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长缺少的四种力
人们常说,孩子是天生对付家长的高手。因为孩子对家长的了解,比起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更敏锐,更深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家长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此种情形,在每个家庭中都在上演。
家长和孩子经常陷入争论,甚至争吵,实际上就已经表明家长并不比孩子高明和高强,或者说家长已经拉低了自己,和孩子在一个水平线上,被动地应对,本质上就已经被他带进了沟里。
真正厉害的人,始终掌握着主动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找机会取胜。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不听话,是因为自己缺少好方法,但事实并非如此,各种儿童教育的书里方法很多。家长真正缺少的是力,是有效执行这些方法所需要的力。
家长到底缺少哪些力呢?我总结为四种力。
一、定力
很多情况下,家长跟孩子进行沟通时,家长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好像孩子作业拖拉,是因为耳朵出了问题。为什么沟通会变成发火吼叫呢?
这是因为家长的心态变坏了,不能接受现状。
家长经常说的话就是,“你为什么到现在才做这么一点?你为什么这么慢?你怎么错了这么多?怎么说了几百遍了,就是不听呢?你写的字怎么这么差呢?”这些抱怨、指责,本质就是内心不能接受孩子这个现状。
无法接受现状就会纠结于“为什么”这种问题,挥之不去。实际上就是家长的内心被孩子影响了,定力不够。
什么是定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俗话说“定能生慧”,没有定力,心智被情绪蒙蔽,解决问题的智慧就没了。
当家长在抱怨、指责孩子时,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弱势点的孩子会很无助地看着家长。
此时孩子的心情肯定会变得糟糕,更没心思好好做事。就像我们学开车时,如果坐在旁边的师父不断地训斥,我们会更加紧张,结果是越做越差。
定能生慧
孩子出现问题时,最重要的是家长能够接受问题,定住心神,把关注点放在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问题上,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某个周五,我的妻子去接儿子放学,儿子动作慢,她就催儿子快点收拾书包,结果儿子落了东西在学校。晚上儿子在楼上做作业,突然就噔噔噔跑到楼梯口冲着他的妈妈喊:“妈!都怪你,就因为你催我,一本数学练习册忘记带回来了!怎么办?”
他的妈妈正在洗碗,一听这话,马上就要发火,我相信接下来的剧情会是这样:
妈妈说:“你还好意思说?自己丢三落四的还怪我催你?”
儿子肯定不服气,必定继续:“你不催我,我会忘拿吗?”
然后就是无休止、无结果的争吵……
所以我首先马上阻止他的妈妈接话,然后跟儿子说:“就这点小事?爸爸现在去学校帮你拿回来,你看需要吗?”
听我这么说,儿子一愣,马上说:“算了,我用别的本子做吧。”然后掉头就上去了,没有说其他话。
我接受了现状,主动把我们的关注点导向了如何解决问题,而非争论是非对错。于是,儿子决定用别的本子做,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多少人愿意接受呢?
比如,有人对你说:“你这件衣服真难看。”
听到这句话,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心里会不舒服,或者直接进行反驳。
乐于接受的表现是什么呢?当别人说你的衣服难看时,你可以说:“哎呀,这个衣服真的很难看吗?你快跟我说说哪里看起来不好呢?”
这么一说,对方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就叫接受。
敢于接受,是需要有强大的内心的。而一旦接受,就给双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的关注点就会放在如何改善上。
遇到问题,首先要有定力,主观上接受已发生的情况。同时,还要接受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家长也未必想把孩子都教育成一样的。比如,家长经常说孩子不听话,难道家长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种很听话的孩子吗?在家里听长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工作后非常听领导的话,将来成家了听妻子或丈夫的话,处处唯唯诺诺,这真的是家长想要的那个孩子吗?我相信未必。
四种类型的孩子
借用网上泡爸的说法,《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基本代表了四种孩子。这四类孩子如果想强求统一,是不可能的。
图3-1
第一种是唐僧型。唐僧型注重逻辑分析,目标非常明确,认理不认人。明确了要去西天取经,无论路上有多少妖魔鬼怪,都不改初心。这个类型的人属于领导型人才。
第二种是猪八戒型。猪八戒型注重感觉和表现,趋乐避苦,喜欢享受。认人不认理,只要你对他好,他就听你的,属于跟随型。
第三种是孙悟空型。孙悟空型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作敢为。这个类型的人不认人,也不认理,只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本事很大,最敢干。不爱受拘束,属于开拓型。
第四种是沙和尚型。沙和尚型注重纪律执行,很老实,很听话,很踏实。认理也认人,只要是他认可的人,他就听,他认可的道理,他就会去做,属于执行者。
唐僧属于领导型人才,猪八戒属于跟随型人才,孙悟空属于开拓型人才,而沙和尚属于执行型人才,每个人都不一样。
可以对照一下,你的孩子偏向于什么类型。
家长为什么会累?
