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货币制度[东南大学2012金融硕士;华南理工大学2011金融硕士;北京工商大学2006研;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
答:货币制度指一国以法律所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与流通结构,简称“币制”。货币制度的确定,保障了本国货币制造与流动正常、合法的程序,并使货币流通的各种构成因素结合而成统一的系统。
货币制度最早是伴随着国家统一铸造货币而产生的,根据货币制度存在的具体形式来看,可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两大类。金属货币制度又可以分为复本位制和单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也称作“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①确定货币材料;②规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④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⑤规定货币铸造或者发行的流通程序;⑥规定货币发行制度。
2.格雷欣法则[中央财大2012金融硕士;对外经贸大学2012金融硕士;浙江财经学院2011金融硕士;上海财大2000研;中国海洋大学2002研;北京工商大学2006研;东北财大2006研]
答: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律”。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3.特里芬难题[金融联考2003研;人大2000研、2009研;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4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北大2006研;西南大学2009研;中央财大2010研]
答:特里芬难题是指一种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制度的两难处境,即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双挂钩”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因此,它的运行既要求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又要求美国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提供足够的美元,以促进生产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顺畅运转。而信心和清偿力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的危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就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这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提出的,故称“特里芬两难”。从四、五十年代的“美元荒”到60年代以后的“美元灾”,布雷顿森林体系实实在在地陷入了“特里芬难题”中。这一根本缺陷,使后来采取的创设特别提款权复合货币也已无法修补,从而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4.国际货币制度[深圳大学2009研]
答: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国际货币制度通常是由参与的各国政府磋商而定,一旦商定,各参与国都应自觉遵守。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应该保证国际货币秩序的稳定,能够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
5.金汇兑本位制[四川大学2008研]
答:金汇兑本位制即虚金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三种基本形式之一,常见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虚金本位制的特点是:国内市场上没有金币流通,本国货币仍规定有一定含金量,但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规定国内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黄金外汇储备作为发行准备,居民可按法定汇率购买外汇,在联系国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约了黄金的使用,也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它使货币供给量进一步摆脱了黄金的束缚。但是,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使本国货币依附于外国货币,本币的币值常受联系国币值波动的影响,且在财政金融与外贸政策制订等方面都受这些国家的制约,最终被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6.本位币[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
答:本位币又称主币,是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本位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现在流通中完全不兑现的钞票,也称之为本位币,其含义也不过是用以表示它是国家承认的、标准的、基本的通货。
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如中国的银铸币全部是1元。有些国家的金银铸币最小规格的面值为5个、10个,甚至100个货币单位。
7.金块本位制[厦门大学2000研]
答:金块本位制又称为生金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三种基本形式之一,流行于金币本位制消亡后。其特点是:金币停止流通而以银行券(政府发行的“纸币”)作为流通货币。银行券仍规定一定的法定含金量,其发行以一定数量的黄金作为准备,银行券在达到一定数额之后可以兑换为黄金。但这一兑换限额往往比较大,一般公众通常无法接受。实行金块本位制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备,可节省黄金使用,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矛盾。但金币流通的取消和兑换数量的限制,表明黄金的货币职能已开始萎缩,这时金块本位制已不如金币本位制稳定;并且长期来看黄金数量仍然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维持稳定汇率的需要,最终会被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二、选择题
1.以下货币制度中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是( )。[中央财大2011金融硕士)
A.金银双本位
B.金银平行本位
C.金币本位
D.金汇兑本位
【答案】A
【解析】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法律承认为货币金属,金、银铸币都可自由铸造,都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当金银铸币各按其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并行流通时,市场上的商品就出现了金银两重价格,而这两重价格随金银市场比价的不断变动而变动。为了克服由此造成的紊乱,很多国家用法律规定了金币与银币的比价。但金银市场比价并不会由于法定比例的确定而不再发生变化。于是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之间可能会出现差异,价值被高估的货币渐渐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于是劣币驱逐良币律发挥作用。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
2.对货币单位的理解正确的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金融硕士)
A.国家法定的货币计量单位
B.规定了货币单位的名称
C.规定本位币的币材
D.确定技术标准
E.规定货币单位所含的货币金属量
【答案】ABE
【解析】货币单位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货币单位的确定更重要的是确定币值。当铸币流通时,就是确定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
3.一般而言,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如下特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金融硕士)
A.金属的一种 B.价值比较高 C.易于分割 D.易于保存
E.便于携带
【答案】BCDE
【解析】一般说来,作为货币的商品要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①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②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换;③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须支付费用等;④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易。
三、简答题
1.简述国际货币制度。[东南大学2012金融硕士)
