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3.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福禄培尔

4.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教育诗》   D.《学记》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问题的提出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B.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

C.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D.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

6.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梅伊曼和拉伊   B.鲍尔斯   C.乌里   D.克伯屈

7.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经济学

8.系统阐述“结构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布鲁姆   D.洛扎诺夫

9.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A.《教育漫话》   B.《大教学论》   C.《爱弥儿》   D.《教育论》

10.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  )。

A.普遍性   B.特性   C.目的性   D.方向性

11.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由于古代社会(  )。

A.教育规模的限制   B.教育数量的限制

C.教师水平的限制   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12.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  )环境。

A.宏观的   B.间接的   C.一般的   D.特殊的

13.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否认了(  )。

A.教育的阶级性   B.教育的社会性  C.教育的生产性   D.教育的科学性

14.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  )。

A.实现教育平等   B.实现全民教育

C.提高教育效率   D.提高教育效益

15.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

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

16.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这说明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阶级性   C.永恒性   D.相对独立性

17.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18.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  )。

A.科学取向   B.实践取向   C.规范取向   D.人文取向

19.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

C.解释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5.A  6.A  7.A  8.B  9.B  10.B  11.D  12.D  13.B

14.A  15.B  16. D  17.A  18.A 19.D

二、名词解释

1.教育规律[华南师大2002研;武汉大学2003研]

答:教育规律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比如,从宏观上看,虽然每个阶段的教育各不相同,但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受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所制约,这就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从微观上说,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智育与德育,小学、中学、大学各个教育阶段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即存在着规律。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这些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2.教育主体[华东师大2002研]

答:教育主体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认识和作用于客体的人。对于教育主体,教育理论界有三种观点: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动影响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只是指导者,辅导者。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在教学活动中,二者都是主体,又是互为认识与作用的客体,只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层次上的不同。

3.教育要素[首都师大2004研;南京大学2004研]

答:教育要素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受教育者,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4.学校教育[南京师大2012研,华南师大2012研,杭州师大2011研,上海师大2001研,南开大学2004研]

答:学校教育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简答题

1.“动物界没有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如何理解这一论断?[西南师大2002研]

答:理解这个论断可以从教育的含义和本质属性入手。

(1)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问题指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两个侧面来表述: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二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新一代身心发展的工具。教育对人的发展细分起来,应有三层涵义:第一,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第二,人的本质不仅是自然实体,还是社会的实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第三,人在其现实性上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在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因此,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2.简述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答:现代教育是以国家为主体主办的,是国家管理的一项公共事业,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兴办教育事业,并规定适龄儿童均需接受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因此,现代教育是国家办的教育,是全民享有的,具有公共性。具体分析如下:

  (1)从兴办教育主体来说,教育是公共的事业,具有公共性。首先,教育是国家从全民税收中拨款投资创办的;其次,社会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都通过捐款等各种形式对教育进行投资,除国家机关团体这些组织机构提供教育资源外,享受教育的个人或家庭也分担一部分的教育费用。因此,从办学主体和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来说,现代教育是社会创办的,是全民创办的,具有公共性。

  (2)从现代教育的受益者来说,现代教育是全民享有的教育,类似于社会的福利事业,因此也具有公共性。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都具有受教育的权利,高考制度取消了年龄限制,任何人根据其能力和意愿都可以通过考试进入高等院校,在许多高等院校也开设了辅导班,短期培训班,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闲暇之余,可根据其需要获得相应的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受益人群日益扩大,因此,教育是由公共群体享有的,具有公共性。

3.简述有关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答:在教育本质问题上存在四种主要观点:

  (1)上层建筑说。这种观点根据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认为从影响和决定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主导方面来分析,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性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教育的变化。一般认为,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又有不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因此,简单地将教育归为上层建筑是不科学的。

  (2)生产力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教育的产品就是教育者的劳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品德、性格。经此转化,人就成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教育也就具有生产力的意义了。认为教育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正确的,但认为教育就是生产力则是不科学的。

(3)特殊范畴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有生产力的成分,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生产力;它和经济基础有密切联系,但本身又不是经济基础;它有上层建筑的成分,又不完全是上层建筑。比如有的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但都受它们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归入任何一方,而只能独立出来,作为一个专门的、特殊的范畴加以研究。这种观点尚未达成共识,需进一步探讨。

(4)多重属性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性质。教育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总要以当时的统治思想作为指导,进而影响到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的制定,所以教育属于上层建筑。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教育起着越发重要的传播、创新作用,也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又属于生产力。

四、论述题

1.试析教育学的形象与发展历程。

答:(1)教育学的形象

学科形象就是一门学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印象。教育学常常被人误解为不是科学,甚至不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导致教育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受重视。其根源在于,人们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缺乏深入了解。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逻辑、理论性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正是这些独特的特性构成了教育学的形象。

 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与平凡性。研究对象越平常,人们越容易固执或有偏见,就越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系统的、专业化的理论知识洞察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

  问题域界和解答的恒定性与不确定性。教育学的很多论断都是应然的价值判断,而非实然的事实判断。

  学科基础的广泛性与跨学科性。理论性质与类型多元化的教育学具有多元的理论视角、多元的教育研究思维方式和多元的理论表达形式。因此,从事教育学研究的路径自然也就比较宽广。