我们相信,无论如何,猪八戒都很难做到像唐僧那样目标坚定明确,一路不再惦记高老庄。也无法让孙悟空像沙和尚那样,坐在那儿老老实实听话。当然也不可能要沙和尚变成孙悟空那样敢作敢为,虽然沙和尚可能特别希望能像孙悟空那样胆子大一点。
对不同类型的人,要求也不能一样。孩子属于哪一种类型,就要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如果是唐僧类型的,家长得有真经,孩子才能坚定西行;如果是八戒型的,就要给他创造“高老庄”的向往;如果是孙悟空型的,家长就要有佛祖的法力,他自然皈依;如果是沙僧型的,虽然看起来很老实听话,但可能家长更着急。
家长需要接受孩子的客观状况。如果真的逼迫孙悟空这种类型的孩子像沙僧一样老实听话,我相信他可能会非常压抑,也许后面会出现一些无法控制的后果,到时候后悔莫及。如果孩子明明是八戒型的,却非逼他成为唐僧型,那样家长很累,孩子更累!
二、能力
我们的周末特训班有个规矩,所有孩子必须上交手机和平板电脑,否则不能进教室上课。
一次,我上第一节课,有位六年级的男生可能不想交手机,因为是老学员了,和我比较熟悉,就在教室门口问我:“葛老师,为什么一定要交手机啊?”我看着他,只说了两个字:“规矩!”就不再出声了。他只好无奈地拿出手机,交给老师。
我没有和他讲道理,因为我知道,一旦我和他讲道理,他会有更多的道理等着我。如果我说“怕你们上课看手机分心”,他会说“不会的,我把手机关机放口袋里”。诸如此类,徒费口舌。
我只讲规矩,规矩两个字很容易明白,也很好操作,更是我们希望达成的结果。很多孩子喜欢辩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但我不上他们的圈套,不打算讲什么道理,只讲规矩。因为我知道讲道理没用。
家长喜欢给孩子讲道理,还经常抱怨:“道理我都讲了几百遍了,他怎么就是不听!”
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不知道道理吗?
问题越多的孩子,其实对道理越清楚,因为天天有人给他讲道理。他只是不想去做,更没信心做到。他不是笨,而是懒,身体懒得动,脑子懒得想。
单词还没背,就说记不住;数学题还没看清楚,就说不会做;平时活蹦乱跳,一到学习就精神萎靡。
家长会说:“孩子懒得去做,不肯动脑,我也没有办法了。”
真的没办法了吗?当然有办法,而且超级简单有效,那就是缺什么补什么。
孩子懒是因为缺什么呢?能力!勇于挑战的内心能量之能,克服困难的行动力之力。
这个能量和力量,需要老师和家长给孩子,即赋能。
为什么有的家长会说没办法?因为自己也没有能力,所以给不了孩子。其实不是缺办法,而是缺乏能力。
孩子学习不好,家长经常焦虑烦躁。焦虑是一种非常低能量级的状态。自己都缺能量,如何给孩子能量呢?
我们看一下这张能量层级图(如图3-2所示)。
图3-2
两个低能量级状态的人只会相互消耗,只有高能量级的人才能向低能量级的人赋能。
如果妈妈处于低能量级的状态,整个家庭氛围就会很压抑,家庭成员之间就会相互对抗消耗,孩子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能力是一种精神气质,是人的内在力量,只能靠自我修炼获得,我称之为修炼信念系统。当具备强大的信念系统,就会处于高能量级状态,拥有强大的气场。
一位年轻老师,在我的隔壁辅导一个孩子做作业,有一天作业有点多,孩子做了近三个小时还没做完。
老师最后来找我:“葛老师,他还有一首古诗背不出来怎么办?”
我觉得很奇怪,三年级的孩子,四句古诗会背不出来吗?
那天要背的是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对那位老师说:“这四句诗,他5分钟就可以背出来。”
我对孩子说:“你先大声读一遍,我听一下。”
孩子读了一遍,但不够大声,我就带着他读了一遍。
我说:“你自己大声再读一遍。”他又读了一遍。
我把书合上,说:“背一遍。”
他说:“我背不出来。”
我说:“肯定可以,开始!”