答: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国际货币制度通常是由参与的各国政府磋商而定,一旦商定,各参与国应自觉遵守。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即使用何种货币作为国际间的支付货币;哪些资产可用作国际间清算,并被国际间普遍接受的国际储备资产;一国政府应持有何种国际储备资产用以维持和调节国际收支的需要。②汇率制度的安排,即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是否确定汇率波动的目标区,哪些货币为自由兑换货币。③目标收支的调节方式,即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各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弥补,各国之间的政策措施如何协调。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应该能够保证国际货币秩序的稳定,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够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迄今为止,为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①国际金本位制。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松散无组织的体系,是由于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单一金铸币本位制而自动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黄金充当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输入。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汇率的波动自动维持在由铸币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因此,国际金本位制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国际金本位制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国际金本位制所带来的稳定的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但其本身也有许多缺陷:世界黄金产量有限,满足不了经济增长和维持稳定汇率的需求,制约经济发展;国际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却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相应的,各国政府经常设法抵消黄金流通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又使国际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难以实现;国际金本位时期,黄金价格随世界黄金产量和供求的波动而变化,造成商品价格也不是长期稳定的。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1931年的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引起的金融危机中国际金本位制彻底崩溃。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市召开国际金融会议,确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它实行“双挂钩制”以及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消除了战前各个货币集团互相对立,进行外汇倾销,货币战、汇率战的局面,稳定了战后国际金融混乱的动荡局势,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然而也存在一些缺陷:清偿力和信心之间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可调整汇率制难以按照实际情况经常调整;各国为了维持对外收支平衡和稳定汇率,也不能不丧失国内经济目标。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过程,就是美元危机不断爆发→拯救→再爆发直至崩溃的过程。1973年,美元对黄金再度贬值,各国先后放弃与美元的汇价,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
③牙买加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形势更加动荡不安,国际间为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协商。1976年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达成“牙买加协议”,形成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新格局。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的浮动汇率体系,它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这一货币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它有较强的适应性,但这种适应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其最大的缺陷,即不稳定性。
2.简述纸币流通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自动调节机制。[中央财大2010研]
答: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功效在金本位和纸币本位的货币制度下是不同的,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逆差自动调节机制比金本位汇率制度下自动调节过程复杂一些,具体调节过程通过以下三种机制来实现。
①利率机制。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一国货币当局必须减少外汇储备,造成本币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这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又会导致资本流入增加,从而改善资本与金融账户,使赤字减少或消除。反之,国际收支盈余则会通过利率下降使资本流出,从而恶化资本与金融账户,使盈余减少或消除。
②收入机制。收入机制是指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使赤字减少或消除;反之国际收支顺差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进口需求增加,从而贸易收支恶化。
③相对价格机制。国际收支赤字时,货币供给量减少会导致国内物价水平下跌,物价相对外国产品价格下跌会增强本国产品竞争力,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从而改善经常账户余额,使赤字减少或消除。同样,盈余会通过物价上升而减少或消除。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是通过国内宏观经济变量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对外均衡目标的实现是以牺牲国内经济均衡(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为代价的。
3.“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南开大学2000研;西安交通大学2006研]
答:1976年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达成“牙买加协议”,该协定内容在同年4月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第二次修正案中得到肯定,从而形成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新格局。
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1)取消货币平价和各国货币与美元的中心汇率,确认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允许成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2)汇价非货币化,取消黄金官价,黄金不再是平价的基础。
(3)提高SDRs的国际储备地位,修订SDRs的有关条款,以使SDRs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储备资产。
(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除以出售黄金所得收益设立“信托基金”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援助外,还扩大了普通信用贷款的限额,并放宽“出口波动补偿贷款”额度。
(5)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从原有的290亿SDRs增加到390亿SDRs,各成员国的份额比例也有所调整,主要是增加了德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的份额比例,减少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份额比例。
4.试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及其条件。[中南财大2006研]
答: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①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增强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同时,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改变目前我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增强我国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使我国国际地位得到较大的提高。
②有助于减少汇率风险,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后,对外贸易和投资可以使用本国货币计价,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将随之减少,这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③进一步促进我国边境贸易的发展。边境贸易等实体经济发生的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了双边经贸往来,加快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定。另外,许多周边国家是自然资源丰富、市场供应短缺的国家。人民币流出境外,这对于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短缺、市场供应过剩非常有利。
④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在本国发行纸币,取之于本国,用之于本国,而发行世界货币则相当于从别国征收铸币税,这种收益基本是无成本的。目前我国拥有数额较大的外汇储备,实际是相当于对外国政府的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流失。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不仅可以减少因使用外汇引起的财富流失,还可以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为我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