  理论类型与性质的多元性。教育学关注的是人如何为人的问题,其实比任何学科都复杂,因此它需要多门学科的支撑。

  理论结构的层次性。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从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密切程度上看,教育理论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学科属性的综合性。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教育学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教育学界也是见仁见智,未达成共识。教育学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决非经验、政策法律汇编或工作指南,工作手册之类,而应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形式。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以教育经验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还与哲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尚未分化。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理论系统比较完整的教育家,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教育学以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论,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于大学讲台。康德、赫尔巴特等人在对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阐述的同时,对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教学法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时期,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经验学科的兴起对教育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甚至一些自然学科,如数学、生物学等,也成为阐述教育理论的依据与前提。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理论和思潮,打破了传统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相互对峙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众多门类。教育科学如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等迅速发展起来。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学在不同的思想体系指导下都有了新的发展,在理论上都进一步深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教育学科的分化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研究者更多的对教育学本身进行反思。

2.你是如何理解“现代教育”这个概念的?[北京科技大学2005研]

答:现代教育是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个人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教育的概念。

(1)现代教育的基础

现代教育的社会基础。现代社会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界定现代社会及其特征,是确立现代教育特征的主要依据。现代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既要依托于现代社会,受现代社会诸多要素发展程度的制约,又要服务于现代社会,促进现代社会的进化和发展。构成现代社会的要素很多,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人口以及社会环境、婚姻家庭等。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及其诸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现代教育的哲学基础。哲学对教育实践有指导作用,首先表现为哲学的整体认识功能。哲学既具有反映一切事物普遍规律的超越性,又具有反映不同事物特殊表现的具体性。哲学对教育实践的预见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前要思考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步骤,哲学可以为教育者提供一种理论与方法,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为教育实践提供一条恰当的思路。哲学对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现象还有解释和说明的作用;另外,哲学对教育实践还有选择和规范功能。

现代教育的心理学基础。现代教育必须自觉地以心理学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必须自觉地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现代教育将会失去它的特有的本质。第二,要博采众长而不固执一端。第三,心理学的新发展和元认知的提出。第四,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争是其主线。

(2)现代教育的特征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之所以称为现代教育,首要之点就在于它能提出培养现代人即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一目的并将它付诸实践。以往一切教育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就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义日益广大。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这一基本特征与前一个基本特征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一起,乃是现代教育两个最具根本性的特征。其他一系列基本特征都是与它们密切联系着的,甚至是派生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教育的深厚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就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越来越科学化,依赖于科学技术又为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沃土。正是科学技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结起来,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样,没有科学技术的教育就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发展他们的体力。不仅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民主化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民主化首先表现为教育普及化。“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要求的一个具体口号。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也导致教育法制化。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再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由外部民主向内部民主发展。教育民主化与民族化、国际化的关系也是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之一。

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第一,社会向教育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是教育发展强大的根本动力;第二,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国际教育竞争与合作;第三,科学技术不断发明革新,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也应用到教育中来,甚至成为教育的一个专门领域,教育技术也发展起来。

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首先是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现代教学的开放性逐渐凸现的重要表现就是大教育观的诞生。现代教育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制度和组织形式上逐步突破封闭性,而且表现在课堂内容、教学方法等也不再是封闭的了。现代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性越来越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方面相互依存,联系越来越密切。

教育功能扩展和增强。现代教育比中世纪封建性的教育增强和扩展了功能,越来越多地“释放”出它的能量。把功能局限于狭隘片面的范围甚至削弱自己功能的教育,不能被认为是现代教育。教育功能取决于教育的内外部条件,是发展、变化、形成的,是统一发挥的。

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教育史上,也在一般的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种情况,即教育不再老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变成了先行者。“教育先行”由可能变为现实还要有教育思想方面的条件,就是思想要对客观历史进程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改变观念。

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不断变革。不断变革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不但教育自身进行变革,而且还要成为变革社会的因素。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不断地深刻地变革着。教育外部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有利于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教育内部结构和功能往往迅速失调,急需及时调整,并固有一种不满现状和自我改进的冲动力量,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推动了教育不断变革。

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现代教育是理性水平的实践而不是感性水平的实践,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活动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活动。停留在感性活动、经验水平上的教育,不能算作是现代教育。

3.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有何联系与区别?广义教育在今天为何愈来愈受到中外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华中师大2005研]

答:(1)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教育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个概念。广义的教育,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

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都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二者紧密联系,具体表现在:

首先,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主要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其特定功能在于,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其次,狭义教育实际上是广义教育的一部分,而广义教育是狭义教育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延伸。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缺一不可。没有学校教育,人类的知识技能就无法系统完善地传递下去。没有广义教育,人类的学习就会局限于学校课堂之上,而这对于人类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是远远不够的。

二者的区别

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还存在许多差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广义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而狭义教育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有能力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来兴办学校和聘请教师时才出现的。

第二,广义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教学形式也更加多样,教学场地则因时因地而异。狭义教育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有比较严格的选择和限制。同时也要求有相对固定的场所。

第三,广义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而狭义教育则仅仅局限于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阶段。

(2)广义教育日益受重视的原因

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现代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世界变化速度加快、人口迅速增长、科学知识和技术日益进步、政治基础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大众传媒的出现、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模式和社会人际关系出现危机等。这些来自人类生存环境改变的挑战,向人们提出新的教育问题和教育需要,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要求人们在智力、体力、情感等方面作好准备。

广义教育涵盖了从一个人出生到生命终结的不间断的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广义的教育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以及人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和训练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第二,广义教育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

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的广义教育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满足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广义教育的实施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广义的教育促使社会为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终身保障,有助于教育民主化的实现。广义的教育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从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广义教育的实施也有助于狭义教育的改造。学校将成为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而不再是与现实生活隔绝、只供一部分人使用的封闭区域。广义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进而促进全人类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