的“试误”,是“参照场的整个形势,一种完善解决的出现。”这就是苛勒关于学习的顿悟说。顿悟说的最大特点是用顿悟来反对桑代克的试误,因此顿悟说是一种和试误说完全相对立的学习理论。

(5)创造性思维

魏特墨的思维研究。魏特墨对思维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研究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在研究中,他把顿悟学习原理运用到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探讨上。魏特墨宣称,创造性思维对儿童来说应该是思维的自然方式,但往往由于盲目的思维习惯和学校的错误训练而缺乏。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者关注问题的整体,要让问题的整体来决定或支配部分,同时要深刻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魏特墨提出的创造性思维的四个要点:

a.创造性思维必须理解课题的内在结构关系,同时要把课题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个动态的整体。

b.任何问题必须根据课题的结构统一性来理解和处置,并向寻求更适当的完形方向发展。

c.思维者必须认识问题的次要方面和根本方面的不同,并根据不同点而把问题的各方面形成一个层次结构,即重组问题的层次关系。

d.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它受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先前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

魏特墨的这些理论观点对近年来兴起的创造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适用性并不仅限于知觉过程,许多心理学课题,如顿悟和问题解决也可用其理论加以解释,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巨大影响。

3.论述注意的分配的认知资源加工理论和双加工理论,请举例说明。(统考2009研)

答:认知资源加工理论和双加工理论是关于注意分配的理论,这两种理论与以往理论不同,以往理论试图解释注意对信息进行选择的机制,这两种理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1)认知资源加工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与其把注意看成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是一组对刺激归类或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人们的控制,这样人们可以把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例:对一个熟练的司机而言,开车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一般情况下,他可以毫无困难的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但是当交通非常拥挤时,他就必须小心翼翼的开车,这时他和别人的谈话不得不停下来。

这一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很多注意现象,但是这是一种循环论证。

(2)双加工理论

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

例:人们通常可能做好几件事情,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看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不需要个体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认知过程上。

受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变为自动化加工。例如:初学骑车时,需要全神贯注,经过不断练习后,已经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时,就可以边骑车边和别人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