(2)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①对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使我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我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
②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③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将会加大中央银行进行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赌博、贩毒的出现,伴随这些非法活动出现的不正常的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一方面会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困难。
(3)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首先,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走向世界货币的必要前提。一种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其国际接受范围将十分有限,它也将成为一种具有高度风险的货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还较差,证券市场容量较小,金融市场和监管能力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我国还不具备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而监管当局也一再强调,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没有时间表。
其次,拥有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一个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将使一个国家,包括其货币成为国际金融业的核心,它是一个国家货币进行国际兑换和调节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同时也是一国货币转换成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一个城市或地区可以承担这样的重任,而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与国际接轨也显然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此外,全球化的银行体系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遍布世界各国的银行机构不仅是保证人民币在海外存放、流通和转换的经营主体,而且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境外投资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银行还没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而它的货币却成为了世界货币。显然,在这方面,我国的银行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内商业银行跨出国门的步伐还只是刚刚起步。
5.简述信用货币的特点。[天津财经大学2004研]
答:(1)信用货币脱离了金属货币成为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是一种债务型的货币,是货币制度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脱离金本位,使纸币成为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目前已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能否被公众接受并保持价值主要依赖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量。如果政府与货币当局合理控制信用货币发行量,即使没有充足的货币发行准备,公众仍然保持信心,货币仍然能正常地流通和保持价值。现代商业银行在保持其信誉的条件下,同样只需保持一部分现金准备,即可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有纸币、辅币和银行存款货币。
①纸币。即钞票,它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由法律赋予其无限清偿的地位,并成为一国的基本货币。纸币不能兑换,中央银行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控制发行量与信用规模,才能有效保持纸币的价值稳定。
②辅币。由各种贱金属铸造的小面额铸币,它往往由政府直接控制,并以法律规定其与其他货币的比价关系,且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因而能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辅币的面额一般较小,一般用于小额的零星的交易。
③银行存款货币。银行存款形式有多种多样,能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主要是活期存款,也称支票存款,即银行货币。在现代信用发达的经济中,存款货币往往是市场交易中最重要的支付工具。且定期存款也具有活期化倾向,使银行存款均成为信用货币。
④从今天货币发展的形式看,存款货币又进一步发展为由电子计算机联网后的存款划拨转账形成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将成为真正的货币符号或记账单位。
(2)信用货币有三个特征:
①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在社会商品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和货币的数量成反比。换言之,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单位信用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要受纸币流通规律的制约。因此要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必须结合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控制信用货币的供给量。
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现钞和银行存款都是银行的负债。信用货币是表示银行债务的凭证,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投放出去,通过收回贷款缩减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供给量随银行资产业务的规模而伸缩。
③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这是指国家法律规定全社会都必须接受和使用信用货币。银行可能通过发行过多的货币来强制向全社会提供信用,从而导致货币贬值。但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法律都规定由中央银行来统一行使货币发行权,这就大大减少了过多发行货币的可能性。
6.比较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南京理工大学2002研]
答:这是国家通过法律对于不同地位的货币赋予的不同支付能力。
(1)无限法偿指国家赋予本位币的一种无限制清偿的能力。本位币是一国基本的通货,是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法律规定,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不论是何种性质的支付,接受方都不得拒绝接受。同时在使用上,本位币是最后的支付工具,如使用非本位币支付时,对方可以要求改用其他货币,如要求将银行支票改为银行券等,而本位货币则具有最后的支付能力。
(2)有限法偿指法律规定辅币所具有的有限清偿的能力。辅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一般用贱金属制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是不足值货币。为了防止辅币充斥市场,国家法律规定,每次支付时可在一定金额内用辅币支付,如超过一定金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为了能使过多的辅币自发流回国家手中,法律还规定,用辅币向国家纳税不受数量限制,用辅币向政府兑换本币也不受数量限制。
总之,两者的区别在于支付能力的不同,这种区别是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同造成的,而不是自发形成的结果,反映了国家意志的人为选择。而具有不同法偿能力的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地位不同,一般而言,无限法偿货币是基本货币,而有限法偿货币处于附属地位。
7.什么是货币的储藏手段?[人行2001研]
答:(1)货币的职能之一。当货币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被储藏起来,就执行储藏手段职能。一般有储存金银、储存纸制货币和持有银行存款等方式。
(2)商品交换初期,货币储藏目的是用储存货币形式来保存剩余产品。在商品经济不发达阶段,生产者不一定能在需要时卖掉产品,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连续进行,不致因经济波动而中断,就必须进行货币积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被视为绝对财富的象征,促使人们为追求更多财富而储藏货币。
(3)在足值货币流通时,货币储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多于商品交易所需货币,其交换价值低于自身价值,多余货币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转为价值储藏。反之,当流通中货币少于所需货币,储藏货币又会自动进入流通领域。这一机制只能在储藏量充足时才能顺利发挥作用。到了信用货币流通时期,由于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种符号,货币储藏时并未退出流通领域,不能起到调节流通功能。
