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2.1 复习笔记

一、教育技术发展鸟瞰

(一)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

(1)教育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

教育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2)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教育技术两个发展方向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

2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

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

(1)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传统教育技术;

(2)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3)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信息化教育技术。

3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

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这就形成了关于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如表2-1所示。

表2-1  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

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人的作用。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但包括硬件、软件,也包括潜件如各种观念、方法、理论体系和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与视听媒体教育技术阶段相比,信息化教育技术阶段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信息化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2)信息化教育技术将直接用于促进学习,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学;还要考虑基于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3)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方面有愈来愈强烈地应用需求。

(二)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

1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非替代性的,而是表现出一点的累积性;

2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即“适者生存”;

3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人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4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并且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使自身获得快速发展。

二、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

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国外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它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主要方面追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演变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  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演化进程

(一)媒体教学技术——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

1直观教学——教育技术的先声

(1)直观教学的定义

直观教学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

(2)直观教学的实质

直观教学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2视觉教学——教育技术的发端

(1)产生原因

第二次产业革命急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

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科技成果被引入到教学领域。

(2)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

1937年,霍本等人出版《课程的视觉化》一书,提出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

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如图2-2所示。

图2-2  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

选用原则:在选用视觉教材时有四个方面值得考虑,即视觉教材本身的现实性、学生过去的经验范围和性质、教育目的和教室环境、学生智力的成熟程度。

3视听教学——媒体教育技术研究的主体

(1)视觉教学与视听教学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视听教学的概念与视觉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把原来的视觉教具扩充为视听教具,强调利用视听设施提供具体的学习经验,继续把视听教材看作教师教学的传递工具和辅助教学工具。

(2)“经验之塔”理论

1946年,戴尔著《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融合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当时流行的心理学观点。

“经验之塔”的理论概述

戴尔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按抽象程度不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

a.做的层次,包括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的经验、演戏的经验;

b.观察的经验,包括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展览、电视电影、广播录音和照片;

c.抽象的经验,包括视觉符号和言语符号。

“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

a.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b.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c.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d.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e.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4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观念由媒体论向过程论和系统论过渡

(1)传播理论对视听教学的影响——教育技术观念从静止的媒体论走向动态的过程论

(2)早期系统观对视听教学的影响——教育技术观念从有形的媒体论走向无形的系统论

“教学系统——黑箱概念”

“教学系统——黑箱概念”是芬恩于1961年提出的视听教学领域的早期系统观的典型理论模型。

早期系统观的理论对视听教学领域的贡献

早期系统观的理论对视听教学领域的贡献是引进了下面重要的基本概念:

a.强调视听教学领域用以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手段是运用经过设计的完整的教学系统——教学产品;

b.教材和媒体是教学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c.每个教学系统都具有特定的目标与功能,将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教学系统,需要有一个具体的设计过程;

d.早期系统观提出了将媒体与课程相结合的方法。

(3)视听传播的理论框架和定义开始出现

“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的理论模型

“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的理论模型是南加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埃博克在1962年综合了早期“产品论”的系统思想、传播理论和同时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来的理论模型,如图2-3所示。

图2-3  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

视听传播的早期定义

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为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视听传播的主要任务

a.对用于学习过程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图像讯息和非表象讯息的特性进行研究;

b.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讯息结构化、系统化。

(二)个别化教学技术

1早期的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各个学习者不同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其特点包括教学目的明确;学生能自定学习进度;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2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其特点包括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程序教学的两种模式是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程序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每一单元的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适合学生的个别差异。

3其他个别化教学形式

凯勒的个别化教学系统、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波斯特勒韦特的导听方法以及个别化建议教学,根据需要的学习程序和个别指导教学等受到普遍重视。

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1)PIATO概述

1960年伊利诺斯大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PIATO研制成功,并在政府的资助下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教学系统。

(2)“计算机教育”名词由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共同作用,学习者在学习系统中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也可以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学习、和群体学习,计算机可以作为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以及协作和交流工具,并可以作为导师、伙伴、工具存在,计算机辅助教育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在计算机教育中,目前更倾向于使用“计算机教育”这个名词来描述这一领域。

(三)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

1教学系统方法定义

教学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全过程的方法。

2教学系统方法起源

教学系统方法来源于设计和改进教学的一种经验主义方法,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夸美纽斯。

3影响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的理论

影响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的理论包括程序教学的开发模式、行为科学和一般系统论。