他背了一遍,两句有些结巴,在我提示之下,背了出来。
我说:“你看不是背出来了吗?”
他说:“但是背得不熟。”
我说:“再大声读一遍。”
他又大声读了一遍,然后比较流利地背了出来。
我说:“背得不错!老师也来背一遍,你听听。”
我用超快的速度,背了一遍。
他一下震住了:“老师,你怎么能背这么快呢?”
我说:“你也可以这么快啊,还能比我更快!”
他跃跃欲试,虽然还没达到我的速度,却也是非常流利了。
有趣的是,第二天过来时,他第一时间冲到我面前,说:“老师,我也背得很快了。”然后那四句诗脱口而出,果然比我更快。原来他是特意练了,专门来找我展示一下的。
为什么我只花了5分钟,就让他熟练地背了下来,过后还乐此不疲地练习呢?我和那位年轻老师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答案是我们在教这个孩子时的内心状态是不同的,大概有以下三点:
第一,内心我坚信。四句古诗,他5分钟必须背出来。
第二,内心我自信。我一定能让他5分钟背出来。
第三,内心我确信。他肯定会在5分钟内背出来。
孩子真的背不出这四句诗吗?当然不是,他只是没有信心做到。
在我教他时,因为我内心的这三个信念,我的眼神、语气和表情给了他能量和信心,所以他做到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而那位老师,内心并没有这些信念,只是催促孩子快点背,背不出来就觉得没办法。
孩子是需要带动的,带着他,他就动。而带动别人则需要强大的能量气场。
很多时候,我一说话,孩子立即就会行动,没有任何借口;有些老师按我一样的说法,孩子却会讨价还价,就是因为不同的能量气场所致。
爸爸和妈妈对孩子说话,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也是因为他们的能量气场不同。
经常说没办法的人,他的话自然是不会有人听的。
给我带来强大能量气场的,就是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有三个要素。
信念一:坚信这件事情必须做到。
很多时候,遇到事情,我们会各种盘算、考量,自以为很聪明,希望找到一个性价比最佳、最保险、不吃亏的做法。殊不知天下哪会有那么多便宜事。
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关键是:我们在乎的到底是事情,还是代价。
所有的纠结和理由,只是表明:没有那么坚定要做这件事,没有真正下决心。
信念二:自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一个人有没有自信,对能不能做成事影响很大。自信是什么?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把事情做到的那种心态。
自信的人一定会找到办法解决问题,不自信的人永远都会有理由。这是内心指引的不同方向。
信念三:确信孩子肯定能做到。
家长经常地否定孩子,不断地批评指责孩子,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信心,是孩子不自信的主要根源。有的家长觉得冤枉,说:“我当面都是鼓励他的,一直告诉他,妈妈对他有信心。”但其实,无论家长嘴上说什么,孩子是能感受到家长内心的真实想法的。家长所有的担心焦虑,所有的催促提醒,所有的发火指责,都是在不断告诉孩子:我对你没信心!
家长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如果最亲的人对他都没有信心,那么他的信心从哪里来呢?家长只有内心真的对孩子充满信心,眼神、语气、表情才会传递出相应的信息,孩子也会接收到无穷的能量。家长给孩子的是信心,他得到的就是信心;给他的是压力,他得到的就是压力。
回想一下,孩子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无论他如何摔倒,如何害怕,经历多少次失败,我们当时是什么心态,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呢?我们知道,他一定会学会走路的。那才是对孩子真正的有信心!所以,每个孩子都坚强地站立起来,坚定地迈出了自己的人生步伐!
具备这三个信念,就构建了强大的信念系统,内心充满着能量和力量,人就会处在高能量层级。
高能量的人,才能带动影响更多的人,去行动,去改变。
三、洞察力
看似简单的问题,要想应对好其实并不简单,而一旦应对错了,反而会变得更复杂。
比如孩子的学习问题。
我的儿子上初二时,有次在家做作业,拿出一张数学试卷准备要做。
我问他:“这张试卷预计多久完成?”
他看了一下说:“大概要一个小时。”
我说:“根据题量和难度,半个小时足够了。”
他说:“不可能,肯定要一个小时。”
问题产生了,怎么办?
做法一:就给半小时。
做法二:折中一下,给45分钟。
做法三:不争了,尽量快点做。
三种做法似乎都有道理。
但结果基本上会一样:花了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我采用第四种做法。
我说:“爸爸亲自做一遍给你看,你给我计时”。
他自然很起劲。我拿出一张白纸,花了15分钟把所有的题目做完,他很惊诧。
我说:“你看,爸爸用了15分钟,你比爸爸差点儿,半个小时足够了吧!”
