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6.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

1.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

(1)集体化社会的发展

时期。西方现代性从17世纪开始,在19世纪进入高峰期,成为建构现代社会的关键期。

基本特征和趋势。这一时期,社会的集合性趋势是着重以大型集体和组织方式来展现,一些普遍社会现象(社会群体和组织、阶级阶层、民族国家、福利国家等)表征了古典现代性的一种基本特征和趋势。

影响。这一过程确定了“集体化社会”的重要特征,并对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预设形成了深刻的影响。比如社会的整体性、结构性以及社会的整合机制等。

(2)人的社会化的经典研究

现代人是现代性转型和变迁过程的产物。“人的社会化”理论反映了社会学对早期现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和独特回应。其经典研究人物包括:

涂尔干。研究的起点是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

齐美尔。着重对社会交往如何使个人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并发展出共同体生活做了大量的探讨。

韦伯。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文化趋势,以及这一过程中社会与个人不断增长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给予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库利。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以及初级群体的特殊作用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

米德。分析了自我观念在社会互动中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强调了符号互动能力在人的自我发展和角色社会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帕森斯。致力于解答“社会系统如何实现自身整合”,聚焦点始终为“个体的可整合性”。个人的可整合性是社会系统均衡与稳定的关键,而个人的社会化对于这一点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化理论中有关人的个性发展、文化传递、角色承担以及“生命历程”等的视角和范式,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当时个体的集体化和组织化趋势。

2.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1)个体化社会的到来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集体化社会”向“个体化社会”转变。这些趋势的重要方面包括: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

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

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

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2)人的个体化的当代关注

现代主义取向的个体化研究

a.贝克。将当代社会称为“第二次现代化社会”,认为“某种制度化的个人主义”是这一时期的标志,社会各个领域和过程的基本机制都是以个人为取向的,个体化进程越发加快和深入,人们的集体性认同已经从内部解体。

b.吉登斯。认为我们处在“后传统社会”之中,这是一个真正新型的社会世界,因为社会纽带不是由过去继承而是被建立起来的;以往的集体现象比如阶级变得具有了个人特性;强调应当发展出可信赖的人类生活形式,对传统的捍卫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c.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的边界发生了动摇,并影响了生活世界的时空坐标以及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在现代主义立场的社会学家看来,当代社会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或称晚期现代性、风险化社会。他们往往用无中心、失去根基、不确定性、意外性、不可预测性、不可计算性等来描述当代社会的特征,认为生活中充满了不平衡、不可靠、不安全的因素,随时可能引发危机和风险。

后现代主义的个体化

a.鲍曼。认为个人经过社会化融入到社会系统再生产过程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个人以往被塑造成生产者或士兵,现在则被组织成消费者或游戏者,从与他人组合形成有意义的整体转变为自我克制、自我推进和自我平衡的单元。

b.福柯。认为人在西方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仅仅是一个幻觉;被非中心化后,人被挤向了事物的外围,要接受许多力量的支配,于是他在时间的泡沫中消失了。

c.布希亚。认为后现代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它是一个虚无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不再有肯定的东西,否定性也就不再是一种选择;我们是在一个黑箱之中,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和喜欢它,但是没有别的现实可供我们期待,没有别的地方能够作为我们的希望所在。

后现代主义者对当代社会的弊端采取了强烈的批判姿态。在他们看来,当代社会呈现出过分发育、不断复制、克隆、增生的畸形状态,社会处于解体、解构、断裂、碎化、崩溃的过程。

3.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1)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

(2)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的含义

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基础性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个性和自我、内化了社会价值标准、获得了角色技能、适应了社会生活。

个体化意味着,在当代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现代社会所未有的特征,从而提升了个人的发展指向,同时也更新了个人的现代性内涵。

社会化与个体化有着不同的含义,两者不能彼此取代。

(3)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二、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概述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逆向社会化。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3)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人格是指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它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a.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b.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c.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角色扮演”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嬉戏阶段(play stage)和博弈阶段(game stage)。随着一个人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a.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b.自我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服从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c.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岁~1岁);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岁~3岁);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岁~5岁);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岁~11岁);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生命历程理论

a.基本思想。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b.基本分析范式,就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c.研究的基本主题。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

d.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对人的生命历程有重大影响,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生命会面临不同的社会景观。时间和空间规定了不同生命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力和回报。

第二,生命的相关性。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关的,生命历程与生命历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命的相关性,要求考察不同生命历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生命的时间安排。生命的时间安排,是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后果的期望。生命的时间安排描述的是个体的生命历程与整个社会期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人的能动性。个体的能动性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也有很大作用,因此也是生命历程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方面。

2.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1)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基础主要在于人类具有经生物进化和人类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大脑,这使人类具有了接受社会化的一系列潜在能力。这些潜在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以人类高度进化的大脑机能为基础的,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和劳动活动中,发展了语言的器官和大脑有关语言的机能。