4系统化教学模型及特点

布朗等人在《视听教学:媒体和方法》教科书中提出了系统化教学模型。该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有的教学设计活动都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能力,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调整教学过程。

560年代后期教学系统方法的定义论述

“教育技术的第二种定义不太为人们所熟悉,这种定义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体或设备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它指出教育技术是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以对人的学习与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的目的。”

(四)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

1AECT(前身)1963年的定义

“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为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2教育技术委员会1970年的定义

“教育技术可以按两种方式加以定义。在人们较为熟悉的定义中,教育技术是指产生于传播革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以与教师、课本、黑板一起为教学目的服务……教育技术是由电视、电影、投影、计算机等软件和硬件所组成……第二种定义不太为人们所熟悉,这种定义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体或设备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它指出教育技术是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以对人的学习与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的目的。”

3西尔伯在1970年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用系统化的方式对教学系统组成部分(包括讯息、人员、材料、设备、技术和环境)的开发(包括研究、设计、制作、评价、支持—供给和利用)以及对开发的管理(包括组织和人员),其目的是解决教育问题。

4麦肯齐和厄劳特在1971年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对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的系统化研究。

5AECT’72定义

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

6AECT’77的定义

(1)AECT’77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各种人、各种方法、各种思想、各种设备和组织机构,而这些人、方法、思想、设备和机构是在分析人类学习中的所有各方面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

(2)AECT’77与AECT’94的区别:

AECT’77教育技术定义认为教育技术只是一个“过程”,AECT’94教育技术定义则认为教育技术是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理论和实践”,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技术观”。

AECT’77教育技术定义所说的“过程”是指人们将先进的技术设备、思想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并使之优化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应用过程;“AECT’94教育技术定义”则把教育技术看作是指导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各种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AECT’77教育技术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应用于教育的过程,其着眼点只是实际应用;AECT’94教育技术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研究如何优化学习过程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其着眼点是既重实际应用又重理论研究。

AECT’77教育技术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与人类学习诸因素有关的过程,这里所说的“人类学习”概念是比较笼统、比较抽象的,既不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也不能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五)教育技术定义演化的原因及启示

1影响教育技术定义演化的主要因素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2)相关理论为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化提供了理论的支持;

(3)教育技术的实践促进了其定义的演化。

2教育技术定义演化的启示

(1)合理的定义演化有利于教育技术的发展;

(2)定义的演化既能够反映教育技术实践的现状,又具有构建理论体系的作用。

三、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

1电化教育名称的产生

(1)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

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是1919年有人开始运用幻灯进行教学。

(2)电化教育名称由来

陈友松和戴公亮的说法;

刘之常的说法,即电化教育是在1934年由镇江民众教育馆提出来的;

舒新城的说法,即电化教育是1933年陈礼江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时提出来的。

2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

(1)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名称之争的结果

在对外交流时一致用教育技术,在国内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两名称并用。

(2)在80年代,我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主要有几种说法:

1983年的定义:“电化教育,简单的说,就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萧树滋,1983)。

1985年的定义:“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南国农,1985)。

1988年的定义:“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萧树滋,1988)。

(3)学习、研究AECT’94后,教育技术的几种有影响的定义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南国农,李运林,1998)。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1998)。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媒体与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远程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技术等内容。”(祝智庭,2001)

(4)电化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媒体论”,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教育信息。

外延: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教育。

(5)教育技术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方法论”,即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外延:整个教育领域。

(6)AECT’94教育技术定义的扩展内容

强调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把研究对象由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扩展为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

强调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与学。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1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框架

(1)七论

南国农教授家曾把教育技术的理论框架概括为七论:本质论(电化教育的本质)、功能论(电化教育的功能)、发展论(电化教育发展史)、媒体论(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与应用)、过程论(电化教育过程的规律)、方法论(电化教育的方法)、管理论(电化教育管理)。

(2)我国的电化教育与国外的教育技术区别的根本点在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开发与应用。

(3)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

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包括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网络教育应用教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信息处理、远程教育学、媒体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

我国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始于1984年。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三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到现在,已经有30多所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设立本科(或专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十余所高校被批准建立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四所高校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科专业体系。

3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首先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之后各个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

(三)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育技术观念中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1)重“电”轻“教”;

(2)重“硬”不重“软”;

(3)重“教”不重“学”;

(4)偏科技轻人文。

2教育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技术没有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独立学科;

(2)教育技术研究力量分散,未形成统一的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