他点点头,结果25分钟完成。
前面三个方法为何无效?因为没搞清楚问题是什么。
根本的问题是:孩子认为要一个小时,不管父母是强迫还是折中,都无效,他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和结果去证明他确实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
只有孩子自己觉得半个小时可以完成,他才会努力去完成。我的做法对症下药,给他带来了信心,所以他做到了。不清楚根本问题是什么,怎么能有效解决呢?
老师敲黑板说,“同学们,强调多少遍了,要认真审题!”审题,就是要洞察问题背后的玄机,探究出题人真正的意图。然后,才能在一个频道上对话。
洞察问题的本质,是真学问,大智慧。缺乏思考习惯的人,往往是依本能反应,凭直觉行事,或者人云亦云。
孩子磨蹭拖拉,就不断提醒催促;作业不会做,就给他讲解;不听话犯错误,就发火教训;成绩不好,就去报班补课。如果这样就能解决问题的话,孩子也就不会存在学习问题了。
家长重视和操心孩子的学习,并为此付出巨大的精力。结果呢?孩子上了更多的课,刷了更多的题,不再有时间思考,不再有时间阅读,更没有时间锻炼,学习上没有提升,甚至会出现厌学、弃学的情况,家长更加焦虑。究其根本,是我们没有认清一个基本事实。
孩子基本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燃型,天生追求自我成就,自觉主动学习。这类孩子在学习上比谁都上心,家长无须操心,只需要给他创造条件,在他需要时,给他提供帮助和支持即可。学校里排名前5%~10%的孩子,基本上属于这个类型。
另一类是点燃型,天生追求自我享乐,被动接受学习。这类孩子内心也想要好成绩,但行动上趋乐避苦,希望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绝大部分孩子属于这个类型。
点燃型孩子的学习,必须要有人给他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并能促使他做到,这个人只能是学校老师,因为在这些孩子的潜意识里,只有学校老师的要求,才是必须完成的学习要求,学校老师的话,才是他最在乎的。而其他任何人,不管是家长,还是课外老师,他都会去应付,都没那么在乎,他们的话自然就不会有什么作用。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学校老师对孩子的一句表扬和鼓励,效果胜过家长十倍百倍;同样,学校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和打击,家长也无法弥补。
有些孩子,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认真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成就感,更加自信,成为优秀学生。
反之,如果学校老师不能严格要求孩子(当然对不同孩子应该有不同要求),或者在孩子未能按要求做到时,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而指望家长去解决,除了徒增家长的烦恼之外,基本是无效的。部分有意识、有能力的家长,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或许能起一些作用,而对于孩子的整体学习来说,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至于各种辅导班,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只是众多家长的心理安慰而已。
如若学校老师处置不当,加上家长因无力解决、过度焦虑,对孩子简单粗暴地过多干涉,甚至责骂,可能会将孩子推向厌学、弃学的状态。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
我认为,这是目前很多家长困扰于孩子学习的根本所在。不能抓住本质问题,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有一个去美国读初中的孩子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们班级有个学生爱睡懒觉,上学经常迟到,老师在和学生数次谈话无效后,采取的措施竟然是报警。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警察竟然真的出动了。每天早上,警车会开到学生家门口,两个警察把他从床上拽起来,塞进警车,送到学校。一个星期后,这个学生每天老老实实按时到校了。
也许老师也很清楚,找家长无非是每天催促而已,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校的规矩也就失去了威信。
我还见到过很多优秀的老师,因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让学生心生敬畏,所教班级有良好的学风,学生成绩非常优异,某些学科在高考中竟然经常能达到班级平均分140分以上(满分150分)。
古语云:教不严,师之惰。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孩子学习上有问题,家长能做的,是寻求学校老师的严格要求,实在不行,就找一个能替代学校老师对他严格要求的、他绝对认可的老师(当然,这个难度很大),别的做法,均是舍本逐末,无异于缘木求鱼。
如何在过程中辨别老师是否在有效地严格要求呢?