人类只有借助于口头、书面、形体等语言形式,才能彼此传达信息,交流思想。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而人类也要凭借语言进行社会互动,没有这种社会互动,个体的社会化难以完成。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学习能力

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人所特有的学习能力在社会化中的作用表现为:

a.人凭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更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理解所处社会环境的意义,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

b.人在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事物的同时,能迅速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社会活动,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c.人类意识活动中的意志能力,可以使人主动地加强自己的学习动机,使个体的社会化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

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在这种长达十几年的依赖生活期内,个体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风俗、父母或抚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2)社会化的主体

家庭

a.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b.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人的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

c.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学校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包括:

a.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它给学生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学校中的社会化强调专门的学习,带有半强制性。学校的社会化具有系统性,它不仅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b.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当做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地方,包括:

a.活动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儿童可以独立、平等地与他人交往,这可以大大提高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b.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这些亚文化包括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等。

工作单位

a.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在工作单位中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能力、品格、气质、性格等。

b.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人们会在工作单位中发现许多书本上没有或与书本上不相符合的文化因素,这些新的因素甚至会冲击和威胁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在现代社会,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

3.社会化过程与内容

(1)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进行的主要是初级社会化。

青年期上承儿童期,下接成年期,青年期的起止时间因个体和社会条件而有差别。青年期的特殊性主要原因是:

a.在这个时期,存在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

b.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遭遇“自我认同危机”,即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所作所为与社会的角色期待不相符合。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在于,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是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

(2)成人继续社会化

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在成人期内,继续社会化甚至可能包括再社会化,原因主要有两点:

a.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如移民到文化反差巨大的社会,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个人必须对早期的社会化内容进行更新;

b.个人在基本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或失败,例如青年人的越轨和犯罪,从而导致个人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如劳动改造,以弥补早期社会化的不足。

个体在进入老年期后,社会化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不仅包括生理方面,而且包括来自于社会方面的因素,如家庭、社会地位的变化。

(3)代差问题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代差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

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化的扬弃。

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两方中的任何一方,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社会化的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

在早期社会化阶段,个人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是劳动和文化知识。生活技能学习主要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家庭占主要位置,然后是邻里和伙伴群体。

社会化的第二项重要内容是道德社会化,即社会成员学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用规则和道德规范指导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功能。

三、人的个体化

1.个体化的意涵

个体化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

(1)关于“个体”

在社会学中,“个体”概念一般是作为生命现象的单位和非集合性单位来使用的。即社会学中的“个体”,特指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终端单位,即“个人”。

(2)关于“个体化”过程

从社会学意义上说,个体化所思考的,是人如何成为独特而生动的个体,以及作为个体的他(或她)与社会的演替和变迁过程这两者之间的一体同构关系。在此意义上,个体化“即“人的个体化”。

(3)关于“个体化”与“个体分化”

“个体化”与“个体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人成为独特而生动的个体本身就意味着个体之间的分化。

社会学家的大量思索和讨论,都这样或那样地涉及了现代人的分化问题。代表人物有:涂尔干、帕森斯、达伦多夫、布劳、韦伯、舒茨、哈贝马斯、吉登斯、埃利亚斯等。

个体分化意味着,随着现代社会的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和生产体系的不断发展,个人之间日益呈现出明显的差别性和异质性。个体的分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个体的独特性得以生动地展开,每一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也形成了明显的分殊。个体分化过程必然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出巨大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2.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

(1)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

在社会学中,人的主体性可以理解为,人作为一个社会生活实践的主体,其行动过程体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意味着人是对社会生活实践具有主导能力的行动者。

人的主体性是获得的

前现代社会只有少部分人享有特权和主体身份,现代人则是普遍具有主体性的人。个人具有自我的主体性是现代人与前现代人的一个实质区别。

人的主体性是不断发展的

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扩展和走向全球,现代社会也呈现出越来越成熟的发展趋势,现代个人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这一进程也是一致的。人的主体性发展构成了现代性变迁的一个基本趋势,是衡量社会现代性进程的一项标识性内容。

(2)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阶段

依据现代性的进程,可以将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重要的阶段:

从自然界的剥离——人的“人类化”

将人视为一个不同于其他自然生物的“类”的存在,对于人对自己的主体性的知觉和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人的个性化

人类社会生活的现代性变迁揭开了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个性化阶段。

现代性的当代发展——人的个体化

当代社会生活变迁使个人的完整性、独立性和独特性充分显示了出来,这种个体化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大型的集体化和组织化社会渐行渐远,“个体化社会”成为最新的生活动向。

3.个体化的机制

(1)个体化的自主机制

个体化的自主机制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形成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2)个体化的能动机制

个体化的能动机制是指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客观外界因素。

(3)个体化的选择机制

个体化的选择机制是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选择机制是与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4)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是指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