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课后习题详解

1.说明教育目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说明各类教育目的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应如何正确地看待和把握它们。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的基本体现是怎样的,分析影响教育目的功能发挥的原因。

答: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功能的体现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影响教育目的功能发挥的因素

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因素。社会关系是否和谐、有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任何社会都十分注意社会关系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总要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变革,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建立,无不对教育培养人提出相应的要求。

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生产、管理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对劳动者的质量规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这种要求来重新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以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人才。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因素。人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此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对学生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具有针对性。

人的需要因素。人的发展,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和发展的需要等。人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包括对教育的要求,是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或目标时必须予以考虑的。

4.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

答: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基本观点: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观点主要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评价:

优点: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变化,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革性。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世俗,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之处。

局限性:在变革社会和教育的探讨过程中,人本位价值取向不免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激进的、对立的人本位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在提出教育目的的时候,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基本观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评价:

优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一定社会的,离开社会,人也就无法获得其发展的社会条件。人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客观上是需要每个人遵守并维护社会要求来实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局限性: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惟一化,甚至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这种情况在集权式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已屡见不鲜。

5.分别阐述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6.分析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

答:我国的教育目的,即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所确定的社会主义性质始终没有变,在根本上保证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着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全面的发展进步培养造就各方面的人才。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将其作为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在德、智、体、美四方面。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所蕴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与之相适应。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全面发展学说主张,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纵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各种表述,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3)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调。各育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片面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人的素质发展出现倾斜,各育之间相互区别,不能相互代替。

根据各育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

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着重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放松其他方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