我在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标准:看孩子上完课的状态。如果孩子是一种打了胜仗凯旋的状态,即使疲累,也神采奕奕,自信满满,那就是遇到了严格的好老师。
反之,如果孩子是一种打了败仗铩羽而归的状态,无精打采,神情木然,甚至往椅子上一瘫,玩游戏、看电视,可以判定,他在课上是没有什么收获的,内心充满空虚感。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洞察问题的本质,这就需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固有见解,而不能靠本能反应。
人的主观意识和固有见解都有分别性和局限性,在探求本质时会成为障碍。而本质的东西是无分别性的,是一种自然而独立的存在。它在看着你,你被蒙蔽了,却看不到它。如同一颗宝石,深藏在浑浊的水底,水落则石出。
遇到问题,我们都急着想尽快解决,其实问题就是答案,只是我们并未弄清楚真正的问题所在。
要想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老师的严格要求,以及能带动孩子按要求做到至关重要。简单地说,就是:老师管好学生,家长管好自己。
对于家长来说,要么成为这样的老师,要么找到这样的老师。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四、执行力
学了很多知识,知道了很多道理,了解了很多方法,然而,却可能依然做不成事情,甚至管不好孩子。
这是因为方法再好,想法再多,执行力不够,一切都没有用。
比如,家长听专家说要给孩子立规矩,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和孩子郑重约定,除了周末,平时不许看电视,孩子同意了,规矩定好了。
有一天,孩子突然说,作业做好了,要看会儿动画片。
妈妈当然说不行,孩子就开始闹,有些小孩子甚至会大哭大闹。闹久了,妈妈嫌烦,就让步了,说只准看15分钟。15分钟怎么可能够?
孩子通过哭闹,测试出妈妈是会让步的,而哭闹是有效的武器。以后他就会时不时使用这个武器,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妈妈也会一再退让,最终在和孩子的博弈中,慢慢失去了掌控权,孩子逐步掌控了家里的局面,变成了他说了算。
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因为妈妈没有坚持原则,没有坚决地执行定好的规矩。
要想造就强大的执行力,需要借助三大力量。
第一,蓝图的力量。
在我们的周末特训班和寒暑假特训营中,我作为总教练,经常会发现很多问题,要不断进行纠正和指导。
助教们很奇怪,会问我:“葛老师,我们觉得已经非常用心按要求去做了,这些问题,你一说,我们马上能意识到,但如果你不说,我们还感觉自己做得挺不错的,怎么就意识不到呢?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我告诉她们,每项具体训练,都是我亲自设计的。对于每个孩子需要达到的训练标准,训练过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的脑海中,都是有清晰的图像的。只要实际情况和我脑海中的图像有差异,我立即就能感觉到。而助教虽然知道要做什么训练项目,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孩子的训练过程最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标准不够具体明确,更没有清晰的图像,于是就会容易接受现实的情况。
做任何事,都如同盖一座大厦,如果没有具体清晰的施工蓝图,随意去盖,那最后会盖成什么样子呢?
目标蓝图越清晰,越有助于指导我们在过程中更好地执行。
第二,坚持的力量。
我们往往以为,自己不够成功、不够优秀,是因为自己知道的太少,需要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我们对于该做的事情,没有坚持做到,所以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因为必然存在的两种因素的干扰,计划成了变化,有想法没做法,有做法没坚持。
做事情时,相关的人和发生的各种事,是外部干扰因素;自己的各种想法和情绪,是内在干扰因素。
我们曾经办过一个晚托班,孩子平时放学过来做作业。周五学校放学早,我们规定下午1:00~5:00要把周末作业完成才能回家。
一个周五下午,一个三年级的男孩,不认真做作业,故意拖拉磨蹭,结果拖到了5:30,还有两项作业没完成,而他的爸爸5:00就已经在外面等着接他了。
他不想做了,说剩下的两项回家再做,老师看时间也晚了,就答应了他。他很开心地把书包整理好背在身上,准备回家。
此时正好我走过来,当我得知他并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时,我明确地告诉他不可以走,必须完成作业以后才能回家。
他很生气,嘟囔着说以后再也不来这里了。
我郑重地对他说:“老师给你明确两件事。第一,你来与不来,不是你说了算,是你的爸爸妈妈说了算。第二,即便你下周不来了,今天你在这里一天,就得遵守这里的规矩。今天虽然你的爸爸已经在外面等你好久了,但在作业完成前,就不可以走,我会陪着你,即使到夜里12点,也必须完成。”
他一听我这么说,立即把书包往桌上一摔,开始号啕大哭,还捶胸顿足、拍桌子。
我对那位老师说:“作为老师,今天你没有尽到责任。现在你看着他,但不用管他,让他哭,但作业必须做完。”
说完我就回办公室了。
过了5分钟,他让老师来找我,说要我和他的爸爸过去一下,我猜他是想谈点条件,便说:“没什么好谈的,作业完成才可以回家。”
他又哭了5分钟,看没辙了,只好老老实实地做作业。大概又花了一个半小时完成了作业,此时已经过8点了。
他的爸爸带他回家前,让他和我说再见,他气呼呼地不理我。
他回家后,我发信息问他的妈妈:“孩子回家有说什么吗?”他的妈妈回复说:“没有说什么,还挺开心的。”
是啊,作业完成了,周末轻松了,当然很开心!