8.何谓货币的支付手段?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有何区别?[厦门大学2000研]
答:(1)支付手段是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的职能。货币这一职能最初是由赊买赊卖引起的。这时原有现金交易基础上产生了商品的让渡与价值的实现相脱节,买卖变成债权债务关系,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使流通过程结束。后来这一职能广泛的运用于大宗交易,清偿债务,支付工资劳动报酬和国家财政与银行信用领域。总之,只要没有商品或劳务与货币同时、同地的相向运动时,货币就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2)流通手段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后,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分离成买和卖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改变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像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当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用货币符号来代替时,货币与商品价格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价格由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来决定。
(3)执行这两种职能的货币都是流通中的现实货币,而且在大宗交易中二者往往会出现职能交错,因此它们联系紧密,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二者发生作用的形式不同。流通手段的货币支付时,伴随着商品劳务的流动,是交易过程的一部分,在交易的一瞬间起作用。也就是说买方在获得商品劳务的同时就支付了货币,完成了等价交换。而支付手段的货币在支付时没有商品劳务的同时同地反方向转移,它是独立于交易之外的,用以结束交易过程。买方使用商品劳务时并未支付等价的货币,而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延期支付。
其次,二者产生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流通手段产生于商品流通初期,商品交换还不发达,社会刚刚从物物交换向货币交易发展。而支付手段产生于商品经济较发达时,货币在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广泛的出现了商业信用。
第三,二者产生后的影响不同。流通职能出现后,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如买卖双方供求匹配,交换时间地点一致等,便利了商品流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支付手段出现后克服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局限,进一步促进了商品交换。但同时它也使商品经济矛盾更加复杂,形成债务链条,当一部分生产者不能支付时,可能使链条崩断,造成危机。
四、论述题
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持的条件及崩溃的原因。[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5研]
答:(1)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的基本条件要维持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保证双挂钩原则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①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
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受其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如果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恶化,该国与美元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经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后,该国可以实行货币贬值,重新确立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关系。但是,如果美国发生长期的、根本性的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定,美元就会从根本上丧失其中心地位,从而危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②美国应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以保持美元对黄金的有限兑换性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有按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价格兑换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的义务,为了履行其兑换义务,美国必须保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这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③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上
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如果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加以平抑。但如果国际市场黄金价格剧涨,美国或有关组织由于黄金短缺,无力在市场上投放以平抑黄金价格,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也就随之动摇。
(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是:
①美元停兑黄金。在美国国际收支危机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元的地位岌岌可危。1971年8月,美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大支柱已经倒塌。
②固定汇率波动幅度扩大。1973年西方国家达成协议,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至此,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支柱,即各国货币钉住美元,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制度也完全垮台,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
从根本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清偿力与信心之间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有两个基本责任:一是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但信心和清偿力同时实现是有矛盾的。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成黄金的危险,即信心问题。相反,美元供应不足则产生清偿力的问题。
②僵化的汇率制度不适应经济格局的变动。布雷顿森林体系把维护固定汇率制度放在首要地位,成员国在国际收支根本性不平衡时可以申请改变汇率。事实上,各国汇率很少变动。但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各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也相应变化。美国持续逆差,英法两国逆差多于顺差,日本与西德积累了巨额顺差。如果排除人为干预,则美元、英镑和法郎贬值,日元和马克升值是必然之举。但美国认为美元是基准货币,其他国家有责任维持汇率的稳定,因此美国主张盈余国货币升值。其他国家则认为美国赤字是其过度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所致,美国应对此负责。同时也没有任何盈余国愿意将货币升值,而使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结果是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成了固定汇率制。这种僵化状态违背了建立“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初衷,矛盾的积累最终冲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约束机制。当1973年美元危机再起时,一些当时仍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也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③主要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程度的悬殊。西方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各国采取的赤字财政和扩张信用的规模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通货膨胀程度各不相同,反映的实际利率水平也不相同,因而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动。
④解决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有限。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也由于汇率制度僵化,所以各国国际收支问题日益严重,大大超过了IMF所能够提供的财力支持。特别是在各条款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它们需要得到的贷款与实际得到的贷款相差甚远。此外,从全球范围看,除少数国家国际收支为顺差外,大部分国家都出现了累计性的巨额国际收支逆差。而大量的、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对固定汇率制度构成威胁,使其难以维持下去最终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