到了周一,他的爸爸接他放学,问他是回家做作业还是继续去我们的晚托班,他说:“为什么回家啊,当然去晚托班啊。”
在走廊看到我,他远远地就打招呼:“葛老师好,我来了!”
我冲他笑了笑,孩子就是孩子,发脾气只是一时而已。
从那天起,他的表现一直都非常好,每天都自觉认真完成作业。他还经常来告诉我,今天被哪个老师表扬了,今天老师又奖励他两块橡皮,英语老师奖励他作业免做,全班就他一个人可以免做,等等。
孩子很多时候只是想偷懒,但心里非常清楚到底谁是真正对他好。
事实证明,对孩子越严格,他和你越亲近;对孩子越纵容,他越容易轻视你。
温和地坚持原则,严格要求,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管理的前提是自我管理,就是坚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能自己破坏规矩,却想要求别人。
做任何事,只有不断克服各种外部和内在干扰因素的阻碍,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成果,成为成功的少数人。
不历经磨难,如何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第三,共振的力量。
我曾经现场指导一位老师如何带孩子做作业。因为快考试了,要给孩子听写1~10课所有的词语,量比较多。
老师听写第一个词时,我就发现了问题。有一个字孩子不会写,抓耳挠腮地想,老师就催他:“快点写啊,怎么这个字也不会写?”孩子说:“等一下,我再想想。”
按这个速度,两个小时也听写不完。
我便对孩子说:“我来给你听写,规矩是这样:两字词语,我读两遍,中间隔一秒左右;四字词语,我读三遍,中间也隔一秒左右;不会写的字,暂时空着,结束后我们再订正。”
按这个节奏,我一个个词语读出来,孩子跟着写。第一课听写完,我说开始第二课,然后继续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时也会说“等会儿”,我都当没听见,依然按我的节奏继续。
我给他听写了两课,检查后发现就错了两个字。
然后我让那位老师按我刚才的方式继续。
然而,在那位老师带他听写的过程中,孩子又出现了各种不满,时不时地叫:“读得太快了,我们学校老师都是等我们写好再读下一个的。”“等一下,刚才的词没听清楚,声音太小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已经开始第四课了……”
为什么孩子前后反应会不一样呢?
在我给孩子听写时,虽然我明确了规矩,也在执行规矩,但在具体过程中我会有所变通。比如读每个词时,我同时会关注孩子实际书写的情况,笔画少的简单的词,我会读得快点,笔画多的较复杂的词,我读时会拉点长音,停顿也会稍长些;我的语调有抑扬顿挫,有时会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词。
我不断感受他的节奏,同时调整我的节奏,我的读和他的写,逐渐形成互动共振的状态,找到了平衡。
我说开始第二课,就是告诉他,我们又完成了一课,让他有阶段性的成就感。
在给孩子听写时,家长也要考虑这些细节问题,多关注孩子的书写情况,不能只顾按自己的节奏读下去,要考虑字词的笔画繁简,不能都是一个速度,语调不要太平淡,一课结束后要告知孩子。
这样便不是单向读词,可以形成互动状态,找到共振的节奏。
如果没有达成共振状态,便无法调动孩子的情绪,不能形成合力,自然就会引发对抗和不满,消耗不必要的精力,执行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蓝图,指引执行的方向,确保想要的结果。
坚持,管控执行的过程,确保不被干扰而放弃。
共振,促进执行的高效,确保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三位一体,即为执行力!
总结一下,做任何事情,尤其是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家长要真正管好孩子的学习,须具备以下四种力。
第一,定力,遇事淡定,定能生慧。孩子犯错很正常,他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中不断成长的,接受才能改善,改善形成改变。
第二,能力,能量+力量。要以强大的信念,给孩子信心,给他能量和力量去行动。
第三,洞察力,洞察问题的本质。直觉是本能,克制本能才是本事,是大智慧。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第四,执行力,把事情做到位。明晰蓝图,坚持到底,化冲突为协作,达成共振,形成合力。